《辛亥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辛亥军阀- 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拇笮秃侥付冀ǔ芍螅庵П囟ɑ岬玫郊蟮募忧俊�

    因为东海舰队要面对的敌人实在是太过强大了,一个是宿敌日本,一个是美国,要知道出了琉球之后,就会遇到美国的关岛基地,按照评估。东海舰队至少要三艘航母才行,一艘应对北边的日本,一艘应对东边的美国,剩下一艘作为后备力量,当然目前中国还没有这种实力,对于琉球也采取的是防守态势。

    另外一支舰队就是北海舰队。这支舰队的基地在海参崴,是主要负责的就是外东北地区的海域安全,要应对的主要对手还是日本,只是日后这支舰队会发展成北太平洋舰队,如此一来中国就能够通过两个途径去拥抱太平洋。

    至于南海舰队的未来其实也很明确,那就是在控制了马六甲之后,这支舰队会被升级成印度洋舰队,成为中国控制南亚和中东。乃至非洲沿岸的重要工具。

    最后的特遣舰队被安排在了朝鲜。一方面是加强对朝鲜的控制,一方面也是保护京津地区的安全。中国大洋海军的雏形可以说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下一步就是扩充舰只,提升战斗力了。

    整个经济危机发展下来,已经有两年多,美、德、英、法、意等国的经济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依附他们的小国也下场凄惨,正在泥潭之中挣扎。

    中国,苏联在这场危机之中不只没有收到损失,还大量引进新技术,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力也越来越雄厚,斯大林的确是有本事的人物,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比起中国也不遑多让,当然这种发展也是以牺牲民众为代价的,具有很大的风险。

    苏联国内接连爆发了大量的冲突,老百姓更看重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口号,苏联的统治让他们的粮食危机越发的严重,大量农民都在饥饿的边缘挣扎。

    中国也借助这个机会通过远东共和国向苏联走私粮食,赤塔一时间成为了远东最大的黑市,中国的粮食和轻工业品被运送到了这里,然后输送到了苏联,作为交换,苏联的金银,矿石,木材,乃至珠宝等等都被输送到了中国。

    在这场走私行动之中,大量的倒爷积攒下了第一斗金,成为西北地区最为富裕的一个群体。

    本来日本也是深陷危机,绝对没有侥幸的可能,只是他们占据了婆罗洲,大量的资源被运送到了国内,加上开发新的土地需要大量的投资,日本的财阀也看出了其中的商机,大量的向婆罗洲砸钱,日本的经济终于摆脱了危机的影响,自从中日战争之后,日本的经济首次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迹象。

    国内的大量人口被迁移到了婆罗洲,这些移民也需要吃喝,其中又是巨大的商机,日本凭借着强大的需求,终于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重新武装起来。

    不论是多么严重的危机,终有探底的时候,进入了1932年之后,危机终于达到了一个峰值,开始出现了峰回路转的迹象,不过这几年的危机已经让所有人心惊胆战了,大家都不敢确定是否会出现转机。

    此时又到了一个选举年,美国民众急需选举出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出经济危机的英雄人物,民主党候选人,纽约市市长罗斯福成为了众人心目之中的首选。

    罗斯福本身是一个残疾人,只能依靠轮椅行动,这种缺陷并没有影响罗斯福,相反很多人还仿佛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部真实的励志剧,尤其是罗斯福在市长的任内的种种举措,给他加分很多。

    罗斯福削减了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大萧条爆发之后,罗斯福开始尝试着如同中国和苏联的政策一般加强政府投入,为失业人口提供工作机会,并且同中国签订了技工输出协议,虽然竞选对手指责他的行动是在出卖美国利益,但是毫无疑问罗斯福的行动实实在在的降低了纽约的失业率,提振了民众的信心。

    这也成了他的竞选方针,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这种铿锵有力的表态让迷茫之中的美国人找到了一条出路,不管是不是正确,美国人都要尝试一下。

    而罗斯福的竞选对手就是共和党人胡佛,这位在29年入住白宫的总统面对危机并没有给出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反倒是任由危机进一步深入。胜负的态势已经变得十分明显了。

    罗斯福以极大的优势击败了胡佛。成为了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在他当选的过程之中,中国方面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政治献金,这种钱权交易也是美国的习惯,任何人只要相当总统就必须获得金主的支持。

    中国的投资也是要有足够的回报的,那就是美国政府要在技术交流之上适当放松,这种交换也是罗斯福十分愿意的。能够和中国展开经济合作,对于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有着很大的作用。

    而在罗斯福当选之前,德国也正在发生着巨变,经济危机出现之后,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快速膨胀,党员总数在两年之内就超过了一百万。成为了势力强横的全国性大党,已经具备了夺取议会多数席位的实力。

    此时的德国总统还是一战时代的老将军兴登堡,1925年兴登堡成为魏玛共和国的总统,其实对于兴登堡来说,一战永远是他心中的痛,此时威廉二世还荷兰避难,作为一个旧普鲁士军人,对于霍亨索伦家族的忠诚是人所共知的。不过老迈年高的兴登堡已经不能做什么了。只能维持着这个国家最后的体面。

    兴登堡看不起希特勒,只是将他看做一个跳梁小丑。绝对不愿意德国落到这种人的手中,但是对于希特勒的崛起,他又没有任何的办法,在1932年,兴登堡和希特勒同时参加了总统选举,兴登堡凭借着崇高的威望,在第二轮投票之中得到了超过一半的票数,而希特勒竟然得到了百分之三十八的选票。

    毫无疑问希特勒已经成为了德国民众心目之中的第二号人物,更加要命的是兴登堡此时已经85岁了,是一个十足的老朽,在各方的重重压力之下,兴登堡只好任命希特勒担任总理,由此开始希特勒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上台之后首先就要求兴登堡解散国会,进行重新选举,在重新选举的前夜,希特勒一手导演了国会纵火案,将纳粹党的对手一举铲除,同时又授意兴登堡废除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纳粹党成为了德国唯一的政党。

    此时希特勒还对这位一战中的大人物表示了足够的尊敬,要知道兴登堡在一战之中就是元帅,而希特勒却只是一个下士,两者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十多年之后,希特勒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兴登堡的大人物。

    在希特勒的心中也只是等着兴登堡被自然淘汰,然后德国的全部大权就会顺理成章的落入他的手上,没有任何的障碍。

    美国和德国的这两场选举中国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乔宇的心中也十分有数,二战之中的主要演员已经陆续登场了,希特勒,罗斯福,斯大林,还有那个墨索里尼,至于丘吉尔这个大胖子还在蛰伏之中,另外东条英机也在针对婆罗洲的战役之中崭露头角,因为手段凶残,获得了剃头刀的绰号。

    演员开始陆续登台,好戏就要开锣,乔宇向希特勒和罗斯福都发起了热情洋溢的贺电,除了表示衷心的祝贺之外,还大谈中德,中美之间的友谊,希特勒和罗斯福也十分礼貌的进行了回电,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是所有人都垂涎三尺的。

    希特勒在回电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发表了长篇大论,热情的赞颂了中德之间的经贸合作,同时表达了继续扩大合作的想法,乔宇当即让副总理阎锡山带队,组建一个庞大的采购团前往德国。

    中国和德国有着十分深入的交往,这一次中国足足拿出了六千万美元的采购金额,这个数额绝对不能算小,只要注入德国市场之中,绝对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六章 开局

    阎锡山率领着庞大的采购团前往德国,对于刚上任的希特勒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支持,现在德国糟糕的经济状况也在考验着纳粹党,如果不能把经济从低谷之中拉出来,希特勒获得的权力就只是暂时的,还会像魏玛共和国一样,被民众毫不留情的抛弃。

    不过阎锡山此行除了谈经济合作之外,还有一项秘密的军事合作协议,希特勒从上台之日起就试图恢复德国的军力,但是面对一战之后的重重限制,德国想要重整军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大的苦难就是人才的缺失,一方面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另外一方面也是整个军工体系的问题。

    军工领域也是要求不断进步的一个行业,必须不断的发展,从一战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理念技术的进步都是十分巨大的,德国的军工企业却由于严格的制裁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对于新技术缺乏实践。

    而没有实践,就无法生产出适应新形势的优秀武器,而在这方面中国拥有着巨大的优势,陆海空三军装备都有德国需要学习的地方,另外根据当初同赛克特达成的协议,中国也为德国保留了一批军事人才,现在这些人正分散在中国的各个军工企业和主要作战部队之中。

    这些人在这几年之中学到了很多的新东西,如今希特勒掌权,中国也该向德国交还这些人了,希特拉其实对于这项交易并不完全清楚,当阎锡山向他提起来的时候,希特勒简直高兴的发疯。

    他太理解这些人的价值了,拥有了他们至少能让德国的军队和军工企业减少三五年的摸索时间,要知道德国作为一个奋力直追的国家,时间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凭借着中国的经验,希特勒的信心更加充足了。

    小胡子的神情越发的激动了,又止不住奔涌的情感。在阎锡山面前滔滔不绝的开始演说。表情和动作都夸张到了极点,他希望中德两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对付英法等殖民主义,消灭俄国的红色力量。

    阎锡山对于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有,谈新秩序至少要等到德国强大起来才行,现在的德国还不配和中国谈太深远的合作,中国能够在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就送出这样一个大礼包。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有自己的算计。

    最主要的还是技术上面的需求,中国这一次需要弄到的有克虏伯装甲技术,还有光学玻璃技术,这都是对中**工也有着巨大的提升的好东西,中国绝对不会白帮着德国保存军工力量。

    这就是保护费,中国帮助德国存了十年多。现在该到了支付的时候了,当然中国在这种合作之中也从德国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过这只是附加品,还不能够抵偿德国欠中国的人情。

    另外中国还看重德国的一项技术,那就是钨技术,由此能够生产出超硬合金钢,以及各种刀具,对于机床的生产水平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价值很高。针对这项技术中国计划是通过资源来交换,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向德国提供钨矿砂。然后德国提供全面的技术。

    这种合作对于中德双方都是巨大的好处,因此谈判也变得十分容易,很快就敲定了协议,阎锡山在德国的主要城市又参观考察了一圈,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德国政府和纳粹党的热烈欢迎,到处都张贴着中德友谊万岁的条幅,民众手持鲜花,热情欢呼。

    阎锡山对于这种盛况空前的欢迎还有些不适应,尤其是每到一处都要发表一些讲话,面对官员阎锡山能够轻易的训话,不过面对着数量众多的民众,阎锡山就有些措手不及,不过好在也没有出丑。

    为了表示对阎锡山访德的感激之情,德国随即也派遣了一个庞大的访问团回访中国,这个时代的大国领袖轻易不会出国的,一方面是交通远没有后世便利,危险系数也高,另外如同乔宇这类的大权独揽的领袖确实不便于出国,不然国内容易产生不可预料的变化。

    希特勒也是如此,回访之中他并没有亲自率队,不过也派出了两员大将,一个是戈林,一个是戈培尔,这两个希特勒最密切的战友代表希特勒前往中国。

    在希特勒一上台,中德之间的交往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于两国的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此时的二五规划也胜利完成,原定的工业指标基本达到,钢铁产量更是达到了九百万吨,比原定目标高了一百万吨。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部落实下去,各种工业部门也得到了细化,几乎所有的工业品中国都能够生产,当然还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远达不到好的程度,甚至有些关键东西要仰仗美德的技术,但是至少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业格局被奠定了下来,这就是中国日后称雄世界的本钱。

    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是有着自己的生命的,能够不断的创新发展,工业体系越来也复杂,生产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相应的需要的人口就越来越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德国的国力都压过了英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德国的人口大大的超过了英国。

    这一点随着工业系统的升级,变得越来越明显,英国,法国这种国家已经无可救药的落后了,相对较少的人口和狭小的国土已经无法承担越来越复杂的工业体系了。

    中国的城市也不断的发展,一线城市比起欧美也不算逊色,虽然由于犹太财团的兴风作浪,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已经重新恢复了元气,几个大的城市圈已经形成。

    中国在快速进步,世界也是如此,罗斯福上台之后,就开始了大肆的花钱,其实罗斯福的新政也没有什么太特殊的东西,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花钱,在经济危机之中,老百姓不敢消费,也没钱消费。企业家不敢投资。使得社会的需求越发的降低,整个国民经济就处在萧条之中,难以恢复。

    罗斯福当政之后,就有政府出面,大肆花钱,投资基础设施,大搞水利建设。修机场,建铁路,盖码头,不管需不需要,先建起来,给失业人口提供工作。基础建设过程之中又需要海量的钢铁,水泥等等建筑材料,也需要大型机械。

    如此一来就创造出了大量的需求,政府的刺激行动让经济再度运转起来,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不过作为一个局外人,乔宇把一切看得很清楚,罗斯福的新政依旧问题重重。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多印钞票换来的。

    短期之内或许会有效果。但是长期下去,必然造成美元的贬值。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巨大,而且罗斯福的金融改革实际上倾向于垄断银行的,势必造成财富的进一步聚集,最终得利最大的还是垄断集团。

    等到财政的刺激失去效果的时候,就是战争爆发的时刻!

    乔宇其实也在思考为何二战就不可避免,答案就在这里,当所有的办法都使用了之后,各国之间又没有核武器这种大杀器制约,那就只剩下刺刀见红,打一场成了唯一选择了。

    所以乔宇对于中国的要求很明确,那就是整个三五规划期间要把着眼点放在世界性的大战之上,中国要全面加强军备,而中国政府的高层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共识,战争绝对不可避免,大家等的就是什么时候开局而已。

    正当所有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几个强国之上的时候,非洲突出传来了警报,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也就是后来的埃塞俄比亚)的边境制造了事端,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让所有国家都不自觉的想起了日本针对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