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
皇帝如夫,文臣如妻,太监如妾
相互猜忌,相互伤害,也相互依存
这种微妙的关系,持续了近三百年……
导读:
《闲看水浒》之后,十年砍柴再度发力,从江湖中国转向庙堂中国
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透视三百年历史诡秘定律
评 语:
天涯社区网友是比较喜欢思考的一个群体。他们热烈追看十年砍柴的读明史系列,除了欣赏作者独具洞见的史识,还可以从中学到一种学历史、用历史、观察现实世界的方法,这为作者的博客带来了超旺的人气。
——天涯社区编辑 老盾
史学的意义是反照自身的时代,研究皇帝的起居注除了浪费时间外,狗屁都不是。唯因为如此,作者的书才是有价值的。因为他看到了字缝中的东西,并连接了历史,让历史活到了今天。历史的价值在此,作者的悲哀也在此,话语的合适载体,找起来艰难如此!
——知名网友 五岳散人
从2005年一开始,我就需要无数遍地给人家解释谁是十年砍柴,没办法,这个陈米熬粥的专栏让他拥有了众多铁杆粉丝,也是本报的品牌专栏。比较之下,同是讲明史,他总不甘心只单纯地讲故事,却还偏就对读者的胃口——聪明的用词和比喻、古代政治规则观察、还有许多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我原以为读者一贯喜欢娱乐化、生活化的专栏,却发现他们极易对砍柴似的明史解读上瘾。他们上了他的道儿,他触着了他们的历史兴奋点。
——蔡晓辉( 本书部分内容在《燕赵都市报》连载的责任编辑)
明朝的三只蚂蚱
文/韩晗
历史学家曹聚仁先生说,大学里有三种力量,教师,学生和行政,如果任意两方合作起来对付第三方,第三方就完蛋。另一位西方思想家哈贝玛斯说,在行政、司法与立法中,绝对不能出现二合一的局面,否则就会出现腐败。我的老师黎鸣先生也说过,三,是一个奇怪的数字。
《皇帝、文臣和太监》这本书,同样是从“三”这个数字中,去发掘某种平衡和趣味。大明朝在砍柴先生的笔下,变得十分暧昧,原本残酷的政治被作者以家事戏仿,突然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微妙景观。“皇帝如夫,文臣如妻,太监如妾,相互猜忌,相互伤害,也相互依存,这种微妙的关系持续了近三百年……”封面的几句话,直接地传达给读者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角。治大国如烹小鲜,皇帝、大臣与太监也就构成了这么三种相互制衡的力量。说来滑稽,但也贴切,男主人、姨太太和小妾,就是这么一家子,就是这么一个糊里糊涂的大明朝。
回想起来,我在明史中摸索已有数年,但是从来没有这么警醒过。作为一名明史爱好者,似乎一直在宫闱政变中沉浸,始终未能抬起头来。正是这位机智的兄台,让我从历史中幡然警醒,历史的规律就在于这么一个玄妙的关系当中。如果以西方盛行的政体,来观照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或者可以看做是,皇帝立法,太监司法,大臣行政——由此三种力量构成政坛的基本因素。
这个比拟并不确切,因为太监的司法功能,在古代社会中更多是以擅权僭越来体现的。但此种三权分立并且监视依存的体系,却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权力场中,哪怕仅仅以潜规则的形式发挥作用。
所谓立法,就是定规则权利的拥有者,而司法,则是一种监督履行规则的权利,行政就自然而然地作为规则的履行者。在这三者的关系中,规则的履行者与监督者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对抗的矛盾,而定规则的一方为了保证规则得到履行,从而促使他权利价值的实现,必须做出民主的姿态,对前面两者的矛盾进行调和。这种三方对峙的关系,维持着表面上的稳定,但总会有人不断地试图去打破,以提高自己一方的重量。将近三百年的明代,在十年砍柴的笔下,正是这样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争斗史。
写历史有三种等次,第一种等次是叙述历史,还原真实,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史说;第二种等次是在历史中寻找思考,找到值得思考的东西,并且还能借古讽今,这是历史学家所称的史思;最高层次的历史写作,是高屋建瓴的寻找思考和价值的规律,从而归纳出历史的生态模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生态学。把进化论的生物观点引入历史、哲学、文学,赋予人文社科灵性和灵感,可以说是一种绝好的创意。
史学的意义就是反照自身的时代,《皇帝、文臣和太监》一书的意义也就是反照我们现今的时代,这是写历史的最高层次。十年砍柴先生承袭《闲开水浒》的借古言今,于细节中见真奥,于历史中窥定律,在今天有关明清历史类书记车载斗量之时,他并没有赶时髦再去演绎那些历史故事,而是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还原历史的走向,阐述自己对明代政治格局的独特看法。
综观众多谈解大明朝历史的名家,不难发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语言上略见浅显,多了一份侃劲,多了一份好玩,虽然文本通俗却也把读者群置于低龄化的层面;黄仁宇先生则是学究气浓重,趋向书面而严肃,让读者只敢远观而不敢靠近;惟独十年砍柴先生语言适中,文本扎实,见解独特,成人会成为他的铁杆粉丝,大中学生照样会成为他的拥趸,各年龄阶段的读者都可从中学到一种学历史、用历史观察现实世界的方法。
读毕《皇帝、文臣和太监》,忍不住感叹,三只蚂蚱被栓到一根绳子上,无论是皇帝、太监还是大臣,他们都是权利所有制这个绳子上的蚂蚱,为了权利场的力量,你死我活。如果砍柴先生能从更高的境界来思考,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这种权利场消失的时候,这个三种力量相互制衡的因素还会存在吗?
真心期待这位思想家的下一部新作。
(韩晗,学者、作家、中国戏剧文学奖得主)
夫妻妾共处一室
导读
一提起明朝,稍有历史常识的人,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残暴或荒唐的皇帝,悲情与窝囊的大臣,贪权和阴毒的太监。
这种图谱式的感觉并非没有来由,大明的政局主要由这三种人左右,无论皇帝、大臣抑或是太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们多多少少有些畸形的性格和古怪的气质。但我们一旦走进浩瀚的史料,试图去一点点感知那个时代人物的呼吸与爱憎,我们可能会觉得以上那种感觉太简单了,而且有些似是而非。
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流经的地方,我们再回首去看,一定能看到河流顺着地势伸展到下游的轨迹,历史的发展,后人总能看出某些内在的逻辑,尽管其中不乏一个个偶然性事件串起来。
那么,明朝的皇帝、文臣、太监,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吃五谷杂粮,他们怎么可能不是正常人呢?他们的种种行为,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下,再联系到亘古不变的人性,是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的。
任何一个王朝的精神气质,必定会深深地打有开国君主个人的烙印,这太祖、高祖可不是白叫的,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这个崛起于最底层的皇帝,辛辛苦苦打下这份家业,他对整个王朝的延续和发展,是有过精确的设计的,包括杀功臣,废丞相,让藩王离京,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等等。皇权的专制,在他手上,发挥到淋漓尽致,整个大明政权机器,基本上按照他的思路运转了近三百年,尽管有些制度走样了,比如阉祸之炽,恐怕高皇帝本人也始料未及。但仔细分析起来,他当初对整个制度的设计,已经为太监的揽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黄宗羲认为,君臣只是两端的曳木之人。也就是说前后一起拉木头的双方基本上要有一种平衡,畸强畸弱这木头就没法拉;钱穆认为我国两千年帝制时代并非大家所说的那样专制,而是皇帝和士人共治天下。这两种说法,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化成分。
没错,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皇帝和当官的读书人,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种不变的主要角色,皇帝轮流坐,自不必说,而读书人,无论通过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会被朝廷吸纳进帝国的行政系统。但是,这二者之外,常常会有第三种力量加入,两端变成了三角。汉代前期加入了外戚,后期加入了宦官;唐代则外面加入了藩镇,里面加入了太监;宋代外戚和太监比较老实,文臣的地位很高,则自己内部分裂成水火不容的两党。到明代,朱元璋希望每个皇帝时刻抓住那个玉玺不放手,手下的大臣老老实实听候使唤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君权畸重、臣权变轻时,太监站出来替万岁爷分担一些皇权,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路径,太监干政甚至可说是一项“历史使命”。
因此,我有个疑惑,太监的出现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还是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君主专制?不过事实是明摆着的,当不设丞相后,军国大事决于皇帝一人,不管这人是能干还是混蛋,千斤重担总要有人来替他分担一些,不交给外廷的大臣,就必然会交给身边亲近的太监。太监就是那个拉边套的驴,当然因此也能得到意外的报酬。
很长的时间内,皇帝、文臣和太监共处在大明那个封闭的大房子里,他们三者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从屈原开始,臣对君的关系常用男女关系来比拟,这两类关系却有可比性,读读《离骚》就知道,被君王疏远的臣子,那心态和弃妇多相似呀。在大明这间屋子里,如果皇帝是丈夫,文臣是妻子,那么太监是什么呢?是小妾。这三角之间,丈夫当然是掌握大权最重要的一角,他掌握全家的田地钱财,丈夫是勤俭持家还是荒唐败家,是这个家庭走向兴盛或败落的关键。丈夫对妻妾的态度,决定着妻妾在家庭中的实际生存状况。而妻与妾之间,常有一种紧张的吃醋关系。按大家族的规矩来说,妻是明媒正娶的,妾不应当挑战她的地位,但妾往往喜媚善妒,更能得到丈夫的宠爱,丈夫把一部分家政权力交给她打理。固然有妻人老珠黄妾正当华年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妻和妾对家庭的责任不一样,从而对丈夫的态度也不一样。妻子总觉得这份家业来之不易,她是女主人,有责任规劝丈夫,保持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而妾不一样,她无妻的名分,自己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的态度,所以不管家业将会怎样,首先是以媚术邀宠,取悦于丈夫。诤臣总和贤妻一个样,可敬未必可爱;而阉竖似那妖姬,明知可能惑主但要想方设法亲近。如此,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丈夫,就会远妻子而亲小妾,如果碰上一位一点规矩都不讲、暴戾非常、时不时殴打妻子的丈夫,妻子为了生存还得忍气吞声去讨好得宠的小妾。当然,小妾因为得宠而忘乎所以,不但将丈夫和妻子的权分了许多,而且可能浪荡无度,红杏出墙,或者导致了整个家庭有崩溃的迹象,丈夫明白过来了,不管教不行,于是在那位已经疏远很久的黄脸婆帮助下,用家法惩治小妾。
我们要看到,到明代皇权专制已臻完善,皇帝和文臣、太监的关系,和汉、唐是有区别的,到了明朝这个家庭里,夫权的绝对地位已经确立,妻和妾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丈夫的当家地位,汉代可能出现董卓、曹操那样的权臣,汉末与唐末宫中的太监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死,决定谁继承皇位,如汉有“十常侍”之祸,唐有“甘露之变”。而到了明代,哪怕皇帝再荒唐昏庸,可能被欺骗,被利用,但文臣和太监想完全控制皇帝,掌握着超过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刘瑾和魏忠贤,够飞扬跋扈的,但皇帝一旦决定收拾他们,比汉、唐收拾权监容易多了。所以说明代宦官在历史上为害国家最厉害,但未必是危害皇权最厉害的,至少不像唐代宪宗、敬宗那样,被宦官杀害,宦官完全控制宫廷。
妻妾吃醋争宠的常态之外,有没有妻妾合作,一起把丈夫管教好呢?有,但不多。这需要一个特别能干的妻子才行,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和随自己陪嫁过来的妾平儿,组成统一战线,把老公贾琏管得服服帖帖。明朝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万历初期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的合作,泰昌帝驾崩后,在保证熹宗顺利即位的“移宫案”中,大臣们和大太监王安密切配合。
在这个大屋子里,有丈夫的暴戾或荒唐,也时有妻子苦口婆心的劝谏,更有小妾不安妇道,插手家政,但基本上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这种畸形的平衡是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维持的,家庭财产在夫、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中不断被浪费,家庭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有一天出现大的变故,比如外面的豪强来夺产,或家中的佃户联合起来造反,夫、妻、妾的固有关系被打破,家庭就可能倾亡了。
用夫、妻、妾同处一室的关系来比喻皇帝、文臣、太监之三角,未必十分贴切。但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我暂且这样比拟,也许有助于我们透过一大串历史故事,去观察大明政局最本来的面貌。在一夫一妻的今天,我们看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觉得那个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中,人人似乎都不正常。同样,以现代政治文明的眼光,去考察明代,我们同样难以理解,太祖何以那样残暴而大臣能像待宰的羔羊听话,“大礼议”中众大臣为何要那样冒死和皇帝对抗,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其生祠怎么能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我们今天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历史上也许人们习以为常。我们今天难以理解,说明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尽量以当时的眼光和心境去分析古人的言行举止,是我这个历史票友喜欢用的方法,但从明亡开始计算,历史的长河已经流了三百六十多年,我们已经不能回溯到大河的上游,我毕竟不能代替古人思考和生活。我的一孔之见,究竟能得到读者多大的认同,已非作者本人能决定的了。
第一编 皇帝之专政从合伙到独资的转变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解读“狗烹定律”:
六百多年前的大明朝创始者太祖朱元璋,留给今天普通人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这个人心狠手辣,得了江山后大批大批地杀功臣。
我们先来粗略地看一下明初那些功臣的下场。胡惟庸、蓝玉这些钦定的重点叛国案件的主角,被杀被灭族自不用说,就说那些并没有多少反叛的实证,而被找个理由灭掉的元勋。
李善长、汪广洋、冯胜、傅友德、廖永忠、华云龙、韩政等等不是被灭族,就是被赐死,甚至连徐达这样的第一武将,野史中也说他背上有疽,据说吃蒸鹅就会加重病情而死,皇恩浩荡,钦赐蒸鹅一只,徐达为了子孙后代计,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完。纵然徐达吃了蒸鹅无事,但朱元璋赐蒸鹅即赐死之意,徐达只好服毒自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