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连吏都没当过的人,可以掌握机要文书呢?”
说到这里,刘穆之的小眼睛渐渐地眯了起来:“至于你,寄奴,更不用说了,你已经成了王姑娘的未婚夫婿,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半个谢家人,你在军中这样迅速地提升,甚至在寿春跌了个大跟头,仍然可以给起复任用,虽然说这是因为你有绝对的能力,但如果你没有关系,人脉的话,那两次失误,足以断送你的军中生涯了。”
刘穆之的目光扫向了在一边的刘毅身上,只见他双手抱臂而立,神色轻松,刘穆之缓缓地说道:“在这两年,我几乎就没见刘毅这样开心地笑过,从加入北府军的第一天起,不,甚至在加入之前,他就打定了主意,要跟你较个高下的,但你一直压制着他,他嘴上不说,心中却不服,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承认你比他强,只认为你有谢家的靠山,所以升得比他快。”
刘裕摇了摇头:“我并未靠谢家的力量升迁,在军中这几年,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就象这次洛涧之战,希乐在当幢主的时候一时惊慌,不知所措,是我稳定了军心,发起反攻,这又会是仗的哪门子的势?”
刘穆之微微一笑:“话虽如此,但刘毅是不肯承认自己不如你的,就算他的指挥与武功不如你,但也有别的长处。比如吟诗作对,处理文书,这些你就比不过他。所以刘毅觉得自己缺的只是机会,而不是能力。如果他能在你之上,让你这样的猛将锐士打前锋,他作主帅,一样可以建立不世之功。”
刘裕咬了咬牙:“那就一起北伐好了,大家各带一军,看看谁能建功立业。这个时候如果背弃谢家,转投权贵,难道就会给人家真心相待了?会稽王和王国宝并无北伐之心,一旦夺权之后,只怕就会解散北府军,到时候大家只会拿着个虚衔,回乡务农了。”
刘穆之点了点头:“寄奴不愧是寄奴,这点看的很准。现在会稽王他们拉拢希乐和无忌,不过是想分化瓦解北府军,这时候,只有抱团一气,才能保住北府军。只要北府军在,那我们这些人才有未来。”
刘裕点了点头:“我得找希乐和无忌谈谈,千万别上了人家的当。”
刘穆之微微一笑,拍了拍刘裕的肩膀:“你放心吧,寄奴,刘毅比你想象的要精明,昨天的宴会之上,他一直在奉承会稽王和王国宝,但对他们的言辞试探,却是不置可否,只说北方还在胡虏手中,他是个军人,一切听朝廷的安排。至于无忌,倒是被会稽王看上,说要他以后多教他的世子司马元显武艺和兵法,无忌当时欣然同意了。但这些并不影响军职,可以说,他们跟会稽王搭上了关系,但并没有承诺背弃谢家。”
刘裕奇道:“这些事情,你怎么知道的?”
刘穆之哈哈一笑:“这些情报,世家之间早就是公开的流传了,各个世家都会在别的家族之中安插耳目和眼线,只要不是密室相谈,这些都不是秘密。”
刘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么说来,会稽王也是明着这样告诉谢家,要挖北府军的墙角,换谢家对他们作出让步了?”
刘穆之点了点头:“正是,如果会稽王他们真的想要在北府军中寻找代替的人,也不会这样公然宴请了,一定会是密室相商。刘毅跟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交情,而且身份地位毕竟不高,还不值得他们这样拉拢。但不管怎么说,北府军的宿将们往往已经人到中年,未来的十几年,会是你们这批年轻人的天下,早点动手,总比以后要好。”
刘裕叹了口气:“本以为淝水大胜,大晋上下可以万众一心,趁势北伐收复失地,可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那些个高门世家,还在争权夺利。唉!”
刘穆之勾了勾嘴角:“谢家还是想北伐的,对于他们来说,掌握了北府军,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而只有北伐这个理由,才能保住北府军。现在桓家在开始向北拓地,听说桓石虔和桓石民领了三万精锐,兵出南阳,直指襄阳,要是桓家真的抢先北伐,只怕京城中的这些高门世家又会坐不住了。毕竟跟谢家还可以谈,跟桓家这种一心篡位的,谈都没的谈啊。”
刘裕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桓家要是北伐是好事,他们能收复洛阳,兵入关中,而我们北府军则可以收中原齐鲁之地,饮马黄河,如此两路大军配合,大业可期!”
刘穆之点了点头:“所以这次桓家也答应派桓玄率五千人马过来参加阅兵献俘。其实在这点上,谢家和桓家难得地达成了一次默契,两家虽然目的不同,但都想北伐。一旦让建康城和吴地的百姓,见识到了我军的军威,还有那些秦军俘虏,让他们亲眼看到,胡虏并非不可战胜,北伐大有胜算,不少中小世家,也许会动摇的。”
刘裕哈哈一笑:“我终于明白为何这回相公大人在封赏三军将士之前,要先搞这个阅兵献俘大会了,不仅是让我们这些军汉有机会踏上京城的土地,更是要显示我们北府军的军容兵威。没说的,我们要在这次阅兵大会上,把最好的气势拿出来,让所有人看看,什么才是天下无敌的北府军!”
刘穆之的眼中闪过一丝冷芒:“寄奴,看你的了,这次阅兵,决定了不少中小世家的站队,能不能继续北伐,就在你手!”
刘裕的虎目中精芒一闪:“我会让皇帝和天下的世家,百姓看到,大破秦军的北府军的风貌,壮士高歌入建康!”
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庙玉阶权贵集()
建康,太庙。
这座巍峨的城池,方圆四十余里,始建于三国末年,当时还只是一个叫秣陵的小镇,长江从这里拐了个弯,由南向北,再折向东行,直奔出海口,向东二百余里的京口镇,与对面的瓜州渡口相对,成为北方来客过江的必经之地,而向南则经丹阳,晋陵等地,直入三吴之地,城北的钟山,幕府山为这座都市提供了天然的防卫,自古皆有虎踞龙盘,王气充裕的说法,可以说控制了这座城市,就几乎控制了整个江左之地,是以自古兵家必争,而东晋政权过江之后,就以此建都,经过了近百年的经营,今天的建康城,人口数十万,方圆四十余里,乃是天下数得着的超级大城市。
春暖花开,已是阳春三月,杨柳枝开始发芽,小鸟儿们欢快地鸣叫着,温暖的朝阳已经升到了半空中,正是已时,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正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光和热,照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宫城之外的太庙,这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或者说,整个建康城,这会儿都是人山人海,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十万百姓,已经从北面的中山门开始,一直排到了这座城南的太庙,大街的两侧,挤满了百姓,而三万京城宿卫军士,则值守在大道的两边,从中山门到太庙的这段约六七里的通衢大道,将成为今天的阅兵献俘的主通道,路面早已经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大清早地洒了水,所有被挡在值守军士之后的大晋百姓,全都伸长了脖子,甚至爬上了树梢,就是为了能更好地一睹战胜百万胡虏的那支传说中的北府强兵的风采。
太庙的高台之上,大晋自孝武帝司马曜以下,五品以上的朝官和四品以上的刺史,都已经云集于此,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如后世隋唐那般严格的品级高下之分,仍然是处于从汉朝时的秩比xx石,向着后世时的九品流内官的官阶过渡的时期,但朝上官员五品以上,州郡官员视是否带兵而四五品区别,已成惯例,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君臣全都礼服正装,站在这高高的太庙台阶之上,面带微笑,看着远处的中山门方向。
一个面色黝黑,头发微卷,嘴唇有些厚,看起来并不太象中土人士的中等个子年轻人,二十五六岁,身着黄袍,正是当今的天子司马曜,他和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母亲,乃是曾经做过宫奴的昆化奴李陵容,因为机缘巧合,在先帝司马昱年过五十的时候,被临幸生下了这一对皇子,也算是解决了东晋皇室后继无人的问题。
自司马曜登基以来,虽然几乎没有真正地掌过朝政,但那运气,是好到了天上,不仅国家内部还算安定,一向有篡位之心的荆州桓氏也不再闹腾,就连这几十年来横行天下,灭国无数的秦国雄师,也被晋军在淝水大败,这一阵民间已经有议论,说是这位半黑人皇帝乃是天上降下的福星,要保佑大晋的汉人子民们,收复失地,一统天下,结束这个乱世呢。
而在司马曜的身边,官居录尚书事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身兼侍中,卫将军两大高级文武军职的帝国事实宰相谢安,身为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的王国宝,以及其他的众多东晋世家高门子弟,引人注目的还有两人,一个是这次率兵进京,参与献俘仪式的荆州桓氏,前大权臣桓温的世子桓温,另一个,则是琅玡王氏的一支,东晋开国宰相王导的孙子,以文学才情闻名天下的王旬(此人名字还有个王字旁,但是打字打不出来,复制也会乱码,不知道是何原因,只能跟读者朋友说声抱歉了,以后都称之为王旬,但大家查史书上记得这人名字边要多个王字。)
这个王旬,与其弟弟王岷,乃是大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的书圣王羲之的堂侄,但是他们这一支,却是与谢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原本谢安把哥哥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也是谢道韫的三妹谢道粲嫁给了王旬,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珉,一门双亲,一时谢王两家的关系之亲密,世人皆知。
但后来王旬兄弟却不知为何得罪了谢安,以至于谢安强行要求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侄女与王氏兄弟离婚,此事轰动了当年的大晋上层世家圈子,王旬本来在朝中就任给事黄门侍郎,结果给谢安安排了一个豫章郡守的职务,外放他地,而王旬则赌气不去上任,最后在孝武帝的调停之下,给了一个散骑常侍的闲职,继续留在了建康城,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王旬这个看起来最恨谢安(王国宝除外)的高门子弟,却是出现在了这个场合,还和桓玄站在了一起,个人奥妙,耐人寻味。
司马曜今天显得兴致很高,他笑着对站在身边的谢安说道:“太保(谢安在淝水之战后给授予太保这一最高人臣头衔,虽然是虚职,但仍然是地位尊崇,无人可比),这次我军淝水大胜,全赖你和谢镇军他们指挥得当,将士精锐,而今天,在我司马氏列祖列宗的面前,亦可扬眉吐气了。”
谢安神色平静,行礼道:“陛下过誉了,主要是有赖陛下的天威,加上将士用命,奋勇杀敌,这才有了这次的胜利。只是这次的胜利,跟以后我们收复中原的壮举比起来,并不算什么。”
司马曜微微一愣,转而笑道:“怎么,太保有北伐进取中原之意?”
谢安笑着摇了摇头:“若是北方大乱,我们有机可乘,那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是不能错过的。当然,现在秦国只是小乱,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大战的损耗也不小,需要再观望一段,再行定夺。还有,这次战胜的赏赐,需要如何来施行,而秦军十余万俘虏,如何安置,还要请圣上示下。”
第五百九十章 桓玄巧舌生是非()
司马道子“嘿嘿”一笑:“太保忧国忧民,其心可嘉,只是自古有云,国家虽大,好战必亡,我军这几年连年用兵,民力损耗很大,而这次大战,也几乎耗光了国家多年的积蓄,接下来还要面临有功将士的封赏,北伐之事,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不可一蹴而就啊,当年以祖逖,桓温这样的本事,也没能北伐成功,今天虽然大胜之余,但也要保持充分冷静的判断啊。”
谢安微微一笑,说道:“会稽王思路深远,臣所不及也。正如您所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咱们先行献俘阅兵,以后的事情,以后到朝堂上再议便是。”
司马曜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就如太保所言,咱们开始吧。”
正在这些君臣说话的时候,一边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桓玄和王旬并肩而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少世家子弟都离得他们远远的,毕竟一个是谢家的敌人,一个是荆州桓氏这个篡位之心路人皆知的家族,一般人巴不得在这个时候离他们远远的,哪怕是殷仲堪,这时候也不敢公然地和桓玄离得太近,暴露私下之间的关系。
桓玄微微一笑,低声道:“元琳兄(王旬的字),在这个时候,还肯和我站在一起,不避嫌的,大概也只有你了。”
王旬神色从容,摇了摇头:“世人皆以谢氏权重,争相攀附,而我却偏反其道而行之,就象世人皆认为你们桓家有不臣之心,但我王旬当年先后出任令尊和令叔的幕僚,和那谢玄一起都担任过他们的中兵参军,桓公为人,我是了解的,他忠心为国,为人所忌,外人对他多有误会,只不过谢家明知之点,却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硬说桓公有不臣之心,才会弄成今天这样。”
桓玄点了点头:“先父在时,常说元琳兄是国家大才,应该重用,只可惜谢相公虽然风华绝代,但用人仍然难免好恶之心,元琳兄可知,为何他会这样对你么?”
王旬的眉头微微一皱:“就因为我当了令尊的中兵参军?在桓家军府里做过事?不至于吧,那谢玄谢幼度,当年不也是跟我同僚,共同在桓公幕府中行事么。”
桓玄叹了口气,看了一眼四周,确定没人能听到自己的谈话后,压低了声音,眼睛看着别处,神色显得很从容,可是声音却是细如蚊蚋,让王旬每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当年先父势大,权倾朝野的时候,谢安,王坦之正如您今天的地位,他们为了保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极力讨好我们桓家,不仅跟我们桓家联姻,让谢家的女儿嫁给了我的堂兄桓石民,还跟同为桓氏幕府效力的你们王家,还有郗家联姻,您当年的那桩婚姻,正是这个联姻的结果!”
王旬的眉头一挑,奇道:“怎么我当年与谢家的联姻,居然是为了桓氏?这不太可能吧,我们王家和他谢家累世交好,世代联姻,以前也没这层关系啊。”
桓玄冷笑道:“这是当年先父在世时亲自说的,准确地说,当年先父知道朝纲不振,无能之辈当道,而皇帝迟迟没有子嗣,之所以屡次北伐不成,就在于这些高门世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先父不拘一格降人才,主动与谢家,王家,郗家这些高门世家中有真才实学的人交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谢玄,您,还有髯参军郗鉴等人,才入了先父的幕府。当年谢安曾经靠了这层关系,暗中跟先父说,他可以出面来拉拢其他的世家,共扶我桓家,而你们两家的联姻,包括谢家与王右军之子王凝之的联姻,也正是因此。”
王旬咬牙切齿地说道:“怪不得当桓公去世之后,谢安就逼令我和我妻子离婚,原来,他就是想这样尽力地避开跟桓家的联系啊。”
桓玄点了点头:“是的,先父去世之后,朝政大权尽入谢氏之手,而元琳兄你,却没有落井下石,仍然和郗超一起,继续跟我们桓家合作,你在令叔的幕府里担任长史,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谢安却对此心生不满,刻意地打击报复。这就有了离婚之事。”
王旬叹了口气:“我多年不知哪里得罪了他谢家,居然已经过门的妻子还给强制离掉,想不到是这个原因,苍天在上,我王家世代忠于大晋,可不是忠于别的一家一姓,却仍然被谢家所嫉妒和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