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系统- 第1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满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黑龙江、吉林、伊黎等边疆地区,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统帅的称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四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宋洪迈《容斋随笔。将军官称》:“《前汉书。百官表》:‘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予按《国语》:‘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吴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卫将军。’《文子》:‘鲁使慎子为将军。’然则其名久矣。”参阅《通典。职官十》。

    将作大匠

    官名。秦代称将作少府。西汉改称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东汉、魏、晋沿置。南朝梁改称大匠卿,北齐改称将作寺大匠,隋代至辽多称将作监大匠。元代设将作院院使,掌金、玉、织造、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制造。明初曾设将作司卿,未久废,并其职于工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隋书。宇文恺传》:“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参阅《通典。职官九。将作监》。

    教头

    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员。有教头与都教头之别。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都教头亦仅相当于中下级军官。《宋史。兵志六》:“'元丰二年'总'开封府'二十二县为教场十一所,大保长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艺,置教头一。凡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水浒传》第七回:“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经略使

    官名。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宋代置于陕西、河东、广南等路,常兼安抚使以经略安抚使之名,掌管一路军民之政,多由各路帅府之知州、知府担任。省称“经略”。其官署称为经略使司或经略司。明清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职位高于总督。清中叶以后不设。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将帅才略。范文正》:“仁宗时,西戎方炽,韩魏公琦为经略招讨副使,欲五路进兵,以袭平复。时范文正公仲淹守庆州,坚持不可。”又《种世衡》:“庆历三年春,范文正公巡边,至为环庆经略使。”《宋史。职官志七》:“经略安抚使一人,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帅臣任河东、陕西、岭南路,职在绶御戎夷,则为经略安抚使兼都总管以统制军旅。”

    九品

    古代官职的等级。始于魏晋时,从第一品至第九品,共分九等,由高及卑。北魏始每品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阶。唐、宋文职与北魏相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阶。隋代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分,共为十八阶,文武职相同。如唐代御史大夫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下;清代知府从四品,知县正七品等。

    九卿

    秦汉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即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魏晋任较轻。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分。明大九卿为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代,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称,九卿为部院以外独立机构主管官的统称,不包括六部尚书,然究指哪几种官,未见明文规定,记载亦多不一;小九卿则指示人府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日下旧闻考。官署》:“其同班序产,翰林七品有小九卿六品之上,宫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宫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讲读学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

    军机处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因掌理国家军政要事,故称。清雍正朝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汇机密,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地近内廷,便于召见,十年更名军机处,用亲王、重臣充任,称为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然任命时亦按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为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杳核奏议。军机处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各地方名部门负责官员发布指示。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都镇、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咸丰中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权渐移。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内阁成立后撤消。

    开府

    本指成立府署,自辟僚佐。汉代唯三公、大将、将军可以开府,魏晋以后可开府的渐增多,因有“开府、仪同三司”之称。晋代州刺史多以将军身分开府,都督军事。唐宋两代,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文散官封阶。至明代废。北周文学家庾信曾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世固称为“庾开府”。《旧唐书。职官志一》:“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避开、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参见“仪同三司”。

    孔目

    孔目本指档案目录,见《史通。题目》。后用作掌文书吏员的名称。唐代州镇中有孔目官,专理文书。宋时内外衙署,多设此职。明唯翰林院设置。清初沿置,翰林院孔目满、汉各一人,从九品。《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已出。。。。。。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因为之解图谶,劝之作乱。”胡三省注:“孔目官,衙前吏职也,唐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须经由其手也。”

    剌史

    官名。西汉武帝废御史监郡之制,在全国置十三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上受御史中丞管辖,下分别以六条监察十三州,其官阶低于郡守。后曾改称州牧。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改刺史为州牧,位居郡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亦多置刺历,一般以都督兼任。隋以后,刺历为一州的行政长官。隋炀帝与唐玄宗时曾两度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不久仍复旧称。唐代,节度、观察使兼领驻在地的州刺史,辖境内各州刺史均为其属官,刺史之权位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虽设刺史,仅属虚衔,并不赴任。元代废。宋代与清代,也往往用作知州的别称。《汉书。朱博传》:“汉家至德溥大,字内万里。立置郡县,剖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又《何武传》:“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条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后汉书。徐谬传》:“稍迁荆州刺史。。。。。。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

    兰台

    汉代宫收藏图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又东汉时史学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用以借指班固。又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后汉书。班固传》:“召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又《王允传》:“及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清周寿昌《汉书校补自序》:“兰台(指班固)详辖而审择之,殚二十余年心力,以一手编成。”

    帝王侍从官的统称。郎为“廊”的古字,指王宫典前的廓庑、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设,秦汉沿置,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名。秦及汉初,均属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无定员,出身或由任子、赀选,或由文学、技艺。为地主阶级出仕的重要途径。至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其分曹任事者称尚书郎,职掌与以前郎官不同。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战国策。燕策》:“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史记。田叔列传》:“有诏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人奏之。”《后汉书。独行传。李业》:“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郎中

    官名。战国始役,汉代沿置,属光禄勋。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则设有车、户、骑三将,其后逐渐不加区分。随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之下的高级部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皆无没,多至千人。。。。。。比三百石。”又“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隋书。百官志中》:“六尚书,分统列曹。。。。。。凡二十八曹。吏部、三公,郎中各二人,余并一人。凡三十郎中。”

    礼部

    官署名。东汉置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分掌藩国朝聘之事,魏晋以后沿置。东晋又设祠部,掌祭祀之事。北周始设礼部。隋唐沿其称,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礼仪、祭享、贡举等职,长官为礼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后汉书。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东汉光武帝)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旧唐书。职官志二》:“'礼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记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通志。职官三。礼部尚书》:“唐虞之时,秩宗典三礼。《周礼。春官》:”大过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五曰客曹。。。。。。魏尚书有祠部曹。及**左有祠部尚书,掌庙祧之礼。”又“后周置春官卿,又有礼部。。。。。。至隋置礼部尚书。”

    史部

    官署名。东汉始将尚书常侍曹改为吏部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时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本吏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晋书。职官志》:“'后汉江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此始见曹名。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新唐书。百官志一》:“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入,为之注拟。。。。。。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两制

    唐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两官的别称。翰林为内制,掌起草内廷书诏;舍人为外制,掌起草中书制诰。两者职务、地位相当,故合称两制。《宋史。苏轼传》:“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参见“知制诰”。

    令尹

    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执掌军政大事,以宗族担任。《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刑疏:“楚臣,令尹为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流外

    魏晋时创九品官制,至隋将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流外。唐、宋沿其制,有品级的流外官经铨造,可递升为流内官,分别称为小选与入流。唐吏部以郎中掌其事,宋吏部设有流外铨,专门负责流外官的铨选。明、清时,流外官称为未入流。《新唐书。百官志一》:“吏部郎中。。。。。。人掌选补流外官。”又“凡流外九品,取其书、计、时务,其校试、铨注,与流内略同,谓之小选。”《宋史。职官志三》:“流外铨,掌考试附奏诸司人吏。”参阅《通典。职官一》。

    六部

    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又称“六曹”。其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门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随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之职掌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清末因逐渐设新的部,六部之名遂废。《宋史。职官志四》:“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明史。职官志一》:“'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六卿

    《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为六官或六卿。隋唐以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致与《周礼》的六官相当,因亦称为六官或六卿。宋王禹倜《待漏院记》:“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龙图阁

    宋代阁名。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以前建,在会庆殿西偏。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籍、谱牒等。又先后置待制、直学士、直阁等官。北宋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以“包龙图”称之。《宋史。包拯传》:“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官拜龙图阁待制学士,正授开封府府尹。”

    门下省

    宋代阁名。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以前建,在会庆殿西偏。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籍、谱牒等。又先后置待制、直学士、直阁等官。北宋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以“包龙图”称之。《宋史。包拯传》:“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官拜龙图阁待制学士,正授开封府府尹。”

    门下侍郎

    官名。秦汉时原名黄门侍郎,本为君主近侍之官,属少府。魏晋以下沿置,与侍中同掌侍从威仪,纠正违失。至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门下侍郎,员二人,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同判省事。唐宋多以门下侍郎或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元以后不设。《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宋史。司马光传》:“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内省。”参见“黄门侍郎”。

    秘书监

    官名。东汉桓帝时始置,专掌图书秘籍,官属太常。魏、晋后亦为其官署名。南朝梁以下,为秘书省之长官,有秘书少监及秘书丞助掌其事。唐、宋沿置。元代秘书监长官为卿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