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系统-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给事中

    官名。原意为有事殿中,在内廷服务。秦官,汉代沿置,为御史大夫、将军、列侯、九卿以至博士、谒者的加官。均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计论政事。至魏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位在侍中及门下侍郎下,掌驳正政令之违失。元代废门下省,给事中又兼修起居注。明代,采宋供事中分治六房之制,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人,钞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尤重。清代,六科各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雍正时改隶都察院。一般尊称为给谏。《汉书。王商传》:“莫得留给事”王先谦补注引钱大昕曰:“武帝时终军以谒者给事中,宣帝时田延年以大司农给事中,杜延年以太仆给事中,魏相以御史大夫给事中,元帝时萧望之以关内侯给事中。。。。。。是三公、列将军、九卿皆得加之,不止大夫、博士、议郎也。”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唐代给事中是能行封驳之职的。封是封还诏书不行下,驳是驳正诏书之之所以失。。。。。。唐制,关于处理政务的诏敕,是中书拟就,通巡门下发交尚书省执行的,在发下以前,门下省自然还可以发表意见。”

    工部

    官署名。三国魏置水部掌航政与水利。西晋初,又置屯田与起部,掌农垦及工程事务,南朝多沿之。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兼有前代诸曹之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长官为工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新唐书。百官志一》:“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通典。职官五。工部尚书》:“《周礼。冬官》其属有考工,掌百工之事,曰国有六职,百工是其一焉。。。。。。至隋乃有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二曹,盖因工部后周之名,兼前代起部之职。”

    功曹

    汉代郡府自辟属吏中有功曹史或功曹掾,简称功曹,其职除掌郡吏的任免外,并与闻一郡政事,常可代行太守职务。与五官掾、督邮同称右曹或右职,在郡的属吏中位最高。历代沿置,隋唐改名司功,职权远不及汉代之重,渐成空名。明废。又古代卿寺中也有置功曹者。汉王充《论衡。遭虎》:“功曹,众吏之率。”《后汉书。冯勤传》:“初为太守铫期功曹,有高能称。期常从光武征伐,政事一以委勤。”又《乐恢传》:“为'郡'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三国志。魏志。臧****》:“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政教恩威,不由已出,动任臧洪。”

    光禄寺

    官名。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复设,以后废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参阅《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光禄寺卿

    官名。南朝梁置光禄卿,北齐称光禄寺卿,后代沿之。主要掌宫廷饮膳及祭献食品。清末始废。参见“光禄寺”。

    工部

    官署名。三国魏置水部掌航政与水利。西晋初,又置屯田与起部,掌农垦及工程事务,南朝多沿之。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兼有前代诸曹之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长官为工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新唐书。百官志一》:“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通典。职官五。工部尚书》:“《周礼。冬官》其属有考工,掌百工之事,曰国有六职,百工是其一焉。。。。。。至隋乃有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二曹,盖因工部后周之名,兼前代起部之职。”

    光禄勋

    官名。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复设,以后废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参阅《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翰林

    1、指翰林学士。亦为明清时翰林院属官的通称,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殿试朝考以后,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则称为“点翰林”。唐的居易《洛中偶作》诗:“五年职翰林,四年浔阳。”宋欧阳修《赠王介甫》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明史。选举志二》:“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

    2、指学士院或翰林院。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参政欧阳文忠公》:“公在翰林,仁宗一日乘间见御阁春帖子,读而爱之,问左右,曰:‘欧阳修之辞也。’”《明名。选举志二》:“'庶吉士'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清史稿。儒林传。二全祖望》:“祖望为学,渊博无涯,于书无不贯串。在翰林,与绂(李绂)共借《永乐大典》读之,每日各尽二十卷。”

    翰林学士

    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旧唐书。职官志二》:“至德以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士,翰要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又《李泌传》:“数年,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颇承恩遇。”宋苏轼《司马文正公行状》:“‘神宗即位’首推公为翰林学士,公力辞,不许。”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翰林学士。宋制与唐大体不异,唯学士与舍人都不用正式名称,学士只称直学士院,舍人只称知制诰,学士仍是内制,舍人仍是外制,总称两制,两制都是朝列的清班。唯资历最深的才正式除授翰林学士,一经授职翰林学士,即有入相之望。所以翰林学士在唐代不是正官,而在宋代则成为正官。”

    翰林院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初始置,本为各种文学技艺供奉内廷之所。至宋代,以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属内侍省,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于翰林学士供职之所,在唐为学士院,至宋始称翰林学士院。所设翰林学士等职,专掌声制诰诏令撰述等事。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归并于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院长官为学士,其下设有侍读学士、侍进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孔目;史官有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清沿明制,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略同于明代,统称翰林。其在南书房行走者,一般皆为翰林出身,官衔称南书房翰林。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宋史。职官志六》:“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图画、医官四局。”又“翰林学士院。。。。。。掌制、诏、令撰述之事。”参阅《明史。职官志二》、《清史稿职官志二》。参见“学士院”。

    鸿胪寺

    官署名。汉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户部

    官署名。三国魏以后,常置度支尚书,掌财用,隋始改称民部尚书。唐避太宗讳,改称户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新唐书。百官志一》:“户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宦官

    古代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者有宫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称为“宦官”。史书上又称阉(奄)人、奄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本为内廷执役的奴仆,不能干预外政,但因与皇室接近而关系密切,故东汉末、中晚唐、明代皆曾造成宦官****、政治黑暗的局面。《汉书。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宦官,奄寺也。”又《百官志三》:“中常侍,千古。本注曰:宦者,无员。”《新唐书。宦者传上》:“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员,衣朱紫千余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修功德,市禽鸟,一为之使,犹且数千缗。监军持权,节度反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捍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剽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祸始于开元,极于天,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从而溃丧,譬犹灼火攻蠹尽木焚,讵不衰哉!”清赵翼《二十二史答记。宦官之害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参阅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宦》。

    黄门

    指宦官。西汉,少府所属之中黄门给事于禁中,东汉沿置,主管宫廷宿卫、侍从出入等事。又置小黄门及黄门令。皆由宦者担任。后世因用为皇帝身边宦官的通称。《汉书。百官公聊表上》:“少府。。。。。。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颜师古注:“中黄门,奄人居禁中黄门之内给事者也。”《后汉书。百官志三》:“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后汉书。百官志三》:“小黄门,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掌侍'皇帝'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病苦,则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妃等有病苦,则使问之。黄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诸宦者。”李贤注引董巴曰:“禁门曰黄闼,以中人主之,故号曰黄门令。”

    监察御史

    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假黄铖

    魏晋南北朝时,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黄钺的称号。黄钺,以黄金为饰,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借之以增威重,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晋书。职官志》:“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通志。职官略六》:“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宋氏人臣无居者,唯江夏王义恭得假黄钺。”

    集贤院

    官署名。唐代开元中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掌刊辑经籍、征求隐逸等事。至宋代,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为三馆,掌理秘书图籍等;集贤院置大学士,由宰相兼领,并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元代图籍归秘书监,集贤院执掌与前代颇有不同。《新唐书。百官志二》:“集贤殿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宋史。职官志四》:“秘书省。。。。。。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书,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元史。百官志三》“集贤院,秩从二品。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隶焉。国初,集贤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两院,置大学士三员、学士一员、直学士二员、典簿一员、吏属士人。”

    黄门侍郎

    官名。秦及西汉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始设为专官,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其职为随侍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下,因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规谏违缺,地位日渐重要。唐初曾改称东台侍郎、鸾台侍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门下侍郎。《后汉书。百官志三》:“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座。”《晋书。职官志》:“给事黄门侍郎,秦官也。汉以后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