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我们这种特定的“观照”与考察中,货币不仅首先是具有了人文价值,而且,几乎可以赋予它一种闪光的人文形态(善与恶);其次,才是货币本身在经济营运中的操作价值和交换形态。
按照彻底人文化的理解,对这些回流拢来的货币进行支配和使用时,也有一个无法逃避的善恶选择。
利益观的不同,决定这种选择的不同。
无论企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这对众生的总体而言,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企业在选择它的资金使用方向时,众生也在冥冥之中不动声色,不知不觉地选择着众生利益的经营者——企业。
然而,这种选择,对企业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企业命运的。
如果企业选择的结果使资金向恶,得到的最后结果,必定是恶果、恶报,例如倒闭、溃散、绳之以法等等。
为什么资金向恶,就必然会得到恶报、承受恶果呢?
原因除了“种瓜得瓜,种豆收豆”的道理外,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
善,是全球人类最普遍、最基本、最持久、最坚决、最有力、最不可触犯和抗拒的共同需要。
天地宇宙、人类、众生、万事、万物合起来,不过是一个善的海洋罢了。它足以将一切恶消灭在善之中。
万法归宗,万法归于一,实际上就是归于下个“善”。善是遍及环宇的宗旨。这种观念不仅包含在佛学思考之中,在世界各种各样特定文化体系中,善,也是万千不同文化体系的相同的基本底蕴和支柱。是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相同的、合一的一股巨大的人文力量。
这是一股不能触犯的力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顺应这一力量者倡,与这一力量倒行逆施者亡。
就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来分析,我们说,无论资本主义的经营口号怎样,无论他们对于佛学思想是否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也无论他们怎样解释和描述他们那里发生的经济现象,我们凭借佛学眼光去观察、评价他们时,看到的依然是——
将一批批企业不断地予以无情淘汰的,是这股以善为核心形成的人文力量;使一个个企业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这股以善为核心形成的人文力量。
使一大批一大批资金流去又流回的,是这股以善为核心形成的人文力量;使一大批一大批资金流去就永远不流回的,仍然是这股以善为源泉不断汇聚的来自全人类生命现象深处的合于天理的人文力量。
这股永远不知疲倦的力量的作用机制当中,就包含着我们所说的“究竟法”,或者换句话说,这种作用机制,体现出它是人世间利益循环的“法门”。而且这道“法门”上赫然写着四个字“利济众生”。
“法门”是佛学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据我个人朴素的理解和体会,“法门”一词至少包含我们过去熟悉的两层意思。一层意思,相当于我们哲学领域中常提到的“主要矛盾”,说的是只要解决了它,其它的矛盾、问题也就是统统迎刃而解。另一层意思,相当于我们科学领域中常用的“基本原理”,说的是只要掌握了它,也就对与之相关的大量现象和道理有了明白的了悟和掌握,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而佛学界“法门”一词的含意,除了以上两个重要层次外,我体会,还有另外一个佛学意味更浓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法门”一词除了表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外,还加上了“知其不得不然”这样一层意思。
以上三层意思,使我们所言的“究竟法”具有了较圆满的内容。掌握了究竟法,我们的行为也就有了究竟的依托。
回到我们本章讨论的利益观上来,既然利益循环的“法门”所在是“利济众生”。那么,我们说:
任何一个怀抱真诚的事业心的人,当其决心从事企业经营,并且面对着建立正确的利益观这一课题时,他一定要意识到:
①企业家应自觉地肩负起“使资金向善”的人文责任;
②企业家应自觉地肩负起“使利益循环沿着利济众生的渠道形成善善循环”的人文责任;
③对“善”在利益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不得不然;
④在此基础上,企业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自觉性。
就我们恩威公司而言,我们把利益循环中利益流动、交替、转移、往复等现象,看作是一种“善善相报”的汇演。在各种利益纵横交织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看见的都是一些“善缘”形成的纽带,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善因”“善果”通过这些善缘形成的纽带,在交替:“善因”结出“善果”,这个“善果”又成为“善因”,给出进一步的“善果”。。。。。。这样继续着以“善”为核心的因果交替,最后的“善果”又作为最初的“善因”,如此首尾相连,循环不已,无有穷尽。而且这些“善因”“善果”织成的“因果连环”不是一个环,而是很多环、无数环;它们又相互交织,环环相扣构成更大、更宏伟的“善善循环”壮景。而这幅壮景之中涵盖着芸芸众生的福与利。
这就是我们公司的利益观。
那么,既然我们把利益循环当作“善善相报”的佛学机制来对待,有人会问,我们公司的位置在哪里呢?作用在哪里呢?要我们恩威公司有什么用呢?公司的利益又在哪里呢?
我们的回答是:
l·我们公司要成为上述“利益循环,善善相报”的大循环网中的一个点或是一个环节,成为循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这就是我们恩威公司根据自身利益观形成的基本定位。是我们的位置所在。
2·我们的作用,或者说我们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在上述“善因”“善果”交替的利益循环中,维护这种以善缘相续的因果循环。我们不是要进行利益截流,打断循环,窃取利益归为己有,而是要维护这种循环不至被中断。
3·我们凭借公司全体人员的劳动和智慧,凭借我们生产的“利益众生”“利在众生”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向上述利益循环网络中输送“善因”,并将得到的“善报”同样源源不断地化作多种多样范围更广的“善因”再次返回上述循环,返回众生、社会。因此,“利益循环,善善相报”的网络需要我们,众生与社会需要我们。我们是汇聚在全社会中的善因、善果、善缘的一部分。
4·正因为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善”的力量所抛弃。正因为将自身潜入善的力量,得以与天地间广泛存在的善因善果结缘,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公司是利益的生产者,而不是占有者。而公司的利益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公司与众生共利益,众生实受的利益,就是公司的利益。
5·我们明确地提出:企业的天职,就是为众生谋利益。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真企业。不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假冒企业。
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利益观来要求我们企业自身、指导和规范我们自身的企业行为的。
这表现在——
1·我们企业的立足点在于解除众生疾苦,为那些倍受疾苦缠绕的众生谋利益。
我们工作的重点,首先是研究考察众生的疾苦。我们事业的起点,是从了解众生的病痛开始的。我们调查众生病痛的工作从未中断,现在也一样在进行。
我们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我们企业研制的产品,实际有效地解除众生所患的切身疾苦。无论是洁尔阴、乾坤宁、长寿宝、心血通、健生力、泡藤片、好娃友等相继问世的产品,都服从于“解除众生切身疾苦”这一目标。将来还将推出的新产品,也不会脱离这一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产品从研制、开发、临床试验、科技论证、生产、检验、出厂、投放市场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关卡。每一个岗位均有可操作、可控制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每一个员工,他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怎样做、谁监督。这些制定清楚后,然后根据每一员工自身的才干、知识,选准自己的岗位。职工上岗后,围绕着规章,尽情地发挥、革新,管理者再付之于情感,让每一员工都能感觉到自身的才干被重视,并与企业溶为一体,投入到企业的善举之中去,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善的群体力量,立身于社会。这些关卡的设立,没有别的用心用意,只有一点,那就是确保我们的产品被消费者使用后,一定要使他们从使用中获得实际的利益。
包括我们协助政府市场打假,都是为了确保众生真正获得利益,包括组织全国伦理知识大赛,也是为公众心灵的卫生健康谋利益。
总之,“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的公司宗旨,始终指导和规范着公司所有的企业行为。在利益观上,可以说:
恩威公司唯众生利益是图。
2·将公司得到的社会回报,重新多渠道返回社会,利济更多更广的领域,惠泽更深更高的层次,建立起更广泛的“善因善果循环”。
——91年我们拿出400万无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恩威杯妇女保健卫生知识大赛”。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样的知识大赛呢?
第一,这是为让更多的人掌握有关自身健康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知识,让她们从掌握的知识中获得健康的利益,减少患病,减少痛苦和不幸,个个身体健康,不为疾病所困,帮助她们建设美好人生。
我们真诚的愿望是,人人都不生病。人人都健康安宁。如果众生的健康状况达到了不再需要我们生产的药物的水平。我们将更加由衷地喜悦。
——这一点,很能说明我们的利益观。
我们的药物销售看好,我们确实高兴,因为这说明众生急需,因为,这些药物销售出去,都为众生带去了切身的利益。但同时,我们的药物销售势头如此之旺,也使我们心中常怀忧虑,因为如此好的销售势头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不知有多少人正受疾病的煎熬。
第二,耗费如此大的资金,举办卫生知识大赛,也是我们“视利为善果,转利为善因,善善相报,退还社会”的“善利循环观”的具体实施与体现。
——92年,我们又拿出500多万元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恩威杯伦理知识大赛”。
这一方面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治病求本”的宝贵思想,把造福人类、减除疾苦的眼光投向更为根本的道德伦常领域,通过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达到使人们端正人生行为、减少某些疾病的感染与传播,从而使众生获得实际利益的目的。这是我们“唯众生利益是图”的又一体现。
另一方面,举办这样的大赛,也是要将公司从“服务社会”过程中所获得的利润,返还给社会。不过这一次退还;选择的是“思想道德”渠道、“传统文化”渠道罢了。
——之后的四年中,恩威公司又相继拿出几千万元在全社会连续开展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以达到疏导社会,广济众生的目的。
此外,多年来,恩威公司无偿地为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投资7600多万元。
我们投资3500万元,从缅甸运回600多尊玉石,建成500玉石罗汉堂的大邑佛学文化城,则是针对那些“盖淫窝”、“盖赌窝”现象的一个抵制。当有些人说“无黄不富”、“无赌不富”的时候,我们推出这样一块净土,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实在、更有益于社会和苍生。我们希望每日感化一个人弃恶从善,来推动社会文明。
......
这些都是我们利益观的具体体现。
我们按这种利益观行事,所以才有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利益观归结起来就是——视利为善果,转利为善因,以善报善,再以善报善,推动善善循环,利益广济众生。我们认为这种利益观是正确的。实践证明它确实是正确的。这样的利益观指导下的企业行为,不仅在社会现实中合符国家乃至国际上众多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重要的是它更符合于天地生养万物而不图报的宇宙大法则。与天地的大善相通,闪耀着佛学思想的光泽。
人心向善,则资金向善。
与众生共利益,则利益是真。
能为众生谋利益,则企业是真,事业亦真。
世间只有“善利”能长存。
第四章 法海扬舟自行自渡
——对“人生经营”的思考
人生经营;不是要赚取外汇;不是要赚取国钞;而是要“赚取”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其核心内容是:营造美好人生;成就有益众生的事业。前提和途径;是要觉悟成佛。佛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
——薛永新
不但市场有个经营问题,人生也有个经营问题。尤其是对我们从事企业工作的人而言,更有一个将两种经营合而为一的问题。市场经营的问题,由于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表述,林林总总的市场经营思路,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所以,这里主要从“人生经营”的角度出发,以“人生经营”的探讨为主,兼顾讨论使两种经营相统一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自从我们觉悟到人的“生老病死”,觉悟到“人生苦短”,觉悟到今生的生命现象并不像花谢了花还会再开,我们便被一些遥远而深刻的忧虑所缠绕,其中,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今生的道路,是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可以说,每个人在他懂得生老病死,特别是对死亡现象有所领略之后,就一直被这三个问题所缠绕。
从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到力图对它们的解决,这中间全部过程,我认为,涉及到的就是“人生经营”的问题。
由于时代不同,国度与地区不同,也由于各种文化思潮和社会倾向的不同影响,人们在人生的海洋中,各自的“人生经营”方式和状况也是不尽相同的。人们“人生经营”的结果,也各不一样。
很多人的“人生经营”都是从半路起家,凭空着手的。他们“人生经营”的起点,也许开始于一两句当时当地最流行的话,例如“跟着感觉走”,又如“何不潇洒走一回”等等。这样的“人生经营”往往缺乏深刻生命反思、缺乏透彻的人生觉悟,因而,这样的“人生经营”是动摇不定的,脆弱的。而且这样的“人生经营”每每表现出它的短暂性、局限性,往往不能给人生一个全面的答复,更不能给出一个长期有效的答复。严格的讲,这还不能算是“人生经营”。
严格意义上的“人生经营”,基于对世界宇宙的本质有一个深刻而正确的觉悟,对人生与世界的关系,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深刻而正确的觉悟。基于这样的觉悟,来设计人生,追求人生,实施人生的全部计划,释放人生的能动能量,以实现人生在世的全部价值,领受人生在世的真正意义,这才是“人生经营”。
为了达到上述几种基本的觉悟,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自古往今来,进行了不知多少探索与尝试,付出了不知多少真心诚血。
佛学的创始人释迎牟尼就是他们当中最伟大的一个。释迦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王子,过着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生活。有一次到王宫外面游玩,看见一农夫耕地的情景,当时烈日当空,把大地烤得十分灼热,农夫在这热土中汗流夹背,满身污泥,情态辛苦万分。而耕牛的情形也惨不忍睹:牛的身上勒着绳索,身后拖着犁头,牛也艰难而吃力地挪动脚步,农夫的鞭子还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