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3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刹那间,李璘失魂落魄,终是没有下达作战的军令,放开一条生路,让季广琛从容离去。

    返回江宁城,李偒迎了上来,告知并非所有人都走了,江宁步军兵马使高仙琦并没有与季广琛等人割臂盟誓,而是坚定的留了下来。

    李璘勉力振奋精神,对高仙琦厚赏一番,就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大都督行辕,不再露面。

    不过旬日时间,广陵等郡先后宣布重新归附朝廷,季广琛等人亲自往当驻兵当涂的节度使行辕,拜见高适!

    高适则代天子便宜行事,诸将附逆的罪名一律赦免,只令他们领兵效命,就算将功折罪。如此一来,由江陵到广陵数道地盘,各郡兵马纷纷转向高适,表示将终于朝廷。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李成式与李希言二人惊讶咋舌,一开始他们很不看好这个只身赴任的节度使,为保存实力而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现在对方竟不费一兵一卒,如此轻易的就分化瓦解了李璘的叛军,令优势重新回到了朝廷一方。

    回想起来此前与李璘所做的艰苦战斗,死伤无算,竟都好像是无用之功了。

    二李并非嫉贤妒能,争权夺利的人,在意识到他们的不妥之处后,就一同向高适请罪。高适只哈哈一笑,便与两人尽释前嫌。

    “永王覆灭只在迟早,不过高某却要劝两位,只驱赶便可以,莫要追穷寇!”

    两人不解,问起原因,高适的回答则意味深长:

    “永王毕竟是太上皇骨血,又与天子为兄弟,难道诸位忘了汉武故事?”

第六百七十六章 :义士欲求死() 
一连数日,江宁城外战鼓声声,搅扰的李璘心神不宁,再加上季广琛等人投靠了高适,他只得日日躲在大都督行辕里唉声叹气。襄城王李偒见父亲如此颓丧,便打算劝说其决一死战,大不了拼个鱼死网破,也总比日日躲在城里担惊受怕的等死要好。

    的确,自从季广琛等江淮系的人马纷纷叛逃以后,李璘便再无举措,似乎已经绝望了。

    “父王,难道咱们起兵从江陵顺流而下就是为了到江宁等死的吗?”

    李璘似乎完全听不到,只半依靠在软榻上,一动不动的看着手中的书卷,好像只有从这书卷中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他不自然的扭了扭歪向一侧的脖子,连日来的失眠使得脖颈僵硬而又酸痛。

    对于这种无视,李偒终于忍无可忍,彻底发作了,只见他激动的奔了过卷,然后又狠狠的摔了出去。

    “读书,读书,如果父王只想着‘输’,当初又何必答应举兵?现在难道就甘心自此断子绝孙吗?”

    被抢走了手中的书卷,李璘终于有了反应,但声音还是有些迟钝。

    “起兵?

    当初如果不是你撺掇着薛鏐设计逼迫于我,你我父子此时还在江陵安享太平日子呢,何至于有如此惨境?”

    李偒被气的连连喘着粗气,怒而笑道:

    “难道都是儿子的错?难道父王不想君临天下吗?”

    到了此时此刻,李偒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他这个父亲一辈子软弱又没有担当,既想问鼎天子宝座,却又不敢面对挫折与困难,难道他能指望这种人来力挽狂澜么?

    一念及此,李偒绝望了,他实在想不通,怎么就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难道一开始的纷纷来投都是假象吗?凭什么朝廷派了个光杆节度使过来,就把一众江淮人马都拉拢了过去?

    “凡事你自作决定,难以决断的就去问韦长史吧!”

    看着儿子似癫狂发作般的仰面长嚎,李璘终于说了句还算正经的话。

    李偒忿忿的转身离去,甚至都不顾君臣父子间的礼仪,留下一副完全无所谓神态的李璘独自留在黑暗之中。

    不过,当他找到韦子春以后,这位背寄予厚望,甚至于被当做救命稻草的广陵大都督府长史也是两手一摊无可奈何。

    现如今的局面,韦子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他擅长的是谋划长策,而非应对这种具体的兵事提调。原本他建议永王李璘扼江陵而坐镇广陵,尽收江淮之地以为根基,这的确是再合适不过的长策,然则正因为李璘父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失策,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他想了想终于还是没忍住,直言道:

    “如果不是永王与襄城王连夜奔逃,江淮诸将又何至于一夜之间就四散而逃了?”

    被韦子春如此指摘,李偒的脸面很挂不住,想要说几句硬气话来遮掩难堪却又实实在在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好半晌,他垂头丧气的瘫在座榻上,目光有些呆滞。

    “事已至此,只请先生能挽救我父子于艰危啊!”

    韦子春摇了摇头。

    “韦某受永王大恩,自然会以死报之,现在朝廷在江南已然成势,再想改变已经难上加难。”

    李偒像被烧红了的炭火烫到屁股一样 ,腾的一下跳了起来。

    “难道,难道一丁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韦子春默不作声,但这无声的回答已经足够了,李偒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他不想死,他不想从此遗臭万年,世世代代都要背着叛逆的骂名,他还想做太子,然后再做天子呢……可到了现在,所有的幻想都已经成了黄粱大梦,甚至于连这黄粱大梦的味还没闻到,就已经被残酷而冰冷的现实砸醒了!

    “不,不,一定还有办法的,摆脱先生再想一想……”

    韦子春道:

    “如果薛鏐还在,或许能指挥军队挽回一些颓势……”

    薛鏐曾在陇右和安西从军十余年,后来因为得罪了长吏才离开军中,辗转至下又在叛军攻破潼关后投靠了与之有恩的李璘。只可惜,薛鏐为了李璘白白献出性命,到头换回来却是这种结果。

    韦子春实在为薛鏐觉得可悲和可惜,但这又有什么法子呢?薛鏐是个有古风的义士,可永王父子却都是志大才疏又毫无担当之徒,这就是时也命也,凡人无法抗拒!

    任命的韦子春看破了结局,但他不会像季广琛那些人一样重新折木而栖。

    李偒失去了理智,歇斯底里的大吼着。

    “还提薛鏐作甚?难道是责怪本王害死了薛鏐吗?”

    韦子春沉默不语,他还能说什么呢?只得任凭着李偒又叫又跳,仿佛与其毫无干系一般。

    李偒闹了一阵,身体疲惫不堪,终于整个人都瘫软在地上,口中含混不清的嘟囔着:

    “这是做梦,这一定是场噩梦,赶快醒过来吧,醒过来吧……我想回长安,回长安啊……”

    霎时间,只见李偒的脸上已经沾满了鼻涕眼泪流,哭的就像个孩子一般。

    韦子春终是不忍,道:

    “襄城王若想回长安,韦某也还有一策,只不知襄城王是否愿意!”

    闻言,李偒就像揪住了救命的稻草,双眼顿时一亮,整个人又从地上直了起来。

    “先生快说,我都愿意,都愿意!”

    韦子春看着李偒,一字一顿的道:

    “向天子请罪!”

    一时之间,李偒竟没能反应过来。

    “向天子请罪?请罪就能回长安?请罪就能使父王摆脱高适的合围……”

    一连串的反问戛然而止,他忽然明白了,一双眸子里立即涌现出难以遏制的愤怒,一拳砸在地面上。

    “难道先生让,让父王投降吗?韦子春你这个吃里爬外的混蛋……”

    韦子春并无其他反应,只点了点头。

    “唯有如此才有生还长安的可能!而且,只能向高适投降!”

    李偒再次歇斯底里。

    “高适竖子,本王恨不得将这王八蛋扒皮抽筋喂狗去……”

    骂了一阵,李偒终于安静下来。

    “请罪也是一法,这就去劝说父王……”

    他临出门时,又扭头回来,眼中充满了厌恶的看着韦子春。

    “先生若想保命,大可以学学季广琛,何必出这种卖主求荣的主意呢?”

    这句话实在刻薄,李偒说完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韦子春孤坐在一豆灯火之下,脸上终于浮现出一缕苦笑。若非永王与他有救命之恩,又怎么会一脚踩进这火坑里呢?但这就是他的选择,到现在也没有后悔。枯坐片刻之后,韦子春摸了摸腰间的短刃,一柄短刃远远不足以防身,之所以现在时时带在身边,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以死保节。

    短刃打造的很是精致,短柄以金丝缠绕,末端又镶着淡蓝色的宝石……摩挲了好一阵,韦子春好似自言自语的说道:

    “别急呀,很快就轮到你派用场了……”

    ……

    剑南西道,由巴州通往关中的古道上,一支规模在千人上下的车队,缓缓向北一点点挪动着,就像一只只苍老而又笨拙的陆龟。

    这支队伍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曾御极天下打四十余载的天子李隆基。只是他现在已经并非天子了,天子的位置早在一年多以前被儿子生生的夺了去,经过最初的愤怒与伤心之后,他也渐渐的接受了变成太上皇的事实。

    在唐朝,太上皇只是个政治斗争落败可怜虫,失去了权柄,失去了以往的一切荣耀,被儿子监禁与防备,他甚至可以想象成为太上皇以后的凄惨晚景。

    不,这不单单是李隆基的想象,当年的高祖在成为太上皇以后被迫迁出太极宫移居到别院时,其屈辱、难堪与无奈,已经无从亲见。可他的生父,也就是睿宗皇帝被自己幽禁时的孤独幽怨却是此生都难忘的。

    春风得意了半辈子,李隆基从来没想到过,自己居然也走了父亲与先祖的老路。不过,李隆基又岂是轻易肯服输的?哪怕落得现在这种境地,也没有一刻放弃过!

    “陛下,这都是第三波使者了,催着陛下快些回京呢,太子……不,皇上十分想念陛下……”

    李隆基看了一眼高力士,道:

    “这称呼要改一改了,此处荒山野岭自是无妨,如果回到了长安,恐怕我也护不得你周全啊!”

    凄凉之色,溢于言表,高力士见状不禁落下几滴浑浊的老泪。

    李隆基停顿了一下才又道:

    “以后就称太上皇吧,这点委屈,朕还受得了,虚名而已!”

    高力士抬袖子拭了拭眼角隐约的泪花,频频点着头。

    “好了,高兴着点,告诉使者,就说朕这把老骨头走不快了!”

    高力士又哽咽着点头应诺。

    李隆基看着他,忽而问道:

    “朕之所以选则由巴州经子午关返回关中,就是想走慢些啊,你看看江南来的奏报。”

    李隆基虽然是太上皇了,但毕竟人尚在外面,还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明发诏旨,可以与闻国事。

    高力士知道,这必然是关于永王李璘的消息,只有在提起永王时,太上皇脸上才会露出点笑容。

第六百七十七章 :永王传死讯() 
展开奏报,果然是关于永王李璘的消息,只是内容让高力士颇为心惊。李璘居然已经从江陵起兵南下直抵广陵,并且已经得到绝大多数江淮系军将的投效,竟渐渐有了成势的模样。他暗暗咋舌,想不到当年那个身体有缺陷的瘦弱皇子竟也有如此魄力和手段,以前还真是小看了此人。

    高力士并非糊涂人,虽然很多事他表面上装的糊涂,可心里都清楚的很。

    当初李隆基逃出长安,到达成都以后就大封诸子到各地去领兵,为了是使李氏江山不至于断绝,不论哪个儿子可以成事,这江山终究还是姓李的。不过,等道太子李亨自立为帝的消息传至成都时,李隆基依旧坚持此前分封诸子就藩的诏书,其用意也就破耐人玩味了。

    以常理揣度,但凡社稷有覆亡之危,天子当竭力扶持身为储君的太子才是,并且应该倾尽所能的为其清理掉一切障碍,这也是一个老迈而几乎失去整个天下的皇帝最后应该做的事情。只可惜,太上皇并没有这么做,甚至都没有想过为太子铺路,这当然有马嵬驿那场兵变的怨恨在作祟,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他从来都没有信任过这个嫡子,心中所存的只有提防和忌惮。到了成都以后尤其更甚。

    太上皇一生都擅长平衡相制之术,用这种法子,他可以稳稳的控制住朝局,没有一个权臣乃至于宗亲敢于造反,如果不是出了安禄山这个异类,只怕太子依旧还是那个战战兢兢的小绵羊呢!

    可现在呢,一旦当了皇帝,便也名正言顺的与太上皇分庭抗礼了。

    高力士偷眼看了看太上皇,原本他的须发是灰多白少,现在想找出几根黑发来,却是困难极了,心中不免一阵恻然。

    说到底,太上皇把李璘封到江陵去,是对他寄予了厚望的,后来又授予其广陵大都督,以及江南四道节度使,更是希望他能据地而自重,可以由江南起兵平乱,最终以达到钳制日渐坐大的李亨。

    想想睿宗皇帝凄凉的晚景,高力士亦是亲眼所见过的,被亲生儿子夺权幽禁,郁郁而死,太上皇不肯轻易放权,他自然清楚原因所在了。

    也就是说,李璘在江南越是坐大,李亨就越不敢对太上皇有进一步的动作,甚至要主动与之妥协,以换取太上皇的支持。

    这种制衡的把戏,高力士见过太多次了,就算闭着眼睛也能看的清清楚楚。

    “恭喜太上皇,永王不负众望!”

    李隆基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苦笑。曾几何时,他何须如此忌惮那个绵羊一般的儿子呢?现在被夺了皇位不说,还要竭尽所能的加以钳制,当真世易时移啊,许多事实难预料。

    然则,这终归是诸多坏消息里的一件好消息,李璘越是壮大,自己也就越是安全。

    “既然永王在江南已经渐渐成势,太上皇何妨就走的快一些,想必皇帝也急着与太上皇分享这个好消息呢,届时朝廷可以分从关中与江南夹击安禄山叛贼!”

    李隆基笑了,笑容里竟多少有点顽皮之色,他清楚极了,李亨在得知李璘成势的消息以后,一定是如坐针毡的,断不会急着与自己分享。

    不过,现在还不是加快返回长安的时候,他要等,李亨一定不会放任李璘在江南坐大,也必然会派人去予以剿杀,只等着李亨在江南碰壁,甚至于一败涂地,才是他回到长安最佳的时机。

    高力士想了想,还是建议道:

    “陛下总该见一见皇帝的使者,如果总是由老奴接待,恐怕……”

    他是怕李亨面子上过不去,只会越发加深父子矛盾,这么做除了泄愤以外,对太上皇并无好处。

    李隆基摆手道:

    “知道你在顾虑什么,不必如此婆婆妈妈,去告诉那些使者么,朕身子不爽,就不召见了!”

    李隆基这么慢待李亨派过来的使者也是有所依仗的,现在连蜀中都在传其得位不正,而且恰逢李璘在江南竖起了反对李亨的大旗,李亨就更加急于希望李隆基对他的合法性予以确定和承认。

    其实,李隆基什么都不用做,只须尽早的返回长安,坐镇长安,就等于向天下人昭示,他是支持李亨的。

    事实恰恰与之相反,李隆基一路上慢吞吞的磨蹭,就是不希望给予李亨这种支持,同时也是暗助了李璘一把。只要李璘争气,挫败了李亨派去江南的人,所有的谋划便成功了一半。虽然他再难夺回皇位,可夺回一些权力总是大有可能的。

    从巴州到符阳,短短七十里的距离,车队竟整整走了七日,几乎用一日十里的速度在前进。三波滞留在车队里的天子使者都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