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3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提及军国之事,李泌的自信仿佛又回来了。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朝廷眼下缺粮缺钱,怎么可能喂饱这些草原饿狼?给以自筹自支之权,令其出兵东进就是!”

    这么说其实就等于把关东百姓置于回纥骑兵的铁蹄之下,朝廷不给他们钱粮,他们自然就只能烧杀过去了。

    房琯仕宦多年,也曾在边地为官,深悉攻城略地之下的惨况,屠城行抢时有发生,就算夺回曾失之地,边军抢掠城中百姓的事也屡禁不止。如果将这些回纥兵放入潼关以东,其不等于送狼入羊群?

    安史叛贼再坏,也是存了争鼎天下的心思,总会稍存了一丝善待百姓之心,而草原上的野狼,除了烧杀抢掠,便别无所图了。

    “门下侍郎如此血冷,令房某齿寒至极!只想问一问门下侍郎,难道关东百姓就不是我大唐百姓了吗?身为朝廷重臣,不以百姓为社稷之重,只醉心于权术之道 ,沽名钓誉,真是羞与此等人比肩并列!”

    话说的毫不留情面,李泌的一张老脸当即涨得通红,指着房琯结结巴巴道:

    “你,你,你血口喷人!”

    房管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血口喷人?房某倒要请教,不给粮饷,任回纥兵自筹自支,这钱粮自何处筹,又以何等手段筹?”

    李泌当然说不出那个抢字,但以当下形势,非以此法才能不惜一切代价,从速平乱,拖得越久,对朝廷威信的打击就越大。

    “自然是就地筹粮,回纥兵远道而来平乱,地方负责支付粮饷,也无可厚非!”

    闻言,房琯竟笑了,再不愿与之过多纠缠,直截了当道:

    “既然门下侍郎不肯直言,房某替你说,无非就是抢掠一途,先抢百姓们糊口的粮食,再抢了百姓的妻儿为奴为婢,是也不是?”

    “这等问题也并非无从解决之法,只要天子明发诏书,不得行抢,化外之人畏惧天可汗威严,自然可约束……”

    眼看着李泌强词夺理,房琯再也不与之争辩,只对李亨闷声闷气道:

    “李泌之法祸国殃民,一旦采纳将尽失人心,遗祸百年而难绝!”

    麻烦事一桩接着一桩,李亨心中郁闷之极,但回纥人的处置不能耽搁,只得答复房琯:

    “此事的确不宜草率,不如召秦晋入宫,听一听他的意见!”

第五百九十四章 :名将荐名将() 
秦晋小心翼翼的坐在榻上,刚刚生受了五十军棍,尽管只有一开始的五下打实了,但还是伤了皮肉,碰一下就疼的直咧嘴。再看秦琰,就像一只斗败的公鸡,跪在地上满面羞愧之色,又一言不发。

    “你知错了?”

    “俺,俺知道错了!”

    “错在哪里?”

    “不该私自动用军卒,修,修……”

    秦晋叹了口气,秦琰虽然不笨,但在这件事上就是转不过弯来,不能领会自己的良苦用心。如果他只是普通人,身上没有秦府家奴的标签,自己又何必亲自受刑?

    正因为如此,秦琰的所有举动都会被人无限放大,如果处置稍有不公招致难以估量的非议。

    这也是为什么秦琰屡屡立功,却一直在旅率的位置上难进一步。其实,按照他的斩首功劳,就算提拔为中郎将也不过分。但是,他的过错和功劳也一样的多,如果仅仅是功过相抵都难以服众。

    现在,秦琰居然明目张胆的以神武军军卒为自家修葺府邸,要知道这可是家天下的时代,一切都归天子所有,以天子之兵修私人府邸,这在李隆基时代,领兵之人就算不被斩首也得是个流放千里,家破人亡的下场。

    这还不算,对神武军产生的影响也极为严重。长安解围之后,秦晋就已经发现位于长安的神武军因为急剧扩充而军纪废弛,如果纵容秦琰的行为,只会使得军法彻底失去约束力。

    那么,神武军的根本都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又与其他边军有何区别呢?

    秦晋叹息过后,又缓和了语气,语重心长道:

    “狗儿啊,你出身自我的家奴,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我,如果每每行事都如此乖张任性,丢的不仅仅是你的脸,还有我秦某人的脸面。现在,我还有能力时时以双手护在你的脖子上,若有朝一日我去职离京,鞭长莫及,又有谁来护你?”

    秦琰的性子是天不怕地不怕,而且内心深处的确是存了一种心思,天大的窟窿都有自家主君撑腰,怕从何来?

    但是,秦晋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却让他倍感无地自容。自身生死,他不放在心上,但是,却恰恰忽略了,自己的行为给自家主君带来的不仅仅是麻烦这么简单的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有何脸面面对主君呢?

    “俺,俺真的知错了,从今往后,一定洗心革面,绝不再犯!”

    秦晋点了点头,又道:

    “此事之后,你已经不能留在神武军中了。”

    至此,秦琰才彻底慌了,如果不能留在神武军中还不如杀了他。他想恳求秦晋留下自己,但又明白,秦晋今日自请受罚其中的分量之重,又怎么可能再留下自己呢?只痛哭流涕,不知如何是好。

    秦晋有些费力的站起来,来到秦琰面前,抚着他有些散乱的后脑。

    “好了,不要哭了,不再神武军中,还可以到别家军中!”

    “俺,俺那也不想去,只想留在主君身边。”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有那么一瞬间,秦晋差点就心软了,但是如果不让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尝到痛,以后只会闯出塌天的祸事来。

    此前杨砼等人擅自出城而被执行军法斩首的事,与秦琰绝对脱不开干系,否则以其强硬的手段,又怎么能被一群纨绔捆住了围殴呢?

    这件事秦晋不想明着追究,也只能以这种方式进行警告!如果屡教而不改,他宁可就此放弃此人,也不想此人走上了歪路。

    “我已经行文建宁王,将你调往剑南军,明日就动身去子午关吧!”

    秦琰纵有万般不舍,也知道此事无可挽回,抹了一把眼泪,磕了三个头,咬牙离去。

    随之,郭子仪神色激动急吼吼进入账内。

    “大事,大喜事!”

    郭子仪向来沉稳,从不曾如此急色,秦晋眉头微跳,道:

    “何事如此兴奋?”

    “回纥大将磨延啜罗遣人送来军报,声称在庆州一带活捉了贼首孙孝哲!”

    孙孝哲竟被活捉了?就连秦晋都大吃一惊。他此前派出乌护怀忠的骑兵追击叛军残兵,从长安一路往潼关方向,往冯翊郡方向,梳理扫荡,为的就是活捉或者斩杀此人。但又万想不到此人狡猾至此,竟以声东击西之法,往西北方向逃到了庆州地界,可人算终究不如天算,被一路南下的回纥骑兵正好逮住。

    兴奋之余,秦晋的脸又冷了下来。

    “那磨延啜罗莫非以为孙孝哲在手,奇货可居,打算漫天要价吧?”

    郭子仪亦是如此担心。

    “磨延啜罗只送来军报,未曾将孙孝哲一并押解进京,必然存了此等心思。”

    秦晋冷笑道:

    “就让他揣着奇货吧,咱们不与表态,看谁着急!”

    郭子仪还是担心。

    “末将只担心朝中有人会因此再做文章!”

    秦晋却冷冷道:

    “那些鼠辈文章做的还不够多吗?也是时候让他们得到教训了!”

    很显然,郭子仪明白秦晋所指的教训是什么,便道:

    “大夫以自罚逼迫天子表态,恐怕得不偿失!万一……”

    秦晋摆了摆手。

    “李泌之流不过苍蝇蚊子而已,此前之所以留着他在耳边嗡嗡作响,是不想在危机之时乱了自家阵脚,现在此人既然得寸进尺,又何妨让他作茧自缚?”

    郭子仪担心的就是这个,逼迫天子做不情愿的事,必定会使天子心中留下一根刺,就算暂时不发作,也早晚有发作的一日,如此留下隐患,是他所不愿意见到的。

    然则,秦晋所顾虑的根本就不是李泌,而是即将入政事堂为相的房、崔二人。

    在天宝十五年时期,房琯为兵部侍郎,崔涣为黄门侍郎,虽然听过其名,也见过其人,但毕竟不曾打过交道,这两个人平时也极是低调,实在弄不清楚他们的脾气秉性究竟如何。

    但是,这两个人既然是李隆基带到蜀中去的,又送回来推荐给李亨,也就说明绝非易与之辈,怕只怕又是和李林甫、杨国忠这等人一般,私心极重,那可就麻烦大了。

    眼下的政事堂虽然不成样子,陈希烈抱病不出门,魏方进只顾着明哲保身,但至少不会坏事,神武军和自己也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如果李隆基送回来的是两个超级搅屎棍,一面要争权夺利,一面还要做出政绩,那么倒霉的只能是他们这些充分陷阵的人。

    从哥舒翰到高仙芝、封常清,又有哪一个不是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呢?

    李亨又是个软弱的天子,一旦不能平衡臣下,朝局顷刻间就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然则,李亨登基毕竟是存了疑的,事先为经李隆基许可就先斩后奏,虽然李隆基时候也表示了赞同,愿意退位为太上皇,可是毕竟有了得位不正的话柄。因此,李亨在处置一切和李隆基有关的人和事时都极为慎重,生怕再落了人话柄。

    其实,还有一件事是秦晋想说,又犹豫着要不要说的。

    眼下长安局势已定,朝中已经有风声,希望把太上皇接回来。但是,李亨明明听到了这种呼声,却选择充耳不闻,当做听不到,这么做就绝对有欠考虑。

    当然,秦晋也不希望李隆基这个最大的搅屎棍再回来插上一脚。然则,李隆基毕竟做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其威望远非做了十几年太子的李亨可比,如果放任其留在蜀中,会使中央政府的权威遭到严重质疑,尤其是已经派到地方上就藩的藩王。

    这些人手中都有李隆基的诏命,可名正言顺的掌握地方兵权。可想而知,李亨如果迟迟不接李隆基返回长安,而使其一直流落蜀中,绝对会有人借此而兴风作浪。

    “大夫,大夫?”

    郭子仪的呼唤将秦晋拉回现实中。

    这些事他当然不愿意,也不能说与郭子仪听,就算说了也于事无补。

    “这段日子我的精力可能都要放在朝廷上,军中的事务就辛苦你了,降兵的甄别工作进展的如何了?”

    眼见着秦晋转换了话题,就知道他不愿意在李泌的事情上做让步,郭子仪也就不再坚持己见。

    说起军中事务,郭子仪还真就有一桩事要说,那就是向秦晋举荐人才。

    “末将这几日视察军务,遇到了一个人,目前正在京中赋闲!”

    秦晋饶有兴致的听着。

    “此人出身自契丹,但为人却忠勇的很,曾为朔方节度副使,李光弼!”

    竟然是他?

    秦晋对李光弼其名自然是如雷贯耳,只是没想到此人居然一直就赋闲在长安,直到长安守卫战之后才听说了此人的名字,不禁大为可惜。

    “此人现在何处,快带我去见他!”

    见秦晋如此着急,郭子仪反而有些吃惊,李光弼的确有些名声,但也不至于让秦晋如此失态吧?

    “不必劳动大夫,末将已经将李光弼带来的,若大夫有空,随时可以传见!”

    秦晋当即一拍案头,站起了身子。

    “好,现在就见!”

    他此时正愁手中甚少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李光弼来的正当其时!

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夫再面君() 
李光弼也算是出身自将门之后。其父李楷洛原本是契丹人,在武则天时期降唐为将,累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封蓟国公,后来又娶了同为契丹大将燕国公李楷固之女为妻,而李光弼正是李楷洛与李氏所出之子。

    郭子仪简明扼要的讲诉了一番李光弼的出身与家世,秦晋边听边感慨,历史上唐朝的光复离不开两个胡人,其一是仆固怀恩,其二就是这个李光弼。唐朝许多名将都是胡虏出身,这诚然是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习气,但凡事往往过犹不及,天宝年间大批胡人内附河北,造成了河北道诸郡迅速的胡化。也因此为此,安禄山和史思明在河北道是有着一定民意基础的。

    据史书记载,直到安禄山史思明兵败身死多年以后,河北道民间仍有为安史二人修庙立碑的事情发生,由此也可见得,安史之乱绝非可以简单归结于一两种原因的。

    “末将李光弼参见御史大夫!”

    秦晋定睛细看眼前之人,大约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形容气质极为英武,只两鬓间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明显是操劳过度所致。其实,李光弼已经在长安赋闲了两年有余,日日笙歌宴饮,日子过的虽然舒坦,但对于他这种生来只为戎马的人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折磨。

    倘若天下太平,马放南山也就罢了,偏偏眼睁睁看着江山局面败坏,却出不上力,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晓。

    “久闻将军大名,若不是郭将军一力举荐,秦晋就有视察人才之失!”

    这是一句虚言,其实不论郭子仪还是李光弼,他们的资历都远甚于他,只是因缘际会间,这些人都郁郁不得志,若非安史之乱骤然爆发,老一代的领兵名将又凋零殆尽,又岂能有出头的机会呢?

    “大夫严重,光弼汗颜!”

    李光弼在天宝十四年就以摄御史大夫的官阶持节河东节度副史,知节度事。干的也就是秦晋现在身上的差事,只是与权臣龃龉,才在安史之乱的前夕被召回了长安赋闲。否则,倘若安禄山举兵造反之时,有此人坐镇,又岂能被叛贼轻易的就掠取了河东?

    “明日一早,我会向天子举荐你。”

    郭子仪显然与李光弼颇为熟识,便道:

    “御史大夫并非凡夫俗子,李兄对眼下局势直言就是,也别兜圈子了!”

    李光弼大有深意的看了秦晋一眼,这才又是一揖。

    “既然如此,光弼也就不再虚言,诚如郭兄所说,光弼做梦都想率师出征,杀叛贼,可惜,时不我待,长安一战虽然大获全胜,但未来的情形也必然血腥反复,生灵涂炭……”

    秦晋静静听着李光弼一条条分析眼下也与将来的局面,竟与之所了解的史实大致不差,然则,心中还是有一些不以为然的,既然蝴蝶的翅膀都已经扇动了,难道这些轨迹就不会改变?

    正在此时,一名宦官在军中佐吏的引领下进入帅堂。

    “天子敕命,御史大夫秦晋即刻入宫面圣!”

    秦晋按照习惯每两日进太极宫向李亨交代公事,昨天才陛见过,今日居然再次召见,那就一定有意外的状况。

    稍一想想也就明白了,一定和他自请受罚的事有关。

    正好,秦晋也想看看李亨如何表态,顺带将李光弼举荐给李亨,此人既有将才,又性子沉稳,的确是一块独当一面的好材料。

    然则,这种好材料秦晋思来想去却只能望而兴叹,神武军已经够惹眼了,向李光弼这种资历的人,已经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毕竟郭子仪的情形还和李光弼不同,当初郭子仪的身份可是待决的死囚,秦晋将其救下那就算是半个恩主了,自此以后郭子仪身上都无法摆脱秦晋的印记,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被人将之与秦晋视作一体。

    自有唐以来,太极宫兴建已经百余年,巍峨有余却失之于阴暗森然,即便在这种阳春三月的好天气里,只要进入皇城宫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