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醉卧江山- 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远虑近忧都需要考量,童贯和种师道曹顾,不得不将苏牧从平州调了回来。

    而且他们还收到了东北方面的情报,局势将变得更加的复杂。

    然而就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平州方面却传来了一个消息,苏牧,不见了!

第五百一十五章 遣使议和() 
虽然萧干的军队就驻扎在居庸关下,若童贯和种师道不及时支援平州,萧干极有可能很快就反攻平州,但苏牧还是毅然离开了平州。

    因为他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

    耶律大石在女真部大败的消息,已经通过绣衣指使军,传递到了苏牧的手中,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光明教在这场战争之中损失惨重,杨红莲竟然让女真人给俘了!

    北伐军的形势一片大好,岳飞韩世忠等人的骑兵团也强大起来,北伐军的军心士气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萧干遭遇大败,阴沟里翻船,耶律大石同样被金国打得灰头土脸,苏牧确实能够放心地北上。

    再者,这几场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他苏牧的功劳,若他留在北伐军中,会引起诸多嫉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急流勇退,暂避锋芒,让自己的影响力渐渐平缓下来,免得影响到种师道等人对北伐军的掌控。

    而且他需要调查大光明教趟浑水的原因,他需要知道大光明教为何要参与到高丽和女真的战争之中,他更需要将杨红莲从女真人的手中救出来!

    大光明教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蛰伏,卧薪尝胆,既然能够影响高丽和女真,按说势力已经发展壮大到让人难以相信的地步。

    拥有如此庞大的势力,无论是交换,还是偷袭,想要从女真人手中救出杨红莲,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苏牧即便立刻动身,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长路漫漫,等他抵达女真部,杨红莲该受多少苦头啊。

    但他还是想要去看一看,一来杨红莲是大光明教的圣女,圣女都被俘了,说明大光明教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二者,苏牧很清楚耶律大石的真实身份就是燕青,将辽国的战争引向女真,提前消灭女真,避免出现大焱灭国的惨剧,也是苏牧的主意。

    燕青的失败,极有可能,甚至已经百分百确定,绝对是隐宗在捣鬼,耶律余都便该是隐宗的棋子,而那位神秘的宗主,应该就在女真部里头!

    自打在杭州第一次见到那枚铜钱开始,神秘到了极点的演真宗,似乎一直出现在苏牧的生活之中,如何都无法摆脱,仿佛苏牧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窥视之中,在别人的掌控之中,这让他感到非常的不安。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调查清楚,这个隐宗的宗主到底是什么人物,是否跟苏牧一样都是穿越者,他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

    总之他有太多太多北上的理由,为此他还让雅绾儿扈三娘几个,将马娘姒偷偷带到了平州来。

    想要找到那位隐宗宗主,他就必须借用马娘姒,当然了,恶人还需恶人磨,为了降服马娘姒,让她乖乖听话,巫花容也需要一并带上。

    有了马娘姒在手里头,苏牧也不需要宋乾这等北地向导,轻装简行,带着雅绾儿等人,就离开了平州。

    临行之前,他也没有忘记给童贯和种师道留了一封信,简单地阐述了平州与幽州的地理特殊性和战略价值,童贯和种师道都是老帅,苏牧此举也算是多余,但也让童贯和种师道无话可说,毕竟他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为了防止在居庸关下虎视眈眈的萧干再度来袭,童贯和种师道没多久就在平州驻扎了大军,彻底将战果稳定了下来。

    接下来除了加紧练兵和囤积物资之外,他们还需要等待朝廷的下一步指示。

    而收到捷报的汴京城早已普天同庆,面对这个太宗朝以来再未出现过的大胜,很多人都将素来软弱的官家,推上了千古明君的位置上。

    然而赵劼却如何都高兴不起来,因为与表面的欢天喜地截然不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早已因为一件事情,闹得不可开交了。

    一切的起因不是童贯和种师道的捷报,而是辽人遣使来议和了!

    是的,内忧外患,连丢了数座要塞大城池的辽国人,终于遣使来议和了!

    自打太祖太宗朝过后,从真宗朝开始,议和便一直是大焱对待辽国的最主要政策,没有之一。

    雍熙北伐功亏一篑之后,到了真宗朝,便开始了与辽人议和的漫长旅途,这期间也有檀渊之盟这样的壮举,使得大焱获得了数十上百年的和平发展时间,当然了,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大焱在和平的年代,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在军事上却再没有拿得出手的底气。

    而童贯的北伐也一直被主和派所诟病,称之为朝廷和帝国的罪人也不以为过,朝堂上的嘴仗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但这一次不一样,大焱的军队仿佛脱胎换骨了一般,竟然接连取得大捷,加上女真的推波助澜,竟然打得辽人节节退败,自身难保。

    而辽人的议和条件也很是诱人,他们不再追究大焱打破盟约的责任,并将大焱攻陷的领土,都交还给大焱,也就是说,只要大焱现在停手,那么幽州等地,便彻底归还大焱,而且还能够进行谈判,将燕云十六州剩余的地方,挑选几个,归还给大焱!

    按照朝堂衮衮诸公的意思,辽国人是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如果接受议和的提议,进行谈判,说不得根本不需要大动干戈,就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将燕云十六州给拿回来!

    而他们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停止对辽国的战争,保持中立,使得辽国能够集合力量,对付女真!

    那位使者也传达了辽国皇帝的隐晦意思,归还燕云有着极大的商讨余地,如果大焱能够与辽国一同讨伐女真,那么待战事结束之后,辽人就会将燕云十六州全部归还给大焱!

    上将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注重礼教的大焱文官们而言,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和手段,收复燕云,这绝对是政治上最大的胜利。

    至于北伐,只能害得生灵涂炭,莫看北伐军节节胜利,接连大捷,可国内的财富也是如流水一般往北方输送,早已掏空了大焱的国库,如今为了支持北伐,文官们不得不压榨百姓,透支着这个帝国的生机。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考虑问题的重点自然也就不同,武将们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开疆拓土,而文臣们却需要治国安民,使得国家繁华鼎盛,这二者看似没有冲突,其实是相互抵制的。

    因为在这个资源不足的年代,只能二者选其一,世间并无两全法,总需要有一方的利益受到侵害。

    而自从真宗朝开始,文官们的地位便扶摇直上,文官集团甚至已经强大到足以影响官家决策的地步,高高在上的清贵文臣们,又岂会苟同低贱武将的战争理念。

    于是新一轮的争议就此展开,而官家也是左右为难,不得不慎之又慎地考量和权衡。

    然而战机转瞬即逝,本来前线与后方就存在着距离上的不可控因素和信息传递的延迟性,如今京都的争论又陷入胶着,前行的军队就被吊在那里,给了辽人喘息的机会。

    不得不说辽人此举并不像辽人,阴险狡诈,这件事办得比大焱人还要“大焱人”。

    无论大焱最终的态度如何,这样的争论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得出结果,因为牵涉的问题太多,影响到诸多势力的利益,一旦这个问题抛出来,必将进入旷日持久的争辩。

    而在这段时间之内,辽人却能够自如且极具针对性地做出应对的措施,无论是对女真部,还是对大焱的北伐军。

    可以说仅仅只是遣使议和,即便没有实质性的成果,辽人从一开始就大赚了一笔。

    他们赚的就是这一段极其可贵的时间,这是他们得到喘息的机会,如果童贯和种师道足够霸气,不予理会,继续北伐的脚步,辽国的压力就会更加巨大,那么战果就会继续扩张。

    可惜他们已经拿下了幽州,他们等待着官家的赏赐,更等待着官家的下一步指示,若此时擅自发兵,出了什么问题,谁敢去承担这个千古骂名?

    早期的大战略已经随着蒙古部族的覆灭而不复存在,幽州便是官家当初的既定目标。

    事实上让官家感到为难的,也正是幽州的夺取。

    在先期既定目标之中,官家就曾经有过推演,只要能够拿下幽州,相信辽国人就会遣使议和,那么就能够通过议和的方式,取回燕云十六州。

    可以说辽人如今遣使来议和,是正中了官家下怀的,是在官家设想之中,最完美的一个结局。

    然而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变数,那就是官家突然发现,自家军队的本事,竟然不仅仅只是拿下幽州,甚至已经强大到了足以动用武力,将整个燕云地区收复回来,甚至足以威胁到辽国的生死存亡!

    是见好就收,给双方一条活路,今后继续磨磨擦擦争争吵吵的过日子,还是孤注一掷,非但收复燕云,甚至还能够开疆拓土?

    这是考验一个帝王雄才伟略的分界点,按说赵劼登基以来,毫无作为,沉迷于文娱,一直被人视为守成都不足的软弱文治帝王,在对待武事的态度上,向来保守到了极点。

    而赵劼在议和这件事上的迟疑,也给朝臣们释放了一个极其不祥的预感,那就是官家确实动心了!

    辽国无论在疆域还是武力上,都比大焱要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即便如今辽国已经日暮西山,又遭遇内忧外患,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焱想要趁人之危,到时候弄巧成拙,又当如何是好?

    赵劼确实犹豫了,他将蔡京、王黼等政事堂的公相们都召集起来,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密议,东西两府本该是官家的左膀右臂,可西府枢密院的童贯等人早已出征在外,而东府的相公们,对待这件事情,却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模棱两可,让官家赵劼也是感到极其的郁闷。

    这像极了大焱人根子里最喜欢的关扑和赌博,是要拿整个帝国去赌一个千秋万载的圣君,还是见好就收,做一个守成之主?

    归根结底,又回到了这个问题的根本,面对辽国这头奄奄一息的迟暮病虎,大焱官家有没有这个胆量,拼着极有可能被老虎反咬一口的危险,在辽国的脑袋上,来上一棍子?

第五百一十六章 生女真() 
虽然在女真部的大战之中,耶律余睹的临阵反戈出乎了意料,使得燕青差一点就有去无回,但对于大败的结果,他还算是比较满意的。

    他一直想着将耶律余睹除掉,彻底掌控斡鲁朵,奈何耶律余睹实在太过警觉,以至于一点机会都没有找到。

    燕青本以为这是耶律余睹的性格使然,可惜等到耶律余睹叛变之后,他才陡然惊醒,原来这耶律余睹早就有了反意。

    有他耶律大石这么个劳苦功高的扶龙之臣,耶律余睹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即便老皇帝春秋之后,耶律大石要么扶植傀儡皇子,要么自己当皇帝,断然没有他耶律余睹什么事。

    而且老皇帝已经有将斡鲁朵交给耶律大石的想法,他耶律余睹若不乘机将最后一点价值给用掉,在隐宗那边可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值得庆幸的是,当燕青回到上京之时,老皇帝果然暴跳如雷,大骂耶律余睹忘祖背宗,一面追索耶律余睹的家眷,一面将斡鲁朵的掌控权,都交给了燕青。

    此时辽国的文武百官才意识到,燕青这个“耶律大石”是多么的英明而富有远见。

    辽国的最大劲敌果然是金国人,而南朝的北伐军眼下已经偃旗息鼓,占据幽州,与居庸关下的萧干部队对峙着。

    所以当燕青提出议和之策时,这些官员便再没有了反对的声音,一来他们跟大焱朝廷打过这么多年的交道,早已熟悉大焱皇帝和官员们的尿性,一纸议和,拉拉扯扯磨磨蹭蹭,应该足够让辽国应对金国人的攻伐了。

    二来老皇帝已经将斡鲁朵交给了“耶律大石”,他们又岂敢再与“耶律大石”对着干?

    他们都很清楚,斡鲁朵乃皇帝的亲卫,向来又皇帝或者皇后亲自掌控和指挥,其他人根本就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可老皇帝却将斡鲁朵交给了耶律大石,若非关乎帝国存亡的危急关头,那么便只能说明,老皇帝对耶律大石的信任,已经达到了极致,甚至于有可能抛开所有的继承人,将皇位传给耶律大石!

    当耶律大石从涿州归来,双掌被斩,又被南朝人俘虏,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之际,谁能想到无法再骑马射箭的耶律大石,竟然能够纵横朝堂,比先前还要更受恩宠!

    如果说耶律大石乃宗室雄才,辽国中兴的最后希望,那么萧干绝对是眼光最好的一个人,没有之一。

    若不是他将耶律大石救了回来,辽国早就被耶律淳和萧德妃李处温等人搞垮了,虽说眼下耶律大石大败于女真,萧干在平州遭遇小挫,但老皇帝坐镇皇庭,即便军事失利,但人心还算是稳固的。

    而萧干也得到了他应得的回报,先是受封六军大王,而后得到了大部分领主的支持,率军南下,阻截南朝的北伐军。

    虽然在平州遭遇了杨可世的突袭,损失了五千骑军,但他的大部队还驻扎在居庸关下,北伐军想要前行一步都不太可能。

    而北伐军之所以按兵不动,除了等待朝廷方面的消息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极其谨慎地选择下一站的目的地。

    若他们往西北或者北方继续征讨,遭遇的便是居庸关下的萧干,他的大部队已经驻扎在那里严阵以待,可不是随意能够拿捏的。

    而若往顺州和蓟州方向,则无异于对风头正劲的金国人宣战,童贯是如何都没有这个胆子的。

    正是得益于北伐军的暂时性按兵不动,使得萧干能够大力发展他的军队势力,他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之下,辽国,大焱,女真三方竟然出现了极其微妙的停滞不前,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当然了,女真部刚刚打败了耶律大石的大军,又得到了耶律余睹这样的大助力,按说应该乘胜而起,对辽国发动大规模的入侵,可让人不解的是,女真人竟然也没有动兵的意思。

    燕青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坐下来给苏牧写密信,因为这一次在女真部的遭遇,实在让他太过意外,他不得不向苏牧详细汇报一番。

    女真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熟女真是指那些已入了辽籍的女真人,而生女真则是指完颜部等未曾归附辽国的女真部族。

    生女真最是勇猛野蛮,据说三名生女真就能够赤手搏虎,而且女真人的骑射功夫比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神勇。

    这些也都是燕青亲眼所见,但绝对谈不上如何震惊,让他觉得诡异到无法理解的是,这些生女真除了骑射勇猛之外,战场上竟然还出现了谁都想不到的军械!

    当日的大败,耶律余睹临阵反戈自然是主要原因之一,完颜部女真人骑射勇猛,不可抵挡也是其一,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竟然拥有强大的火器!

    是的,想来被认为生蛮原始的生女真部落,竟然极其违和地拥有了火器!

    而且他们的火器竟然比辽国的还要先进,并且看样子竟然是大规模推广开来了!

    大焱对火器的研究应该说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可受限于种种因素,大焱并没有将火器推广到军队之中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