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4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柳英彩脸上的表情越来越浓重,最终,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了一份画卷之上。

    上面……

    朱慈烺扮演着诸葛孔明,英俊不凡,睿智难挡,无边的夺目。

    如果是换一个人,也许已经要倾心不已,化身成汉城现金最流行的孔明偶吧粉了。

    但是……看到的人是柳英彩。作为一个已经不知道痛下杀手多少回的杀手,柳英彩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是否还有感情。

    他不由地回想起了当初与朱慈烺初见时的景象。

    一个帝国的主宰犹如邻家小哥一样,与自己说着话,好似山门里的师兄弟姐妹们……纯粹而没有任何的冲突。

    “我想和妻子一起去西半球的南面经纬度相对应的那个地方。在那里玩够了,准备启程回家。就会现,无论往东西南北哪里跨一步……都是回家。回家,大约,就是这种感觉吧。”

    转而,又流露出了那样的霸气。

    “总有一天,大明旗帜升起的地方,太阳永不落下。那个角落也许很遥远,但是,我想我们会抵达的。”

    瑶池山门居于险要之处,远离尘世,不染尘埃。本来是完全没有这些感受的。

    不知道民族是何物,不清楚国家是何事。

    就连席卷辽东,屠杀生民无数的建奴,也未曾侵犯过瑶池山门。

    出色的地利,萨满的敬畏交厚,乃至不俗的武力都让柳英彩未曾有过家国情缘的感受。

    但那一刻,朱慈烺的话语却第一次让柳英彩心中升起了格外异样的感觉。

    初始是无感,细听以后骤然被拨弄动了心弦。

    久久品味,却是间杂着艳羡与轻蔑。

    艳羡那样的自信与光荣的梦想,轻蔑却是并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成真。

    年轻人有梦想是好的,但年纪大了就会现人生的道路不再是梦想,而是每一个日夜的苟且。

    柳英彩显然没有料到,这个年轻的后生,竟是大明帝国的大皇帝……

    毫无疑问,如果说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有资格说那句话,那就一定是他……

    “只是……对不起,我要杀你。”柳英彩深呼吸一口气,眼中全部的色彩纷纷退散,只余下了全部的理智。

    就仿佛一个最精密的仪器,滴答滴答地运行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感**彩,亦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偏离。

    一份份文件阅览完毕,计划渐渐成型。

    只是,当最后一份文件打开的时候,柳英彩愣住了。

    那是一封信。

    “山主托我一件事,说这一封信里有关于你的身世。”上面,一张便签里简单地写着几个字,显然,这是世子李皑写的。

    柳英彩解开便条,划拉地抽出了里面的信。

    这显然是一封十几年前书写的信,纸张显露着尘封的往事。

    里面的文字一字一句落入柳英彩的眼中,组成一句句话,展露出了一个个的动画。

    十八年前,长白山山脚下,一个无奈的年轻男子将最后一件衣服脱下,裹住了寒风里,被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襁褓。

    随后,路过山脚的一名道人现了襁褓里的女婴,茫然四顾,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信的末尾,还放着一封山主的信。

    “这些年来,我一直摸不清楚该不该将真相告诉你。但是……英彩你长大了,有权利知道真相。而且,这一回的任务,还需要你的生父帮助。没错,你的生父……还活着。”

    这一刻,柳英彩泪流满面,他回想起了当时与朱慈烺说的那句话:“我没有家……”

    “我……要有家了吗?”柳英彩哽咽地摩挲着信纸上的字句。

    ……

    朝鲜京畿道的东面就是江原道,江原道上,雪山景色妙不可言。

    此刻,雪岳山的神兴寺里,方丈大人送走了几名非富即贵的香客,回到了后院一间禅房里。

    里面,小沙弥打开了机关,让方丈大人缓缓步入了另一个隔间里。

    里面,一行人早早等候。

    “教主!”

    “教主!”

    “教主!”

    ……

    一行人恭恭敬敬地行礼,台下,一名大汉颤颤巍巍,跪拜在地上,显得颇为惊慌。如果是熟悉摩尼山山寨的人见了此人,定然会惊愕不已。

    以为,此人赫然就是举起大小喽啰上千的摩尼寨大当家的九龙眼。

    只是,看这九龙眼的位次以及举止,显然可以得出,此人在这房间里地位低下,更是显得颇为惊慌。

    一切都透露着说不尽的诡异。

    毕竟,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千年古寺已经变换了主人,成了天理教教主的巢穴。如果不知道天理教,那么只要明白方丈曾经在大明的身份那就清楚了。此人,赫然就是曾经大明山东白莲教的坛主,只因当年在大明教内争权失败,这才隐性瞒名,到了朝鲜。

    却不料,在这里如鱼得水,只不过十数年,就从当年一个连幼女都养不活的落魄书生,成了神兴寺的方丈,以及天理教的教主!

第七十九章:明军威仪() 
景福宫里,朱慈起了个大早。顶点 S.C更新最快一边笑着与众人打着招呼,一边去了勤政殿。里面,吴与高名衡等官员已然齐聚了。

    朱慈拱手朝着众人赔了个不是:“让诸位爱卿担心了,是朕的不是,朕过意不去,一早就过来赔礼啦。”

    一干大臣们见此,哪里敢大刺刺地接下来,纷纷起身道:“陛下言重了……”

    “臣等一片赤诚之心,陛下知晓,臣等就心满意足了……”

    “都是臣等应该做的……”

    ……

    吴与高名衡等大臣们见朱慈这般,面上当然不敢接话,但见朱慈这个态度,心中都是纷纷熨贴的。

    至少,这说明朱慈不是正德皇帝那种完全沟通不了的人。

    一念于此,场内气氛一派欢畅。

    众人在勤政殿里汇合,享用了朱慈御厨班子里提供的早膳,随后便都开始拿起了行程单子开始看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说起这个安排,其实也是愁白了众人的头发。

    不管是大明的官员们还是朝鲜的博学鸿儒门,听见国事访问几个字都是满头包,迷茫又茫然,不知道如何是好。

    毕竟,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先例的事情。

    甚至,要仔细说起来,上一次来自中国的皇帝抵达朝鲜半岛的时候,还是当年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呢。

    虽然高句丽与而今的朝鲜国不是一个概念,但的确大家都不知道要如何安排。

    对此,朱慈其实也是心中不怎么清楚。但是,好歹后世注意过相似的新闻,总算把思路确定了下来,至于其他细节,自然有两国有司官员自己忙活去。

    至于大明这一边负责的大臣们如吴、高名衡以及陈贞慧等人会不会愁白头发,那就不是朱慈应该关心的范畴了。

    他总归是相信自己大臣能力的。

    而最后,结果也的确是让朱慈颇为满意。于是乎,在东方这片在后世被欧洲人认为愚昧落后的土地里,竟是先一步西方成长出了现代化的外交礼仪。

    国事访问的规范礼仪最主要的就是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其实是昨天已经完成了一半了,就是昨天国王李亻宗亲自出城迎接。只是,朱慈自己耽搁了时间,众人入城以后,草草见了文武百官道路两旁的百姓就天黑了。也没来及进行下一步的欢迎仪式。

    为此,朝鲜人倒是自己挺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一步是奏国歌并检阅仪仗队。当然,还有奏响礼炮。国歌好办,这么大一个国家,选几个乐手并不难。就是此前大明定下来的国歌都是些让朱慈大为感慨审美的雅乐,古风是有了,观赏性就够呛了。

    至于朝鲜的军力如何,众人自然都是心知肚明。为此,随同凤林大君回来的还有陆军学校的几名资深教官。

    大明直接提出了手把手教仪仗队的意愿。

    虽然大明的善意很明显,表达理解都毫无疑问。

    但显然,小国也是有尊严的。

    军力也许不强,但拿出点场面的面子活还不会么?

    对于这一点,李亻宗好歹是有一些信心的。只是……

    当林庆业上奏,并且带着李亻宗见了一趟明军仪仗队的表现以后,李亻宗自己就打了退堂鼓,寻思着左右练几十个兵也没事,这才迅速应下,并且更加紧张能不能练好仪仗队。

    毕竟,这可决定着朝鲜国的体面。

    事大至诚,自然是要竭尽全力,侍奉周全。要是到时候上了场拉稀,自己丢脸不说,大明也会轻视与不悦。

    眼下多出一天的时间训练,李亻宗还稍稍安心了一些。

    朱慈带着朝臣出发,前往去了昌德宫的广场上。

    一切准备就绪,朱慈步入宫门。一共二十九门礼炮齐齐轰鸣。

    按照历史上的惯例,其实是应该鸣二十一门礼炮的。因为这是个礼仪传统要追溯到英国人身上。十七世纪多数英**舰的火炮就二十一门。在海面上,两艘船只相遇,如果要表示没有恶意,就会轰鸣二十一门礼炮释放善意,表示自己没有攻击的意思。如果要去一个国家加水补给,进入港口的时候,也要鸣炮释放内里弹药。

    朱慈明面上是陆路来的,其实是通过水师先一步抵达朝鲜,担任运输任务的是驻扎在仁川军港里的北洋水师第一舰队旗舰,登州号,登州号可是足足有二十九门火炮的大船。

    自然,这个数字也就定在了二十九门上。

    礼炮轰鸣过后,朱慈开始检阅朝鲜的水陆两军仪仗队。里面,朱慈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显然,由于缺乏足够多的骨干,李亻宗实在担心出纰漏,干脆就让前来帮忙的明军教官直接编组进入。

    对此,朱慈笑容绽放,挥着手检阅。

    国歌奏鸣,礼炮轰出,朱慈放松地走在昌德宫的广场上,检阅着朝鲜的仪仗队。

    由明军手把手交出来的朝鲜仪仗队迈着正步,走在广场之上,伴随着朱慈的脚步,哗啦啦秀着花活,变换着姿势。

    来自大明的定制型中兴一式步枪在仪仗队的将士们手中,先是枪尖朝上放着,随后缓缓提起,缓缓前倾,又缓缓提起,最终半举高空朝上。

    最让人惊叹的当然不是这些单个的动作,而是一百五十一人的仪仗队动作协调一致,威仪无限。

    “花活不错。”朱慈赞叹。

    “谢大皇帝陛下。”李亻宗陪同着,笑道。

    朱慈点点头,却是在高名衡凑过来的时候,低了一个眼神,道:“要好好嘉奖将士们。”

    李亻宗迷茫地应下:“陛下仁慈。”

    高名衡听懂了意思,也认出了这明显带有大明痕迹的仪仗队,知道里头有明军教官的功劳。

    高名衡是大明传统晋升体系里成长出来的官员。此前,是很难理解赳赳武夫之荣耀的。

    只是后来,跟随到朱慈麾下以后,渐渐改变了看法。

    今日,见仪仗队整肃如此,威武非常,心中骤然升起了荣耀之感,心道:“汉军威仪,千古耀目。明军威仪,也将始于今日,天下侧目了!”

第八十章:关庙立碑() 


    上午的检阅仪仗队完毕以后,朱慈烺离开了昌德宫,这处曾经的离宫,现在的正宫别具朝鲜特色,占地四十公顷,亦是严格按照与大明宗藩关系的规制建立。不过眼下,还未等到昌德宫发挥作用的时候。国宴,要到晚上才能开始呢。

    还有大半日的时间当然不会是无聊空候。

    “大皇帝陛下,我们的下一站,是关庙。”李亻宗也赶到了,他朝着朱慈烺躬身道。并不同于后世的国事访问,更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对于而今的大明与朝鲜而言,从来就没有平等。朝鲜可是中国的藩属国呢。

    “关庙……”朱慈烺道:“这是供奉关公的地方呀。也是……当年壬辰倭乱的友谊果实。”

    朱慈烺来之前对壬辰倭乱并不了解,但既然要展开国事访问,自然是过往史料一一翻阅,更有熟知详情的官员专门汇报。

    两人随口说着闲话,启程朝着关庙金发。

    一路上,大家都说着壬辰倭乱的往事。

    半个世纪之前,也就是万历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极其有名的壬辰倭乱。

    伴随着侵朝战争的爆发,伟大的抗日援朝也迅速开始了。

    应朝鲜国王之请,大明派军支援,与日军激战屡屡。万历二十五年,明军守汉城,日军来犯,双方对阵于汉城的东大门和南大门外。正当两军陷入苦战之际,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袭向日军。明军见状,士气倍增,奋勇冲杀,终于击败日军,取得胜利。

    当时的将士们纷纷传言,这是关公显灵,庇佑中华。于是明军的游击将军陈寅就在汉城为关公建庙,藉以感谢和纪念他的显灵助阵。

    “小王几乎是听着壬辰倭乱故事长大的。出生时,正是壬辰倭乱进行的时候。三岁开始记事时,战争即将结束,于是童年里,几乎都能听到关于壬辰倭乱的故事。这个关庙呢,就是为了纪念那一场战争而修筑的。当时,陈寅将军因作战负伤,在汉城的南大门外休养,于是就在居所后方的山麓设庙塑像。一开始,关庙颇为简单,屋舍也颇为狭小。是上国天兵统帅,经略朝鲜军务右佥都御史杨镐大人下令扩建。为此,宣祖与上国天兵将领纷纷捐助经费,终于得以修筑眼前这恢弘的关庙。”李亻宗一开始回忆,众人也不由地纷纷感叹了起来。

    大明这边,自然也有不少来过朝鲜的使者。

    “记得上一次微臣出使朝鲜的时候,就久闻这关庙香火旺盛。百姓是知恩的。”

    “敝国上下,未曾忘大明之恩情。家祖在微臣年少时,亦是曾经提起过。记得当时露粱海战,家祖就在当场……”

    ……

    朱慈烺一路上听着大家说着往事,车队也是迅速离开东阙,朝着南面出发很快就到了南大门崇礼门附近,到了这里,就距离关庙不远了。

    一路闲话,朱慈烺抵达关庙,他此来朝鲜,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象征中国与朝鲜伟大友谊的战争。

    众人随同屋内,只见苗中关公:“面如重枣,蚕眉凤目,须垂过腹。左右塑二人持大剑侍立,谓之关平周仓,俨然如生。”

    “在东半球这片土地里,文明最昌盛的就中日朝三国了。外敌若想祸乱三国,便免不了扶日本,攻朝鲜,侵大明。朝鲜于我大明之重要性,就犹如唇齿相依,命运息息相关。朝鲜与中华之国,友谊已越数千年,更在壬辰倭乱得以用鲜血铸就。这一段历史,是中朝两国友谊的见证。”

    朱慈烺朗声地说着,在场,李亻宗感慨万千,胸中一片动容。一旁,数名画手刷刷刷地落笔,一副简笔素描画迅速成就。这是东华报的创新,每一回新闻都有插画配图,让人耳目一新。

    毫无疑问,朱慈烺这些话很快就会传扬四方,成为外交战线里的重要武器。

    当然,对于在场众人而言,更加让人动容的还是朱慈烺的话语本身。

    半个世纪前的战争虽已远去,却还远远算不上淡忘。许多老一辈人在那个时代里活下来,依旧见证着过去。

    这是一段值得缅怀的历史。

    尤其是在这样的官方场景里,尤为应景。在场众人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阿谀奉承,都忍不住为之动容。

    陈贞慧率先鼓掌,吴⒏呙獾却竺鞴僭泵欠追坠恼啤C靼琢苏馐且桓鲂碌睦窠谝院螅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