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如果他们成功了,内衙完全可以趁势走到人前,其执掌之人,很可能也会换做外朝人等,他们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是不是能走到后世锦衣卫的地步,谁也说不准。
但世事没有如果,事实上是,内衙在真正于政治上有所诉求的那一刻,便遭受了重创,他们站错了位置,太子李玄持的搏命一击,并没有成功。
而之后,内衙迎来的自然是新帝的雷霆震怒,一番清洗下来,内衙也就此走上了末路。
有鉴于皇位之争中内衙叛乱,皇宫内苑刀光剑影,致使君王驾崩于皇位之上,登基的景兴皇帝陛下虽也借助于内衙之耳目,但对其警惕之心,已然不同于历代君王了。
而景兴鼎革,让内衙也失去了太多的权力,完全沦为了皇帝陛下的一件工具,肆意舞弄,这反而来,让朝臣们对内衙越加反感,也顺势加速了内衙的衰败。
来到景兴末年,内衙因渐渐颓败,在新一轮的皇位争夺中,被各方所利用,身不由己之下,无能之态毕露,这一切也都落在了新帝的眼睛当中。
于是,成武六年间,河南战事失利,皇帝陛下第一个发作的不是前方将士,而是内衙……
先是执掌内衙的三位大太监去职养老,接着便有明诏下来,内衙就此走进了坟墓,堪堪还剩下一口活气儿,也不过是内衙留下的一些遗产罢了,至于由谁来接手,内衙已经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废止内衙,在朝臣眼中当然是皇帝陛下的英明之举,内衙行的是阴私之事,天然便为朝臣所厌,要知道,谁也不想府中的厨子或者其他什么人是内衙谍探不是?
来自背后的阴森森的目光,即便是皇帝陛下的,也会让朝臣们如鲠在喉,几乎已经到了不除不快的地步。
而今内衙终于走到了尽头,自然是拍手称快者众,谁还会为这些阴私小人说话?
赵石此时提到了两件事,正是要接手内衙留下的一部分权力。
这是皇帝陛下的提议,朝堂上的情势,也不容赵石拒绝,其实皇帝陛下打算让枢密院接下来的这一部分,也正是之前内衙最核心的权力。
至于监察百官动向,以为朝中御史台之补充,皇帝陛下又存着怎样的心思,赵石自然不会多问一句,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了,该头疼的除了皇帝陛下应该还有朝中文臣们才对……
说到正事,还是这样的大事,三位晋国公府的幕僚脸色都凝重了起来,将其他乱七八糟的心思都抛去了九霄云外。
几个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这是要设立两个衙门,归枢密院统辖,若能成事,之后枢密院威权必然大涨不提,而其中意味,也极为耐人寻味。
第一件事还则罢了,哨探敌国之事,皆有先例,无论后周,还是南唐,甚或是金国,西夏,都有着这样的衙门,由谁统属,各自不一,但总归有迹可循,于枢密院有着好处,但也只能说是不无小补罢了。
这事就算成了,枢密院也只是在话语权上,有了更多的份量罢了,这显然是个慢功夫,想从中书手中夺取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说对待敌国之国策这样的大事,需要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也许到了到了中原一统的时候,也不会完成。
但第二件事就不一样了,如果是第一件事还可以说的添补内衙去后留下的空白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赤裸裸的争权了。
军中军纪之事先且不提,重点在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
虽然赵石没有明说,但以军纪而及不法事,这些字眼儿,各个都在往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靠拢。
先开口说话的是孙文通,也只有他对军中之事最为熟悉,但他的语气中却带着明显的疑惑,“大帅之意,文通不太明白,要知道……将领之任免,责在枢密,决于吏部……监察百官,更有这位朝中御史,堪问不法,有大理寺,大帅是想……”
李博文和陆敖闻言,身子都是微微一颤,脑海中顿时豁然开朗,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心惊……
军纪,或者是军中不法之事,这些都很笼统,照这个方向想下去,也就清晰的多了,若真把这些权责都收归枢密院,老天爷,两个人想想,都觉着有些不寒而栗,兵变,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词句,不由自主的便浮现在两个人脑海之中。
这可不能怪两人胡思乱想,武人祸国,是文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深刻的灌输进人们的脑海之中,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
文人立史,借鉴于君王,遍数历代武将专权祸国之事,让帝王乃至天下人对武人都极为忌惮。
实际上,文人位极人臣之时,哪个又好相与了?只不过文人秉政,手段花样多多,比武人要温和的太多,又有文人刀笔为辅,掩盖起来不遗余力,也才显出武将为祸太烈罢了。
这般下来,文人掌军,也就稀松平常了,实际上,在前秦之前,领兵作战之人,多数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粗汉,只不过后来文人侨情,将那些沙场名将,各个皆誉为文武全才罢了……
而在如何限制军权上面,历代皆有建树,文人们作出了条条框框,以防武将祸国。
在如今看来,这条条框框已然极为繁多。
军中将领任免之权,被分散到枢密,中书,兵部,吏部各个衙门,谁都能插话说上两句,而事实上,军将之考评,任免,处罚等等权责,大多都掌握在文臣手中。
一旦这些权力集中到枢密院,那么,兵变乱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而枢密院最鼎盛的朝代,轻言废立,祸乱朝纲的事情,确实也屡屡发生,孙文通所问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他并不知道,皇帝陛下曾亲临晋国公府,也才在这晋国公府书房中离去,这样的提议,自然不会是赵石自己想出来的,即便有着他自己的意思,也定然取得了皇帝陛下的允准,才会在他们几个面前提起。
但陆敖却是知道的,心里念头急转,脑袋不由有点懵,这是皇帝陛下的意思?怎么会?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90章 争权
实际上,他们却是不知,晋国公大人也有着自己的无奈……
这完全都是皇帝陛下的馊主意,因为赵石稀里糊涂的答应了明春去河洛走一趟,皇帝陛下当即投桃报李,给他出起了主意。
论起官场权术来,皇帝陛下可不输于人……
但皇帝给臣子支招这样的事情,也只有这位成武皇帝能干的出来了,当然,当世之上,怕也只有大将军赵石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争权嘛,与高手过招其实很是相像,你来我往,有时候能分出胜负,有的时候则是平手之局。
皇帝陛下出的这个主意,自然是朝着平手去的,攻敌所必救,以搏命之姿,让对手收手,这在官场上,并不少见。
中书之议,欲论河南战事之短长,行牵连之举。
而枢密院这里则挥手一巴掌,抽向对方软肋,欲从文臣们锅里舀出一勺子汤水出来。
最终的结果,不用想就知道,指定是两边各退一步,达成一个妥协罢了,至于谁能从中占了上风,却……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
这显然是皇帝陛下又在挖坑了,至于是谁能在其中占到便宜,又是谁掉进坑里被埋了,恐怕只有皇帝陛下心里清楚了。
只这一条,就让赵石分外的恼火儿,但这回和其他几次都不一样,皇帝陛下用的是阳谋,你不跳也得跳,皇帝陛下亲口御言出的主意,想不听还真不容易。
其实赵石也能想得到,无论最终有何定议,枢密院这次肯定能留下一些好处,但这中间的分寸,却还需要枢密院众人自己把握。
一个不慎,可能便要让朝堂之上,风波动荡,到时对谁都没有好处……
朝堂上的动作,多数时候其实都是和风细雨间来完成的,太过激烈的碰撞,是谁也不愿见到的事情。
枢密院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靠着这样激烈的手段,肯定要吃亏,所以,这只能是个姿态……朝堂上肯定也要掀起一阵风波,风波之间,也有契机,便看谁能抓得准了。
宦海沉浮间的凶险莫测之处,在这一刻其实已然体现无疑。
像赵石这样的地位身份,在其中许就要身不由己,遑论他人了,而皇帝陛下要剑指何方,赵石也有着些猜测,只是到底准还是不准,他娘的鬼才知道。
都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但这件事上却是相反,需要许多人同策同力,今年这个年,怕是过不好了。
赵石暗叹了一声,才沉声道:“景兴鼎革至今,已有十数年矣……”
几个幕僚都是竖着耳朵倾听,心里也都明白,这会儿晋国公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可能都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候得到体现,甚或是,将来朝堂之格局,都在这一番话当中。
听到景兴鼎革四个字,几个人心中都是一动,作为景兴旧臣的晋国公,可不就是景兴鼎革中最坚硬踏实的那块基石之一?
这个时候提起景兴鼎革,意味怕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赵石这里其实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般,对将来有个清晰的规划,也只能算是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赵石的话还在继续,“秦律,官员任免,税赋等等等等,皆在其中,乃我大秦强盛之始无疑,而延及于军旅,却略显平庸……”
“裁撤团练编入殿前司禁军算是一件,于军中将领等级,赏罚之事上,也有所建树,但文人之议,总浮于表面,军中将士之统属,征募兵员,民夫事,后勤辎重事等等等等,却只想着掣肘军前将领,从未曾多为征战之将士设想。”
话说到这里,赵石的思路反而清晰了起来,其实事涉军中弊情,这是他的自然而然的反应罢了。
“所以,我有意在军中行那各处旧弊之举,这事肯定也急不来……今次嘛……只为试探……”
到此,赵石话语中便多了凝重之意,“我有意在枢密院之下另立一司,专管稽查军纪,以及军中不法事。”
赵石脸上浮起几许笑意,语气也轻松了起来,“不涉其他,咱们只找准军纪说话,读多了书本的人,指不定就总想着让我等粗鲁之辈倒霉,定然多有赞同,反对之人,怕只能是因为自家盘子里的东西被人抢了,这等样人,正好拿来立威。”
书房中的气氛一下便松缓了下来,李博文更是假模假样用袖子的擦了擦额头,作长出一口气状道:“国公素有雄心,这次博文还以为,国公欲与满朝文武为敌呢,若是那般,这安生日子怕是过不了多久了。”
孙文通可不如他那般大大咧咧,一张丑脸上带出些笑意,嘴里却追问了一句,“国公欲革除旧弊,到底……”
赵石轻轻摇头,叹息了一声道:“我领兵至今,深知军中情弊,当初创立国武监,便有此意……如今连年征战,将士颇有疲敝,河南战事之后,朝廷许要缓一缓了,正好……只是说易行难……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陆敖揉着衣角,手已经揉的有些疼了,此时轻松下来,不免觉着儒衫总不比衣裙,料子有些粗苯,太过咯手了些。
此时着紧的话头已然过去,她这里轻松不少,又知道皇帝陛下和赵石曾在书房中密谈良久,这些事情陛下定然知晓,心里就更轻松了。
至此,便开口道:“那以国公之意是……”
“叫你们来,就是让你们这几日商量一下,文章之事,我不在行,你们务必要将两份表章弄的好看些……”
说到这里,赵石想了想,笑道:“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真正上书言事,可不要弄的灰头土脸回来,若是表章上出了差错,我可要惟你们是问,再有,再写一份请罪奏章,河南战事,枢密院上下,难脱其责,不如痛快的认下来,别被那帮御史揪住不放。”
直到此时,陆敖才发觉出了其中不对之处,微微蹙着眉头,犹疑道:“国公是说,中书……”
赵石瞅了瞅她,到也没有怪责她的意思,朝中情形在那里摆着,看不出来的人只能看个热闹,而对于晋国公府长史来说,自然有着失察之嫌,但对赵石而言,长史能将朝中诸事摆个清清楚楚,其实就已尽责。
若再能时不时提出有益之建言,也就算得上合格了,至于长史会不会判断失误,或者没有想到一些关节,那真的只能看运气了。
是人都会犯错,世上没有完人,这个道理赵石还是明白的,即便是南十八在这里,也不能说事事皆都料的精准,那是神仙,不是凡人。
所以,他只是微微点头,不以为意的道:“手段再多,也不过是争权夺利罢了,有些人耐不住寂寞,想要火中取粟,早晚有后悔之时,不用多虑。”
话是这么说,但陆敖这里脸色就有些精彩了,一阵白一阵红的,煞是好看。
李博文这厮本是对其人满心怨念,此时见了这等颜色,贼溜溜的一双眼睛顿时有些呆滞,心想,这女人虽然泼辣了些,不过……生的也确实俊俏……
孙文通这里听话知音,根本不用知道太多,已然明白了些什么,顿时有些幸灾乐祸,一张丑脸瞬间扭曲起来,看着着实吓人。
片刻之后,陆敖这里才垂头认错道:“学生失察,有负国公所托,还请国公恕罪。”
赵石则道:“小人心思,猜不到也就猜不到了,有时吃些小亏,未必不是福气……”
这话听上去是在安慰自责的长史,其实却是说给自己听的,这次确实要吃上些亏了,他这里奏章一上去,定然会引起些风波麻烦。
和文臣们相处,赵石从来都有点避之唯恐不及的意思,不愿跟文臣们多做争论,正面的碰撞也少之又少。
真要较真起来,也只能拿长安之变的前前后后来说事了,那一次,文臣们吃了大亏,长安王氏大阀轰然倒地,受到牵连者不计其数。
但这次有所不同,揽权之举,可供攻讦的地方就太多了,就算是军中将士,也定然难以满意。
这可真是个得罪人的活计,所以,他才郑重其事的将幕僚们都叫来,目的嘛,还真就是想让这几位发挥才智,将奏章弄的漂亮些,别让文臣们的唾沫蜂拥而来才是真的……
吃亏是福这话其实也只能是聊做安慰罢了,他只希望,皇帝陛下别将坑弄的太大,若是他跳下去发现坑太深,那可就别怪他把坑彻底平了,顺便弄些人填进坑里才好。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91章 商人
三位晋国公府幕僚鱼贯出了书房。
走在前面的长史陆敖晃动着还有些酸疼的肩膀,心里五味杂陈,很难分辨的清到底滋味儿如何。
转过头,看见后面两个家伙亦步亦趋跟着,气顿时便不打一处来,“两位还不去歇息,跟在下作甚?”
李博文嘻嘻一下,顿时凑了上来,“国公吩咐下来事情,咱们自然要尽心竭力办好,所以啊,宜早不宜迟,咱们是不是找个地方先商量一下?”
若说晋国公府中陆敖最不待见谁,当数此君无疑,贪花好色的名声,是个女人都受不了……
见其在自己面前嬉皮笑脸,陆敖立马退后一步,当然,她也很想一脚踹过去……
这个家伙说的话到也在理,只是她现在心头烦乱,这个时候跟这样两个精明人商量事情,难免要语出无措,让两人瞧的小了……
所以,陆敖转了转黑亮的眼珠儿,遂板着脸道:“天色已晚……再者,此事非同小可,还要各人仔细琢磨,再做商讨要好一些,还有,陈先生那里已经睡下,不便叨扰,我看,还是等到明日再说为好,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李博文嘿嘿一笑,瞅向孙文通,心想,这丑厮定也吃了这婆娘的亏,定然会帮着自己稍稍作弄其一番才对。
不想,人家孙文通觉着陆敖所言更加在理,只是讨便宜的手段比他李博文更高一筹。
只见其摇头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