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终于像鼓点般响起,震动着大地,回荡在峡谷之中,好像闷雷般,隆隆作响,干涸的河道上,战马狂奔,烟尘四起。
西夏人并没有将营寨立起来,来到这里,西夏人从上到下,都很疲惫,谁也不愿动弹,探子的回报,也让将领们安心。
秦人虽然已经到了南口,但只到了千多人马,谅他们也不敢过来。
西夏人很放松,实际上,这种大战前的放松是分外难得的,也可见,渐渐脱离左厢军司辖制的静塞军司,也确实有那么几分底气。
只是,在如今的西夏军中,放松和懈怠之间已经分不清了,即便静塞军司司主阿绰有着西夏名将之称,也难掩军中之頽气。
静塞军司之所以堪称西夏精锐,不但因为他们曾跟随李元康数伐金国,也因为他们在平剿各处乱匪的战事中,立下不少战功。
如今秦军远来,还敢出城溺战,足以说明,静塞军司上下之魄力,事实上,局势也很明了,秦军十余万扑向韦州,只一处五马峡怎么可能守得住?
无非是想趁秦军远来疲惫,欲要挫其锋芒锐气罢了,这乃战阵之常理,不用细表。
只是他们太过于放松了,大营中飘着酒肉香气,欢声笑语不断,间或还能听到几声女子的尖叫。
所有人都在享受最后难得的平静时光,等待着夜晚狂欢的开始,不能怪他们懈怠,因为静塞军司挡在秦人大军的路上,之后必定是连场的血战,韦州能不能守得住,大家伙儿能不能幸存下来,谁的心里都没底。
不如趁此时乐上一乐,谁知道过后还能不能有机会享受了?要知道,带兵来攻的,可是秦人将军中最凶狠残暴的那一位。
而在营中渐渐欢腾,篝火点燃,夜晚即将降临的时候,大地好像轻微的颤抖了起来……
战士们脸上还挂着笑容,有些人开始疑惑的望向周围,但一些经过战阵洗礼的老兵,已经猛的跳了起来,恐惧的望向峡口方向,然后便有人嘶声呼喊,“秦人,是秦人……”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237章 突击(二)
战士寻不到刀枪,军官找不到下属,骑兵找不到自己的战马……
整个营地都沸腾了起来,却乱的一塌糊涂,将领的传令声很快便淹没于嘈杂的各种声音之间,残阳之下,两万余西夏军兵,像没头苍蝇般在营地中挤成一团。
这是一场突袭,在正面战场上很难见到,多数以往的战例都发生在,官兵与农民义军之间的战斗中。
合适的时间,加上合适的地点,大胆的统兵将领,所有的一切,也就造成了这一场类似于设伏的效果。
而冷兵器战争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战场瞬息万变,将军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去创造一幕幕的辉煌。
谁更有决心,谁更有胆量,谁准备的更加充足,谁又更有争胜的欲望,名将不是凭空诞生的,他们就是在这样一场场的较量中成熟,并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胜利丰碑之上。
不需要说那么多的大道理,这一战,相对于整个伐夏战场来说,并不算什么,对战局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却胜在足够经典,战后,此战被录入国务实录当中,秦州陆相,国武监五杰之一这样的名号才算真正名副其实。
秦军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五马峡北口,这个时候,马蹄声已经响作一片,沉闷的声音好像滚滚雷音劈在地上。
战马已经跑发了性子,在狂奔的战马上,一个个肮脏不堪,却红着眼睛的骑士,紧紧握住手中的钢刀,在残阳之下,钢刀反射出一道道血红的光芒,他们在战马上身体不停的调整着自己的姿势,以便在接敌之时能够顺势劈砍。
他们在草原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能够耐得住寒冷和饥饿,也能像草原胡人一般,咬住对手,几天几夜不停追逐互射,但你若问起他们最喜欢哪种作战方式,他们一定会干脆的回答于你。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正面冲阵,是的,作为大秦军伍,他们有这样的自信,在正面交锋中战胜任何敌人,这种信念在战争中建立起来,渐渐深入骨髓,无数敌人的鲜血和头颅,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在这样一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当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皆是西夏贼混乱的身影。
战马上的秦军将士再也耐不住心头激荡的杀气,好像草原苍狼般纵声嚎叫,呼嗷……
狂野的声音中,蕴满了杀气。
已经不需要什么命令,根本没有摘下马侧的硬弓,照例来上几轮齐射,已经将气势蓄积到顶点的秦军骑卒,更渴望用战刀来炫示他们的强大。
轰的一声大响,前面的骑兵已经突入了西夏人仓促排起来的阵列。
单薄而混乱的步兵阵型,根本无法抗衡哪怕一刻,就在这种蛮横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就像一座脆弱到极点的堤坝,一个浪头就被打的粉碎。
狂奔的河西战马,带着几吨的冲击力,将挡在前面的一切,都撞的好像稻草般折断飞起……
这是一场屠杀,重骑兵恐怖的冲击力让一切反抗都显得那么的可笑和不自量力。
在接敌的那一刻,无数西夏兵便带着无穷的恐惧如同玩具般飞了出去,大量的鲜血从他们的七窍之间喷溅而出,骨头脆裂的声音像爆豆子般连绵不断,听上去惊悚非常。
西夏人临死的惨叫声,恐惧的嚎叫声响成一片,甚至在一瞬间,将马蹄声掩盖了下去……
从这一刻开始,鲜血便开始大量流淌。
突进,突进,再突进。
作为重骑兵,无法像轻骑兵一样自如的转向,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恐怖的突击力量,只要不断的突进,便能将威力发挥到最大。
当然,这一千余秦军,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重骑兵,真正的重骑兵,应该是一座座移动的钢铁壁垒,战马必须高大,防护必须严密,马上的骑兵必须强壮到令人发指,而这些条件,这支秦军都不具备。
不过这也算不得什么,说起来,他们的优点同样明显,尤其是在面对混乱的敌人的时候,他们显得更加灵活,也不用步兵以及轻骑兵作为配合,杀伤力也更大。
事实上,当这一战,他们有机会蓄足马力,狂奔而起的时候,便已经将胜利握在了手中,要知道,他们面对的不是猬集在一起,层次分明,纪律森严,专为亲兵所设的步兵大阵。
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已经被吓坏了的敌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骑兵在满地狼藉中冲入西夏人的营地,西夏人彻底崩溃了,几乎不再有什么反抗,西夏军兵四散奔逃。
秦军骑士们顺手将一个个不及逃窜的敌人砍倒,将这一战彻底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只一遍,方才还欢闹不休的西夏军营地,已经变成了一座犹自飘着浓重血腥味的坟墓,来不及逃走,甚或是不愿在逃走中被追上砍杀的西夏士卒,聚集在一起,并不是要抵抗,而是成片的扔下武器跪倒请降。
秦军士卒们并不满足,他们停下追逐的脚步,在军官的命令下,解下身上马上的链甲,然后兴奋的重新骑上战马,呼啸着向北方追逐而去。
在这样的追逐中,很少有步兵能幸免于难,当然,四散于旷野的逃兵,他们也不理会,只追在逃往韦州方向的溃兵后面,让他们的尸体铺满道路,顺便,也为自己争取一些战功……
不过可惜的是,陆相严令各部在天黑之前回到这里,不然的话,这些杀红了眼的士卒,不定就能追到韦州城下去。
战事渐渐停歇,陆相颇为满足的坐在一定没被战马摧毁的帐篷之中,只是让人稍微懊恼的是,自己大腿内侧有些疼痛。
他勤练弓马已久,大腿内侧已经磨出了茧子,但这一次,马鞍子弄的有些不对,加上冲锋时要尽力跟上别人的速度,一战下来,却是吃了些苦头。
好在,马上工夫从没撂下来,在这样剧烈的冲锋中也勉强支撑了下来,没在部下面前丢脸……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一队队追逐逃敌的骑兵陆续回返,一颗颗血淋淋的脑袋堆成一堆,看上去有些恶心外加恐怖,更是散发出难闻的味道,但秦军将士都是喜笑颜开,这一战,功劳不小……
驱赶着一队队的降卒打扫战场,焚烧尸体,收拢战利品,这样的事情,秦军将士都已经干的多了,将一件件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篝火点燃,斥候也派了出去,秦军士卒们安心的围坐在篝火旁边,谈笑着等待热乎的晚饭上来。
离韦州只有二十多里了,这里的所有人都明白,他们之后可能就要随大军作战,再没有这样独立作战的机会了。
要知道,从韦州顺着葫芦川北上,直抵灵州,路程不足百里,他们最可能的就是作为大军哨探趋前一些,和零星的西夏斥候见一见阵仗,想要再有什么像样的功劳,真得要看运气了。
战果出来,营地中顿时陆续响起欢呼声,也不知是谁,抽出长刀,纵声高呼,猛虎……
接着,营地中的战士们群起应和,连绵不绝的呼嚎声,在漆黑的西北大地上响起,伴着西北的风沙直上云霄。
这样的欢呼场景,他们已经经历过了太多次,但每一次,都是那般的激昂热烈,每一次,都是那样的庄严威武。
因为,他们既在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也是给予战死同袍最好的哀悼,更是宣示着,猛虎武胜军的不可战胜。
此战,战死四人,三人为箭矢射中面部要害而亡,一人因堕马而死,都属于意外情况,由此可见,一支重骑兵的恐怖威能。
而伤者,皆为轻伤,可以忽略不计……
战国无疑是辉煌的,杀敌一千六百余,实际上,其中多半都是自相践踏而死,为骑兵杀伤的却在少数。
俘敌六千余,其中佐将一人,小首领两个,其余皆为下级官佐,投降的也多为负担,奴役,正兵很少,多被杀死或逃窜而去。
最可笑的是西夏骑兵,措手不及之下,多数徒步散于乡野,只有少数人骑马逃离。
所以,两千余战马,以及两百骆驼,便成了秦军最大的一项战利品,不过现在大秦真的是不缺马,让这些战利品价值缩水不少,不过值得安慰的是,战马中多一半都是深得秦人喜爱的河西马。
而骆驼深能负重,在沙漠中的作用也远大于马匹,到是一项不错的战利品。
至于刀枪弓箭铠甲,秦军将士都不太看得上,只是堆成一堆,等待后面大军来到之后接收便是。
而俘虏的西夏兵卒,多数都是汉人,也不难处置,秉承大将军赵石一脉的风格,党项羌人一个不留,比在金国省事的是,不用再甄别什么军官,这些党项羌人一死,军官也就没了。
这里面的汉人,最多当个小头目,基本还都不在正军之列。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238章 韦州(一)
两日后,韦州城下,秦军各部陆续赶到,一时间,大军云集,刀枪如林,旌旗蔽日,秦军营寨,密密麻麻分布于韦州城下,一眼望不头。
此时,西北已渐渐进入秋季,风沙之中,透出了一丝凉意,一面面秦军将旗在风中烈烈舞动,人喊马嘶之声,响彻天地。
数十年过去,秦人复来,声威更胜当年……
韦州城静静矗立在那里,好似一点声息皆无,高大的秦人骑士,在城下纵横来去,耀武扬威,好似一点也没将城上守军放在眼里。
韦州城并不算高大,当然,那是和长安或是几座北地雄城相比,实际上,韦州城在西北,算得上是有数的大城。
因北接灵州,南连萧关,东控横山,实乃西夏一等一之军事重镇,一旦西夏有南侵之意,这里便是西夏人囤积粮草之地。
而秦人若是北来伐夏,这里也是必经之所在。
由此,西夏各大军司起伏不定,但韦州之静塞军司,却从来不曾轻动过。
而近十数年来,因与金人连年战于河南地,河东等处,左厢军司渐渐势强,西夏东南东北各大军司皆受左厢军司辖制,左厢军司也一跃而为各大军司之首,权柄比起当年西夏立国时来,更胜三分。
这样的势头,别说各大军司,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朝中重臣们,也无可奈何,因为如今的西夏国相大人正是出身左厢军司,而继之者,更是国相大人的侄儿,如今的西夏名将李元翰。
当然,左厢军司之所以膨胀到如今地步,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却是,可以任意取用东南银州等地之粮草,而其北面,又是西夏最重要的养马所在,如此粮马不缺,又常年与金人交战,将强兵精之下,其势也更是难制。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东边的各大军司失去了制衡左厢军司的能力,在这个上面很多睿智之人就算不愿意,也必须承认,若没有李元康叔侄两人励精图治,如今的左厢军司也不定会比西南的右厢军司强的哪里去才对。
可以说,时事造就了如今的左厢军司……
不过与其他各大军司俯首于其下,却也无可奈何相比,静塞军司却渐渐脱离了左厢军司辖制。
说起来,并不算奇怪,第一个,就是韦州的位置,因有横山阻隔,左厢军司对静塞军司之影响,向来便不高。
而韦州地近京师,从静塞军司成军开始,即便其一直为左厢军司辖下,但无论左厢军司还是右厢军司,对其都不能任意的指手画脚,对其控制最力的,还是朝廷。
再有,静塞军司向以横山羌为主,这些山间羌人,身体强健,登山过积涧,步履如飞,在西夏军中,号称步跋子,西夏步军精锐,多出其间,乃攻城略地之首选……
横山羌粗野蛮横,桀骜不驯,为西夏朝廷所忌惮,不过,若没有横山羌阻隔西夏门户,却又哪里会让人心安?
不得不防,却又不得不用,如此一来,西夏朝廷更不容其他军司染指于此。
而时至今日,即便是西夏国相李元康,也不会让静塞军司受左厢军司辖制,实际上,谁都清楚,这是一块禁地,在左厢军司坐大的今天,更是如此。
即使这些年,静塞军司之兵卒,屡屡被抽调,前往河南地,与金人交战,或者四出剿匪平乱,不过之后,静塞军司兵卒,都要回归静塞军司建制,从不补往别处,这在建制混乱的西夏军中,是十分罕见的……
由此可见,朝廷对静塞军司看顾之严了。
不过,再怎么说,韦州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必然只是一处中转之地。
不提大军作战如何如何,只说平日,西南之粮草,必定要经过韦州运往灵州以及京师兴庆,而右厢军司,以及南边的萧关,与秦人边境处的各处军寨,粮沫,军饷,都要从韦州起运。
是的,韦州最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粮草聚集之所在,也可以说是粮草重镇,正在西夏粮道的咽喉之上,从韦州建成那一天开始,这个作用就几乎是他的唯一使命。
所以,韦州向来是繁华的,一到秋末时节,这里南来北往的人流几乎可比京师兴庆,军人,商人,夫役,山民,在这里随处可见。
不过,这些多数都是旅人而已,韦州城内之百姓,却并不多,韦州最盛之时,也不过有民三万户,不用多说什么,这里其实就是一处大兵营,军人比百姓还要多的一处兵营,韦州之民,也多数皆为静塞军司上下之家眷。
废话少说,回到如今。
秦军漫野而来,实际上,秦人军伍一旦到了这里,除了身体疲惫不堪,粮草拉的越来越长之外,已经不用再顾及道路难行,饮水缺乏之类的事情了。
从韦州,到灵州,快的话,可以朝发夕至,而韦州城下,有两条河流,绕城而过。
日渐昏黄,秦军大营渐渐成型,零星的火把已经亮了起来,在城头望去,星星点点,绵延到天边尽头。
韦州城楼之上,一众西夏将领望着城下,沉默之中,带着难言的味道。
为首一人,一身披挂,四十多岁年纪,身材粗壮,满脸的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