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将血- 第7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石微微摇头,“也不尽然,臣离开河东时,与柳大人,郑大人皆有深谈,不管北地百姓现在如何,只我大秦强盛,不出十数年,必能提振北地民心士气。

女真,契丹肆虐北地百余载,流毒甚重,所以,北地民心易附,廓清余毒,却需些工夫……”

“而今河北纷乱,东北蒙古诸部南下,若予其时日,又是一个女真,契丹而已,臣北上草原,除了为将来扫清北方边患之外,也有着压制蒙古诸部的意思。”

这样几个人聚在一起,根本不可能像讲故事一样,谈什么奇风异俗,最终还是要涉及军国大事,即便是成武皇帝自己,也没表现出什么不满。

当初年幼顽劣,如今已为一国之君,天差地远,当日之情形,根本无法重演。

种遂此时却是心悦诚服的点头道:“大将军深谋远虑,实为我等所不及也。”

皇帝陛下眉头轻扬,“这么说来,东北那边……却也要多加瞩目了?”

赵石笑了笑,显得成竹在胸,“蒙古诸部南下,攻掠河北,辽东诸地,已经无暇旁顾,微臣于草原会盟诸部胡人,蒙古诸部也派出了使者,从这一点看来,将来十数年间,蒙古诸部也只是边患而已。”

“再者,蒙古诸部所持者,不过数万精锐骑兵而已,若其能适时西进,收服草原诸部为己用,还可令人忌惮三分,如今嘛……南下劫掠,与金国鏖战于河北辽东等地,数载之后,即便据而有之,数万草原精骑,还能剩下多少?”

“女真朝廷,日薄西山,风气之败坏,官吏之贪渎,将校之自私无能,前所未见,蒙古诸部得之,疏无益处,以我大秦如今之强盛,也许只需谨守边地,不出几年,蒙古诸部之锐气,便也消耗殆尽了,到得那时,也只需一支精兵,便能将这些坏我汉家河山之胡虏驱逐出去,灭其族类,以警北方诸胡……”

“果能如爱卿所言,天下间还有何难事?”

种遂和方谦也是点头,这等指点江山,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的气概,确实让人心折,而大秦这里,恐怕也只有这位大将军,才对北地格局有着如此清晰的认知了,三言两语之间,恐怕说的就是大秦将来十年之国策了。

种遂心里更是清晰了起来,先灭西夏,再图中原,然后挥兵河北辽东,一举廓清寰宇,建万世不拔之基业,中间或有变故,但想来,将来十数年间,大秦国策,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了。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恐怕也就是这般了吧,实际上,他想的没有错,正是这一夜,让成武皇帝定下了决心,大秦的重心,开始由北而南,做出了转变。

可见,此时的赵石,对于大秦朝政之影响,已经到了如何的地步,这在景兴一朝,基本是无法企及的。

成武皇帝目光闪动,不过扫了种遂和方谦几眼,到底是没有再说什么出来,只是笑道:“听闻北方草原英雄不少,这一次北去,爱卿见了几位?”

赵石随即拱了拱手,“陛下还是放过微臣吧,草原胡人,所谓之英雄,不过是一部之首罢了,陛下领袖群伦,坐拥江山万里,治下百姓何止千万,与陛下相比,那些所谓英雄,何及陛下之万一?也敢称什么英雄?”

种遂适时附和,“将来若有不臣,敢呼英雄者,微臣愿提兵北去,为陛下斩之,掳其酋首,献于御阶之前。”

方谦抚掌而笑,添砖加瓦,“两位大将军如此豪情,实让旁人羡煞,陛下有此能臣猛将,何愁天下不定?”

瞧人家这说话,不但恭维了两位大将军,而且还拍了皇帝陛下的马屁,在这个上面,着实比两个武人要高明的多了……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129章 国策(二)

成武皇帝龙颜大悦,举起酒撰笑道:“几位爱卿的恭维之言,比旁人说的可要中听许多,几位爱卿皆乃国家栋梁,得之,朕之幸也,来,为我君臣相遇相得,饮胜……”

君臣相敬而饮,吃了几口菜。

“西夏为我大秦心腹之患,居我侧后,时刻窥伺,而今遣使称臣,可见,朝中已无俊杰……如今,朝中议论纷纷,无有定见,大将军还京,本应休息些日子,但今日既然来到府中,朕便要问一句,爱卿对此事有何建言?”

此为题中应有之义,种遂和方谦都不会感到惊奇,吐蕃,西夏来使,在京中已经驻留多时,闹得朝堂上下,沸沸扬扬,若是皇帝陛下深夜造访定军侯府,没有说及此事,才叫奇怪了呢。

不过比之方谦,种遂却是之前和赵石有了一番相谈,知晓大将军已有定见。

而方谦这里,却是不禁竖起了耳朵,屏气凝声,作为礼部尚书,有着中书论事之权,这个时候听得一言半语,在中书说话,便有了底气,说不定对将来仕途,也有着莫大的影响,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站对了阵营,比旁人自然要领先一步。

这样的便利,他可断然不会放过。

赵石沉吟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话语,在西夏的事情上,与几位军中将领,都有过交谈,思虑也已渐渐成熟,不过相比这些旧部,在皇帝陛下面前的说辞,必定要组织的清晰一些……

说起来,之前与皇帝陛下书信往来,已经有了很多铺垫,对于他的意图,皇帝陛下恐怕也是清楚的很,这时相问,问的不是泛泛而言的大略,怕是其中细节了,而且,皇帝陛下也需要一个说辞,来说服群臣,更多的是说服自己。

半晌过后,赵石才缓缓道:“以臣之见,西夏人并不可信,这个怕是朝中诸公也很明白,毕竟咱们大秦与西夏已经打了太多年的交道。”

只一句话,方谦便听出了些味道,插言道:“称臣纳贡,割让疆土,即使不可信任,也着实让人心动啊。”

赵石点头,接着道:“正是如此,才更应放眼于将来,西夏人向不强盛,存国至今,靠的便是这般手段,首鼠两端,势弱之时称臣,势强之时,攻掠疆土,契丹,女真,两国盛于北地之时,西夏人皆有称臣之举,然契丹,女真由盛而衰之时,西夏人反口,狰狞毕露,此等胡人之国,漫无信义,依仗地利之便,左右摇摆,才享国直到如今。”

“我大秦如今,已有一统天下之势,但恕臣直言,一统中原,并非一日之功,无论后周,南唐,兵势虽弱,却有教化百姓之功,民心归附,视我大秦如虎狼,挥兵攻之,或可逞一时之快,然想平定中原,却是任重而道远……”

种遂点头道:“此为深谋远虑之言,大将军先图河中,河东诸地,恐怕正是图的北地民心易附了,而从这些年大军征战看来,大将军之远见,着实让人钦服,北地处区区几座重镇之外,其余,皆是望风而降,夺之即平,平之即附,如此轻易,与河洛一地相比,真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他这话里自然是有着水份的,即便是赵石自己,当初北渡黄河,攻取河中之举,也纯属无奈,能走到今日地步,不过是因势利导所致罢了,要说什么深谋远虑,却是有些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既然已经走到如此地步,大将军赵石也确实在北地纵横开阖,创下无人可比之功业,那么,此时再说什么,也无人能够反驳。

还是那句老话,时势造英雄,反过来,却又是英雄造时势,这才是世间之正理,没有谁能一望便是十年百年,世间之英雄豪杰,不过都是阴差阳错所造就而已。

赵石颔首,毫不脸红的继续道:“不错,北地易取,中原难下,中原之征战,必定颇耗时日……”

成武皇帝一直沉思着,此时方自若有所思的开口,“如此观之,若允西夏之请……怕是要留下大患了……”

“陛下英明。”

赵石轻击桌案道了一句,“以微臣看来,攻伐中原,将以年计,国力之耗损,无法计数,最为耗神的,怕还是安定所据之地民心,而河南,两淮,坚城无数,到时,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据地相争,吃亏受阻在所难免。”

“而在北方,蒙古诸部与女真相争,数载之内,恐怕就会有个结果了,到时,北方有敌在侧,中原鏖战不休,一个不慎,后果难以想象。”

“而西夏居我侧后,去西凉府后,龟缩于一地,怎能甘心?不如趁此良机,一举拔之,消我侧后之忧,怎能为眼前小利而动,留下如此心腹之患,让我大秦无法倾力而为?”

此时,种遂振奋不已,方谦却脸色发白,他这个时候,才算真正明白了这位大将军的意图,到底是文臣,对于军事上的事情,并不敏感。

所以觉着,大将军攻掠北地,建功而还之后,却骤然打算挥兵西夏,太过突然了些,而且,还是在西夏派了使臣来大秦的时候……

想到这里,他却是猛的恍然,西夏人这个时候派了使臣来大秦,怕是有人瞧清楚了大将军的意图,畏惧之下,才会如此。

朝中许多人,怕是将因果弄的颠倒了过来……

这个时候,赵石却已经再次加重砝码,“陛下不必忧虑,微臣谋划数载,如今已有九分把握,剩余的一分,也不过是西夏有着地利之便,许能在兵锋之下,苟延残喘些时日,怕是不能速战速决而已罢了。”

这个时候,成武皇帝终于开口,但确实能看的出来,即便说的这个地步,皇帝陛下也有着疑虑,“爱卿既然已谋划至此,朕也安心……不过,爱卿还得跟朕说一说,这一战怎么来打,也好让朕,呆在长安城里,少几分心焦吧?”

这纯粹是一句玩笑之语了,皇帝陛下的忧虑,和一些朝臣的担忧,以及赵石这里的顾忌,其实如出一辙,最终的关节之处,其实还在东军身上……

赵石一笑之间,显得越发的沉稳笃定,这个时候,所有的顾忌,都要抛开,不然的话,稍有举棋不定显出来,却只能增加皇帝陛下的担忧罢了。

“陛下容禀,微臣已经将大将木华黎留在草原,只要陛下点头,明年开春,木华黎将率数万草原各部骑兵猛攻西夏之河南地,据微臣估算,明年夏末,木华黎将率兵于西夏左厢军司决战屈野川左近,即便不胜,也能拖住西夏左厢军司……”

“明年初夏,可诏吐蕃归义王,率兵出喀罗川,北上击西凉府,然后北上,攻掠甘州,肃州,瓜州等地,如兵力不够,可令庆阳府镇军助之,在明年立秋之前,定要将西夏右厢军司玉门关内。”

“延州镇军,明年夏末出兵,攻掠绥州,龙州等地,直趋无定河,威胁西夏左厢军司侧后,顺便呼应殿前司禁军,以及庆阳镇军攻萧关,打开西夏门户,等萧关一下,延州镇军或可北上,攻取夏州,银州等西夏重镇,与木华黎两面夹击右厢军司。”

“或也可转向西南,与其他两部沿葫芦川北上,攻韦州,会师于灵州城下,灵州一下,兴庆府便在眼前,到了那时,西夏满地战火,救无可救,守无可守,党项贵戚,若不想为我所俘,必然往西北逃窜。”

“兴庆西北,皆戈壁沙漠,当年西夏人祖先便崛起于此,也该覆灭于此,或可有一二幸者,逃到黑水,而那时,我大秦兵威正盛,只需传信于西辽,契丹人若不拱手奉上,当为我大秦将来覆灭西辽留下最好的借口……”

这样的野心,这样的气魄,这样的周详布置,深谙军事的种遂已是完全拜服。

当年数十万大军攻夏,诸路大军皆为精兵猛将,定下的大略,是诸路齐进,合攻灵州。

左路军顿兵于西凉城下,虽然拖住了右厢军司,却在西凉城下,一拖就是数月,而中路军,先挫于萧关,后顿于韦州,勉强来到灵州城下,已呈强弩之末。

而延州镇军,作为那时大秦最精锐的一部,在无定河边,大败西夏左厢军司,斩获无数,但……之后,翻山越岭,在西夏人不断的骚扰当中,粮草困顿,饮水具缺,还没有到灵州城下,便已经崩溃了开来。

右路军大败,灵州城下的中路军也随之溃败南逃,最凄惨的其实还是左路军,消息不通,又有着迟疑,最终在西夏大军合围之中,几乎全军覆没于西凉城下。

那一败,给秦人的教训太过惨痛,之后严防死守,几乎数十年间,再无人敢提攻取西夏之事了。

而今,大将军赵石的策略,几乎与当年一般无二,但无论是军力,还是大局,却未战,就已让人感觉胜券在握。

说到底,还是大势已成,沙场较量,却已经落在了后面,不知不觉间,西夏人已经四面皆敌,大秦却可以从容选择攻取之地。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怕就是名将之所以为名将吧……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130章 国策(三)

“看来,这个冬天,大秦又不得安宁了……”

成武皇帝陛下轻喟了一声,但眼睛却是亮亮的,大秦这些年南征北战,打下了老大疆土,但说灭国之战者,却还是当年景兴皇帝时,挥兵入蜀,平灭蜀中的战事。

再者,攻灭西夏,乃大秦列祖列宗之夙愿,如果一战功成,成武初年的功绩,将使大秦所有先人,黯然失色。

听赵石谋划周详,成武皇帝又如何能不兴奋?

这一句,听着好像有些无奈的意味在里面,但实际上,却已经是同意了赵石所请……

此时,种遂这里又开始敲定边角,“灭夏之后,我大秦疆土已是连成一片,黄河以北,坐拥半壁江山,又据秦川,蜀中,河洛之地,根基牢固,进可攻,退可守,情势将非是如今可比了。”

方谦在旁边想了想,他不谙军事,不懂韬略,在战事上,便也不愿插嘴什么,不过心中也有些澎湃,隐约更是觉得,今晚之夜话,与坐几人,必将为后人所铭记,留名于青史之上。

若不能多说两句,显出些峥嵘,实是有些遗憾。

想到这个,方谦遂道:“既欲征西夏,那么吐蕃使者之事,怕是要有个决断了。”

皇帝陛下赞许的看了尚书大人一眼,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不过吐蕃使者狂妄,朕甚厌之……几位爱卿觉得应怎么应对才好?”

种遂随即建言道:“吐蕃残破,早已不复当年,各部联军,屡为归义王所破,如今有求而来,却还如此张狂不知所谓,微臣以为,当峻拒之,想来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浪。”

这是典型的军人思路,强硬而又直接,于外事上,并无多少益处,皇帝陛下将目光望向赵石,显然,种遂的建议并不符合他的心意。

至于方谦,也不用问了,中书议事多时,至今没有定论,已经让他有些失望和不耐。

在此事上,赵石本不愿开口,在进退之道上的把握,他现在拿捏的还是很清楚的,当然,这也是基于他一直投身于军旅。

在战事上,当仁不让,但在百姓民生,却只略略插手,而吐蕃来使之事,属于使者往来,两国相交的范畴,就像鞑靼人来使,克烈部使节,来到大秦之后,到底会受到如何的接待,他都是一言不发。

地盘打下来了,部族已经收服,应该怎么应对,那是朝廷文官们该想的,该做的,他又不是圣人,能够面面俱到,顾量周全,那样的话,还要朝臣们干什么?

而且,插手太多,除了给自己平添烦恼之外,还会成为众矢之的,武将,或许偶尔应该有着峥嵘不驯,但既无称王称霸之打算,就应该恪守些本份。

战争,政局,外交,样样皆能,样样插手,最后的结果,很能要靠一场内乱来解决,那对于大秦来说,也许结果将是毁灭性的。

不过皇帝陛下有意相询,却可以自述己见,至于合不合理,皇帝陛下自由考量,对于他来说,也不算逾越。

赵石思量了一下,才带着苦笑道:“陛下,臣乃武人,朝中那许多大臣,几个区区吐蕃来使,又知吐蕃内情,怎会应对不了?哪里还用臣来说什么?”

这样的自谦,不光是成武皇帝心里很是舒坦,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