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人家王大人年纪胡子都一大把的人了,不但有倚老卖老的资格,而且心思也不会真那么简单,在这位年轻的大将军面前稍微摆了摆架子,转头就将话题拽到了国武监上面,着实在景帝面前夸了两句,绕了一圈下来,赵石才听明白,王老大人是觉着去岁国武监招收落第士子的主意不错,今岁不妨效法之,国子之学,为国养才,责无旁贷嘛。
当时赵石没明白过味儿来,毕竟浸淫官场日短,与人家那等宦海沉浮了一辈子的老臣比起来,心眼儿跟不上是常有的事情。
但他可不笨,过后仔细一想,鼻子差点气歪了,合着那位老大人是根本没理会国武监到底想教出怎样的学生来,就是想着显示一下中书的权威之外,再顺便欲为士子们开一条金光大道出来。
最恶心的地方在于,人家王老大人估计真还没瞧得上国武监,说的虽是堂堂皇皇,但落第士子?那是什么动物?
那是科考上的失败者,这样的人再由国武监接手,奶奶的,把国武监直接当成垃圾桶了。
要说王老大人估计也是临时起意,绝对没有半点针对他赵石甚或是国武监的意思在里面,但就按照官场中人的思维定式来了这么一下,颇有后世一些官员“拍脑门”拿主意的风范,而见缝插针之老道,也是让人无话可说。
这回是真真让赵石见识了一下老奸巨猾是什么样子,而这等来自参知政事王老大人的大招,赵石彻底晕了,春风得意的李士芳李郎中在旁边偷笑,两位礼部的大臣则煽风点火,敲定边角,于是乎,根本没等赵石反应过来,那边皇帝陛下已是龙颜大悦,将手一挥,事情就那么定了。
而王老大人捋着胡子,大赞陛下英明,还笑眯眯的作淳厚长者状,矜持的向赵石点头示意,俨然一头偷得鸡子的狐狸形象,而这时的赵石还在之前他那些之乎者也的话里转悠呢,就算想要反驳,皇帝陛下金口已开,已是晚了的。
过后赵石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自古以来武将总是斗不过文官,人家那玲珑剔透的心思,你个一介武夫想跟上,做梦去吧。
出宫时,多少想明白了的赵石自然很郁闷,不过再是郁闷,对于已成定局的事情也是无用,加之大秦科举乃三年一试,景兴四年时,开科了一次,而去岁也加了一次恩科,所以除非皇帝陛下再开恩科,不然就得等明年科考,举子们才会上京赶考了。
这么想来,今年的计划到是不用变了,而在四月间,他已经上书枢密院,就今岁国武监生员之事做了准备,现如今,就等西北那边的消息了,这一来一回的,到正好能赶上今岁七月的国武监第二次录取生员。
这回他也将限制放松了下来,只要在镇军中从军两年以上,年岁在十八到二十二的年轻军卒,都可以来国武监试试,名额也定在了三百到四百之间,当然,有文字功底的优先……
不过本来准备就这么过上一两年,再将其他途径纳入其中,最终形成新军的班底,但经王老大人插这一杠子,却又要改一下章程了……
要不怎么说,上面的人拍脑门,下面的人跑断腿儿呢,今天也就几句话的功夫,既定的东西就得改,而这个章程一旦改了,以后再想扎住这个口子,那真的很不容易。
只希望国武监能有那个能力,让这些饱读诗书的家伙们,抛掉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别靠着书生意气领兵才好了。
暗自呼出一口气,抛开这突然兴起的些许感慨,翻身上马,招呼上几个亲卫,在夕阳之下,拖着长长的影子,向远处行去……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674章 勘议
皇城,枢密院。
枢密院坐落在皇城西边,和中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作为大秦除了皇宫内院,两处最高决策所在,文武之间,泾渭分明,很是有些分庭抗礼的意味在里面,即便是当初同门下平章事杨感,兼任枢密使,权势一时无两的时候,也因为两处相隔的远,而不得不专注于政务,将枢密院那里的事情大多交给了枢密副使汪老大人来执掌,可以说,这布局的好处还影响到政治的层面上,不得不说,当初布置此等格局那位世宗皇帝,真真是煞费苦心了的。
而今日,枢密院正门大开,羽林军卒环立左右,警戒森严,情形很是不同于以往,使得一些枢密院官吏也添了几分的小心翼翼,不过这等情形到也不算稀奇,每逢军国重臣议事之时,多数都是这般,虽不常有,但也绝不是多少年才一次的大事件。
不过有人数了数,这次瞅着来的人,商量的事情也不会小了,除了枢密使大人,两位枢密副使,刘大人那里没动静,不过李大人却已经去了正厅,再有参赞军务,位比参知政事的魏王殿下也已经施施然的进了正厅。
兵部尚书李大人也来了,兵部侍郎段大人也到了场,还有几位主事大人也陆续来到,礼部的大人们认不太好,但瞧那官服,却也是来了一位侍郎大人,就是不知道是来商量什么的?户部也来了人,这个到是没什么奇怪的,户部和枢密院,兵部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难兄难弟,没办法,行军打仗,后勤辎重都在人家手里攥着呢,有什么大事,不管是征兵,还是调拨开拔,都绕不过去,不过这次瞧着来人,和上面那几位没法比,只来了一位郎中,一位主事,要么就是如今户部太忙,几位主官都脱不开身,要么就是所议之事和户部干连不大。
而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过来的人当中,竟然还有看上去风尘仆仆的羽林中郎将赵大将军,这位声名鹊起的大将军可好像是头一次光临枢密院……
就这些人,任一个挑出来,都可以说是朝中顶梁柱般的存在,所议之事还能小的了?
而这次在枢密院召开的堂议,也确实议的非是小事,但将这些大臣召来枢密院,议的也不是一事两事,在各与会之人陆续到来后,这次堂议已经在谦逊和闲谈中开始了……
威严肃穆的枢密院议事正堂所在,些许的闲话过后,枢密使汪道存矜持的向在座众人点头示意,几个书记文案端正身子,拉开架势,坐在一众大人的身后,全神贯注,只等着记录,伺候在侧的闲杂人等默默退出大堂,堂议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样正式的堂议赵石也是头一次参与,和军中军议相比,少了几分肃杀之气,但气氛之端凝厚重却犹有过之,赵石瞄了瞄端坐在对面的李承乾,而这位老冤家好像也心有灵犀般瞅了过来,两人眼神一对,好像激出一连串的火花,李承乾微微一笑,偏过了头去,丝毫不介意将自己的傲慢和不屑清晰的流露出来,赵石嘴角也牵出一抹冷笑,心里暗骂了一声娘,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议的头一件事,便多少跟他有些干系。
第一件拿出来的便是京军编练事,如今京军主要分为三部,羽林左右卫以及雄武军,这三部就占了京军九成,其余向左右屯卫还能提是上一提,但左右武卫等,却已形同虚设,只是名字还在,编制也还有那么一定半点,但实际上,却已经算是裁撤的比较干净了,不光没有指挥使,且连属官也只保留了那么小猫两三只,多数皆是赐给勋贵子弟的闲职。
说起京军来,正德末年,对京军就有整编之意,但那时正德皇帝老迈,诸子争位愈演愈烈,即便有心,却也腾不出来细细梳理,而赵石正是在那个时候适逢其会的登上了羽林左卫都指挥使的职位。
当然,如果真要说起这个,在座的还有一位肯定心里不是滋味,这人正是枢密副使李严蓄李大人了,十年之前,不过京师情形如何,他李家可是和现如今有天壤之别的。
那时李氏三兄弟,一个在兵部,把持兵部权柄,俨然已是兵部尚书一般,而李严蓄的亲兄弟李严禄,那时却是羽林左卫都指挥使,加之堂兄李敢当把持雄武军兵权,一门三兄弟,也算得上是显赫一时了的。
但随着李氏兄弟卷入皇位之争,波澜迭起,最终却是差一点闹了个一败涂地,李严禄削官罢职,被贬为庶民,李严蓄多支撑了一段时日,最后差点被抄了家,却只有一个李敢当一直置身事外,虽无大碍,却也受了波及,之后数载,被羽林左卫压的几乎抬不起头来。
新皇登基,李家元气大伤,到现在虽有起色,但也只是起色罢了,李敢当和李严蓄两人皆以年迈,勉强撑住李家还成,要想恢复当年风光,却只能看下一辈儿的了……
这些都是旧闻,不需赘述,而景帝登基初始,其实就已有了整编京军的意思,尤其是羽林左卫在赵石率领之下,数载征战,威震四方,也让许多人对京军现状有了不满,不用景帝开口,其实这几年,整编京军的声音一直就未曾少过,不过却一直拖延至今,其中缘由不用说,谁又能不清楚?
如今大秦朝政渐稳,此事被郑而重之的提出来也就在情理之间了。
大体章程是由枢密院拿出来的,在这个上面,兵部争不过枢密院,也只有听着的份儿,京军各部,有名无实的,彻底裁撤下来,分京军为四部,雄武军,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已经左右屯卫各为一部。
而四部京军,各部定额八千,雄武军以及羽林左卫人多势众,皆已万余,却是要精简下来,多余将校兵卒,皆补入羽林右卫以及左右屯卫等等……
对于这些执掌权柄的重臣们来说,不过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议了一下,但对于京军来说,这可就是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动了。
不过这事赵石也看得出来,只不过是个开头罢了,整编京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其中将校调任,军兵裁汰补充,都非是一言两语能够定下来的,尤其是兵部尚书李承乾直言不讳,提议选地方团练精壮健儿补入京军,显然,这事兵部虽然议过,但却未曾事先知会枢密院,措手不及之下,弄的有些冷场。
枢密使大人反应有些慢,决断也要欠上一些,反而是一直没说话的魏王殿下开口便道,京军拱卫京縻,临近帝侧,向有陛下亲军之美名,自太祖时起,便选亲贵善射勇健之士当之,为何?取其忠义尔,团练备军,疏少操练,来历各异,若有一二心怀叵测者侧身其间,后果殊难预料,本王以为此议大谬,断不能行……
一番话,当即毫不留情的将李承乾堵了回去,最后,这位魏王殿下还似笑非笑的瞄了一眼赵石,没等脸色有些发黑的李承乾开口反驳,就将烫手的山芋抛到了赵石这里,此事事涉羽林,而羽林左卫战功赫赫,有目共睹,我等何不听听羽林中郎将赵大人做如何说法?
赵石今日与会,其实只为一件事情而来,那就是新军,其他的事情,管你闹的如何天翻地覆,他都不想掺和,见诸人目光瞅过来,微微皱眉,拱手道:“赵石自认领兵打仗还算小有心得,这整编军伍之事却是一知半解,不敢置喙,还是诸位大人自己商量的好。”
他这推脱之意再明白不过,除了魏王李玄道开始时不知为何撩拨了这么一句之外,之后各人便开始各自争论,商议整编框架,再无人理会于他了,枢密院和兵部向来不很和睦,虽然大的方向已经定下,但许多事你一句我一句的争的厉害,还好,枢密使和尚书大人还算克制,不然的话,照秦人固有的性子,不定就能上演全武行的。
不过说到各部编练之事时,却有人道,羽林左卫编练之法独树一帜,不如各部效法之……
这话好像触碰了某种忌讳,很多人都立即闭紧了嘴巴,枢密使汪道存也眉头微皱,沉沉的目光在说话之人的脸上扫了扫,有了不满之意。
众所周知,谁都明白羽林左卫崛起的根子在哪里,但对于此事来说,将这话抬出来就太不合时宜了,之前魏王那一句就有点过头,但人家身份特异,枢密使大人也就有意的忽视了过去,这又跳出一位来,枢密使大人不由暗恼,这人存的是什么心?
想让得胜伯去编练京军不成?就算最终以左卫之法编练京军,这个时候也断不能说出来的,真是胡闹……
不想那边兵部尚书李承乾淡淡道:“不错,当年先帝也曾盛赞赵大人练兵强军之法,若用之于各部京军,确也是一桩美事……”
他一说话,这分量又是不同,本来要开口的枢密使大人先是摇了摇头,接着又笑着点了点头,一个字都出口,旁人自也不知枢密使大人到底是赞同呢,还是不赞同,不过能进枢密院议事正堂的,自然不会有那心思不够的,很快就都琢磨过味儿来了,心中暗道,早就知道李承乾与赵柱国不睦,却不想已到了这个地步,这是要将人放在火上烤呀……
“赵石之于练兵,没有多少隐秘可言,当不得尚书大人夸赞,更何况,尚书大人的兵部可是人才济济,编练京军各部还不是轻而易举?”
众人一听,有的撇嘴就想笑,再瞧枢密使大人的脸色,笑的有些勉强,暗道果然,这位年轻的大将军话头可真不软,撩拨的本事也不比旁人差了,真真是盛名之下无有虚士啊。
实际上,不管旁人怎么挤兑,这事跟赵石关系都不大,话语权更不在他这里,明讽暗讥了两句,也就过去了,最终这事还得枢密院与兵部合作掌总,其中多少的争权之举也牵涉不到他,他也只是琢磨着,在这次风波中,对于李金花的右卫到底有何利弊而已。
此事议完,已是过去了一个多时辰,接着也没休息,众位大人们饮着茶水,便开始了下一个话题。
这次和赵石是彻底没关系了,乃是蜀中禁军编练事,这个是殿前司禁军副指挥使赵布宗的首尾,但大主意自然还是要朝廷来拿,其中还夹杂着团练裁撤等事,很繁琐,但火药味比方才还要浓上几分,因为和牵涉众多的京军相比,这里面的权力争斗才真正关乎于兵部与枢密院的根本,你那边说话大声一点,我这里自然就要少一点,所以自然是寸土不让,而最终的结果往往就如现在这般,两方平衡,各管职责所在,于是,妥协的产物也就诞生了。
说的有些笼统,但最终的焦点其实就在人事上,一个个名字从各人口中道出来,他们的命运就在这些大人的只言片语之间,这就是权力,对于男人来说,又怎能不诱人?
时间慢慢过去,赵石这里的茶水都已换了两遍,就更别说旁人了,最终,这事慢慢议结,而结果还要呈上御览,之后发下去,就是朝廷决议了,下面的人也不是没有说话的权力,不过多数不会再起什么波折的了。
等到枢密使大人目光转向他这里,赵石知道,正事终于来了……
……
“猛虎武胜军,军兵两万,步卒八千,骑军五千,其中轻骑四千,重骑一千,主战,猛虎斥候营两千,专刺探军情事,其余辎重营等,五千人,计两万军,其中武官,不需外间抽调,皆由国武监生员充任,不瞒诸位大人,此等建军大事,不可能一挥而就,以三年为限,三年之中,渐次成军……”
赵石这里只是笼统的照实叙述了一番,其实,在这之前,被定为猛虎常胜军的建军奏折已经递了上来,皇帝陛下御览之后,再转回枢密院勘议,这是个固有的流程,不需细述。
而这奏折到了枢密院,在场的大人们多数都已经瞧过了的,其中细节自然不用他多说什么,即为勘议,也就等着众人质询就是了,而这种质询也只是在框架和细节上,至于能不能建军?没看皇帝陛下已经亲口将番号都定下来吗?所以此时众人能做的,就是完善框架细节而已,驳斥御命,也不是不行,枢密院和中书皆有不受乱命之权,也就是说,皇帝陛下的诏书和口谕之类,不是不能收回或更改的,不过话说回来,那可不是一点代价都没有的,而在此事上……犯不着……
在座之人,皆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