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人一马过后,自然也会控制一部分的把柄在手。相互间各让一步,慢慢的达成朱子龙想要的国家制度。就如饭要一口口的吃一般,结果总会有一天达成的。……第1183章对前内阁成员们的处置!
第1184章 半君主立宪制度!()
第二天,在皇帝分身和本体的双同努力下,加上新军按管了城防。
大朝会上,讨论符合大明的特殊,“立宪会议”以及新内阁人选,还有内阁制度变革开始提上讨论的列表。
当然,就这个会议而言。百官因为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事,也不懂什么叫立宪会议,最多也就是带耳朵来听,发言的少。
整个过程,几乎都是朱子龙的本体和皇帝分身轮流发言为多。
为免百官,左耳进右耳出,完全听不太懂。朱子龙还准备了,印刷好的白皮书一人一本,上面有各种解释。
“这次变革怎么改,白皮书里都写的很清楚,细节在这里我就不多说细节了,大家可以回家慢慢看。我就谈谈改革的必要性,十几年前,大明江山外部有满清的军事压力,内部有横行中原的流寇。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本质上就是过去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大明社会的发展现状。”
“时代在变,人也要跟的变,就像许多规章制度,其实这些年一直都有细小的变化一样……”
朱子龙手拿白皮书,就像一名老师一样,在朝会上络绎不绝的讲着,周边的百官就像是小学生一样,认真的听,认真的看。
之所以表现的这么认真,一个是内阁职位空虚,谁都像表现好一点,希望有机会入阁。
毕竟,白皮书上第一条就写了,以后入阁三品以上官员,都有机会。而不再像以前的制度一样!
这样做,可能在有些人眼中看来不合规局。
但是,官位和利益动人心。明知道是朱子龙扔出来的诱饵,也立刻将文官集团们想联手的心,打了个粉碎,开始各自为阵。
…
(起初内阁成员是五品,称学士。也就是说,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有可能被皇帝任命为内阁成员。)
仁宣以后,六部尚书开始兼任内阁学士,这就把内阁的级别提高了,到了二品以上。
最后做到尚书,由首辅推荐就可以入阁,不过出身必须是庶吉士。
也就是说,首先科考必须是庶吉士,然后经过n年,先做到京师或者南京六部的尚书或侍郎,等需要补充阁员时由吏部公推候选人,然后由皇上选择任命,这是一般步骤。
特殊的由皇上直接任命的,如嘉靖朝的张憁,不过这样的内阁一般得不到六部的支持,并且很少有正常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命。
这样的任命说明你的人品太差了,太丢人了,宁愿回家种地也不要,明朝的官员可是很有骨气的咯。
当然,骨气这东西。
在北京事变后,死了无数东林党,江南也给血洗了几次后。现在的文人,有这东西的人已经不多了!
然后,本来这些年的好日子一过多了,有些文人的骨气又要涨了,现在又让朱子龙在南京给打断了。
于是,拉上一帮子新官员进来搞混水后。本着死也不想让位的原则,新旧两批官员间都在暗暗较劲,也就把其它的东西暂时放下了。
因而,现在内阁之位,以及其它重要部门的位置,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
把内阁和其它位置扔出来的朱子龙,其实一点也不担心什么。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说是宰相,其实不过是个负责文字工作的大秘书。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六部九卿都该直接向皇帝负责,但是既然皇帝不管事,内阁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
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看不清现实。
还在意这个,仅身受皇帝、太监和朝臣的压力,还要承受社会舆论的责难,至于国势不振、内忧外患所加给宰相的重担位置,那就更无所谓了。
儒家理想中的宰相,是君主**的一个平衡物。天子传子不传贤,宰相任贤不任贵;君主出于世袭,以维持政权稳定;宰相实行优选,以保证政治清明。
到了文人做官的时代,“生当为良相”又成了文人参政的象征,宰相这个职位,就此寄托了贤人政治和文人政治的双重理想。
然而这只是理想。现实的宰相,最初只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打理一些杂务而已,最多算是一个大管家。
特别是皇权和军权,强强联手的现在。
皇权时代,除了管家之外,宰相还要替君主承担政治失误的责任,例如东汉自安帝以后,,每当出现灾异,宰相就要自动辞职,其实那时当政的是外戚和宦官。
明代的政治,在原来的历史上。是以太祖废除宰相开始,以崇祯频繁换相结束。
宰相的百无一用,代表着贤人政治与文人政治的双重破产。没有限制最高权力的制度,任何“圣君贤相”式的理想政治都只能是海上仙山,虚无缥缈。
…
政治的本质是妥协的艺术,会议还在继续。
朱子龙本体与分身,还有一帮新官员的强强联手支持,导致了这一次会议没有任何悬念。
即便文臣集团不是一条心,在场的这些重量级的文臣,却都选择了沉默。
白皮书上明晃晃的“奉天承运皇帝”的大印,喻示着有些东西,一去不复返了,新的时代终将慢慢来临。
会议的最后,入阁的人员选定之后。
朱子龙本体手拿圣旨,举起来道:“大家都看看清楚圣旨上的文字,新改革之后的大明,实行的是半君主立宪制度。”
“什么叫半君主立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设一部宪法,将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包括进来。即便是皇帝陛下,也在法律的适用范围内,不可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当然,皇帝会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权。而且军队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受皇帝直接指挥,另外,从另一方面讲,法律将会保护所有人……陛下,如果要法办你,也会按程序走!”
法律保护所有人,就算是皇帝也不能,百分百的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个说法,很快就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
这些话在过去就是大逆不道,但皇帝自己都没意思,那就少说几句吧。
而对于,宪法确立大明皇室为中华最高象征,万世一系,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得改变。大家更是习惯成自然的认为,这很正常。
(这些人只注意到了,皇帝也不会百分百凌驾法律之上了,却没注意到。以前的大明,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下一包圆了,其实吃亏的还是当官的为多。)
很快,整个会议的纪要,第二天开始,陆续出现在各地的报纸上,渐渐引起了天下人议论纷纷。
随着十天半个月的会议开完,最终出台了一份《大明半君主立宪制》法律文书,全文刊印成册,天下发布。还是免费发放的,每个县都必须发放到百姓手上。
还得贴布栏,让专人在那里当解说员,说清楚给百姓知道。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各地的官员有的开始愤怒,有的开始迷茫,有的则因为是新型官员,充满了干劲。
传统的旧士绅阶级,则是悲喜交加。新阶段人员则是无比高兴!
……
第1185章 大明怪胎国会和变革!()
伴随变革而来的,还有山寨国会制度的出现。国会在后世,指实行三权分立制的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不包括实行议行合一制而沿用议会或国会名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内阁制、法国的双首长制三种模式。在美国,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上下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三者互相制衡。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力全面扩张,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格局。当然,大明不是美国,也不是英国。有特色主(猪)义的权利划分,一直从古到今都是我大中国的国情必需品。民猪这东西,从来就没实现过。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三权分立几乎从未真正实现过。即使是在美国,三权之间相互渗透的情况十分普遍。总统拥有否决立法的权力,还可以通过委托立法部分行使立法权。而在后世的新中国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存在实行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土壤。连后世那么文明的环境,都没能实现所谓的民猪。在大明这几百年前,自然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朱子龙只能搞山寨产品!朱子龙现在只能是借见了一下,中世纪欧洲许多封建制国家建立了由贵族﹑领主﹑僧侣代表组成的等级会议﹐加上大明的特色,搞一个中西合并!大明国会,两院制的议会由下议院(或称平民院﹑众议院﹑国民议会)和上议院(或称贵族院﹑参议院﹑联邦院)组成。皇帝除了要以理以法服人外,其它的仍然处于超然的存在。而枪杆子,自然仍然还是在朱子龙本体手上。两院议员的产生办法﹑两院的任期和权限第一院议员一般都由民选产生﹐即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选区﹐由选民直接选出议员﹐组成议会的第一院。为免出现旧文人,为议员过多的结果。规定了大明议院内,必须要有许多一般百姓组成的数量,商人也是一样。第一院拥有信任投票权﹐内阁要对第一院负责。皇帝对第二院负责,同时保留否决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了大明特色的宪法,虽然距离完善还很远,但它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外,朱子龙还把科举又进一步加入了新的变化。延续了过去的考试层次同时,把名字恶搞的变成………《公务员高中科举考试》。简称高考!相对应的功名和职务也进行了确定,同时,考试的内容,八股文还是进行了保留,不过占的比重被严重的削弱。为了怕新考试内容,许多文人不太适应,特意以国家名义发放免费教材。《三年高考五年模拟a版b版》!嗯,希望大明的文人们,不会看这玩意,看到崩溃。一时间,天下许多旧式文人感觉不舒服死机,纷纷上书表示不满。结果朱子龙又下发旨意,表示高考从三年一次,变成每年一次,当官的职位提高n倍。这潜台词就是,你们是要当官的机会多,还是三年一次像以前一样考到胡子发白,还不能当官?结果,大明的读书人立刻休停的占了70!果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可以说这个半君主立宪,在不断多方面的妥协下,加上朱子龙的恶搞,完全变成了一个怪胎。不过,那怕就算是怪胎,也是君主立宪的雏形。当然,因为朱子龙的可怕寿命,大明的君主立宪,估计不管怎么变化,都是法不会大过皇帝的。仍然将是皇帝天下老子第一!第一届议长,自然由朱子龙本体担当。立法权和内容,可是重中之中,怎么可以假手于他人?接下来的时间里,朱子龙除了制定法律,推动改革之外,还要立法,确立海外的爪哇、婆罗洲、澳大利亚、夏威夷,美洲,埃及等地,等实际占据的领地作为大明一部分,写入法律当中。也就是将殖民地,合法化!…要说朱子龙这么搞有哪些进步,估计最明显的,就是老百姓发现。除了皇室外,所有人都要交税了,包括当官的人在内(变相的个人所得税)。当然,这个交的税钱不是白交了,国会成员的参选权、选举权,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每年纳税多少,才有资格。投票权也是如此,如果百姓有资格后,投给你,投给别人。除非皇帝用否决权,否则,有些人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任何一个官员在任职期间,当地议会都会提交一份报告,综合评价这个官员的政绩。这份报告,对官员的前途有极大的影响。这就是议会手里的大杀器!这就是传说中的百姓监督权!没法子,这年月,连电视和网络也没有,也就只能这么搞了。另一个朱子龙下手的地方,就是一些官僚主义严重,却没多少实用价值的部门,要进行精减了。比如说,都察院、大理寺被取消。审案今后是法院的事情,立案、查案是警察的事情,核准、批捕、搜查令是检察院的事情。增加教育部和文化部,摆出喝血神兽的位置,等等,各种事项。兵部给取消,新立海陆空三军部。三个部门等级平行,实际上掌握权力的是总参,当然幕后自然是掌权的是朱子龙。大明任何地方,调动一兵一卒,必须有总参谋部签字才能执行。当然,属性于皇帝的特殊部队除外!户部名下,增加一个财政部,各属下分级各管一部分专业用款,相互间不干扰。尚书没有独裁处置财政权!另外什么国税局,地税局,水利局,交通局,总之仿照后世新中国的玩意。朱子龙干脆来了个照搬现在的,怎么省力怎么来。这么大的一次机构改革,前后持续没个大半年,根本搞不定。留下一群亲信在南京帮自己和百官扯皮,朱子龙本体立马跑路了。朱子龙这下是轻松了,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跑路的家伙占的便宜才是最大的。因为立法权和国会实在是最占权了,但是你想动它。就算现在皇帝出面,也不一定百分百能搞的定。而皇帝不管的话,任何人都没法动摇国会的根本所在。因为不管是第一院,还是第二院。国会成员的组成太凶残了!勋贵有了这个权利,嘴巴都笑裂开了,终于站在了朱子龙这一边。死命和人拼!而第一院里,现在能组成的,都是新时代商人为主。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名望,有名望,而且和国会处于密月期,谁能动的了?…第1185章大明怪胎国会和变革!
第1186章 太平盛世?()
在朱子龙以刺刀开路的情况下,山寨体制开始上路了。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的完善法律,时不时提点意见,培植新兴势力登上政治舞台。
这种变革,放在明朝的任何一个时期都绝对不可能完成。但只有在明末,经历了外部战争和内部动乱的洗礼后,才有那么一丝可能性。
不过,伴随着朱同志开挂而来,这种一丝可能性,就变成了绝大机率可能性了。
当然,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完成政治变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快速而简单的事。
民间的各种顽固势力和新兴势力之间的对抗,还有间接的与朱子龙之间的对抗,这才刚刚拉开序幕。
京师的百姓早就恢复了正常,各种商店也是开始照常开业。
该做事的做事,该吃饭的吃饭。妞照xxoo,饭照吃,活照干,对百姓而言,特别是对大明的百姓而言。体制的变化,还不如菜市场的价格变化,更让他们关心。
对他们而言,以前的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下班。
现在的天启皇帝,十几年经常睡大觉,都是无为而治,哦不,垂拱而治。
唯有文人和新时代学生,才会就此展开激烈的争论。
很多新的东西虽然报纸上反复宣讲,但是效果很一般,别说普通百姓了,就算是读书人也都难以理解全部。
不能不说这次改革显得有点生硬,但是任何一次改革本身,哪有不生硬的?
何况,还是以朱子龙的刺刀下,强硬态度进行的。这自然是正常的!
时间,没错,时间,只要时间够长,一切习惯成自然后,都会变好的。
当然,仅仅只用时间来平复这些自然还是不够的。
朱子龙的参谋团队,还给出了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的提议,这和朱子龙的想法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