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效果显著是没话说的,但是那边几省的人心,同样也就失去了大半。
否则,后面数皇林立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如今这几年,国家安定。但是,因为有前科在望,北方士子一直观望徘徊着,人心,岂是那么容易收复的?
没了后金,还有蒙古各部落,万一哪天又出了山寨成吉思汗,那就玩大了。
所以,如果科举成了南方人的科举。让北方人入仕无望,他们必然会离心离德,这其中的隐患,谁能做个保证?
只出一个李成梁,就养出了一个野猪皮。
如果整个北方数省,都是这样的心思,天长地久之下。这大明的隐患,必定更大。等到哪天集中爆发出来时,而大明的兵力又四散分布在全世界,搞殖民地计划时。
让人端了老家后院,那就搞笑了。
就像白莲教,几个神汉招摇撞骗,就能拉起这么大的队伍造反。可千万不能不重视这样的隐患!
…
帝王就是搞平衡之术的人,朱子龙轻轻一拍御案,心中暗想。
北方文化不及南方,北方经济也不如南方。如果还搞两极分化,长此下去,南方愈来愈盛,北方愈来愈弱,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天下岂有宁日?
想到这,朱子龙突然愤慨地,向百官说道:“先有国才有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你们读书读傻了,怎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科举取士固然要搞公平化,但是,法律之外都不外呼人情。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也是立国之本。”
“南方中举者人数必须有所限制,否则长此下去。南方学子在历次科举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优势。南方官员师生关系、老乡关系盘根错节,拉帮结派也就在所难免,最终必成朋党!”
好家伙,这皇帝嘴里吐出朋党二字,堂下百官脸色立时大变。
张可为一张脸也一时间,面无血色,再也反驳不出任何东西。
…
都是老狐狸,自然能听懂朱子龙的潜台词,以及猜测到皇帝的一半心思。
科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对这些读书人来说,是当官的机会。对皇帝和国家而言,是笼络天下的读书人为朝廷效力。
显然,如果只是为了所谓的公平。反让科举成为挑起南北对立、天下大乱的根源,那么皇帝绝对不会介意拿起屠刀,把所谓的一些忠臣,来一个全家杀光光。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就是这么个道理!
最让朱子龙失望的是,至始直终,太子似乎也都成了读死书的人。认死理的站在了公平的一面,刚才也在帮张可为说话。
随着自己的怒吼出口,这会儿太子也给镇住了。
思至此,朱子龙看向太子,道:“今日朝堂上的事,想必你也看了个完整。你以为,换做是你,如今该怎么办呢?”
然而,太子的回答让朱子龙,还是很失望。
他略一斟酌,鼓起勇气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张可为大人说的对。朝廷开科取士,唯凭公平不过,既然查科考案并无循私枉法,那就该诏告天下,榜单确凿无误。其它的,慢慢再说!”
朱子龙的皇帝分身,脸色一沉。
眼中杀气腾腾的站起来,这一次只对太子一人而语:“开科取士,只为公平?呵呵,呵呵,朝廷为何开科取士?为取士而取士,反忘了取士的目的,岂不可笑?公平对帝王来说,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何况这世上的事,又何来绝对的公平。你如此目光,只能做一个合格的儒生,怎能做一个合格的太子?”
好吧,朱子龙这话一出,可比刚才有朋党还有杀伤力。
百官,立时跪拜下来,大呼有罪。太子也吓的跪下了!
这是极严重的批评了,特别是对一个太子而言!
太子朱慈恩拜伏于地,连连而道:“儿臣愚昧,还请父皇指点。以后必然改之!”
一但,影响到太子之位,那怕是读书读傻了。喜欢坚持所谓的是非对错明白的太子,这会儿也放下了自己的坚持和信仰。
不过,朱子龙固然大怒,但也只是装腔作势为多,并没有起废太子的心。毕竟其它皇子更加不堪!
于是给了太子一个台阶下,回答道:“天下百姓皆为吾之子民,宛如一家兄弟里各有穷富。北方学子文彩逊于南方学子,这是不争之事实。但是,朝廷更该鼓励提倡才行,若弃之不顾,则北方文教必然每况愈下。”
“治一国如同治一家,对弱小贫穷的族人和亲戚,应该扶持帮助。换言之,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面的一部分家人,一起富起来,岂能鄙视打压,不管不顾呢?”
“为君父者,就像一家之长。哪一房的子孙贫穷了一些,自然要多多提携帮衬一些。哪能因为他没了出息,就放任不管?”
“子不嫌父母穷,父母不嫌子丑,就是这么个道理。公平?呵呵,为可笑之物也!”
朱子龙的一番教化言论一出,甚至于连后世的一个伟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话都说出来了。立时,把一干官员和太子,说的是连连点头,感觉有理。(当然,一般人还真没胆子这么说,也就是皇帝。)
趁热打铁之事,朱子龙自然知道。
于是,再接着说道:“传朕的旨意,朝廷今后可以饬令,北方各地官府加强文教之事。朝廷拨款,多建府学、县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另,对于北方士子,以后中举者名额增设一定保底编制!”
说完这句,朱子龙站起身来,在殿中缓缓踱步,良久,方站住步子,扭身看向刑部尚书。
沉声道:“刑部尚书何在!”
“臣在!”
“刘本山等人串通欺君,科举循私枉法,欺瞒内阁,此是大罪。你回去,严加审讯,务必要查到他们和其家属的枉法之罪证。朕,是一定要严办他们的!”
百官一怔,心想,看来皇帝这是拿主考官之外的官员,杀鸡给猴看,来平息北方万户千家之众怒了。
尽管是冤枉,但是也必须有人出来受罪。
果真是陪君如陪虎,无罪也倒霉!
……
第1107章 早朝合法变午朝和晚朝!()
第1107章 早朝合法变午朝和晚朝!
事实上,明朝南北科举之争,由来以久。
早在朱元璋的时代,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刘三吾为第一,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
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后来,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1397年发生的,“南北榜”之争。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
甚至于为此,还搞了分南北取士之先例!
但是,有道是久而久之,必然歪风胜过正气。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传了这么多明朝皇帝,后面的皇帝又一个都不如一个。名副其实的是猪皇帝,自然这好的政策,也在后来的东林党人干涉下,慢慢消失了。
于是,分南北取士之先例,也就消失在了历史中。
按理说,朱子龙只要恢复分南北取士之先例,就可以了。
但是,他为什么不呢?
原因,来自于他的现代人思维。哦不,应该说是痛恨朱元璋的这种政策说起!
在穿越前,朱子龙也曾上过大学,高考时因为国家有政策,会照顾一部分特殊的学生,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地域性加分政策。
于是,许多本来能够上好大学的学生,就像朱子龙一样名落孙山了。
南北分榜,估然不错。但是,如果不设个下限和上限,那么对于朱子龙这种前世有阴影的人来说,自然是不把他变化一下,就不舒服死机。
…
做皇帝十几年了,朱子龙是能当耍手掌柜,绝不亲自出马。
要他像朱元璋一样当个工作狂,那简直就能要了他的老命。
朱元璋当年最疯狂的时候,每天批阅上千份奏章,就这样他还有功夫处理其他政务。每天只睡觉四五个小时不到,比后世的周总x理还疯狂。
就这,他还活到了八十多岁,简直就不是人。
要知道,上朝是个苦差事。
不只是皇帝坐着久了不舒服,官员们站着更不舒服。历史上还真有不少官员,那怕当了官,也因为天天要上朝,最后不做了的。
可,朱元璋上朝却很有瘾头,天天早朝,风雨无阻。
反观朱子龙,以他半龙人的体质,不晕睡的时候,皇帝分身的精神绝对比朱元璋还强。但是,他从来不会亏待自己。
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以超快的速度处理一些最重要的奏折。然后,第二件事,就是快马加鞭的跑去后宫,找几十个,甚至于几百个美女妃子和宫女,玩多个p,xxoo到天亮。
美人在抱,暧玉温香。
醇酒美人,最是容易消磨男儿壮志。但是,人生不及时行乐,似乎生个***也没个吊用。闻鸡起舞,说来容易,坚持下去却是真难啊。
古礼说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朱元璋更厉害,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
老实说,如果朱子龙真的天天用半龙人的精力,让皇帝醒来,似乎也勉强能做到。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天天,起的比鸡早,让百官也累的像狗一样。估计,没多久,就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官员过劳死了。
感叹的叹息了一下,看了下都快中饭十二点的太阳。
再次让皇帝分身醒来的朱子龙,抱紧了下昨天晚上就爱爱爱不够的田妃。两个人耳鬓厮磨了一阵,他的手便从胸口移下,顺着美人的小衣滑到了她的腹下,立时听到了一声美妙的呻银传出。
田妃轻嗔道:“皇上,早朝时间都过了!”
回应田妃的是朱子龙的坏笑,以及行动快过嘴巴。
下一秒,朱子龙将她的身子轻轻一翻,趴伏在床上。然后自己的双手,将绯色亵裤扯下一半,立刻露出粉润润的半个翘臀来。
入目之内,柳腰凹陷,纤纤欲折,粉臀高耸,翘翘圆圆,肌肤嫩白。发出诱惑的光芒!
去他麻的早朝,以后统一修改为午朝和晚朝,早朝取消。
…
几个小时后,xxoo了几次,又吃完中饭,这才慢吞吞的传令上早朝的朱子龙。
当场宣布了,从今天开始,早朝变下午朝。如果有事,就变晚朝,如果还有事,就休假了。
百官闻之,齐齐冒了几分钟的白眼。
幸好,前面的大明皇帝一个比一个不堪入目,万历更是n年不上朝。相比较起来,朱子龙这个皇帝分身,已经算是合格产品了。
只少一个星期还会少那么一二次朝,还能指望什么?
所以,百官除了冒白眼外,也没说太多反对的话。再不济也有皇后和太子,以及内阁帮忙,反正平时也是这样。
于是呼,大明朝以前是皇帝不上朝,现在是合法的变更为早朝不再存在,而是变成了下朝和晚朝。
…
第二天,第一次合法明文规定的下午朝,正式开始。
百官们第一次合法的睡到了吃过中饭后,皆佩牙牌,也同样慢吞吞的进宫来。由东、西长安门步行入内,在朝房内等候。
候朝时,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另外端门内左侧有值房五间,又名“板房”!
等到朝廷仪仗队和锦衣卫们,先入内检查和站位完毕,朝钟响起,文武百官按照将军、近侍官员、公侯驸马伯、五府六部、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的,先后顺序鱼贯进门。
仪礼司官员站在路边,手里拿着小本本,瞪着两只大眼睛看谁乱了礼仪,纠仪校尉虎视眈眈地等着拿人。
只是,如今午朝不比早朝,大家准备的充分,也睡的足,精神饱满,亚根就一个个礼仪分到位,根本没人犯错。
等到百官过了,右掖门进入大内。
太监鸣鞭之后,各司官员陆续过桥,诣奉天门丹墀之下,左右站定。
鸿胪寺唱‘入班’,百官入殿!
一抬头,好吧,百官又是白眼不停。皇帝下午朝也还迟到,你厉害。
不过,仔细回想一下,百官又感觉。早朝变下午朝,似乎也不错。只少自己这身子骨,感觉比以前上早朝舒服多了。
如此下来,身体棒棒,也许能多活几年命,多当几年官。
皇帝迟到就迟到吧,正好我们先把要奏的事,再在头脑里过了过,思索一下用词。
…
第1108章 新政策出台,一二三等等!()
第1108章 新政策出台,一二三等等!
删删来晚的朱子龙,没有让百官失望。重量级的旨意一个接一个的出来了!
尽管朱子龙每次附体皇帝分身,只有30%的时间用来处理国事,70%的时间用来和后宫的妃子们,大玩多个p,xxoo运动。
但是,在本体那边,他却是天天思索治国之事的。
为此,早就有计划的在制表一个新的政策。
而今天就是出台的时候了。
新政策的第一条规定,就是,内阁披红规定有时限了。
以前内阁掌握了披红权利,外廷的票拟进来被拖着不批的事情很多。(官僚主义很厉害!)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披红是有时限的。内阁送来的票拟,最多两三天,必须给个说法。否则,可以通过新设的部门,走上访。直接上报到王承恩那里,然后再转皇帝定夺。
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什么事情都能最快的速度解决。
内阁的官僚作风,就能得到压制!
第二个,就是开海省份要扩大,以前只有广东沿海和山东沿海可开海经商,现在只要符合自主原则,那怕不是沿海省,只要距离海边不远,也都可以开海。
并且推出各种鼓励海商的优惠待遇,全面开海,不再闭关锁国禁海。
这第二条,如果是放在十几年前的大明,皇帝胆敢提这一点,基本上就没可能通过。
…
明朝历史上,曾有过短暂的解禁,隆庆年间的“开海”。
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朝野曾发生过一场禁海问题的争论。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放弃传统的“海禁”政策,要不要开放本国商民的海外贸易。
当时,尽管很多人仍抱着既定的“海禁”政策不放,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海禁”与海寇之间的关系,极力主张开放“海禁”。
但是,这些有识之士,毕竟是少数。
百官中仍然是拼死反对者为多,最后各个明朝皇帝还是没有开放海禁。
所谓的“海禁”不过是这些官员们勾结海匪牟取暴利的鬼把戏。开海不过是让海外贸易正常化,朝廷收取少量关税,断了狗官们的财路,所以他们拼命反对。
这会儿的大明皇帝,大有永乐和朱元璋的作风了,而且实权在手。所以,朱子龙才胆敢再提全面开海!
第三条新变通,就是军事变动了。
京营的整编,到了最后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