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周报由朱子龙借名妓之手开办,如今越发做大,几乎一统社会舆论。每个星期三次发向全国各地,几乎做到最大化的人力速度传速信息功能。
朱子龙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报纸的出现,加强了国家和自己对外舆论攻势和控制,教化百姓有大用。当然,对原先的守旧国内官员来说,就是喜忧参半,不见的全是好事了。
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了报纸,因为报社的后台就是朱子龙。当地官府也无权管理和压制,最近一年多来,已经成为了百姓倾向找报纸伸冤或举报的一种风气。
所谓的明朝记者,开始大行其道。不是官员,胜似官员。
变成了一种半合法化的,类似于锦衣卫的非暴力民意机构先驱。
一些官员,甚至于为此落马,更加做实了这种说法。
(这也是朱子龙借见了后世21世纪,类似网络水军和民意,以及朝阳群众,以民眼看官员,审视作风问题的一个良好行为方式。)
…
报纸带来的种种,有人说不好,但更多的人说好。
有要求关闭报纸的,他们认为利弊难言,甚至会伤害到自己。
反应到朱子龙那里,他只是淡淡的回道:“民意如水,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菜。仅然敢做官,就要敢面对社会舆论。老子都给所有官员增加了五到八倍的工资了,还不够花?谁搞事,谁贪污,我就杀谁的头,抄他的家!”
总之,朱子龙的潜台词就是,当个官生怕民间监督,你不是准备贪污行错吧?
这种话题,谁敢接?
不管怎么回答都是错,朱子龙走的这是阳谋,无懈可击的。
这简直就是给有些官员,造成了成吨的伤害。还让不让愉快的玩耍了?
好吧,我们tm的忍了,谁叫现在官员工资不贪污,也能过的很好呢。先保住饭碗再说!
这世间,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读书人很多。但是,来个五十斗,五百斗,还是合法的收入,谁来也得折腰啊!
当然了,朱子龙也深知记者如果为了销量,乱搞事的后果也是很可怕的。
于是,让人送来通知,给杨宛同她们。
其内容为:舆论的监督,可以促使官员更认真对待自己政务,这是好事。
但是,绝不能变成职业窥人*(隐*私),专探人私生活的狗仔报纸。必须要抛弃那些低俗的东西!
……
得到了朱子龙要求整改的命令后,杨宛同她们连续开会几天。
最终上交了一份内部会议记录和以后报纸路线计划书,上交到了朱子龙手上。并且随之而来的,还为了响应类似超市变革,必然会有大动作的情况。
文稿派人送到朱子龙这里,连他看完都叫一个好。
想了想,在上面还写了个读后感。…天灾来临,赤地千里,人吃人的惨剧时常发生!
天灾面前,为何国家如此无力进行抢救百姓?
大明养士二百年,为何在当时政局,如此艰难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士绅挺身而出,为国呢?
朱子龙这一手,把问题丢出来,然后不说怎么解决。
在后世,就是公知流、搅屎棍的论调。让人深恶痛觉的那一种!
但放在几百年前的大明,这绝对是不管是政治上正确,还是城府上的行事作风,皆是堪称最合理的一种论调。
尼麻,以前东林党也这么玩过,为什么我就不能这么玩?
不出意料,这篇文章刊登在《大明周报》的头版头条的时候,立刻引起了天下轩然大波。
只是,这篇文章见报之后,整个大明士林都对这个问题,有种故意避而不谈的意思。根本就没人敢于正面迎战,回话者也很少。
不是他们都老实了,而是朱子龙是谁,涉及的问题和人物地位,过于敏感。
明朝读书人和地主的节操,其实也就那样了。
要不然,后世清朝时,为什么就全成了奴才,叫什么圣明?
现在,也差不多了,让后金和李自成杀怕了。然后,看朱子龙这架势,尼麻好像比后金和李自成更猛,更杀气腾腾呀,好怕,我们还是别多嘴了。
但凡有点骨气的,基本上活到现在,要么认清了现实了。要么投靠朱子龙了!
其它的人,说实话,你是谁呀,谁认识你啊?
在这样的节奏下,自然而然的,大明周报就成了洗脑工具了!
换了以前东林党还在时,绝不可能会如此顺利实现,对商税,以及士林集团,正面清算怀疑时的报道。
甚至于连提都没人胆敢提一下,这种类似的问题。因为换个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必然会惨遭整个统治阶层的反戈一击!
………(未完待续。)
第998章 “皇上,此举万万不可!”()
“大明立国之初,民少而田丰。故而行商者甚少。商税不提也罢!”
“承平二百多年后,人口增加至今近二万万,各地行商者众多。”
“万历年间,商人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国家却缺少税赋用度,过去少收商业税甚至不收无事。然祖制至今,修改之无数。合则不能变之商税也?”
仅仅数天后,下一期报纸发行时,朱子龙本体的读后感又来了。
又是一个不直接点名,却在造势的读后感,让人无语,又无奈,只能继续作陪,又不发发声。
这一次的读后感,朱子龙隐讳的潜台词。
无非是说,商税好呀,商税可以收呀。通过收取商业税,国家获得了银子,然后用银子去买商人的粮食或物品,这样国家稳定了。
也不怕天灾了,调渡也合理了。商人的地位也可以成为国企挂名,各种资源大开绿灯,皆大欢喜。
不相信?看下现如今的山东商界就是了。
国家有了银子,士兵有了饷银和抚恤,商业经商环境也好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
总而言之,这是朱子龙在造势三把火。舆论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用的。老百姓从来都是盲目的,今天听这个说,明天听那个说。说的内容还都差不多,所有人也就全信了!
甚至于认为这才是真理,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好家伙,收商税是合理的啊!
长期下来就是尼玛的洗、脑。
接下来的日子里,茶楼酒肆,街头巷尾,谈的都是这个事情。更有无数,早早就投靠朱子龙的新一代文人,直接站出来为大明周报摇旗呐喊!
一边制造舆论,一边朱子龙在日本,继续当太上皇,做着xxoo的正经事情。
…
而朱子龙的皇帝分身这边,新朝亦是新气象。
大部分官员,都是简在帝心。
虽然现在最得宠的是内阁首辅温体仁,但是当了几年的皇帝,朱子龙也深知大明的传统。
以小官制大臣!
不愿看到阁中一家独大!
当然,百官中也不是全无抱团,以及奋斗不息之人。
他们明面上无法和皇帝,以及温体仁硬来对上,于是,就把念头打到了报纸的上面。毕竟这是礼部分管的!
报纸威力之大,在看过大明周报最近一年来的表现之后,皆是有目共睹的。君臣对时报每期必看,但各人也越不满,只是禁难。
报纸的威力,朝中上下又深有体会,最后想来想去,军国重器,不如我们礼部也好好的精办一下?
最近江南一干富商在酝酿开办报纸,欲称之为江南时报。
宛如后世的,地方报社,纷纷如雨后春x般冒出来。没理由中枢要落于后人!
南京内阁诸臣,拿出的理由充足,自己开办报纸也很有优势。毕竟是中央,控制着全国各地,大义在手,理所应当。
君不见,连大明周报每期的内容,也有三分之一都经常要来抄自己的邸报?
所以,这会儿。
内阁关于开设大明皇报的议题,已经郑重摆到皇帝案头。
同时,他们这开头一期,想的名号就是,想要名正朝廷的中枢所在。
当然了,估计也有暗示如今国情。臣强主弱,又岂是君臣之道?
今儿个早朝!
就是潜台词,关于山海关的国战,捷报如何封赏的问题。
以前是迁都新立,百事皆忙,如果国事安营扎寨,这事自然就不能就此当做没有发生,寒了将士之心。
尽管同朝为臣,但温体仁和一些人,其实并不喜欢朱子龙。
当然,也没几个人会喜欢朱子龙,只要你是明朝原生态的官员或者读书人之类的。
原本在他们想来,皇帝丛忙间迁都,李自成大皮首都。天灾涌现,流民大起,前线后勤吃紧,人心慌乱。事必朱子龙上一次山海关大战,要么大败,要么定然深陷泥潭。
若事如此,事后朱子龙再怎么样,损失惨重之后,也只能当个最多类似戚继光一样的人物。
介时君臣相得,一起中兴大明,中枢仍然以文臣为主。
也是一桩美谈!
然而事情的走向,让他们大掉眼镜,朱子龙又大胜了。而且还是一胜,现在连海外都控制在内了。
阁内的群臣,心中深深的感到无力!
如今封赏之事,显然不可能再拖了。
以兵部尚书为首的官员,强提笑容,早朝上向皇帝进言道:“启奏皇上,山海关前线塞北大捷,此乃国朝百年来未有之盛事。足可与当年开国时徐达,蓝玉人等之壮举相比肩,此为大涨我大明之志气。灭胡虏之气焰也!”
“如此大胜,自然要大赏!微臣斗胆提议,国事百兴,用钱处盛多。除开封党士兵之银外,请效仿汉唐前例,新设塞外都护府。仅可为我大明守护北疆,驱逐胡马,又能自我仿军户而行解决后勤补给。”
看着兵部尚为首的一干文臣脸上,宛如便秘一样的表情。
朱子龙的皇帝分身,原本心里是有些不舒服的。国家是没钱,但朕有钱呀,赏给本体没话说!
但是,对于他们的这个提议,你还别说。朱子龙还真的心动了一下!
就如本体现在的功绩来看,封王还差点,而且大明的王爷是个什么玩意,那真是不好意思说出口。除非搞刚立国时的那种,但是那样的话,有建文帝的例子在先,还真不好自己开这个口。
毕竟,凡事还有个度,有个过程要走。
明朝文官们,对塞外没什么概念,总觉那是个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
然而,朱子龙来自后世,是穿越者,自然知道,那些个地方。看表面上是垃圾之地,但其实大有可为,除开种植业可以换代产品外,以后科技发展下去,地下面的东西,那才叫真是一个宝贝了得。
内阁文官看不习惯武将,这个提议,看似是祸水外引之计。
其实,却无意间中了朱子龙的意!
这就跟,后世有人认为家门口有块黑碳木是个垃圾,占地方,还挡了路。于是赏给了别人,结果事后有一天才会发现,自己才是大大的sb。
那黑碳木原来是千年东方神木,价值连城!
于是,朱子龙的皇帝心中一动,大有顺水推手,按这个方案安置一块塞外大地盘给本体的打算。
然后,等那天时机成熟,可以做的文章就极大了。可进可退可观望!
下一秒,就在天启皇帝正要说话下旨时,一个严厉的声音,忽然一人站出来拦阻道:“皇上,此举万万不可!”
(未完待续。)
第999章 感觉里嫩外焦!()
“皇上,此举万万不可!”
一官站出,一言惊四座,百官侧目,连上座的皇帝,也为之一愣。
什么情况?
难得百官和皇帝,基本上都有些潜规则的统一口径的时候,还有人站出来唱反调?
南京的言官,可是在朱子龙的皇帝分身有意控制下,数量为历年来最少的呀。而且,就算还残存的一些,也是基本上得过且过者为多。
今天这是怎么了?
只是,等到众人看向这发言之人,发现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李邦华时,却又表情十分淡然之。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清流中的中坚力量,最近才到南京。
朱子龙发现是他时,也是心里叹息了一下。
原以为,这货刚来南京,家中事多,又恩典复起,暂时不会多事,还能为自己增加点名望。故而上次一批人选官员新增时,圣笔一点也没多想,就全点了。
这下,真是挖了个小坑呀,没想到这种死脑筋之人,不管何时,都是不懂变通。
想想也是,在原来没有变动的历史上。李自成攻陷京师后,他便作绝命诗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
遂投缳而死,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清时赐谥忠!
这样的一个人,几乎是和海瑞相当了,只是没有海瑞那么在后世更出名罢了。这么做,也是相当然的了!
此时此刻,只见他起身跪下,目视皇帝,满脸的坚定不移之表情。
缓缓的说道:“皇上,朱四海此人心意难测,又兼雄才大略,以及雄师十数万。若又设安北新府,以其手段,不出数年,便可再立新功无数。
到时,又要大赏其之,尽不能封王,也只少要让其三代以上旁支永镇那处。如此,那将该处经营水桶不漏,又兼漠南为牧马良地,介时恐宋之部下催之从龙。以铁骑数万,俯瞰大明,国朝危矣!”
随着他的话毕,百官抖然,朱子龙的皇帝分身眉头一皱,内阁安然无声。
中立派官员们,垂头看着自己鞋子,全然无心不参于斗争。
内阁首辅温体仁,若有所思。欲言又止!
倒是早早就投靠了朱子龙本体,又掌管兵部的陈新甲,暴怒而喝:“皇上,李都御史此乃诛心之言,至国朝于危然之中的,似忠大奸之人。臣请杀之!”
“四海国公怎么心意难测了?国公之忠之能,天下皆知!便是此次塞外大捷,他在塘报上都归功于朝廷,如此忠义双全,功高服管之臣。反遭猜忌,岂不会以后让忠勇将士们,尽皆心寒?猜忌大将,又岂是尔李邦华为臣之道?断然不可如此!”
面对陈新甲的分辨,李邦华也拼出去了,死脑一根筋毫不退缩,大声反驳道:“忠?呵呵,宋太祖事周世宗岂又不忠乎?四海国公忠不忠,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他有仿宋之能力,就是臣子之罪。”
李邦华此言一出,产时若霹雳雷霆在宫殿里轰起。
百官全都惊呆了,鸦雀无声。
朱子龙的皇帝分身,坐在龙椅子上,脸色铁青的看着李邦华,活撕了这老头的心思都有了!
有些事,有些话,就算大家都想到了,都能猜测的到,但是也是不能说的。
这就好比,一个男生暗恋一个女生。
在不确定对方的心思之下,草率的就进行表白,几乎99%会惨遭拒绝。之后两人的关系就从朋友,快速变成陌生人,甚至于是男方一怒变成仇人,也有可能。
又如汉献帝那时,朝中官员多投靠和听命于曹操。
可谓,前半生爱,后半生恨。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汉献帝并不是笨蛋,他毕竟是皇帝,日子一旦稳定就要去履行皇帝的职责,但是前提是得有皇权。曹操更不是笨蛋,已经到手的权力怎么可能让出来。
多次斗争都以曹操获胜告终,满朝全部都是曹操的人,就连汉献帝本人也被监视了,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