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替他人做嫁衣的李自成!()
北京地处边疆,满清一旦突破长城马上兵临城下,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都城。
而南京,作为明朝的早期首都,设施是完备的,也有战略纵深,以便跟满清进行持久战。迁都是可行的!
不过,真要迁都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
天子车驾出行,可不是带上三五人,轻车简从快马南下那么简单。
抛开啥象征统治的,宗庙礼器黄册地图,最起码得带上后宫嫔妃,贴身家奴,亲近侍臣,勋贵外戚,还得需要军队的扈卫等无数人。
带上太多的人一起跑的话,走陆路不行,一是太慢;二是李自成还在四周转呢。
所有人走大运河的话,又不可能有大运河,可以直接到南京。而海路风险难测,最重要的是大明有那么大的海洋运力吗?明显不太可能,所以最终还是只能走陆路为先,那么要计划的东西就更多了!
除开以上不说,就算皇帝同意,朱子龙支持,可还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心里。
那就是,“祖宗陵寝具在北京,迁安往”?
而且,朝中许多官员都是北方人,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祖上都是,随扈从文皇迁都来的北京,扎根北京两百多年。
这些人中有用的人肯定不少,那么下意识会不会说“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我实在也不是谦虚,我一个北方人怎么能到南京呢”?
另外,忽视掉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阶层,有没有问过京营官兵的意见?他们家小都在北京,可会愿意走?
没有京营大军的保护,想安全的走上千里路,到达南京,何其难也。
以上几个都是从军事角度看,从利益角度进行分析以下,南方的士族不希望北方士族随着皇权南下。因为,这样会冲击他们自身的利益。而不迁都的话,可以以北方为屏障,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劫掠。
而北方士族也不希望迁都,这样会大大消弱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反正谁来了投降谁,认为新统治者都需要他们。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以上阻力统统不存在。天启皇帝和皇后等人,顺利南下!
然而,以前在北京保卫战寇薄京师时,代宗没出走避祸。庚戌之变寇薄京师时,世宗没出走避祸。正德七年寇犯霸州京师戒严,武宗没出走避祸,结果你一个后辈皇帝直接吓跑了。
到了南京,他的统治合法性会不会下降呢?不过,有朱家军在,还是不怕的。
南京多政争失败的失意官僚,更有南京六部,会不会造成南人北人的党争内耗呢?
假设这些担忧也完全不存在,迁都最大的一个问题。
恐怕是时间上没有提前准备好,有些太短,太仓促了。
原来的历史上,李闯灭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论是闯王还是崇祯应该都没有想到,经过跟后金的多年鏖战,再加上饥荒,民乱,明军变得这么不经打。
不过,在计划表里,朱子龙给皇后的提议是,现在迁还不算晚,以后更麻烦。
只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种舆论的压力与道德的困境,都是需要极大权柄与毅力的人才能破解的。在信中,朱子龙明确的表示,皇后同志,自己可以做这种人。
有了黑锅侠,而且还是实力强劲的黑锅侠,这才打消了皇后的后顾之忧。
让她最终看清了真相,下定了决心,要跑路。
…………
次日,皇后召回卢象升。
在跟卢象升和温体仁,秘密商谈了几个时辰后。敲定了此次“移驾跑路计划”的具体方案!
当晚,朱子龙的皇帝分身也醒来,表示了同意,当下让一众人等心安而大喜。
很快,宫中的心腹太监和女官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开始,忙忙碌碌地搬运各种金银细软、粮米肉脯,到车上和特定房间里。
而卢象升和秘密而来的万里杀成员,他们要做的事,就是控制京营,以及出城的德胜门。
在这个大厦将倾、人心思变的时刻,哪怕是作为天子亲军的他们。朱子龙也是极其不放心的,毕竟人性险恶啊!
反倒是生死前途都跟皇家,绑在一块儿的阉人太监和宫女们,以及锦衣卫和部分人才算是真盟友。
而在另一边,温府内,内阁首辅温体仁也是,火速让家人打包行李。
不过,庆幸皇后和皇帝做出正确的选择之后,温体仁也有自己的担心。
大明的南京朝廷六部,以东林党大员为多。东林书院就在无锡,逃到南京去找他们这些老冤家,一起搭伙混饭吃。也不知道,皇后能不能保的住他。
“不过……正因为江南东林党势大,圣上才更要重用我,以防朝堂上一家独大吧?而且,四海国公在江南也有些许势力,还是有发展空间的。”想到这些,温体仁稍加心安。
数日后!
大明京城传出一个惊天的消息,皇帝皇后决议弃京师而迁都南下。
一时间,京中群臣闻讯,纷纷赶赴神武门外,欲哭谏圣驾不可轻离京师。
然而,有天雄军和万里杀,以及部分忠心的锦衣卫部队保护,加上出城的入口得到了控制。这些人所为这事,并没有如其所愿。
朱子龙的皇帝分身早已更换衣冠,率一众家属和护卫,冲到了德胜门。
众臣又赴德胜门,见天子顶盔贯甲立于城头。一些大臣哭而奏曰:请陛下勿要丢弃宗庙陵寝,为天下所笑。
回答他们的,只是朱子龙的皇帝分身,一声冷笑。
少时,圣旨出:……(固守京师与国不利,更为前线军士所担忧。不若南下掌握财赋之地,筹饷练兵,刷新吏治,中兴大明!)
接下来,朱子龙想象中的京营部分人等,反叛之心果然成真。
勋贵以张国公为首,率家兵并五城兵马司,似欲夺门阻拦御驾出城。
然而,在天雄军等人的面前,皆是然并卵。
少时,朱子龙的皇帝分身,率皇后、皇妃、皇子、宫女内侍、随驾朝臣以及护驾兵马合计数万余人,出京远去。
并有圣旨,京城若无贼攻,四门大开,可让百姓出城。
最后的最后,以圣人为言的国子监数百人,手捧至圣先师牌位,欲往德胜门阻拦御驾。不料等抵达德胜门,天子御驾已出城多时矣。
万事休也!
天子国都,没有天子,还能称之为国都吗?
随着朱子龙要求迁都,并且成功的跑路了。没过几天,北京城内就陷入了,一片空前的大混乱之中。
朝中百官,皆是无能之人。
素来鄙夷武夫、厌恶战事,更无半分领兵经验和本事。随着天子弃城南下,朝廷威仪在京师之中,已是荡然无存。
京中的百姓丁壮,一无粮饷补帖,二无兵器可用,家中妻儿嗷嗷待哺,当场逃散一空。残存极少的士兵,还在守城!
看着局势已经完全失控,能跑的人都基本上也开始跑了,不能跑的,基本上是贪官污吏。因为在这里占了大量的田地,和存贮了海里的家财和粮食,想跑也跑不了。
朱子龙并不担心京城和紫禁城,会损毁在战火中。因为,里面都没有皇帝了,也没多少人守城了。
甚至于连老百姓都跑光了,只残存大量的东林党和土豪,大地主,以及黑心商人。守着田地,家产,粮食,银子,美人,在这里不舍得跑路。
不管是李自成来了,还是王自成,马自成,就算是历史重新演一次打贪官,赚大钱的事情。
和朱子龙有什么关系?给你保留了这么一份大礼,你总不会还乱放火吧?
等到日后杀倒流贼,那些黑心钱,转了几道手后,也就洗白了。以朱家军的能力,相信到时候,间接的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回到朱子龙的手上。
呵呵,仅如此,何乐而不为之呢?
………
数天后,朱子龙的预测成真。
得知,京中大开,皇帝南下了。李自成也顾不上半路找皇帝的麻烦,一马急行来到京师,准备大发一笔钱,甚至于也尝尝坐龙椅的味道。
到了附近,侦查过后。
一位部将匆匆赶来,拍打了几下身上的尘土,上前单膝跪倒,对李自成十分恭敬地说道:“回大顺闯王,据探子回报,北京城门大开,那朱家狗皇帝当真是丢下京城,迁都南下了!”
立时,李自成和身边的诸位头领,一个个喜形于色。
传说中金银遍地、富户满街的北京城,四门大开,丝毫不见多大的防守力量,此时不进攻,更待何时?
“大明皇帝丛丛间南下,身边能带着多少金银财宝?如何比得上京城,大王,我等只要随便打开一家皇亲国戚的宅院,那收获就抵得上,咱们之前打下的十座县城!”一贼将欢喜的提议道。
听着边上小弟们的议论,李自成哈哈大笑,一挥手道:“……既然如此,咱们就暂且放过其它各处,专心先去京师见见世面!”
“我等,遵闯王令!”贼军中诸位头领齐声唱诺,恭身行礼答应着。
转过身,就纷纷对各自的部众,下达进攻大明京城的命令。
…(未完待续。)
第900章 李自成的得意和迷茫!()
京师几大营,虽定兵额十几万人马,又有春秋二班官军十几万人马。
然种种弊病和皇帝南迁之后,现有多少兵马实在难说。京营的兵额素来是个糊涂账,特别是得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就快来了时!
数日后,流贼探马至京师大安驿。
州县各处代任,每官先遣牌至州县,多地自为新朝来到,借势逐之,执香迎导,远近风闻若狂。
紫禁城内,黑压压的大小臣工皆尽默然呆立,心中只觉阵阵悲凉无奈。
北京留守的成国公朱纯臣,号称是国朝名将后人,其实乃是纨绔子弟罢了。
(朱纯臣(?……1644),明末贵族,世袭成国公。祖上为朱能,名将,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封成国公,死后追封东平王。)
在原来的历史上,朱纯臣献齐化门(即朝阳门),与陈演上表劝进。投降李自成,结果没过几天,就让李自成抄家发财后,全家处死了。
此时,朱子龙帝驾南迁而去。
京中百官立刻缩回府中,闭门不出,从此不问世事。能跑的大多是清官之流,贪官污吏家底丰厚,许多家产带不走,也来不及带走,只能在这里听天由命。
成国公朱纯臣听闻李自成,不日可能前来攻打。
吓尿之余,为了保护家财,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坐镇五城兵马司衙门,跟一干京营武官商讨多时,总算是讨论出了一些章程。
次日,下令让京中兵马尽数上城,严密防守。
同时,还不放心。命京师各衙门的差役、杂工一并上城守城。
以及,各家门口悬挂灯笼,严防奸细;各人不准随意上街走动,违者立时拿问下牢!
只是,听起来命令不错,但是然并卵。
首都无天子,朝廷威仪在京师之中已是荡然无存。各衙门的差役小吏,狠狠的让残存官员和成国公,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阳奉阴违嘛,谁不会?
以前他们对皇帝皇后阳奉阴违,现在轮到其它人对他们阳奉阴违了。
到最后,勉强的一部分京中的百姓丁壮,倒是让差役给征发起来,哆哆嗦嗦地被驱赶上城守备。
可是,就这些连民兵都算不上的人,能帮忙一起守的了城吗?
…………
此时此刻的大明京师不远处。
山脚下,演武场极大,可排兵布阵达数十万兵马。不过大顺国兵马极多,前段时间还有八十万人,现在可能已经有九十万了,所以号称百万当可为真,只是炮灰占多数。
真实的具体数字,李自成不知道,他麾下的小弟们也不清楚。仅仅清楚自己的老营兵大概多少!
老营,是从几十万军队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士卒。个个见过血,杀过无数百姓,扔在和平年代,那就是一个个极端恐布分子的意思。
这些人列成了巨大的军阵,真是人潮如海,旌旗如林,他们排列的阵列连绵不绝。气势汹汹!
在这里阅兵,也是李自成的意思。
意为正式攻下大明京城,有历史性的意义,甚至于他认为这对他们大顺国来讲,是一个开国的好名头。
dian将台上,李自成穿着明朝王爷服装(从攻入的明朝王爷府中抢来的。)
他意气风发的端坐王椅上,两边是密密的顺国大将,六政府官吏,还有投降的明朝地方官员。倒也有几份像是开国的气息!
台下则是密密的老营亲将与士兵,以及数不清的炮灰士兵,从数量上来讲,倒也算另类的人强马壮。
更远处,还有大量给叫来观礼的当地士绅名流。(不来就杀你全家,不来不行。得配合李自成装比)!
这些人中,有的人神情复杂,有的人则是兴奋议论。
对于地主,李自成不再是全部杀掉了,只要投降的快,当汉奸,他还是可以保留一些人活命和为他卖命的。显然,这是因为如今的他,自认为要开国了,所以与时俱进。
如此气派,立时让各人心中想法多多。
“唉,难不成,这大明,真的要改朝换代了?”
台上,站在李自成边上的大顺国新丞相牛金星,志高气的在读出征诏书。
“朱明孤立,而如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者从众。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绔袴压民,私者而倚为腹心,宦官悉龁糠恶心之犬豚,借其耳目倾天下……今清君侧,本无立国之意,只求山西侧立之。”
这诏书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我本无心当皇帝,只是明君边上的小人太多,害的百姓生不如死。
于是,我是替天行道,站出来为民请愿的,现在拿下京城也是如此。如果事后,皇帝可以让我在山西等几个省自立为王,其它的事,我们不见的还会做下去。
这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号,自我招安的意思。
事实上,李自成在原来的历史上,确实是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当年,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将京师团团围住,在攻城之前,李自成给崇祯送去了一封和谈书,只要崇祯封自己为西北王,裂土封侯。
并送白银100万两,就可以退回西北照样服从大明的统治,并且称崇祯为帝,而且绝不骚扰大明的其他领土,只求割据。
这事在后世的历史书上,现代人看了感觉很不可思议。
因为现代人头上没有皇帝,没有三座大山,对皇帝也没有多少敬畏之心。
所以,后世的现代人一直有dian小疑惑,崇祯为何会拒绝,李自己成方面如此优厚的和谈条件?
只要答应,这份和谈书。
既可以保住大明朝廷,保住自己的龙庭,在名分上也照样是为帝。而且李自成表名义上示服从,崇祯的统治,称“西北王”,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事情,崇祯为何还会拒绝?
如果不答应,李自成可以直下京城,即李已经占据了战争的绝对主导权的时刻。不直接进京称帝,反而递上和谈文书,请求崇祯帝封王,绝对不会有诈,崇祯还是不答应。
整个以前,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崇祯,都中二,脑残吧?
不过想来,细思也并不奇怪。
李自成本身就是个游寇性格,他没信心做皇帝的,在攻击潼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