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皇帝分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有皇帝分身- 第3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紫禁城内,张皇后愁云密布。

    几乎是每天都到皇帝(朱子龙的分身前)哭泣,也不管皇帝醒没醒,述说心中的苦处。

    朝中,前首辅周延儒和帝师孙承宗引咎下野,温体仁继任首辅。

    皇后,原本以为只要内阁换了新人,好歹会有那么些新气象,谁知随即等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更加恐怖的惊天噩耗!

    朝会上,群臣百官互相推卸责任。

    如此焦头烂额地撑到现在,皇后感觉真是心好累。

    南方漕粮一粒也没送到京师,北直隶的粮价已经涨上了天,最多几个月,只要情况再不好转。就算是京师,也要大乱了。

    失陷亲藩、藩王遇害的祸事,大明百年以来都未曾有过,如今却发生在了自己的治下。

    皇后很担心,皇帝醒来后,会不会重罚自己。

    日后,如何还有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就在这节骨眼上,居然又一次传来了更加恐怖的坏消息。

    吴三桂和袁崇焕称军心不稳,恐有不测之祸,为防关宁军倒戈投敌,导致国门大开。希望皇后和百官速速调拨钱粮,重赏犒劳军士,以安其心……

    真是,包藏祸心也!

    …(未完待续。)

第710章 吴三桂和袁崇焕,反叛!() 
面对此情此景,皇后只有无奈苦笑了:重赏犒劳军士?

    说的倒是轻巧!国库太仓从万历末年就穷得跑老鼠,皇帝的内库也已经没剩下几两银子。要不是,去年查抄了几个王府的钱,加上山东方面的税收及时。

    现在更会惨淡经营不堪!

    如今漕运又断了,各省赋税都送不进京里来,哪里还有余钱?

    再说了,包藏祸心的吴三桂和袁崇焕二人说的话,能不能算数,鬼又知道?

    总之,看着这么多纷至沓来的噩耗,还有一天比一天急速败坏的时局,皇后不由得感觉浑身无力。

    呆了片刻,皇后终于颓然坐下,又拿起兵部转送的塘报,一份份不是哪里告急,就是某县陷落,就没有一点是好消息的。

    如此糜烂到不可收拾的时局,以皇后有限的能力是解决不了的。

    而内阁现在也是混蛋!

    对于朝中百官,特别是东林党人,皇后算是看透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们,平日里倒可以夸夸其谈,在纸面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真要他们实干,他们就会一个个都傻了眼,除了搞内斗、放嘴炮和推卸责任之外,几乎什么都做不了!

    卢象升倒是能用,但是病倒了,唉!

    “……哎,真是国事艰难呐!”

    此时此刻,皇后感觉自己很累,非常累,累的想和皇帝一样,一睡不起。

    才24岁不到的张皇后,放在后世21世纪,只能算是一个女大学生。在天启元年,时年十五岁(虚岁)的张嫣,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同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

    聪明是聪明,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的了。

    你让她,跟一群老狐狸文官们,在朝堂上勾心斗角,同时驾驭大明帝国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别说是她了,就是朱子龙如果没有本体的军事力量帮忙,也是会瞎了24k龙眼的!

    大明朝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份工作,老实说,就算是朱子龙也是做不好的。

    他要不是开了挂,还tm的穿越双界的挂,早就给累叭下了。

    当然,要说比烂的话。朱子龙同志当皇帝还是勉强合格的,只少比起明朝其它不合格的皇帝,已经算垃圾吊丝中的战斗机了。

    皇后能力也还算合格,可惜现在这种时候当大明的皇后,除非是武则天再世,否则也会完蛋!

    遗憾的是,张皇后是个好妻子,却不是武则天。

    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里出了乱子就调兵去哪里镇压,结果却是越镇压越乱。

    不久后。

    考虑到边关和山海关不容有失,皇后还是拿出了十万两银子送去了关宁军。

    毕竟,山海关要是没了,后金就是随时能来就来,甚至于还会引起其它势力的另类想法。

    自己京师这边可无兵可安排过去接替了!

    当然了,从理论上来说,北京这边是有一支“京营”存在的,相当于北宋的禁军。

    朱元璋时代,京营总兵力甚至于一度高达四十万(当时首都还在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北京的京营也有二十万人左右。

    只是,都城长久无战事,京营在正德年间裁剪到了十多万人,但由于吃空饷之类的缘故。其战斗力,只能是用战五渣来形容,都是在称赞他们。

    地方上的卫所兵,到了明末更是沦为完全不会打仗的农奴一样。

    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支仅仅存在于纸面上的军队,显然是无法增援任何地方的。守京师都够呛!

    这么看来,除了京营之外,北京城内就只剩下了作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还有御马监下属的内监禁兵、日常巡城的兵丁,以及各衙门警卫之类的杂牌军。

    哦,还有东厂的太监们。麻的,都要依靠太监打战了,也是醉了。

    数日后。

    考虑到京城中对打通漕运的急切盼望,不派援军过去显然是不成的。皇后只得硬着头皮,让内阁下令,将驻守在山海关的一万九千川军中的一部分撤离前线。

    由白杆兵首领秦翼明(女将秦良玉的弟弟)率领,从陆路走到通州,坐漕船南下增援。打能运河!

    只于,窜入中原的陕西流寇,由于距离遥远、消息不畅的缘故,北京这边只能任其发展了。

    当然,皇后还有意让朱家军从朝鲜回来。

    只是,几次打听过后,才得知,朱家军似乎出塞,对后金大后方作战了。

    这算是唯一的好消息了!

    皇后心想,要是朱家军大胜,边关之危也就解决了。

    只于,朱家军私下入草原的行为,这个时候,说真的,已经没人关心这么多了。

    要说,这个时候谁最让皇后堵心,自然还是皇室中自己人。

    京城的物价早就爆涨,粮价一天天飞涨,已经涨到了糙米每石十五两银子。可京师的豪门权贵,在这种时候还要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偏偏根本没办法下手惩治,弄得张皇后郁闷不已。

    这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让皇后感觉很沮丧,只是坏消息太多了,也就那样了。

    吃了点夜宵后,皇后刚站起来。

    一名女官急奔来报,说是兵部尚书陈新甲求见,有辽东急报。

    皇后闻言,登时心头又是一抖。

    刚给那边十万两,这又是急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想了想,皇后叹气道:“……让他进来吧。”

    少时,陈新甲急急跑进来,脸色晦暗无比,直接跪在地上道:“皇后娘娘,边关急报……”

    一看就不是好事,皇后语气尽量平淡的道:“……咳咳,你选要紧的说。”

    然,陈新甲却反倒迟疑了片刻,涩声说道,“回皇后娘娘话,边关兵变,关宁军在吴三桂和袁崇焕的带领下,哗变投虏了!”

    “是么?辽西将门和山宗果然还是投敌了?唉,真是一群养不熟的狼崽子,我就知道他们包藏祸心。也罢,事以至此,还能如何?”皇后胸口起伏不停,却最后长长叹了一口气,自觉已经没有力气去愤怒了。

    每年数百近千万两银子的辽饷投过去,就只是换来了关宁军的连番战败和桀骜不驯。

    现在干脆在吴三桂和袁崇焕的带领下,哗变投虏了。呵呵!

    “山海关如何了?”下一分钟,皇后强打起精神问道。

    陈新甲恨声答道,“如今建奴大军在边关重军强打,山海关危也……”

    …(未完待续。)

第711章 东林党人,朝堂上的扭曲事实行为!() 
老实说,关宁军这么干脆地投敌了,实在是不可理解。

    毕竟,获胜的皇太极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一年之内根本没有力量继续进攻锦州和宁远,关宁军又为什么要投降?

    说好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呢?

    这也太tm的坑爹了吧?

    也就皇后无语的接受这一信息了,朝中百官反而是无法理解了。

    当然了,估计要说能理解的官员,也有。那就是大部分东林党官员!

    关宁军和东林党官员们一样,实属于那些富习惯成自然的熊孩子一般无二。自然,做人做事就喜欢走极端,并且心里容易变态了。

    比如说,一个穷人经常让老板拖欠工资,习惯成自然后,他反道不会对老板说什么了。

    而,另一个富二代纨绔员工,明明不缺这点钱。但老板只要少给点工资,他就怀恨在心。

    最近一年来,关宁军只是被朝廷减发了几个月的薪水。还是在漕运海运断绝,朝廷自身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辽西将门就已经忍无可忍了。不是tm的富二代纨绔员工,还能是谁?

    这种人和军队眼高于顶、自视太高。通常都是很难管教,也是很容易背叛的!

    之前,边关之战他们打得一败涂地,皇后和百官都觉得是辽西将门愧对朝廷厚养。但是,关宁军却觉得是朝廷辜负了他们的‘忠心’。他们估计还没想过打了败仗要追究责任呢!

    再加上战败被俘的祖大寿、吴襄等人,估计是不是也投书要他们一起投降。

    皇太极还许下了什么天花乱坠的条件,比如打进关内分封诸侯之类……于是关宁军就献关倒戈了。

    当然,很显然,这其中亦有吴三桂和袁崇焕当说客和内部间谍的功劳,是跑不掉的!

    吴三桂和袁崇焕,估计认为大明内乱太多了,此时正是搏前程的好时机。毕竟,皇帝都不醒,朱子龙也没回来(消息闭塞,还没传到他们那里),大明主要的军队都完了。

    但是,以吴三桂和袁崇焕的能力,想称霸整个大明,又有些力量不足,干脆利落的投降后金,合二为一,一起打天下,以后当个王爷,也不错嘛!

    嗯,这大概就是吴三桂和袁崇焕的内心想法了。

    于是,本来就立场不坚定的关宁军,也就陪他们一起反叛了。

    说到底,还是利益动人心,加上他们和东林党人一样,其实从来心里就没有忠诚二字可言啊!

    唉,这就是为什么说叛徒比敌人更可恨了!

    想后世时,日本入侵中国。你真以为是中*队和红军,与日本军队打了八年抗战?

    no,大部分时候是中*队和汉奸军队在打呀!

    这世界上不管是那个国家,带路党和汉奸都是最多的。

    就像现在那边塞外,朱子龙在草原上大杀四方,投降过来的炮灰蒙古族士兵,竞然比他的军队还多,就是这个道理。

    又是一天早朝!

    文武百官一言不发,还是皇后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道:“听天由命吧,传令下去,今日起,京师九门戒严。京城三大营、十二团营与五城兵马司做好守城准备,不可掉以轻心!”

    说完这句,皇后又加了一句,说道:“内阁配合太子监国,再下一道旨意吧,让京畿一带的百姓士绅在必要时进城避难,千万不要重蹈土木之变和庚戊之变的覆辙了。”

    百官应诺。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之变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

    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

    而,庚戌之变又称庚戌虏变,是明世宗在位时期的一次蒙古的侵犯明朝事件。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犯大同。

    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长城沿线的百姓深受其害,明世宗亦对蒙古深恶痛绝,史载他“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

    这两个之变,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最大最惨重的耻辱!

    皇后此时,吸取教训,主动提出号召京畿百姓入城避难,倒也不失为一片爱民仁心。

    只是,这听在残存的东林党官员心里,却是刺耳。有些人还心想,会不会是皇后借此想找借口收拾自己等人?

    不得不说,他们真是有精神病!

    于是,他们对视了一个眼神,又想转移话题和推掉责任了。

    然后,东林党代表人物之一的,侯恂站了出来!

    “此次边关和勤王失利,山东的朱家军亦然有重责,若非他们早移朝鲜之地,无法支援前线和勤王,何有如今之灾也。说什么出塞作战,中原历代除了汉朝时,又有那一朝出塞成功过?端是借口也!”

    好家伙,这话是要把屎盆子向朱家军头上扣了。

    “依微臣看来,既然蓟门和山海关长城守不胜守,倒不如以利诱之,以法抚之。复边市而安其酋,则鞑靼自去,蓟门自安,我大明当也可高枕无忧矣。”

    “以利诱之,以法抚之?”不等皇后发言,内阁亲皇派黄立极就有话要说了:“侯大人,你该不会是想让皇后和太子向鞑靼低头,答应鞑靼提出的和谈条件,交出朱家军众将的脑袋安抚鞑靼吧?”

    “黄阁老此言差矣。”侯恂不慌不忙的解释道:“微臣并非想让皇后娘娘和太子,向鞑靼蛮夷低头。而是为京畿百姓士绅身家性命着想!”

    “自我大明与建奴开战以来,喀喇沁鞑靼就一直处于中立地位,对之只能于笼络,而非于武力,以免其全力倒向建奴。然,此次朱家军大后方全力进攻鞑靼,肆意杀戮,如此不听调遣安排的军队诸将,不杀之如何能息鞑靼之怒?”

    见自己引经据典,说的许多官员,包括皇后在内,暂时沉默不语。

    侯恂又站出来,阴笑着说道:“皇后娘娘,太子殿下,请恕微臣直言,这次朱家军出塞战事,只怕已经是凶多吉少。一去二三月,却无奏折回报。如果他们打了胜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百官一听再度默然,心知侯恂言之有理。

    任何人只要是打了胜仗,都会第一时间把消息送到京城请赏的,那怕在草原上不方便。朱家军中有信鸽,也是不难的。

    只有打败了,才会不送奏折过来。

    此时此刻,一些早就暗恨朱家军众将不识招揽的官员。见时机已到,马上站出来附合,说道:“皇后娘娘,侯大人言之有理。依微臣看来,朱家军塞外之战,定是已然凶多吉少。不如乘这个机会,定一众不听号令的朱家军将一个讳败不报的罪名,派钦差捧尚方剑将其等斩首问罪,以抚军心民心,然后收拢朱家军残部,归朝庭兵部使用,解边关之危!”

    …(未完待续。)

第712章 朱家军大胜,震惊天下!() 
“皇后娘娘,微臣愿为钦差!”侯恂迫不及待的叫道。

    “皇后娘娘,微臣也愿赶赴山东传旨,将朱家军将家属斩首问罪!”另一东林党官员接口道。

    “皇后娘娘,马小三等朱家军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啊!”

    这些人,当真是想把人家全家杀光,心狠手辣也。

    紧接着,后面主动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