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从空中看下去,洛阳城下似乎被火光与烟雾笼罩,宛如仙境。
只是,这种仙境,显然是没人能享受的,就是城头上的守军,要不是风向是向外吹,这会儿恐怕也是早就跑了。
城下一片火海,火光中无数人影攒动,烟雾中不时有人晕厥。
当真是惨烈无比!
…(未完待续。)
第676章 收获良多的朱家军,返回山东!()
一天打下来,洛阳城的东,南,西三门都有传来喊杀声。
不得不说,李自成的野心很大啊,竟想一日而下洛阳,不过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的,他注定要悲剧。
洛阳一个主城,加上四个小关的优势,以及多重城墙的变态组合,加上守城中还有朱家军,其它人和福王也不像历史书上写的那样无能,想短期破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若是守军没有斗志,再坚固的城池也没有用。
之后的几天,李自成又接二连三的发动了攻击,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一百多门大将军炮,毕竟以豆腐渣工程水平打造的为多。几天狂用下来,坏了三分之一!
为此,让他心痛不已,火力方面一时间压制能力大降。
而流贼的炮灰也是死的越来越多,奇怪的时,好像没有再来增加的了,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于是,兵力越来越少的李自成所部,就算勉强冲上城墙上。
那怕,没有擂石攻击,在朱家军配合的军阵下,他们也能土鸡泥狗般给屠杀掉。
其原理很简单,一是他们没有朱家军士兵吊,二是将敌放上城墙,便若在野地列阵而战,虽说这“野地”窄小了些。但列阵一向是朱家军的强项!
在这种强烈的打击下,十天后。
难言的恐惧涌上城外闯兵的心头,他们的士气越发不堪重用。
李自成想用用饥兵不断的攻城,消耗城内官兵的军力,这个计划,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是撞见朱家军,以及暂时还算同心的洛阳守军,又有天险可守,结果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他心下恨极,知道自己的期盼己经成为一场空谈。
原因很简单,洛阳这边高迎祥给出的要求是拖住半个月,他们那边攻下兵力空虚的开封城就行。
原来,李自成想自己顺带攻下洛阳,这样在闯军中自己的地位就能提升很多了,现在看来是一场空呀。
只要有朱家军在,就是攻上了城关,也是无用功。
除非有数百门无损大炮狂轰,方可有一线机会强攻下洛阳,否则免谈。
想到这,李自成叹了口气:“难道攻掠洛阳,这半月来的谋划只是一场梦吗?唉!”
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得下令,收拢军阵,暂不攻城。休整!
连战了半月左右的洛阳城,终于是得到了难得的几天休息。
只是城下几十里地内,尸体叠加,到处是腥红的血肉,空气弥漫的血腥味怎么也消除不去。实在是太难闻了!
死尸就放在那里显然是不行的,这样会有可能出现传染病。
李紫笼想了想,在一个夜晚让小分队出城,给这些死尸上淋上火油,一把火给烧掉。
大火就在死尸上足足燃烧了几天几夜,一时间,倒也成功的算是一道火墙,让李自成原来最后一丝还想进攻的心思,完全破灭了。
那些流贼看到死尸燃烧起来的火墙,更是心里无比崩溃。
心想,再攻的话,难不成自己也将以后成为这燃烧中的一把灰土?还是算了吧!
毕竟想吃饱穿暖,也得留住命在不是?
最终,李自成得到军令,说要他汇合,时不待他也,无奈之下的他只得先让老营走人。让炮灰们留在原地,缓慢的当烟雾弹迷惑守军。
在几个夜色下,闯军中的主力,已然消失在了城外。只残存大量的流民和炮灰,留在原处。
没有闯军带队,此地又没有粮食再抢了,而且官军随时会杀来,所有饥兵步卒都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他们再无战心,或是奔逃而走,或是奔入各营地抢掠财帛,十几万大军轰然而溃。
至此,守军方面终于得到确信的消息,洛阳城守住了。流贼主力已撤退了!
一时间,兵备王胤昌与洛阳守备欢天喜地的哈哈大笑。
心想,等此次军功报上去后,自己又是能升官发财了。
不久,大捷的消息传出,全城欢腾,福王也下了旨意。全城守军集结,由世子朱由崧慰问军民,送来饭菜及御寒衣物犒劳。
更是福王再次在王府中,设下酒宴,宴请守城诸将。
第二天的洛阳各街道上,己经是人山人海,百姓无不庆幸。
福王府也下了血本,犒劳的饭菜颇为丰盛,比之百姓们过年时吃的还要好上数倍,当真是知道财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还是小命要紧这一道理了。
洛阳之战,闯军大败而回。
打扫战场时,发现各营地闯军丢弃的大量粮食,统计涧山粮库所得,共约得麦、豆数万余石,还有遗牛数千余头,马骡数百近千。
(皆是因为明军和朱家军骑兵后面冲来,从饥兵手中抢来的。)
金银细软不多,只得白银十万余两!
不过,贼军营地内,遗留洪亮的妇女八干多,洛阳城中不少光棍当场笑晕。嗯,朱家军也分了一dian女人带走!
此战李自成一败涂地,不过遗憾的是,没有捉拿到几个大头目。
洛阳大捷,如一声惊雷,以飞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扬开去。上传京师!
只是,在这其中,一则坏消息传来。
开封府,南阳府,归德府,汝宁府等地,同时也受到了流贼大军攻击,竞然是早有计划的高迎祥所部。但因为他们分兵和野心太大,结果是一城没拿下。
然而,大明也高兴不了多少。
因为,他们转道回去时,竞然不走寻常路。可能是有内应,得到中都凤阳的杨昌突然支援他处去了,兵力空虚,竞然打了一个奇袭。
成功的拿下了凤阳!
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原来历史上,会让流贼攻下的凤阳,这一次仍然还是难免此一灾,而且还是提前了好几年发生。
此战,高迎祥与张献忠两军早就肚子里压了一满的火,自然不会客气。
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之后,临走时。他们还烧了明太祖祖先的陵墓,高迎祥更是在得意之余,打起“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号,一时间,洛阳失利之事,似乎是影响大减了。
又有无数流民过来投靠于他们!
此一时,大明洛阳胜,然中都败。打平也!
此时,皇帝在宫中没醒,但是内阁接到了中都凤阳失陷的消息后。又闻陵墓被烧的报告,一怒而捕杀远在淮阴的漕运总督杨人鹏。
内阁急调新上任的都督洪承畴由固原东下,等候曹文诏来,以曹文诏作为中军主将,四面征讨。
交代,一定要在皇帝再次醒来前,将污蔑太祖陵墓的贼子头目们拿下,否则后果严重。
当然了,这事和朱家军可就没啥关系了。
在洛阳打了防守战,别人也没理由让他们急行军再战,毕竟是人都要休整一下。
何况他们还大胜了呢!
五月二十一日,李紫笼,江海,刘一来等人率军离开洛阳,洛阳军民倾城相送,一直送过洛水。
陈永福父子新任洛阳总兵,也在相送的人群之中。
各人相送间,都称陈家父子为军镇,讨个喜头。也有人言,李紫笼等人亦有可能升为一地军镇。
在大明朝,称总督,巡抚为军门,不过对总兵的称呼。一镇总兵多为“镇”,“总镇”。所以又有军镇之另称!
临行时,李紫笼对洛阳的局势略有忧虑。
因为,此地文官们似乎和开封府的官员们一样,过于短视。竞然瘵闯兵降者数万,收留为田户。洛阳的官府与汝州官府一样,让有前科者余者归田,给予自由之身,这样真的好吗?
这些人最后会不会成为后患?李紫笼十分的担心!
不过,他又不是朱子龙,也不是四海龙侯,更不是皇帝,屁股决定能力和思考位置,以及结果。
就算再担心,他也没法子改变什么。
不好过多干涉,只能是祝他们好运了!
嗯,还是想想已军更为实在。来时连后勤一万多人马。回山东时,人马原多,但是却多了一万多名妇孺,以及大量战利品物资。
这战争财真是发的,还没死多少人。相当于练兵了一次!
李紫笼和江海,以及朱家军众将,对视了一下,都想到了这一dian,皆是会心一笑。
心想,若是龙侯师傅归来,想必也会很是开心吧。
尽管一年没见师傅回来了,心里总有些挂念。
但愿,师傅可别千万出事啊!
…(未完待续。)
第677章 “垂帘听政”和摄政王!()
就在有人怀念,有人纠结,有人不怀好意,有人敌视,有人猜测朱子龙到底有没有出事,等等等等,各种情况错纵交杂在一起的时候。
大明京城最近一个月来,却是有诸多个流闻在流传,据说是从宫里和群臣中传出来的。
其中,一条最为盛行,和受人争议关注。
这条传言是,皇帝一年不醒,恐仙游不知归期。此仍吉兆,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是一年无君。于是,百官中有意,以大明江山为重,立请一位监国出来主持大局。
等皇帝醒来,监国自然撤消。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大明尽管有内阁处理国事,大体上皇帝那怕不在也没太大关系,就像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一样。
但是,内阁毕竟在家天下的大环境下,名不正,言不顺,皇帝和管事的是必须要有的。
这一点,支持的势力会有不少。
比如说,东厂和锦衣卫,太监集团,皇亲国戚爵贵集力,心向帝王的军队,支持皇权的读书人和百姓等等。更有朱家军力挺皇室!
所以,当年张局正那么吊炸天,也不可能废帝自立,就是这么个原因之一在其中。
仅然如此,暂时选出一位监国,就是必须的了。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监国人选大多都会是太子。
《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
《史记·晋世家》:“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旧唐书·高宗纪下》:“庚申,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
然而,现在的情况太特殊了。太子才一年,还在吃奶呢,他怎么可能做的了一个国家的主?
让一个婴儿当监国也是在开超级玩笑,再怎么开明的支持者,恐怕都不会认为一个吃奶的婴儿,能管理的了国家。
于是,现在的情况就有些诡异了。
太子过于年幼,无法直接监国。勉强监国也得有人帮忙才行!
那么由谁来帮忙,太子进行监国呢?
这才是百官和百姓们,争议和关心的一个地方。
早早在内阁里让朱子龙拉拢的人,以及投靠过来的一些官员,以及朱家军大部分人(特别是暂时的当家人林双儿),自然是力挺其中一个提议,那就是,太子监国,然后由皇后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始于汉朝,当年刘绑死后,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国君去世后,如果继位国君年纪幼小,可以由国君的母亲辅政。
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太后,所以辅政的太后一般坐在国君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国君谈论政务。
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国君,或未来国君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中国的历史上,这种事件出现过多次,并不是清朝才有的传统。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
又如:汉惠帝不理政事,吕后临朝。汉殇帝出生不过百日就继汉和帝为帝,皇后邓氏以皇太后临朝。
再如:南北朝时期北魏冯太后,也曾经临朝称制。
还有:唐朝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甚至废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
就连宋代,也有多位皇太后曾临朝的称制。
之所以,清朝时期的垂帘听政,最为让我们中国老百姓,耳熟心记,就在于一个人。
没错,他就是慈喜太后。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然,更让中国人铬记于心的,就是这位让后人唾骂万年的太后,的卖国名言和卖国行为。
她的四句名言是:
【一】“保大清不保中国”,【二】宁予友邦,不赠家奴,【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四】“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
当然,现在明朝没有灭亡,自然除了朱子龙以外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女人。
但是,就算是向上看,以前的朝代。
但凡后宫主政的事情发生,似乎国本都不太牢固。
如,吕后垂帘的汉朝,她用竹签刺杀了韩信。而且还想让皇帝成为傀儡,最后汉朝内政大乱,若不是后来出了名君权,当国本已乱。
再如,武则天,更是直接改朝换代了。
所以,当这个流言传出来时。很快,那怕有黄立极等人支持皇后,也有许多大明的官员表示了反对的态度,特别是那些言官们。
再加上,明朝成立时,朱元璋曾立过祖制,后宫不得干政。
因而,张皇后想出来帮儿子一起监国,这个打算,真想要实现,恐怕很难。没看到,现在朝中都为此事,吵番了天吗?
现在的情况是,原内阁中一半的成员反对这件事。
原本中立的卢象升等人,似乎最后也站在了反对的那一边。光依靠黄立极等支持的人,是不太够的。
到最后,文武百官在朝会上争吵后的结果是。
太子监国是正确的,是必须的。但是这个帮忙太子监国的人,则不能是皇后,要另外选。同时这个人还不能完全凌驾于内阁之上,要与内阁相x相成才行。
也就是说,太子监国是肯定的,但这个摄政王的人选就值得商量商量了。
(摄政王,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