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杨再兴的武艺有多高,花逢春他们这些太行山的年轻人私下里议论过,估计就算是将上一辈之中的浪子梁青、小李广花荣、金枪将徐宁、扑天雕李应、青面兽杨志、石头孙立等人拉出来,估计能和他打个平手都够呛,就不要说这些小家伙们了。
花逢春看到是他出去之后,立刻放心了下来,往回走了几步,转身和呼延钰站在一起,为杨再兴掠阵,以免对方再次在打不赢的时候,用阴招伤人。
杨再兴可不是花逢春,他的杨家枪虽说讲究的也还是一个招数,但是他自己是一个力大无穷之人,他之前在遵义军的时候,可是能够一人徒手拉着牛尾往回走,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他也是因此才在杨家暂露头角。
杨再兴一出手就是一个大力突刺,蛮族首领从他的攻击之中,没有看到任何的招数,这让他心头一喜。
难道说自己这次遇到了一个白痴汉人,竟然放弃最重要的招数,和自己比拼力量,而且他用的还只是一杆长枪而已,难道说这个人真的嫌活的时间长了。
无论如何,蛮族首领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自己绝对不能够放过,如果说能够杀了这个汉人,对面的那些人应该就会认怂了吧!
第一百八十一章乌蒙王罗星()
蛮族首领自认为杨再兴冲过来,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对着前方快速的挥出了自己的斧头。
但是他实在是太小看杨再兴的这杆长枪,杨再兴的才长枪重量达到了四十八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够算是轻武器,没有任何一件轻武器能够达到这样的重量。
蛮族首领的大斧,跟杨再兴的长枪,马上撞在了一起,两把武器撞击的瞬间,发出了激烈的撞击声,完全不像蛮族首领自己想象的那样。
他以为杨再兴受了这一下,必然会有停顿,甚至长枪都会弯曲,但实际上长枪不但没有弯曲,反倒向着前面继续的推进了一点,就是推进的这一点,使得蛮族首领的大斧不能够继续砍下去。
杨再兴的动作完全没有停,他的长枪对着蛮族首领大斧的侧面,快速的敲击了一下,他本来不会这一招,这一招还是刚刚他跟着花逢春学来的。
杨再兴不但自身拥有着强大的武艺,而且他对于其他人的招式的学习能力,几乎是达到了一个很恐怖的地方,有的招数,只要他能够大概的领会其中的意图,甚至能够一次就学会。
在对方非常惊讶的眼神之中,他的长枪已经划过了斧头的侧面,对着对面的那个蛮族首领的面门而去,只要这一枪能够刺中,对方绝对在他手下,不可能再继续活下去。
“且慢……”
此时从远处忽然出现了上千的人马,将他们所有人给团团为主,包括那些乌蒙部落自己的人也是如此。
这些人一看也知道是乌蒙部落的人,因为他们和之前出现的那些人,从打扮上完全是一样的。
说话的那个人,也同样是乌蒙部落之人的打扮,但是从样貌上来说,他跟其他人又有些不同,他的肤色似乎稍微白皙了一些,颧骨也没有那么高,但是他本身又长得非常的魁梧,身高比他周围的所有人都要高。
在这个人喊话之后,杨再兴、花逢春和呼延钰三个年轻人,已经退回了大宋这边的阵营之中,静等之后的事态发展。
“我乃是大宋参知政事秦桧是也,不知道这位首领如何称呼?”
秦桧觉得这个人和之前的乌蒙首领不同,或许他之后要做的事情也会不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我便是乌蒙,你也可以叫我的汉族名字罗星。”
乌蒙首领大声,但是又很平和的对秦桧他们喊道。
乌蒙一词在历史上出现,实际上是在公元十一世纪,之前对于这些部落的称呼是乌蛮,其族源甚久远,是乌蛮仲牟由的后裔。
在三国志之中,诸葛亮征服西南少数民族的时候,就有其记录,其首领济火,就帮了诸葛亮大忙。
元朝人托克托著《宋史》,在“黎州诸蛮”条内有“乌蒙蛮,在州东南千里”的记载,这也是关于这个地区部落的最早记载。
宋代就已经将他们称为乌蒙部了,封罗杓为乌蒙王,又在芒部置西南番部大巡检使司。
宋代的黎州在今四川冕宁,乌蒙蛮在黎州东南千里,从方位、里程推断,当是今昭通地区,具体在什么地方还有争议。。。
乌蒙在当时实际上指的是一整个面积庞大的地区,从贵州西部,到四川南部,到云南都有分布,当然期间也有别的民族存在,只是乌蛮是最强的整体部落,因此才以其命名整个地区,绝对不会仅仅只是昭通的小片地区。
不过托克托也只是用只言片语,简单地记述了这个部落而已,却没有详细的描述其他的记录,甚至连范围都是不确定的。
《新唐书·两爨蛮传》记:“乌蛮与南诏世为婚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曰阿竽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
贵州《大定府志》记“按昆明(蛮)即居曲州、靖州故地之阿竽路,盖宋朱提、南广二郡。”这里指的“昆明蛮”即乌蛮,又称“昆明诸种”,说明乌蛮绝对不是一个部落,而是地区内一个大的族群内,所有部落的总称。
“盖宋朱提”的“宋”指的是南朝“刘宋”,据此可知乌蛮中的阿竽路、阿猛、阿夔等部落,至少在唐时的居地即今昭通地区及附近的广大地区。
据上引“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这段话之中可以知道,阿竽路他们部落当时的大首领叫做阿统,他带领部落结束了游牧生活,迁居于阿竽路。
其俗依然是不知耕稼,以牧畜为业,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都披牛羊皮。
据《镇雄县志》载:“唐乌蛮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同居于此,以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又以其祖名号此地为芒部。”
阿统一说迁于阿竽路,一说居于芒部,这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笼统一点说,阿统这位乌蛮出名的领袖,唐时已在今昭通地区。
不过对于七个大部落之中的其他六个,是否在昭通还有待商榷。
对于乌蒙部落,说得较具体的是明朝人著述的《明一统志》,其中记载,乌蒙军民府:“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至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
明人曹学佺著述《明一统名胜志》、清人徐松辑《宋会要》稿等有类似记载,这都说明乌蒙由乌蛮而来。
《大定府志》:“有祝明,居堂狼山中,以伐木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笃慕在罗邑山(有写为洛宜山、乐尼白),生了六个儿子,分别发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部落,是为乌蛮历史上的六祖分支。其中,布、默两支后裔,分布较广,遍及滇东、滇东北、黔西、黔西南和川南等地,是为今这些地区彝族的先民。
第一百八十二章乌蒙王()
也就是说这个乌蛮部落就是现在,我们所知晓的彝族的祖先,就像溪洞族是苗族、壮族、畲族、部分客家人的祖先,大理是白族的祖先一样。
刚刚这个罗星说自己是乌蒙,乌蒙其实是乌蛮整个部落大酋长的名称。
乌蒙部落之前的首领名叫罗杓,是大宋之人物,入赘了乌蒙部落,成为了乌蒙王。
史书记载,“始祖罗公讳星字杓,太府君自江西入籍平叛,以从征有功,遂封为乌蒙王,后卒,葬于坐宅后边,有坟茔镌碑为记。”
另有《盐津县志》记载,阿杓奉命讨夷,到了乌蒙部落,看到夷民以:“康、麸、秕、稗、野果、野菜充饥”,“亦身露体”,“居住洞穴”。
不忍以兵威定,身为将军的阿杓,自然想到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安扶政策,便实施宋朝的“和亲”政策,入赘为乌蒙部落“大鬼主”即酋长的女婿。
于是“乱平,封为乌蒙王,赐姓禄。”按传统的婚姻习俗,入赘女婿要改名换姓,随岳父姓,岳父母视其子,内兄弟姐妹称呼其兄弟。因此,史书上有:“阿统的十一世孙”和“罗兄禄弟”的记载。
阿杓约在公元1122年,奏准告老在盐井大同夷渡山,即今普洱镇小洞村安度晚年,卒后安葬在夷渡山石马岗。
普洱渡夷都山,现尚存传说的乌蒙王墓,墓前有马、羊、狮等石刻,墓碑一块。
这个人按照年龄来说,在四十岁上下,又说自己姓罗,加上他汉族人的面貌,应该是老乌蒙王罗杓的儿子。
“不知道您和老乌蒙王罗杓是……”秦桧对着乌蒙王试探性的问道。
“乃是我的父王,只不过父王已经身故多年了,不想参知政事大人,还知道家父的名号。”罗星对秦桧笑着说道。
罗星能够露出这样的表情,这显然是在对秦桧释放善意。
“乌蒙王言重了,老王乃是一带豪杰,我自然是知道的,只是因为不知道你们已经完成了统治者的变更,所以倒是不知道大王的名号,这里多有失礼了。”
秦桧对着罗星拱拱手说道。
知道乌蒙老王的名号,这并不是秦桧通晓历史,而是在他的记忆之中,还有着多年前册封乌蒙王时候的记忆,所以才恰好记得,否则谁会专门找这样的记录。
“听说秦参政到此,我特意带着族人过来迎接,谁知道刚刚下面的人不守规矩,对您多有得罪,还希望秦参政不要在意才是,我在此赔礼。”
“大王,这不算什么,只是刚刚我这手下,失手之下,杀了一个贵部落的勇士,应该是我们说多有得罪才是。”
“这些话,我们就不要再多说了,是他们无礼在先,又实力不济,死不足惜。
在这个荒郊野岭的地方,和您交谈也不是待客之道,不如您就随着我一起返回部落之中,到时候,我们部落以酒菜招待大宋前来的各位贵客,也好让人知道,我乌蒙部落不是没有任何礼节的部落。
而且话说回来,我乌蒙部落也是当今大宋朝廷,之前亲封的部落,也属于是大宋的子民,这是我的父王之前一直教导我的事情,我时刻都牢记在心。”
听到罗星这么说,秦桧完全放心了下来,这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他还承认他们乌蒙部落,是大宋所属的部落,也是大宋的一员,只要他还承认这一点,秦桧就觉得不会有危险,因为他们还算做是自己人。
“大王,我现在非常冒昧的,跟您问一个问题,你们乌蒙七部现在加在一起,一共有多少人口,又掌管着多少土地。
因为我之前也不知道这些,所以也只是好奇一问,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如果您不想说的话,也可以不用去回答。”秦桧对着罗星问道。
“秦参政这么问了,我肯定是要说的,不过这个还真不好说,如果说到这具体的数字,连我都不太清楚。
不过我乌蒙部落,掌管着周边方圆千里的广袤土地,七个部落的总人口加在一起,约莫耶有百万之众,能够拿得出手的战士,差不多有五、六万人,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征招更多。
不知道我这么回答,请参政是否能够满意,毕竟没有专门统计过,而且各个部落之间,也有自己的秘密,所以只能够给这样一个大概。”
“满意,满意,罗首领能够将这些如实相告,我已经觉得非常的满意了,只是如果掌控着如此大的范围,岂不是贵部落和大理、吐蕃都有接壤。”
“我乌蒙部落和南诏国系出同族,那大理国灭了南诏国,因此我乌蒙部落,之前世代与大理国乃是敌对的状态。
而且大理国之前,曾经趁着辽国和金国的入侵,大宋无暇南顾的时候,屡次侵略我乌蒙部落,和其他大宋的西南土地,因此我们和大理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西北面的吐蕃,同样跟我们接壤,但是那里高山峻岭阻隔,所以他们很难从那边过来,到谈不上有太多的接触。
虽说吐蕃跟大宋也有领土之纷争,但是与我乌蒙部落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我们跟吐蕃之间,没有太多的仇怨。
秦参政,我这事就事论事,有些话可能大人会不爱听,还希望秦参政不要有任何的想法才是。”罗星说道。
“我怎么会有想法,大王说的这些都是实话,我也已经从您的语言之中,感觉到了您对大宋的诚意,我对你们乌蒙部落,从一开始没来之前也好,还是经过了刚刚的事情也罢,绝对没有什么恶意存在。”
“不知道这次秦参政前来,所为何事呀!”
“我受到当今圣上之托,前去大理国拜访。”
“去大理国?”
“是的,大理国现在的国王段正严派人进贡,当今圣上高兴之下,故名我前来。”
听说秦桧要去大理国,罗星马上露出了惊讶,且有些为难的表情,毕竟他才刚刚说过乌蒙和大理国是世仇。
第一百八十三章大宋和乌蒙部落()
“原来是这样……只是我们乌蒙部落,这算起来已经约莫有二、三十年,没有到朝廷去拜见当今圣上。
之前确实是因为路途遥远,加上我刚刚继承部落的大小事务,没有能够及时前去,对当今圣上多有不敬,这个我实在是非常的愧疚。
之后我有意,在秦参政返程之时,随着秦参政一起前去大宋国都,拜会当今圣上,以表达我乌蒙部落的崇敬之意。
到时候我乌蒙部落一定会选择最好的贡品,同时奉上一些牛羊,还希望到时候秦参政能够帮忙引荐,不要推脱才是。”
罗星说完这话之后,秦桧微微一笑,这就是他想达到的目的。
他刚刚告诉罗星,自己要去大理国出使,实际上是故意这么说的,就是为了给对方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迫。
乌蒙部落和大理国两个势力,是世世代代的仇家,同时两边一方属于大宋。一方是独立存在的政治势力,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大理国之前进行入侵的时候,大宋才会出兵,不但收复自己的土地,还安抚乌蒙部落,也同样保护他们,就像是自己的子民一样。
但如果说现在大宋跟大理国,建立了比较好的外交往来,而且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已经数十年没有进行朝拜的乌蒙部落,在大宋这边接受了大理之后,又会是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这还真的是有些不好说。
本来乌蒙部落自成体系,也是半独立于大宋势力范围之外的,如果说大理国这次真的向大宋进行了臣从,那么两边在跟大宋在外交地位上,实际上是差不多的。
而且刚刚才向大宋进行的进贡和大理国,甚至会显得更加的有优势,毕竟大宋都已经忘了在边陲的位置,还有着一个名叫乌蒙的所属部落了。
如果说之后乌蒙部落,跟大理国再次起了冲突,如果大宋向着乌蒙还好,就算是保持两不相帮的态度,对于乌蒙部落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现在看来大宋在某个时候保持这样的态度,并不是不可能。
之前罗星跟秦桧说的都是实话,他们整个乌蒙部落人口的数量,也就一百万左右,所有的部落加起来,他们的兵力也就数万人。
大理国的人口数更多,数百个部落加在一起,可以出兵二、三十万,和大宋、金国相比确实不多,但是和乌蒙相比,却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