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板可曾听说过蜡纸梗火柴?”齐志宇道。
刘鸿生扭头望一眼林天翼,林天翼摇摇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种火柴。”
“齐老板肯否就你说的这种蜡纸梗火柴赐教一二?”刘鸿生道。
齐志宇道:“蜡纸梗火柴简称蜡梗火柴。用薄纸浸以熔融的石蜡后挤缩成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长梗条,再经切断制成火柴梗。适合于缺乏木材的地区。因梗枝含蜡量大,引燃性能比较好,燃烧时间也比同样规格的木梗长2~3倍,适用于航海、渔猎、勘探等野外作业的环境。但是这种火柴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石蜡在较高温度下易软化,使梗枝的刚度降低,影响使用,所以不适合热带地区使用。”
林天翼已经用随身携带的钢笔把齐志宇的话一字不差的记在了拍纸簿上了。林天翼认真地揣摩着蜡纸梗火柴的生产方法和优缺点。抬起头兴奋滴对刘鸿生道:“齐老板又帮了咱们一个大忙,这个火柴完全可以在中国使用,而且比起传统火柴更具优势,回去我立即组织这种火柴的生产。”
刘鸿生没有像林天翼那么激动,刘鸿生此时在想,这个齐志宇前些日子去苏州没有同林天翼提这个蜡纸梗火柴的事,而今天却当着自己的面把它提出来,齐志宇这分明是不打算无偿向自己提供这个火柴生产技术了,显然他想通过此举得到自己在商业上的帮助。
“齐老板,我们那个火柴头的生产技术得到了你的指教,可谓受益匪浅,现在又送给我们这么一份厚礼,我真是感激不尽。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听说齐老板新近盘下了奥普的电器公司,准备在灯泡产业上大展拳脚。我这些年在上海、苏州经营煤炭、码头,生产洋灰、毛纺、火柴积累了一些资金,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如果齐老板有什么困难,无论资金还是销售渠道我都可以提供帮助。”
第二十六章冰天雪地()
“实不相瞒,刘老板,我们生产的亚字牌灯泡无法在上海打开市场,不是质量的原因,而是上海的灯泡市场被美国奇异厂占据着,国人只认洋货,不认国货。我计划到内陆城市去开拓市场,无奈资金紧张,这个计划暂时还无法实施。”齐志宇道。
齐志宇说罢,站起身,对刘鸿生和林天翼道:“二位有没有兴趣随我到厂子里转转?”
刘鸿生道:“好,我正有此意。”
齐志宇带着刘鸿生和林天翼走进灯泡生产车间。胡西园和奥普跑过来,同刘鸿生和林天翼寒暄几句,就引领着他们依次参观灯泡的生产流程。胡西园从一名女工面前的工作台上拿起一个刚生产出来的灯泡递给刘鸿生。
“刘老板,这是我们新研制出来的螺旋丝可乐灯泡,比起现在市面上那种长圆形直丝灯泡,这种螺旋丝可乐灯泡具有灯泡热力集中、温度高、效力强,光呈淡黄色的优点。”胡西园如数家珍地向刘鸿生介绍着可乐灯泡。
“呕,真想不到,咱们中国人也能生产这么好的灯泡,胡经理,这个灯泡寿命如何?”刘鸿生问。
“我们曾经拿这个可乐灯泡做过实验,每天持续烧十六个小时,最好的记录是四十三天,最差的纪录是二十七天。”胡西园道。
“我那些工厂利用的灯泡都是日本灯泡,每天烧十四五个小时,用不上一个月钨丝就烧断了。看来我以后该用你们这个亚字牌灯泡了。”刘鸿生道。
刘鸿生和林天翼参观了灯泡生产流程,跟着齐志宇回到别墅。
“齐老板,你们生产的这个亚字牌灯泡技术先进,质量也靠得住,我那些厂子每个月都要消耗两三百个灯泡,从现在开始,我就用咱们中国的亚字牌灯泡了。我在国内、南洋同不少商家有商业往来,我可以把亚字牌灯泡介绍给他们。多了不敢保证,一个月帮你推销五千支灯泡还是有把握的。再就是你打算到内陆开拓市场,缺少资金,我可以给你提供十万块的援助,不知够不够?”刘鸿生道。
齐志宇道:“刘老板这么慷慨,令我十分感动,我们厂现在的生产能力每个月也就能生产两万多个灯泡。如果刘老板能够帮助我打开南洋市场,我想国内的市场就没有必要去开拓了。”
林天翼道:“上海港天天有外轮停靠卸货,这些轮船返回去的时候通常是不会跑空船的,都要装运中国的瓷器、工艺品、矿产等商品,或者在返回途中沿途港口销售,或者干脆运回本国销售。齐老板为何到这些外轮上推销自己的灯泡呢?”
齐志宇一拍脑门,“呕,这个主意不错,我怎么没想到?好,明天我就派人去港口推销灯泡。”
齐志宇见刘鸿生这么慷慨、豪爽,也就不好意思张口借钱了。齐志宇婉言谢绝了刘鸿生的好意,刘鸿生也没有坚持,可是刘鸿生回到苏州的第三天,就派了林天翼带着几个随从来到亚普洱电器公司,将一张签着自己名字的十万元的英国汇丰银行的支票交给了齐志宇,并且还按市场价买走了一万只灯泡。齐志宇写了一份以电器公司作抵押的借款合同,林天翼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带回去。
齐志宇到汇丰银行取出十万元现金,自己留下两万元,其余的都给了胡西园,让胡西园用这笔钱去广州、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开电料铺,开拓内地市场。林天翼的主意是不错的,经过十多天的奔波,销售人员终于向一艘开往澳洲的轮船推销出去八千只亚字牌灯泡。齐志宇在上海转悠了几天,意外地发现了一家经营不善的印刷厂。印刷厂有两台在当时比较先进的上海明精机器厂生产的落石架印刷机,有五六十个工人。齐志宇花了一万七千块钱就把这家印刷厂买下来了,交给胡西园管理。这个印刷厂对于齐志宇而言意义重大,意味着从今以后,磐石鸡爪顶子山洞里的书稿通过印刷厂就可以印制成书籍出售。
上海富人多,乞丐也很多。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失去土地或者躲避战乱的难民拖家带口地从上海周边的地方涌进这座中国最繁华的都市。齐志宇看见这些乞丐不免心动,他打算拉起一支队伍,这些乞丐无疑是最好的士兵人选。王哲让已经改了名字,不再叫王哲让了,齐志宇把哲让改成了耀武。两个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处的跟亲兄弟似的。齐志宇每有空闲就会带着王耀武到上海乞丐聚集的地方转悠,在乞丐中物色适合当士兵的人选。他们的标准是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身体结实,性情憨厚、孤身一人,无不良嗜好的男子。十几天里这样的人一共找到了三百多人,这些人每找到一个,就以招工为名带回电器公司。
十二月下旬,宋健的腿伤完全康复了。这天齐志宇把胡西园、奥普、王耀武的叔叔、赵巡捕、岑万春等人请到国际大饭店喝了顿酒,翌日便带着王耀武、宋健、宋金平和三百多个未来的士兵上了开往山东的火车。一行人在泰安下了火车,齐志宇和王耀武前往上王庄,将王耀武的母亲和几个兄弟姐妹接到泰安住下了。第三天上了火车,在路上颠簸、辗转半个多月总算是到了家。
磐石已经是寒冬腊月了,下了几场大雪,原野覆盖上没膝的积雪,刀子似的西北风在旷野里肆虐,卷起漫天的雪尘,吹刮得隔着几十米都看不到人影。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撒泼尿在地上,一眨巴眼睛的功夫,冒着热气的尿液就冻成冰了。这个时候只要没有火上房的急事,东北的百姓大多都呆在屋子里,守着热炕头、火盆,没有人愿意出门挨冻,如果在家呆闷了,想到邻居家扯会闲篇打发时间,也是一路小跑过去的。
齐志宇从上海带回的这些人尽管来的路上根据沿途气温的逐渐降低降低,换上了棉衣棉裤、棉帽子,出关后又套上了厚重暖和的羊皮大衣。但在磐石车站换乘雪爬犁前往烟筒山镇的路上,这些南方人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他们一边惊奇地欣赏着童话般的冰雪世界,一边抱怨东北的严寒。
“齐大哥,我以为山东就够冷的了,到了这才知道山东那里的冬天简直算不上冬天。”王耀武转过头对坐在他身旁的齐志宇道。
“齐先生,这里的雪下的,都能把人埋上了。要是不认路的,一下掉进大雪坑里,一下就没影了。”宋健坐在爬犁前头,挥着鞭子赶着马匹,头也不回地道。
“剑平,咋样,冷不?”齐志宇用带着棉手套的手摸了一把宋剑平头上的狗皮帽子,笑着问。
“不冷,一会下了车,我去打雪仗。”宋剑平用袄袖子抹了一把拖得长长的黄鼻涕,大声道。
齐志宇又对宋健和王耀武说道:“这里冷是冷点,不过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喜欢上这里,喜欢上这里的东北人了。跟你们说吧,早年间这里是大清朝的封禁之地,没有多少人在这里生活,后来老毛子不断袭扰边疆,侵占咱们的土地,清朝才允许关内百姓向这里移民,那些关内来的百姓到了这里就舍不得走了”
“为啥不愿意走了呢?”宋剑平歪着小脑袋瓜问齐志宇。
“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山上的野物,河里的鱼虾多的吃也吃不完,老百姓为此还编了个顺口溜: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齐志宇道。
“哎呦,要真是这样,老百姓岂不是不用种田,干活了,饿了,顺手抄起个棒子闭着眼睛一砸,就打到一个狍子,吃狍子肉吃腻了,到河里用水舀子一舀就有鱼吃了。”王耀武道。
“小子,这话自然有夸张的成分,不过用来形容这里的野物多还是恰如其分的。”齐志宇道。
齐志宇在上海启程之前就给老黄发了电报,委托他在小村子旁搭建供三百多人居住的马架子。老黄霸占了齐志宇的酒馆和大砖房,表面上装出理所当然的样子,其实内心里还是比较歉疚的。为了寻求心理平衡,齐志宇求他办事,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齐志宇带着众人回到了磐石,二十多座马架子就已经矗立在那里了。齐志宇刚从马爬犁上下来,老黄和小菊就从屋子里跑出来,先后给齐志宇来了个热烈的熊抱。
“小子,你可想死我了。”老黄搂着齐志宇,不住地拍着齐志宇的后背。
齐志宇在上海呆了差不多两个月,老黄在磐石虽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并且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有俄国或者朝鲜女人给暖被窝,可是他仍然感觉莫名的孤独。原因是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无法抹去同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理距离。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想起齐志宇,那种感情就像亲哥哥思念远走他乡的亲弟弟一样真挚而强烈。小菊一看见哥哥,眼圈就红了,“哥,你这两个月咋不给我来个信呀?外面兵荒马乱的,多让让你惦记!”
“小菊,我以为你一直在奉天呆着呢,再说我在上海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哪有功夫呀?”齐志宇道。
第二十七章振华武术馆()
齐志宇从上海带来的人很快就被安排到那些马架子里,齐志宇挨个屋走了一遍,看见老黄已经把被褥、脸盆、毛巾、粮食、锅碗瓢盆等按人头准备齐全了,而且每个屋子里还用木板搭了南北两面大通铺,另外还安装了一个柴油桶改造的大炉子,这才放下心来。
“老黄,这次你总算做了回好事,替我搭建了这些房子,又准备了这些日用品,让你破费了。”齐志宇道。
“也没花多少,就两千四百多块大洋。被褥都是我买了棉花、布匹,请镇子里的老百姓帮着做的,每做一套被褥给三十根油条,老百姓都乐坏了。”老黄道。
“你是越来越会做生意了。”齐志宇从兜里掏出二十五张十元面额的银元卷,递给老黄。
老黄接在手里数了数,笑了,“小老弟,我看出来了,你这次到上海转了一圈,想必是发达了。”
“就是弄了个印刷厂,对了,老黄以后你那个文学研究社抄写的书稿就别给别人了,直接给我就行了,那些报馆、印书社给你多少稿酬,我就给你多少。咋样?”齐志宇道。
“呵呵,你小子想得美,明天我也去上海转转,咱也弄他也个印刷厂玩玩。”老黄道。
“老黄,从你小子身上拔根毛咋这么难呢!”齐志宇感慨地道。
齐志宇从上海带回了五千个沙发弹簧,又从烟筒山镇皮货商手里收购了四百张皮子,沙发厂便开工了。齐志宇离开的这两个月,许木匠带着他的徒弟参照齐志宇给他的沙发生产工艺已经将沙发琢磨透了。许木匠这段时间带着十个徒弟制作了五十多个沙发框架,齐志宇回来后,他们只需将弹簧固定在底座框架里,在蒙上一层皮革,弄个布套,一个沙发就做成了。然而固定弹簧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原来那本沙发制作工艺是用沙发固定条连接s形弹簧。但这个时代还找不到s形弹簧,所以与这种弹簧配套的沙发固定条自然也弄不到,此时唯一可用的沙发弹簧就只有喇叭状弹簧。在上海的时候,齐志宇以为回来后只需在底座框架内侧钉一些小钉子,牛皮绳的两端固定在钉子上,用牛皮绳固定弹簧,然后用麻袋片绷紧弹簧,外面再蒙上一层皮子。可是用这种办法做出一个沙发,却发现坐上去弹簧咯屁股,很不舒服,而且时间长了,弹簧势必会磨破皮子。许木匠把沙发拆开,自己琢磨出一个办法,他在沙发底部的木板上按照弹簧底部轮廓,钻出许多环形排列的小孔,用很粗的牛皮绳穿过小孔固定弹簧底部,沙发底座框架上部则增加了一个木板,按照相同办法固定弹簧顶部。木板与蒙皮之间再塞上一层厚厚的乌拉草,坐上去屁股能找到沙发的感觉。而沙发靠背上的弹簧,考虑到舒适性就不能加装木板了,不过沙发靠背受力相比底座要小许多,所以靠背上的弹簧一侧仍用木板固定,与背部接触的那一端则直接用麻袋片紧绷在靠背上,这样做出来的沙发倒是很结实,很不错的。张裁缝做出的皮套、布套针脚密实,看不到线头,很工整,套在沙发框架上大小正合适,也很美观。
最开始沙发厂每天只能做五六个沙发,主要是张裁缝和许木匠那些徒弟们对木匠活和裁缝手艺正处于学习阶段,估计经过几个月的不断学习、磨练,每天制作十个沙发不成问题。磐石以及磐石周边的县城这个时候沙发还是个新鲜事物,物以稀为贵。齐志宇把沙发的价格定为三十元。老黄按友情价每个二十元的价格一口气买了十个回去,放在水月洞天和妓院、澡堂子里。这起到了不错的宣传作用,老黄的顾客们的屁股做惯了太师椅,这暄腾腾的东西一坐上去就陷进去了,身子稍稍动弹一些,就会感觉到那种要把你整个推起来的弹力,别提多舒服了。老黄的顾客都是县城、镇子里的有钱人,看见人家买了沙发,自己如果不在家里摆上两个,就觉得有失身份,于是就都买了沙发回去。三十块大洋,够普通人家一年花销了,但在那些达官显贵眼里算不上什么。沙发厂一开张,生意就十分红火。沙发厂没做出的沙发刚摆到院子里就会被等候在院外的马车拉走。这些人买沙发的人都是拿着老黄的条子过来的,他们都是老黄的老客户。碍于老黄的面子,齐志宇只好先满足这些人的需求,而那些没有关系却想要购买沙发的人只能往后排队了,在这一点上真是跟后世很相似呀!
水月洞天后面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村子,村子距离镇子不过三五百米,镇长自然就把这里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宋健带着人在村子旁辟出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