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用在该方向上的巴军能够解放出来,提前开始扫荡印刻克什米尔地区的行动,加快取胜的步伐。
当然,麻烦也不是没有。
在占领斯利那加之后,巴军首先要考虑的还不是怎么安置几万印军战俘,而是如何喂养几十万平民。
要知道,印军投降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储备的食物用光了。
为此,巴军不得不调动c…130运输机进行空运。
当然,也不得不在斯利那加多花几天时间来稳定局势,包括运走印军战俘,不可能像设想的那样立即把部队派出去。
到了白天,巴军把重点转向了查谟。
在占领了斯利那加之后,对巴军来说,查谟就是最后的目的了。
只要打下查谟,巴基斯坦就能迅速扫荡整个印控克什米尔,从而达成基本战略目的,也就可以坐下来跟印度谈判。
当然,前提是印度愿意谈判。
只是,查谟不是斯利那加。
关键就是,这里不存在粮食不足的问题,而且印军对平民的控制力度更强,守军的兵力也更多。
此外,印军还有足够多的重型装备,特别是大口径火炮。
其实,整个白天,巴军都在查谟外面转圈,并没有攻入城区。
为啥?
按照巴军制订的计划,至少要用3天,甚至5天才能打下斯利那加,而在占领了斯利那加之后才是强攻查谟。
也就是说,巴军是按照3天的时间来为攻打查谟做准备。
当时,围攻查谟的巴军,有很多都还没有完成战前准备。
显然,就算斯利那加的印军投降了,巴军也不会在准备不到位的情况下发起攻打查谟的行动。
按照巴军的意图,如果能够像斯利那加一样,让查谟的守军投降,那就再好不过。
当然,巴军指挥官没有抱多大的幻想。
毕竟,查谟不是斯利那加,而且查谟离印度本土更近,因此守卫查谟的印军很有可能死战到底。
其实,斯利那加的守军不战而降,对印度当局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冲击。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高层才猛然明白过来,巴基斯坦的战略目的是扫荡克什米尔,而不是攻入印度本土。
显然,在拉合尔这边,巴军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牵制住印军的主力部队。
事实上,巴军也确实牵制住了印军的主力部队。
对印军来说,现在是骑虎难下。
为啥?
放弃在拉合尔被围的18万将士?
显然,不管是谁指挥印军作战,都不可能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
在战场上抛弃18万将士,绝对不会得到原谅。
营救这18万将士?
显然,那就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也就没有办法增援查谟,更别说赶在巴军巩固战线之前夺回斯利那加。
哪怕以当时的情况,印军根本不可能夺回斯利那加。
再过得了几天,恐怕连查谟都会沦陷。
只要查谟完蛋,印度就会丢掉整个克什米尔。
继续打,还是坐下来谈?
前者,只会继续损兵折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后者,必然会导致印度当局垮台,甚至在印度国内引发动乱。
那么,驰援查谟是必须的。
放弃拉合尔的18万将士?
可见,不管怎么选,对印度来说都不是理想的,甚至是可行的选择。
要命的是,印度当局必须在几天之内做出选择,并且采取行动。
到底该怎么选,到底该怎么打?
别说印军将士,连印度领导人都拿不定主意。
当天,印度总理至少召开了3次紧急会议,商讨的正是如何救援18万将士,以及如何守住查谟的问题。
可惜,召开再多的会议都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
第611章 内乱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已经是穷途末路。
要知道,开战到现在,总共也才13天,战局就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原本占尽优势的印度变得极为被动。
还需要打下去吗?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印度仍然有叫停的机会。
虽然丢掉了斯利那加,但是查谟依然在印军控制之中,而且有18万印军盘踞在拉合尔附近。
只要印度愿意进行停火谈判,巴基斯坦就没有理由拒绝。
为啥?
巴基斯坦已经达到了最主要的战略目的,而且付出的代价同样极为巨大,并不希望战争延续下去。
此外,如果战局失去控制,巴基斯坦必然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到时候,说不定连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都保不住。
在这个时候进行停火谈判,印度失去的,其实也只是斯利那加,以及克什米尔中部的山区,至少能够保住查谟。
继续打下去的话,印度能够得到什么?
可惜,印度当局依然没有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的意思。
当天,印度总理公开表示,在收复失地之前绝不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而且号召民众起来捍卫国家。
也就在当天,印度国内多地爆发了骚乱。
针对***的骚乱。
虽然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但是印度有一亿多***,而且绝大部分处在社会底层。
其实,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为啥?
印度的经济出了问题。
在战争爆发之前,印度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跟富裕也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
很简单,印度没有足够多的外汇。
虽然印度的外汇储备排全球第三,仅在华夏与日本之后,达到了7000多亿美元,但是印度的外债超过了20000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
以印度每年不到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为准,哪怕不再增加对外投资,也需要十多年才能偿还全部外债。
此外,支持印度外债规模的,更多的是外界对印度经济发展的预期向好。
简单的说,就是投资者认为印度的经济能够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所以愿意为印度提供投资。
这里面,自然包括购买印度当局发行的国债。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战争爆发,特别是印度军队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投资者对印度失去了信心。
首先完蛋的,就是印度的国债。
在战争爆发当天,印度的信用等级就被降为垃圾级,几乎所有的国际投资机构都不建议购买印度国债。
虽然印度当局把希望寄托在了高回报上,但是投资者依然不肯买账。
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印度当局没有能够顺利拿到偿还到期债务的融资,也就没有能够按时偿还债务。
仅仅10多天,印度的货币,也就是卢比就贬值了一半以上。
要知道,这还是法定汇率。
在黑市上,卢比的贬值幅度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几乎所有机构都在抛售卢比,连印度人都不例外。
落到现实中,就是印度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方式获得资源。
这里面,又集中体现在能源上。
别忘了,阿盟集团的产油国已经开始对印度实施石油禁运,而且范围还在扩大,比如开始限制第三方替印度代购石油。
虽然有一定的战略储备,但是要不了多久就要耗光。
在此之前,印度当局还能够用卢比支付相关的款项,然后通过正常方式兑换,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显然,在战争期间,这就不可能了。
虽然美国当局一直声称支持印度,也确实为印度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商可不这么看。
在开战后不久,美国的几家页岩油开采企业就向印度提出,只接受现款交易,而且得使用美元,即印度在购买页岩油的时候,在油轮离港之前就得付款,而且必须是印度本来就很紧缺的美元。
美国都是如此,俄罗斯就更加如此了。
虽然俄罗斯总统一再表示对印度的处境感到同情,但是在石油贸易上,依然坚持印度支付现款。
当然,俄罗斯没有那么苛刻,要的只是欧元与华元。
印度有那么多的外汇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连石油贸易都是如此,军火贸易就更加如此了。
可以说,当时除了美国与日本提供的有限的军事物资援助,印度几乎没办法从国外获得军火。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没钱。
相对而言,能源的问题较为突出。
在开战的第10天,考虑到战争还会持续很久,印度当局公布了第一份禁售令,开始限制国内的能源消费。
在道禁售令,成为了引爆印度国内矛盾的导火索。
为啥?
在很多偏远地区,汽油、柴油与煤油是主要能源。
要知道,印度的国家电网并不发达,很多偏远地区靠油灯照明,有的地方甚至需要用柴油机发电。
此外,印度各个大城市的居民也需要各种燃料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当然,受到限制的平民,肯定不是富翁与官员。
其实,很多印度富翁有自己的油库,有的甚至能够自行走私石油。
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夏收,还有马上就要到来的旱季,印度各地对能源的需求本来就比平常多。
现在,限制石油消费,必然会对生产产生影响。
这意味着,很多印度人会丧失一年的劳动成果。
可见,印度的国内局势一点都不容乐观。
可惜的是,印度当局并没有认清这一点,或者说是不肯承认,而且还在想方设法转移国内矛盾。
怎么转移?
当然是向外转移。
按照印度当局的宣传,现在的困难处境,就是***的罪,因为众多阿盟产油国不再向印度出售石油。
当然,也是巴基斯坦的罪。
还有华夏。
总而言之,印度遭遇的所有苦难,都是在这些国家所造成的,而印度当局一直在为人民谋福利。
当然,印度也一直在抗争。
印度当局不肯谈判,还要继续打下去,那么这场战争也就只能继续打下去了。
第612章 突围
虽然印度当局死硬,但是在军事上,印军高层已经清醒了过来。
从某种意义来讲,印度已经战败了,至少在军事斗争中输给了巴基斯坦,而且翻盘的机会几乎为零。
为什么是几乎为零?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除非美日等国为印度提供全方位的援助,而且有足够的时间,至少是几个月,不然印度根本不可能在战场上反败为胜,丢掉印控克什米尔,甚至丢掉一部分国土都不可避免。
美日等国会为印度提供全方位的援助吗?
还有,能够争取到几个月的时间吗?
显然,这两个条件成立的可能性都极为渺茫。
既然打不过,那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争取最有利的结局,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才能少输一点。
开战的第14天,印军总参谋部给拉合尔的作战部队下达了突围命令。
其实,4天前,就应该下这道命令了。
拖了4天,被围困的18万印军还有可能突围吗?
要知道,为了围歼这股印军,巴军已经在拉合尔附近集结了大约25万兵力,其中至少有10个是主力装甲旅。
更重要的是,巴军已经夺回了被印军占领的拉合尔古城。
也就是说,这18万印军,几乎全都在拉合尔城外。
在遭受了长达4天的高强度打击之后,印军几乎损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甚至损失了几乎所有的车辆。
后来,根据巴军统计,只是在拉合尔郊外就有1000多辆被摧毁的印军坦克。
为了重装备,怎么突围?
要知道,巴军控制了拉合尔东面的所有道路,还封锁了新城与印度的边境,为了围歼这股印军,巴军甚至炸掉了几座桥梁,并且从开战的第12天开始,沿着印巴边境线开始构筑堑壕。
当然,还拉上了铁丝网。
如果有部队接应,也就是从东面冲击巴军的防线,被围印军还有一些希望突破巴军的包围圈。
那么,有部队接应吗?
虽然在下达突围命令的时候,印军总参谋部表示会派遣部队前去接应,还提到总理已经答应抽调新德里的卫戍部队,两个装甲旅在几天前就已经出发,但是在当时,印军的接应部队还在几百千米之外。
其实,走了4天,那两个装备“阿琼2”的装甲旅仍然在新德里郊外。
为啥?
道路太过糟糕,很多桥梁根本就过不去,而雨季还没结束,印军准备的舟桥设备根本就用不上。
结果就是,在印军总参谋部下达突围命令的时候,没有一支接应部队赶到。
虽然很绝望,但是被围困了数日的印军还是发起了突围行动,毕竟18万印军官兵的家园在国境线的另外一边。
可以说,战斗打得极为惨烈。
用一名在战争爆发之后就赶到了拉合尔,全程目睹了拉合尔攻防战的西方记者,而且是一名战地记者的话来说,在21世纪的20年代,拥有大量自动武器的印度军队,打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模式的战斗。
当天上午,印军在宽度超过了50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冲锋。
没错,就是冲锋,而且是步兵冲锋。
当成千上万的印军官兵从掩体里面冲出来的时候,守在防线上的巴军官兵肯定是目瞪口呆。
为啥?
这都啥年代了,还让步兵冲锋!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或者说是惨烈。
整个白天,印军都在突击,却始终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战斗持续到傍晚,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巴军的防线前方已经堆满了印军官兵的尸体,简直是血流成河。
在这一天,到底有多少印军官兵战死?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数得清。
当然,肯定不少,至少有几万人。
夜晚到来,印军的突围行动才暂时宣告结束。
为什么不在夜间突围?
显然,印军指挥官没有信心。
在白天都无法突破巴军的防线,到了夜间,那就更加不可能了。
为啥?
巴军的单兵装备比印军好得多。
当时,巴军的制式步枪是df762,而且大部分在巴基斯坦组装,其中一些来自沙特等国的兵工厂。
最重要的是,这些df762都能够方便的安装光学瞄准设备。
其实,在向巴基斯坦出售df762的时候,d&f公司就提供了配套的光学瞄准镜,此后还提供了5万套微光夜视仪。
因为都是由d&f公司与华夏企业生产,所以价格是相当的便宜。
虽然在性能上要稍微差一点,还比不上德国等西方企业的产品,但是对于正规军的步兵来说,已经足够了。
当然,关键就是5万套微光夜视仪。
这些夜视仪,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d&f公司的库存。
当初生产出来,打算卖给沙特等国,只是因为性能上确实存在缺陷,所以没有被沙特皇家陆军选中。
在巴军提出请求之后,d&f公司就以成本价卖给了巴基斯坦陆军。
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是也没有亏本。
毕竟,这是在处理积压货物。
5万套微光夜视仪,不足以武装所有巴军官兵,不过足够给每挺机枪配发一台,增强班排一级的火力。
在夜战中,价值极为巨大。
如果用于阵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