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即便是100千克级的小直径炸弹,威力也是155毫米炮弹的数十倍。
此外,王栋他们还建议巴基斯坦空军保留足够多的jf…17。
不是说这种战斗机很好,而是足够便宜,能够大量装备,而且维护费用非常低,作战效率高得吓人。
要知道,到了第三批次,jf…17的单价都没有超过1500万美元。
也就是说,购买一架jf…20的钱能够买大约5架jf…17。
在执行低强度的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5架jf…17的作战效能肯定在1架jf…20之上。
其实,在王栋他们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巴基斯坦空军一度打算把所有的jf…17卖给伊拉克,用换来的钱采购jf…20。
正是因为王栋他们的建议,巴基斯坦空军保留了100多架第三批次的jf…17。
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货。
这些jf…17,至少有一半部署在巴基斯坦北部战场,而其首要任务,就是在进攻的时候为地面部队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大概有60架,不算很多。
只是,按照王栋他们的估计,这也足够了。
这些战斗机,能够以每波次10架的规模,连续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而且得益于非常简单的维护保养,能够持续作战数日。
如果几天之后,突击部队都没有打到查谟,也就不用打了。
当然,60架战斗机确实远远不够,而巴基斯坦的财力,也采购不了更多的战斗机,连维持都很困难。
那该怎么办?
没错,在战斗机之后,次优选择就是远程火箭炮,准确的说是使用制导火箭弹的远程火箭炮。
其实,这也是巴基斯坦陆军坚持把2个远程火箭岸炮兵营部署在北部的关键所在。
这些火箭炮,在使用最新型号的制导火箭弹的时候,有接近400千米的射程,部署在***堡附近就能覆盖整个克什米尔。
只是,巴基斯坦陆军没有把火箭炮当成主要支援火力使用。
为啥?
制导火箭弹实在是太贵了。
一枚100千克级的ls…5滑翔制导炸弹,巴基斯坦军方采购价在5万美元左右,而一枚370毫米制导火箭弹达到了10万美元。
一个炮兵营的24门火箭炮齐射一次,就要打掉几千万美元!
当然,在使用制导火箭弹的时候,肯定不会齐射,都是单发射击,甚至不需要动用全部火箭炮。
简单的说,就是在前方部队呼叫之后,再发射火箭弹。
贵是贵,但是火箭炮有一个空军没有的优势,就是能够非常及时的为前线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在做好了发射准备的情况下,前线部队在发出呼叫之后,十分钟之内,火箭弹就能命中目标。
当然,与ls…5一样,这些火箭弹也是激光制导。
目的也一样,提高命中精度,确保一发入魂。
除了火箭炮,巴基斯坦陆军还有第二选择,也就是几十门经过了改进,换上了52倍身管的plz…45gp自行榴弹炮。
这些榴弹炮,在进攻开始之前都将进入进攻阵地,也就是靠近前线的炮兵阵地。
在进攻初期,它们的任务是负责压制印度炮兵。
当然,随着进攻深入,它们也可以为突击部队提供远程炮火支援。
为此,巴基斯坦陆军还特意采购了一批激光制导炮弹,只是采购的数量不是很多。
为啥?
炮弹的威力确实偏小。
对付永备工事,就算直接命中,155毫米炮弹都未必能够将其摧毁。
针对这个问题,王栋他们在制订战术的时候着重强调,只有在对付半永备工事的时候才呼叫炮兵支援。
问题是,在印军防线上,几乎就没有半永备工事。
不是说没有,而是很少。
当然,随着战争爆发,印军肯定会加强戒备,也就会临时修建一些工事,而这些工事肯定是半永备工事。
在对付这些半永备工事的时候,也未必需要使用制导炮弹。
很多时候,覆盖炮击还能达到消灭印军有生力量的目的。
经过近7天的准备,巴基斯坦陆军总算要大打出手了。
第599章 一夜之间
进攻行动在上半夜开始,在整条战线上打响,而且几乎所有地点的巴基斯坦陆军都投入了战斗。
一时之间,印军被彻底打懵了。
当然,这也很正常。
在第一时间,巴基斯坦就投入了40架jf…17战斗机与2个远程火箭炮兵营,击中打击了印军部署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的堡垒与要塞,摆出了一副要在克什米尔大打出手,准备占领整个克什米尔的态势。
可能吗?
至少,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为啥?
在拉合尔,印军已经突破了巴军的防线,把战火烧到了巴基斯坦本土,而巴军在该方向上也投入了重兵。
南部战线,印军同样集结了重兵,摆出准备攻打卡拉奇的架势。
可以说,不管怎么看,巴军首先要做的都是稳住战线,而不是在克什米尔开辟一条新的战线。
关键就是,巴基斯坦有那么多的兵力吗?
正是如此,在巴军发动进攻之后,印军并没有提高警惕,反到认为这是巴军在该方向上的佯攻。
简单的说,就是减轻拉合尔方向上的压力。
攻占印控克什米尔?
先不说兵力,巴军有那么多的山地部队吗?
要知道,在拉合尔方向上,印军并没有动用山地部队,出动的都是正规军,而且以装甲兵为主。
印军的山地部队,依然部署在克什米尔。
如果巴军没有足够多的山地部队,就算突破了印军的防线,也未必能够大踏步前进,更别说取得纵深突破。
显然,如果只是在停火线附近小打小闹,那就没有必要担心了。
只要印军在拉合尔方向上取得突破,巴军自然会调整作战部署,把更多的兵力用来守卫***堡。
正是如此,在巴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印军并没有加强防范。
对于前线部队发回来的战报,印军总参谋部甚至是置若罔闻,只是命令克什米尔的驻军死守阵地。
第一轮进攻,其实只持续了不到4个小时。
为啥?
40架jf…17轮番出动,每个拨次10架,也就持续4个小时。
这些战斗机,全都携带100千克级的ls…5制导炸弹,负责轰炸印军防线上最为坚固的堡垒与要塞。
对付一般的防御工事,巴军主要使用火箭炮与火炮。
当然,在第一轮进攻中,为了确保突破印军的防线,让负责突击的山地部队能够深入到印军防线后面,所以巴军主要使用的是威力巨大的远程火箭炮,而且以制导火箭弹为主,没有让榴弹炮上场。
到了凌晨,巴军才开始重点突破。
有三个主要突破方向,其中两个直接南下,兵指查谟,另外一个向东,也就是向印军防线后方迂回。
其实,打到这个时候,巴军并没有确定主要的突击方向。
在三个突破方向上,巴军都投入了足够多的兵力,而且按照既定战术,以远程火力打击为主。
当时,巴军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
如果南下顺利,那就首先攻打查谟,在占领了查谟之后,再向东北方向迂回,合围整个克什米尔。
简单的说,就是扫荡整个克什米尔。
如果南下遇到麻烦,那就以向东的那个方向为主,只是在查谟牵制印军主力,先扫荡克什米尔。
到底该怎么打,由战场情况决定。
当然,巴军也有一个底线,即在战役结束的时候,必须攻占除了查谟之外的其他所有由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
这次,巴军集中使用了远程打击力量。
关键,依然是那40架jf…17战斗机。
进攻开始之后,第一批10架jf…17就赶到了。
其实,是在这10架战斗机到达之后,进攻才开始。
与既定战术一样,由特种部队在前线提供引导,由jf…17为推进的山地部队开路,重点轰炸印军设在沿途的要塞。
只是,为了延长滞空时间,这些jf…17都携带了两具副油箱。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战斗机挂载的炸弹减少了一半,打击力量明显降低。
虽然在战前根据印军的部署情况,制订了极为详细的作战计划,特别是打击部分,但是在实际战斗中,发生的情况显然与计划的不大一样,甚至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无法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最突出的,就是40架jf…17远远不够用。
为了应急,巴基斯坦陆军不得不再次动用远程火箭炮。
问题是,巴军储备的制导火箭弹显然不会太多,也就不可能用火箭炮来填补远程打击火力的漏洞。
在第四个拨次的10架jf…17投入战斗之后,巴基斯坦空军不得不临时抽调了一批执行警戒任务的jf…20参与打击行动。
所幸的是,巴基斯坦空军储备了足够多的制导炸弹。
虽然进攻行动遇到了一点麻烦,但是算不上大问题,至少向南突击的两支山地部队的速度没有慢下来。
前面已经提到,速度就是一切。
到天亮的时候,两支突击部队各自前进了40与50千米。
在山地作战,这个突击速度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了。
关键就是,突击部队沿途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即便遇到了小股巡逻的印军,也会立即呼叫远程炮火支援,而不是停下来跟印军巡逻部队交战。
对付巡逻部队,配备52倍身管的plz…45g就足够了。
天亮前,在锡亚尔科特方向上的巴军发起了进攻,一次就投入了2个旅的兵力,其中一个还是装甲旅。
那场面,绝对算是震撼。
几十辆“哈立德”主战坦克突然从巴军防线上冲了出来,在步兵战车与轮式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冲锋。
打到现在,这是巴军的“哈立德”主战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
对查谟南面防线上的印军来说,这可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很简单,在巴军装甲部队发起进攻的时候,炮火打击同时开始,防线上的印军根本就来不及进入防御阵地。
虽然在部分地段,印军做了顽强抵抗,但是印军的边境防线很快就被突破了。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当局才猛的回过神来,发现巴军的目的是攻占查谟,而不是扫荡整个克什米尔。
第600章 混乱不堪
只是一个晚上,巴军就从南面与北面撕开了印军的防线。
在北面,巴军山地部队距离查谟也就只有不到50千米,而按照昨晚的速度,再需要半天就能推进到查谟郊外。
虽然南面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巴军装甲部队发起进攻的时间太晚了,在天亮前只是突破了印军的防线,而且突破口还不是很大,但是锡亚尔科特就在查谟南面,距离查谟不到50千米。
打到这,局面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巴军的意图就是攻占查谟,而且只要占领了查谟,就能扫荡整个克什米尔,从而控制整个克什米尔。
对印军来说,丢掉查谟就等于丢掉了克什米尔。
为啥?
部署在克什米尔的印军都已查谟为大后方。
此外,查谟还是斯利那加之外,克什米尔的第二行政中心,更是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总而言之,必须守住查谟。
可是,怎么守?
当时,印军的第一反应就是把部署在停火线后方的山地部队撤下来,至少是把一部分山地部队撤下来。
可惜,在印军试图联系这些山地部队的时候,才发现根本联系不上。
为啥?
战前,印军就让克什米尔地区的驻军进入了战备状态,因此部署在克什米尔的山地部队都已分散。
很多分散的山地部队,只能使用无线电台跟后方联系。
显然,在战时,无线电台是最不靠谱的通信工具,更何况印军使用的电台很多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遭到巴军的强电磁干扰,部署在前线的印军根本无法跟后方取得联系。
当然,就算取得了联系,也没多大的意义。
为啥?
突击的巴军山地部队不但在快速挺进,还在特种部队的协助下,控制沿途制高点,很多其实就是印军的阵地。
为了支撑这些据点,巴军把能够动用的直升机全都派了过来。
当然,大部分时候,仍然得靠官兵向山上运送弹药。
在一些较为开阔的地点,巴军还出动了数量不多的c…130运输机,向夺取了制高点的山地部队空投物资。
其实,这也是巴军在当天白天停止进攻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是突击,那么不用担心什么。
只是,巴军的目的是占领整个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就必须控制沿途的制高点,围困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军。
可以说,这也是整个突击行动中最困难的部分。
要知道,在克什米尔,印军的兵力是巴军的好几倍。
只要印军及时反应过来,把部队组织起来突围,甚至是发起反突击,就能够让巴军尝到苦头。
所幸,印军并没有这么厉害。
关键就是,在遭到突然打击,而且通信联络中断之后,印军根本不可能及时把所有部队组织起来。
其实,在当天,就已经有一些印军崩溃了。
天亮之后,斯利那加郊外的印军就开始向城区撤退,而且附近的印军也在朝斯利那加运动。
为啥?
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的首富,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
在发现通信受到干扰之后,附近的印军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斯利那加退却,守住那座至关重要的城市。
当然,如果可以,最好能够从那里撤退。
为啥?
斯利那加有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唯一的一座机场。
哪怕只是一座小型机场,也足够让战术运输机起降了,而印度空军有几十架性能还不错的c…130运输机。
更重要的是,在斯利那加有卫星通信电台,还有一条直接通往新德里的电话线。
总而言之,只有斯利那加才能跟后方取得联系。
其实,在这个时候,印军错过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反击机会。
什么机会?
当时,印军已经获得了较为可靠的情报,而从战后公布的资料来看,这份情报来自美国的情报机构。
什么情报?
巴军已经在斯利那加西面与东面突破,三路突击部队已经挺进了数十千米。
虽然西面的两路巴军在向南突击,很有可能是冲着查谟去的,但是东面的那路巴军很有可能会包围斯利那加。
可惜,印军并不相信巴军能够在一夜之间突击数十千米。
如果当时印军相信了美国提供的情报,就应该指挥斯利那加的军队发起反击,首先打垮在东路突击的巴军。
结果,印度并不相信这份情报,认为那只是巴军的小股特种部队。
按照印军的判断,巴军的主力在南面,也就是从锡亚尔科特杀来的那支装甲部队,北面只是佯攻。
说得更直接一点,巴军在北面佯攻就是希望印军把部队派往斯利那加,而不是去加强查谟的防御部署。
当然,印军做出这个判断也有一点道理。
什么道理?
在克什米尔突击的都是山地部队,而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