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哦”李世民脸上浮上意味深长的笑意,看着却有点冷:“辅机不愧是朕的左膀右臂,在他们私下里商量好了捐多少粮食的时候,还不忘暗中多捐点,甚好。”

    武士棱脸上面无表情,心中却在嘀咕,陛下这是在夸人吗,怎么总觉的这是在说反话呢。

    李世民自是不知道武士棱的心里活动,而是停顿了下好像是想到了什么,再次开口问道:”武士彠家里就捐了五百石吗?“

    武士棱心中咯噔一声,心想坏了,这下问到弟弟头上来了,皇帝这是满意呢还是不满意啊。

    心中担心,嘴上却一刻不耽搁的回道:”是的陛下,也是捐了五百石“。

    ”武元庆不是吹嘘说要为国出力吗,朕还以为可以比别人多一点呢,原来也不过同样才区区五百石,也好意思拿出来丢人现眼“李世民毫不客气的当着武士棱这个武元庆大伯的面出口嘲讽。

    武士棱听的咂舌,别人的五百石陛下没说什么,怎么到了自己弟弟家里边了就是这样的场面,话语,这差别也太大了吧,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嘛。

    做皇帝的这么玩区别对待,真的好吗?

    就在武士棱心中瞎琢磨的时候,李世民继续说道:”朕听太子说,武元庆准备捐五千石的,现在却才捐了五百石,他这是在欺君吗“?

    ”额“武士棱吓了一跳,欺君这个罪名可不能背,赶忙出声解释道:”请陛下息怒,这个事情可能中间有误会,捐粮的事情是臣弟武士彠亲自督办处理的,臣侄儿武元庆并没有插手。他原本想帮臣的忙的,但臣拒绝了,所以他之后就没管过粮食的事情了“。

    五千石本来就是李世民瞎说的,武元庆光是和李承乾说过可以拿出一部分粮食来,但却没说拿出来多少。

    后来大伯武士棱拒绝了武元庆帮忙后,武元庆干脆直接不管这些事了,交给便宜老爹武士彠全权处理,武元庆还专门告诉武士彠多捐点,结果武士彠得知别人都商量好了,不想得罪人也跟着只捐了五百石。

    但不管怎么说,具体数量武元庆肯定没说过,李世民之所以这样说无非还是惦记着武家那么多的粮食,想多炸出来一点而已。

    听到武士棱的解释,李世民笑了:”呵呵,既然是误会,那就要劳烦爱卿再到他家走一趟了,让他们把剩下的四千五百石给补齐了,男子汉大丈夫说到就要做到,不然不光朕看不起,襄城也看不起“。

    武士棱懵逼逗比的看着皇帝,觉得这话怎么这么别扭啊,你看不起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提起你闺女襄城呢?

    侄儿和襄城公主的事情武士棱也早有耳闻,后来也偷偷问过弟弟武士彠,但武士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总之就是孽缘了,前不久又发生了轰动长安的萧家退亲事件,武家所有人对这个孽缘认识更深了两分。

    不是说陛下一直对侄儿和襄城的事情耿耿于怀,反对的不要不要的,怎么现在突然来了这么大个转折呢,难道?

    不等武士棱多想,李世民再次开口了:”爱卿,这次筹粮之事辛苦爱卿了,但不得不说,筹到的粮食和朕的预期差了许多“。

    ”臣无能,请陛下恕罪“武士棱也觉得弄到的粮食有点少,所以也不辩解直接告罪。

    ”非是爱卿的问题,实在是有些人太过分了,竟然敢私下搞串联,在蝗灾到来百姓要陷于水火的时候,却光顾着自己赚钱发财,实在可恨“李世民憋了半天还是说出了心里话。

    刚才他看到那每家五百,三百石的捐粮数字,就一直在压着火呢,本不欲多说,可说着说着就压不住了,说出来心里爽利多了。

    既然说了,就干脆在多说点:”爱卿,不是朕说你,你要是让武元庆帮你,凭那奸猾的小子,鬼主意多的事,别的不敢说,这次筹措的粮食少说可以翻两倍。“

    ”是是,臣无能,一会就去找他帮忙“武士棱被皇帝嫌弃的直擦汗,老是拿侄子和他对比,让他压力好大。

    ”对,让武元庆给你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再多弄筹措点粮食来,你告诉他,要是他能从这些个搞串联的大臣手里再抠出一点粮食,到时候朕重重有赏,襄城也会开心的。“李世民说到最后又提了次襄城,脸上却没有任何异常,面无表情的厉害。

    短短时间提了两次襄城公主,看来侄儿和公主的事情有戏呀,武士棱心中暗喜,嘴上却急忙应道:”是,臣一会就找他去“。

    ”嗯“李世民点点头说道:”听说前两天,武元庆和柴令武那孩子闹了点矛盾,还被打了“。

    “额”武士棱怔愣了下,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这两天忙的像什么似得,没有功夫管别的事情,根本不知道武元庆的动态,也不知道和柴令武起了冲突这回事。

    不过这不重要,武士棱心中想,怎么,皇帝现在连小孩子们的打架斗殴都有闲工夫插手了吗,难道这是要为他外甥柴令武出头吗?可这刚说的话还都是挺看重自己侄儿的啊,不应该这么快就翻脸吧。

    李世民仿佛是看出来了武士棱在想什么,只见他呵呵一笑道:“朕没别的意思,就是觉的虽然是小孩子胡闹,但被欺负了就应该反击回去,不能认怂,朕不喜欢懦弱的人,襄城也肯定不会喜欢的。”

    尼玛,这已经第三次了。

第一百九十二章 恶心人() 
话说,李世民为什么如此反常,连续三次语带暗示的提到了襄城呢?

    那是因为李世民悟了。

    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那也要看是什么情况呢,就拿现在襄城公主来说,和武元庆的私情闹得不说沸沸扬扬,可在文武百官之间也都人尽皆知的事情。

    这个可是贤良淑德的襄城公主身上无法抹去的污点。现在又不是以后,唐朝公主都烂大街了,说起公主很多人面上尊敬,暗地里却鄙视嘲讽的多。

    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绿毛王房二那种头顶一片草原还心甘情愿在门口给屋里的奸夫**把门的大无畏勇于牺牲的精神的。

    就算房二那时候公主的名声已经被败坏的一塌糊涂的时候都有薛万彻这种勇士,不甘带绿帽敢于用造反来抗争的。虽然薛万彻的同伙也是一个荡妇和绿毛王。

    所以,当李世民暗地里和几个想要用联姻赐婚来笼络的心腹大臣说起准备将襄城嫁给他们儿子的时候,这几位大臣纷纷婉拒,没一个给面子的,甚至连考虑一下都不肯。

    这几个大臣中就有初唐四大名相之二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世民属意的大臣不愿意,其他肯定愿意的李世民又嫌弃人家档次太低看不上。

    到最后,李世民算是大彻大悟了,看来自家的宝贝女儿除了嫁给武元庆也没别的好选择了。

    放到后世,武元庆的做法就像是搞大了姑娘的肚子,然后登门拜访姑娘的父母,别的都不说,就一点,你女儿肚子里有我的孩子,是嫁给我还是打掉随你。

    这种气死姑娘父母的做法在后世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成功率,更别说是在古代这种更为注重名节的时期了。

    用后世流行话说就是,武元庆不是条件最好的,却是下手最快的。

    所以,李世民才会在和武士棱谈话的时候旁敲侧击的给暗示。

    表达的意思就是,我家襄城可以嫁给你侄子武元庆,但你侄子也要拿出可以娶我女儿的能力来,这次筹粮外带恶心整治串联大臣的事情就是个考验,办成了我考虑把女儿嫁给他,办不成,呵呵,老子弄死他。

    当然,最后一句话是武士棱自己脑补的。

    武士棱兴冲冲的跑到弟弟家里来报喜,顺便找侄子帮忙。

    当武元庆听了大伯的讲述后,乐的一蹦三尺高,欢喜的要上天了都。

    “元庆,你别光顾着高兴,想要和襄城公主有好结果,你还要完成陛下的考验才行”武士棱即喜又忧的说道。

    “哈哈哈哈,大伯放心好了,办法我早就有了,甚至前两天就已经开始实施行动了。原本我还担心报仇的时候遭到那些搞串联的大臣们群起而攻之呢,现在好了,有了陛下的命令,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等东风到了,看老子不整死他们”武元庆啪啪拍的胸脯砰砰作响,胸有成竹的说道。

    “额,你报仇不是应该找柴令武吗,怎么针对的是那些大臣呢,难道你早就知道陛下要你做这些事情吗”武士棱不解的问道。

    面对蠢萌蠢萌的大伯,武元庆败退了,这大伯这么笨是怎么当到现在这官职的,又是凭什么封为县公的啊,难道是皇帝瞎了眼?

    武元庆只好给大伯讲了讲柴令武这把枪和幕后黑手那些串联大臣的关系。

    就在武元庆讲着的时候,他要等的东风来了。

    原来,就在前两天被柴令武打了后,武元庆回到家就开始筹划着报仇了。

    要想一次针对那么多大臣,武元庆只能是在最近筹粮的事情上做文章,而且他还想坑着柴令武和那些大臣们大出血呢。

    第一步,武元庆让人到自家铺子里找了好些个嘴皮子利索的伙计,然后亲自编写话本然后教给这些人,等这些人背会了就到长安周边的几个县里,还有城内的大街上摆上张桌子开始讲。

    本来武元庆想找的是说书先生,可发现唐朝这时候还没有这个职业也没有这种艺术形式呢,也只能作罢,用嘴快的伙计代替。

    至于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皇帝怎么怎么忧心百姓,怎么怎么从各地调粮,然会又怎么怎么找群臣筹粮的事情。

    武元庆就是把皇帝找大臣筹粮的事情编写成了个话本,当然里边很多内容都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把皇帝说的光明伟岸,当然他也没有黑任何一个大臣,更没提大臣们具体捐了多少粮食。

    所以百姓们听到的就是皇帝圣明,群臣衷心体国,为了百姓慷慨解囊。

    然后等所有百姓都开始夸赞那些捐粮的大臣的时候,武元庆要等的东风就形成了。

    至于第二步,武元庆就准备让自己大伯弄一个功德碑来记录捐粮的大臣的名字,捐粮的数额,然后树立在醒目的地方,好让百姓们随时可以看到,并且铭记这些大臣的恩德。

    有了办法,武士棱高高兴兴的入宫找皇帝报告去了。

    “什么功德碑,朕看明明就是出自司马相如《封禅文》:“勒功中岳,以章至尊”的勒石记功之法嘛,武元庆这小子还真是不学无术啊,连这个都不知道”听了武元庆给出的办法,李世民鄙夷的对武士棱说道。

    “是是是”武士棱点头,你是老大随你怎么说了。

    “不过,功德碑倒也形容的很恰当。但光这个功德碑好像还是不足以让那些家伙再拿出太多的粮食吧。如果只是每人在多拿个几百石,也并没有多晒哦啊”李世民觉得力度不太够,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嗯,这点元庆也已经想到了,所以除了这个功德碑,元庆还派人到处宣扬这些大臣们捐粮的事迹,但却没有说这些人具体捐了多少,并且,武元庆说他家愿意做表率,捐五万石粮食出来”武士棱把武元庆交代的一股脑全说了。

    “五万石?好好好,这才是朕的好臣子,不错,你们武家这次很不错。哈哈哈哈,有了你们武家这五万石粮食打头,朕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当那些几百石的捐粮数额刻在这功德碑上后那些家伙该是什么脸色了”主意很恶心,李世民笑的很畅快。

第一百九十三章 论排名的好坏() 
初唐时代,也就是大唐刚建立十几年的时候,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无论官员还是想要成为官员的人亦或者孩子们。

    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考试这一项让人痛苦的事物。

    秦朝以前,选拔官员用的是世卿世禄,后来用军功,东周的时候是客卿食客到了汉代,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文帝的时候陈群搞出了九品中正制,按出身,品德来考核民间人才,这玩意可操作性很大,弊端明显,造成了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期,坑爹的科举制度基本形成确立,天下英才进入吾毂,就是李世民看着鱼贯而入的科举进士进太极殿时发出的感概。

    科举制度玩的是排名,好坏的排名,坑的是全天下的莘莘学子。

    但好在贞观二年的时候,这一坑爹的措施李世民还没有用出来。

    也让这些幸福的人们免除了考试成绩差,被人比下去后那种失落丢人的感觉。

    但武元庆可是从后世穿越而来,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同样是排名下的产物。

    后世他从幼儿园一路冲到大学,尤其是高考之前的那近二十年的时间。从开始的半年考两次,一次期中一次期末,到中考以前的三五天考一次,一直扛到高考前的几乎天天考试。

    考完试总要排名次,小到班级排,再大点的有年级排名,还有全镇全县排名。

    每次考试排名的时候那绝对可以说哀鸿遍野。

    你考了多少分,排到了多少名,是前列还是中游或者是末尾那是一清二楚的,完全特么没有一点点的隐私可言。

    对学习好的或者压根不在意分数的人这个到没什么,但对那些学习一般或者学习成绩下滑,亦或者是要脸的好胜心强的人来说,这种排名次如同扒光了衣服一样让人感到羞耻,难堪。

    武元庆从下到大上学二十多年,那种感觉可是体验过无数次的,好在绝大多数的时候他的成绩很好,而且稳定。

    但有过的几次成绩下滑,掉了一两名的时候,也是觉得非常丢脸的,还要被老师点名。

    所以,论起对排名的感受,武元庆这时候绝对是祖师爷级别的。

    他弄出来的功德碑就像考试排名次一样,那是把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拿出来和别人进行最直观的对比。

    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让人感恩排在前边的人,一方面却又能让排在后边的人遭到别人的耻笑鄙夷。

    如果说没有武元庆捐的那五万石粮食,亦或者说后边的人捐的粮食能稍稍符合一下他们的身份,这个功德碑对这些人来说就是夸功炫耀的资本,但很可惜,武元庆捐的太多,这些人捐的太少了,这功德碑一旦制成呈现在百姓们面前,除了武元庆,这些身家丰厚却在蝗灾面前只肯捐几百石的人绝对会遭到所有人的唾骂鄙夷,绝对有永载史册的机会,弄不好就是遗臭万年的典范。

    武元庆这个计策很恶心人,但却是绝对的管用。

    就在从皇宫中传出皇帝让武士棱弄功德碑这个消息后,长安权贵们家中不知道砸烂了多少砚台,镇纸或者花瓶,但显而易见的是所有人都闻风而动,派人赶到司农寺求见武士棱要修改捐粮数额。

    ‘父亲,难道这么眼睁睁看着武元庆的诡计得逞吗“崇仁坊长孙无忌的府邸,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涨红了脸问道。

    ”要不然呢,你有办法可以让我长孙家免去丢人现眼的危机吗“长孙无忌黑着一张脸冷哼道。

    面对老子的质问,长孙冲嗫喏了好一会后摇头。

    “武士彠真是生了个好儿子,竟然能想出此等办法来,不显山不露水,却逼得这么多人就算心不甘情不愿也的乖乖的大把的捐粮。后生可畏啊”长孙无忌看看自己的儿子,想想武元庆,一脸感慨。

    而在另一个坊的房玄龄府邸,房玄龄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生子当如武元庆,武士彠好福气“。

    可房玄龄的长子房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