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薛延陀人的末日到了。

    三支人马二十万大军,还是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围攻薛延陀的牙帐,根本没有给薛延陀人留下任何一点的机会和希望。

    最后一战,薛延陀夷男可汗和他的儿子突利失全部被生擒,其余的不管是牧民还是兵士,要么死,要么被俘,没有逃掉一个人。

第六百二十章 新年新气象() 
薛延陀就这么被灭了。

    这个消息出乎却也不出乎各国使节的预料。

    出乎,是没想到竟然在年前就被灭了,而且被灭的这么干净。

    不出乎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当大唐要灭掉谁的时候,不管过程如何,结果都是大唐的目标被灭掉。

    这是之前的东突厥,吐谷浑以及西域诸国被灭后其他各国从中领悟出来的真理。

    薛延陀一被灭,草原上的那些不归大唐统属的游牧部落派来的使节对大唐恭敬的不行了,就连走在大街上和大唐百姓擦碰一下,这些使节都要第一时间点头哈腰的道歉认错,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大唐君臣,为自己的部族招惹祸端。

    年前,武元庆除了偶尔跑宫里和快累死的李承乾胡扯一顿外,就是在家里忙着伺候老婆孩子,琢磨每天准备什么饮食。

    热热闹闹平平淡淡时间到了年关,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的年货,而出征薛延陀的大军也有部分接到了班师回朝的命令赶回了关内,不过大军并没有回长安而是直接从朔州走河东直趋洛阳,去那里接受大唐皇帝陛下的检阅和赏赐。

    当然,还有一方面就是辽东战场高句丽的那些地盘需要大唐有足够的兵马驻守,不然还有没有清剿干净的残余会时不时跑出来骚扰一下,弄的程处默他们不堪其扰。

    要是光驻守程处默苏定方他们的人马已经足够了,但要对百济剩余的土地还有新罗动兵,他们的人手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特别是在大唐还没有对新罗露出敌意,新罗却已经利欲熏心,在大唐兵马重新开回汉江,熊津江沿线时候出兵和大唐争夺一些比较重要的战略要地的时候,大唐更要加派兵力到半岛上。

    不然要是在打下了高句丽,百济后却被小小的新罗给抢夺了胜利的果实,那大唐可就丢大了人了。

    大唐君臣只是以防万一,但得到消息的武元庆却知道这事情一着不慎就真的可能发生的。

    因为原本历史上在唐高宗时期,高句丽百济就是被大唐被灭掉了,然后接着就被新罗给谋夺了胜利的果实。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新罗统一了半岛,成为了半岛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国家。

    也为后来的棒子国打下了基础。

    要不是大唐不小心马失了前蹄,后世会不会有棒子国还是两说呢,搞不好压根就没有棒子国,只有属于泱泱华夏的一个少数民族罢了。

    旧的一年过去,大唐迎来了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十六年。

    正月初九,魏王李泰对蒸汽机的改进正式完成,提高了密闭性的蒸汽机动力更加的强劲,安装在蒸汽机车上每天跑几百里不是问题,已经可以真正制造,铺设铁轨使用了。

    这是一件特大喜讯,因为有了这样每天可以跑几百里的蒸汽机车后,当铁轨真正铺设到各个边关后,大唐就再也不用担心边关告急,却不能及时调兵遣将前去支援了。

    每天几百里,十天就是几千里,这样的行军速度绝对不是步卒,哪怕是骑兵可以达到的行军速度的。

    到时候一旦边关发生变故,关内兵马粮草最多也就是十多天就可以到达,不但到达速度快,而且还不会出现人困马乏到了地头却不能出战的事情发生。

    就在太子和魏王李泰兄弟两个联名写信给自己老爹报喜的时候,从东都洛阳先有诏令传回了。

    大唐皇帝在对外更加严厉的时候对内却更加仁慈了。

    内圣外王。

    李世民更改了一条法令,他下令所有的死刑犯都不再处死了,令把判定死罪的犯人徙至西州,充实西域边地,判流徙之人充卫戍,各以罪行轻重为年限。

    犯了死刑都可以不死,而是戴罪立功,戌守边疆,这就是所谓的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然后除了这条法令外,还颁布了另一条命令就是人口清查。

    隋朝末年为了逃避徭役,很多人都隐匿深山成了逃民,成了黑户。

    虽然大唐建立后,不少逃民都重新回归入籍,但还是有为数不少有各种担心,或者消息闭塞的逃民是没有重新入籍的。

    这位大唐地方的管理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关键的还会影响大唐的税收。

    而且,不少这种逃民是被地方门阀世家收拢起来的,这些门阀世家用着这些逃民为他们耕种,为他们做着种种的事情,却不必为这些人出一丁点的赋税,而他们付出的仅仅只是管这些逃民的温饱就可以了。

    这样挖自家墙角的事情,大唐皇帝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所以,李世民敕令全国检括核查无户籍的游民,限定下一年年未附籍完毕。

    这算是一次人口普查上户,而且是皇帝亲自下的命令,当然这也是给逃民的最后一次机会,这次要是上了户籍,那还则罢了。

    要是这次没有上户籍,下次被查住了,那绝对是要按照故意逃避赋税徭役的逃民处置的,那样可就是真正的严惩了。

    皇帝动动嘴,臣民跑断腿。

    皇帝一个命令下去,刑部大理寺不但要喝茶死刑犯,还要核查需要流放的犯人,这些还是轻的,辛苦的是需要两个部门的兵士押送死刑犯和流放之人到西州戌边。

    这就跟水浒中的林冲,杨志等人一样,被流放充军了,还不是批量的,而是一次次的送,每次有死刑犯出现的时候都要送到西州,每次有按罪该判流放的人也要送到西州。

    大理寺,刑部都很苦逼。

    上边头头交代下了任务,下边的人就吵翻天了,谁都不想押送犯人跑西州,可又不能不去。

    然后可能被派去押送犯人的小吏兵士衙役就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关系的找关系,送礼的送礼,反正都想免受跑西州的辛苦。

    刑部,大理寺这是大唐司法机关的事情。

    人口普查上户口就是整个大唐全国各地一级地方政府部门的事情了。

    具体的就是各州府下属县令的事情,县令再往下安排里长什么的,那已经算不得官了,但真正办事的还就是各个里长,因为他们对当地情况最了解。

    然后一场自上而下传达命令,又自下而上开始全面清查黑户逃民的上户口活动开始了。

第六百二十一章 傲娇的李世民() 
贞观十六年,皇帝李世民的统治已经到了后期。

    当了十六年的皇帝其实并不算久,而且李世民的年纪也并不算大才四十四而已,但不管是朝中核心大臣还是皇帝李世民自己都不会认为还能执掌大唐多少年。

    皇帝的身体情况他自己感觉的到,百官也看在眼里,其他情况还都非常的不错,但头疾的毛病折磨的皇帝就要死要活的,长此以往再好的身体都抗不住,更别说随着年龄增大,每年头疾的情况越发的严重了。

    皇帝清楚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年纪不大都这样了,那那些年纪比自己打的大臣岂不是更加不堪驱使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李世民开始调整朝中官员,特别是可以参政议政的核心大臣的年轻化。

    进入到四月的时候,从薛延陀回调的部分大军已经到洛阳接受了检阅赏赐后开赴到了辽东,而腾出了手来的程处默,苏定方两部人马配合着尉迟宝林以及水师开始对百济残余以及新罗发动了全面进攻。

    而皇帝也在这时候颁布了人事调整的命令,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单独执掌朝廷机密事宜。

    虽然岑文本论年纪比起皇帝还是要大上四五岁的,但作为高级重臣已经算是年轻的,起码比起武士彠,房玄龄等人要年轻的多的多。

    不但岑文本升为了中书侍郎成为了中书省的副长官,副宰相,同样年纪的褚遂良也升为了谏议大夫,仍然兼管起居注的工作。

    这谏议大夫也是相当于副宰相级别的重臣,褚遂良也步入了顶级大臣的行列。

    比起以前褚遂良的小小起居郎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这就是在中央当职的好处,尤其像起居郎这样的就是随时跟着皇帝,记录皇帝说过的一言一行的工作,别看官职很小,但重要性却非同一般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起居郎是对皇帝最了解的人,比同床共枕的皇后妃嫔们都要了解。

    正因为起居郎的重要性,也才能让褚遂良如此大幅度的越级提拔,而朝中都没有什么人反对的。

    当然升官了也并不总是好事,就像褚遂良,皇帝是升了他官了,但随后皇帝就要求查看起居注,也不知道皇帝提拔褚遂良当谏议大夫是不是就是为了给点甜头然后好看起居注。

    不管是不是因为这个才提拔的官职吧,反正皇帝是要求看起居注的,他对褚遂良说:“你还在兼管起居注的事,朕可以看看都记了些什么吗?”

    褚遂良听后不干了,义正言辞的答道:“史官记载君主言行,详细记录善恶诸事,这样君主才不敢胡作非为,我未听说君主可以亲自看记录的。”

    李世民心里有气,心想你这样说好像朕这个皇帝干了多少胡作非为的坏事一样,于是李世民问道:“朕有不妥当的事,你也记下了吗?”

    褚遂良答道:“臣的职责在于秉笔直书,不敢不记。”

    李世民心里是更气了,但拿褚遂良也没办法,这是自己刚提拔的谏议大夫,人家不光是掌管起居注,还是朝中大员,掌管的还是御史,这要想硬看,除非是先把褚遂良给免职了,不然是别想看到起居注了。

    连生气都不能表现出来,不然褚遂良在那起居注上记载了什么鬼晓得,万一要是把自己索要起居注不成而生气也给记下来的话,那不是又添了一笔黑历史吗?

    要,要不过来,生气还不能生李世民这个憋屈的,有一天就在褚遂良没跟随的时候对黄门侍郎稍稍表达了些怨气。

    结果皇帝的抱怨没被人认同了,黄门侍郎刘洎反倒回怼到:“陛下,你的一言一行是会传诸天下的,假使褚遂良不记载下来,全国人,天下人也都总会有人记下来的。”

    意思表达的直白点就是:皇帝你也用不着看,你做过好事情会给你记着,做过坏事情也给你记着,你也别想着起居注上不记,就能掩盖掉一些你做过的不好的事情,天下人不是瞎子,总有人能会记下那些你不想让人记下的事情。

    既然这样,那褚遂良记不记的也就无关打紧了,不给陛下你看也无所谓了,反正你看了也不能对结果有任何的改变。

    皇帝听后无语,你特么说的很对,我特么竟然无言以对了。

    皇帝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说:“爱卿说的要多了,确实是这个样子。“

    然后,然后皇帝转过隔天就以褚遂良升为谏议大夫公务繁多不能兼顾为由免掉了褚遂良兼职的起居郎职务。

    奶奶的,你不是不让老子看吗?你不是很得瑟,自言秉笔直书,记下了老子的好的坏的一大堆事情吗?

    那好,老子说不服你,但老子可以免掉你,老子不看起居注了,但老子也不想看你特么那么臭屁得瑟的给老子当起居郎了,老子看你也么不顺眼,老子换了你丫的。

    大体,李世民心里的活动就是这样的,反正褚遂良就这么被皇帝给免掉了起居郎的职务,这下褚遂良安稳当他的谏议大夫好了,再也没资格每天跟着皇帝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了,他要敢记,那就是泄露禁中密语的罪名,直接贬官,就如同当年的王珪被贬一样。

    五月十七日。

    大唐海陆近七万兵马纵横半岛,高句丽的土地本就延伸到了半岛汉江沿线,大唐从汉江往南打,而且汉江熊津江还被大唐清扫过一遍了,再次打过来那真是不要太轻松。

    加之灭掉高句丽后坐看新罗百济打了半年,大唐是养精蓄锐,新罗百济却是人困马乏,且国家都打烂了,后勤物资什么什么都缺,兵力也损耗了近半。

    大唐往南打基本没费什么力气,就一路推进到了熊津江往南的区域,在将百济和新罗两国的军队挤压在最南端的狭窄区域后,推进才稍微困难了起来。

    因为已经无路可退,因为困守的区域已经没多大,相对的兵力在各个方面安排也就充分一点。

    但对于唐军也就是稍微困难了一点。

    按部就班不急不躁的继续推进,大唐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在五月十七日活捉了百济和新罗两国国王朝臣贵族,然后新罗百济灭国,半岛完全纳入大唐的统治。

    再之后大唐皇帝李世民再次下旨封禅泰山,要跟上上天报告一下自己这一年来的巨大成果,北边东边的威胁全部消除,开疆拓土又是数千里,不封禅泰山,实在没办法表达皇帝的高兴之情。

第六百二十二章 要惨了的李承乾() 
六月初五,皇帝封禅泰山。

    六月初六,皇帝诏令息隐王李建成可以追封恢复皇太子称号,海陵剌王李元吉追封为巢王,谥号一并依旧。

    杀兄杀弟逼父退位自己当皇帝,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李世民虽然一直对玄武门之变没有什么否认的,但他的心里还是很虚的,他认为自己当皇帝可以做的更好,但在没有做出好的可以给自己底气的成绩之前,李世民是不怎么敢直面杀兄杀弟的事情的,起码是有点讳莫如深的感觉。

    因为李世民自己知道自己的哥哥前太子李建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杀掉哥哥李建成后,支持李世民的以及李世民自己都在粉饰自己,抹黑李建成,说李建成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没能力,把大唐的建立所有的功劳都揽在了李世民身上,但李世民自己心知肚明,在李家从太原起兵之前,哥哥李建成就一直在河东暗中招揽人手,招兵买马。

    之后哥哥李建成协助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然后亲自带兵和将士们同甘共苦,仅仅用了来回九天的时间就攻下了西河,为李唐进入长安扫平了道路。

    而也是那次以后,哥哥李建成就被封为了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

    之后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大唐建立后被立为皇太子,协助父亲李渊处理政事。之后又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与突厥勾结的刘黑闼,平定了山东。

    可以说论军事能力,哥哥李建成一点都不比自己差,李世民嘴上虽然不能承认,但心中却是如此想的。

    之后自己在外带兵,哥哥在内主持处理日常朝政,虽然军功渐渐比不上自己,但在内政上的功劳却是很大的,起码比自己大,比自己有经验。

    这些李世民最清楚,但他不能说,因为他是杀掉了哥哥当上的皇帝,他要给自己足够的名正言顺当皇帝法理依据,要是哥哥那么贤明,那杀掉哥哥的自己算什么?

    所以,不能说,关于哥哥李建成,只能是抹黑,只能是不提。

    因为那时候的李世民还没有底气可以从容面对哥哥的贤明,因为他还没有做出更好的成绩,让国人知道自己是比哥哥更好的皇帝。

    但,贞观十六年,在第三次封禅泰山后,李世民认为自己有了这个底气。

    有了可以揭开一切,让哥哥李建成回归大众视线,给予他应得的待遇,却不会被多少人指责责难的底气。

    因为他,大唐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不但做出了远超自己父皇的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