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天问你烦不烦,你都快跟那百济使节一样烦了。“程处默没好气的说。

    “哈哈。看你这样儿我就知道百济使节又等了一天,还又白等了,对不对?"武元庆抚掌大笑.

    "对,你又猜对了."程处默无语.

    "哈哈."武元庆笑的很得意.

    "哎,你说这百济人什么时候走啊,每天求见陛下他也不怕陛下生气了一刀剁了他."程处默发愁的问.

    "与其问百济人什么时候走,你还不如问问陛下什么时候会答应册封新百济王,只要陛下一册封,我保证百济人分分钟就会自动滚蛋了."武元庆好笑的说.

    "那岂不是有的等了?我看陛下压根就不想册封百济新王的."程处默哭笑不得的说.

    "也不是啦,除了等陛下册封,也可以等等陛下什么时候对百济出兵嘛,听说职方郎中陈大德快回来了,没准他一回来陛下就准备对辽东出兵了."武元庆说.

    "什么,对辽东出兵?那不是要像隋炀帝一样征高句丽了吗?"程处默脸上震惊之色一闪而过.

    "呸,胡说什么呢,什么像隋炀帝.你说陛下像汉武帝,魏武帝都可以,但就是别说他像隋炀帝,不然小心他不看你爹的面子就把你小子给剁了."武元庆打趣道.

    自知失言的程处默轻拍一下自己的嘴:'你看我这张破嘴,总是管不住."

    "哈哈,咱哥俩一起的时候还是可以说一说的嘛.放心,哥哥我不去告你的状."武元庆笑嘻嘻的说.

    "滚,我比你大,别总想着占我便宜."程处默锤了武元庆一拳.

    "好好,咱说正事.陛下准备打高句丽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像你说的像隋炀帝一样,陛下准备打高句丽了,不过还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陛下不但要打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两个国家也在陛下准备要打的名单里边,所以,陛下的心可比隋炀帝大多了."武元庆说着自己的看法.

    "不会吧,一下打三个国家?隋炀帝打一个高句丽都损兵折将没打下来呢,咱们一下打三个有些困难吧."程处默有些担心的说.

    "隋炀帝没打下高句丽原因很多,就拿他第一次出兵来说,完全就是因为隋炀帝自己胡乱下命令,导致手下将士措施了太多的良机,给了高句丽太多的喘息机会,否则早在第一次就轻易的拿下高句丽了.而第二次,隋炀帝吸取教训,放权给手下各路总管,下边的总管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势如破竹攻入高句丽,只是就在要拿下高句丽的时候杨玄感在后方造反了,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隋炀帝才不得不退兵的,至于第三次,那完全就是国内乱成了一锅粥,攻打高句丽已经失去了太多的基础,隋炀帝也是有心无力最后只能无功而返罢了."武元庆对隋朝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原因那是相当清楚的.

    其实大唐的上层人物有多少是不清楚的呢,基本都清楚.只不过为了让大唐的立国变得名正言顺,抹黑前朝是必然要做的事情,所以才把三征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全归罪于隋炀帝昏庸无能上边罢了.

    "那你的意思是咱们打三个国家是稳赢的事情了?"程处默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不过对于一下打三个国家还是觉得有些压力大.

    "稳赢不敢说,但八九不离十吧."武元庆笑着说道.

    "那基本就是赢定了."程处默很相信武元庆的判断,听武元庆这么说他心里吃了个定心丸.

    几天后,出使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负责调停战事的职方郎中陈大德来到了琅琊,汇报出使情况.

    "陛下,臣有负圣恩,没能调停三国战事,请陛下治罪."职方郎中陈大德一见皇帝就跪下请罪.

    李世民面带微笑的让他起来,说道:"卿何罪之有,高句丽,百济,新罗皆桀骜之辈,不尊宗主国本就在朕的预料之中,派卿前往不过是新罗王再三遣使请求不好推辞罢了.所以,爱卿不用自责.还是和朕说说在辽东的见闻吧."

    李世民当然不会怪罪陈大德,因为就如同他所说本就没想着三国会接受调停.真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反正我作为宗主国是派人去调停了,你们听不听那是你们的事情,不听最好,我打你们的理由都有了.

    李世民前两年就对辽东三国虎视眈眈了,没办法这三国反复无常,今天朝贡明天就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要在大唐身上咬一口的李世民早就烦了.所以他们三国开战李世民那是相当的乐见其成,怎么愿意派人调停让他们停战嘛,真要有心调停也不会派陈大德去了.

    职方郎中陈大德,看看那官职,职方郎中,虽然是兵部的官儿,就是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堡寨、烽候,及沿边少数民族内附等事务的,照职位派他去藩属国调停战事合情合理.

    可是,这个职位仅仅只有从六品的官衔,在大唐是属于低级官员,拍这么一个低级官员去调停三国战事,怎么看也该是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特别是里边还有高句丽这个觉得自己很牛很牛的国家,他们认为自己都能打败隋炀帝三次征伐,那实力比起大唐也就差一点的水平.

    怎么可能甘心听一个六品小官的话就停战了,特别还是在新罗已经被打的快废了灭了的情况下.

    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李世民压根就没有调停的打算,派人只不过是让面子上过的去一点,免得被人说宗主国没什么用.

    "陛下,臣先到的高句丽,在那里臣见到许多的中原子民,都是隋末充军东征,留在高丽的,娶离家远游的女子为妻,与高句丽人杂错居处,几乎占当地人的一半。他们听说臣的到来,都等候在沿路,自报家门并且向臣询问留在中原的家人安好与否,听他们报的地址,真是哪里的人都有.臣不忍看他们失望,只好哄骗他们说均完好无恙。然后那些人挥泪互相转告.臣沿路所见所闻,观之恐不下数十万人,光臣回来的时候跟在后边迟迟不肯离去的就有数万人之多."陈大德说着说着眼泪盈眶.

    李世民沉吟不语.

    陈大德想了下再次说道:"陛下,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听闻高昌及西域诸国灭亡,大为惊恐,纷纷派人向臣打探,似乎担心陛下会对他们用兵."

    "高句丽本是汉武帝所设四郡,我大唐对他们用兵也无不可,如果调动数万兵力攻打辽东,高句丽必然要倾国相救,如果另外派水师出东莱,从海道直驱平壤,水陆合围,攻取高丽易如反掌,只是新罗,百济到时候必然会和高句丽互为犄角可能会麻烦一点。"李世民仿佛是自言自语一般.

第五百九十一章 突发状况() 
"陛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臣还请陛下慎行!“房玄龄躬身表达自己的意见。

    “陛下,国虽大好战必亡,远有汉武旧事,近有前隋三征高句丽的惨痛教训,臣还请陛下能体恤百姓疾苦,不要擅起边衅。“魏征一开口就气氛就不对了,说皇帝是汉武帝穷兵黩武就算了,还拿皇帝比隋炀帝这个岳父大人,这是皇帝的逆鳞,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这样的类比了好不好。但老魏胆子一向大,管你爱不爱听我就说。

    “陛下,请三思。去年侯君集才把西域攻灭,今年就又对高句丽,新罗,百济动兵,恐怕会让其他藩属国惊惧,且还有十万大军在西域驻扎,如果对辽东动兵,必使国中空虚,恐受到薛延陀等恶狼之辈乘虚攻击。“杜如晦也反对。

    “陛下。。。。。“

    接着长孙无忌,萧瑀等一个个大臣全以陛下开头,然后都是长篇大论阐述一下动兵的坏处,请求皇帝能熄灭攻打辽东三国的想法。

    文官们几乎全是反对的,这很正常,他们读的就是圣贤书,要么是老子的无为,要么是孔子的德,礼,要么是孟子的仁爱,要么是墨子的兼爱非攻等等。

    大唐的大臣们可不是只尊儒家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博爱,融合的朝代,其实就隋朝之前也都是。

    虽然汉武帝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唐以前儒家也只是势大,但还没到了全员尊崇的地步。

    儒家真正的一家独大那要到了宋朝,明朝是鼎盛时期。

    在大唐,那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学术流派都有的,不从在独尊哪家。

    但不管是哪家,古代圣贤都提倡和平,最好不打仗,论述打仗坏处的圣贤文章话语那是比比皆是。

    没看兵家的孙子都说了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这样的事情要特别认真的考虑对待。

    所以文官就没几个是不反对打仗的,只要不是必须的,非必要的战争,文官们几乎一水的反对。

    但将军们是只要有仗打,那就没有反对的道理,特别是大唐初年这么多牛逼的将军,没有哪个是畏战的,一听说皇帝想打仗,那是嗷嗷叫着支持。

    文官,武将又对上了。

    不过,文官,武将对不对上影响不了皇帝,皇帝近年来对打仗那是只要一下了决心就不会以别人的反对而转变。

    “众卿不必多言,朕决心已定,即日起整兵备战,,调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十万进攻高句丽,另着洛州都督太子詹事张亮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师从海上进兵,和新罗联合攻打百济,高句丽。。。。。。。。。。。“

    李世民一串命令发出,众大臣发现行军大总管的人选竟然全是要从各地调遣的,而次一级的行军总管则是契苾何力,牛进达等将军。

    几位军方大佬很不甘心,他们就在面前,怎么让别人给摘了桃子了。但他们也没办法,看皇帝调的这几个都是资历不比他们差的,关键都是受封藩王领地的都督或者长史,特别是李绩,是晋王李治封地的大都督府长史,大都督则是李治担任的,不得不让人觉得皇帝这是在担心封出去的儿子会和军中大将太亲密了,所以让他们分开一段时间。

    皇帝为了让太子地位稳固如磐石,如论做出什么事情,众朝臣都不会觉得奇怪的。

    “报,高句丽急报。“

    就在李世民说出一个个将领的名字任命职司的时候,突然有内侍从外边跑了进来。小德赶忙去接过那个内侍手里的书信转身小跑着递给皇帝。

    “念。“李世民直接没看,下边文武大臣都关心的看着呢,既然是高句丽的急报,那就念出来大家都听听好了。

    “高句丽发生叛乱,东部大人、大对卢渊盖苏文设宴围杀高句丽大臣百名,高句丽国王荣留王于宫中被,,,,分尸。“

    念到最后,小德震惊的眼睛瞪得溜圆,堂堂国王竟然被臣子给分尸了,这死的太惨了。

    “轰。“下边的大唐朝臣全炸了。

    弑君本就是大逆不道,更何况还是分尸,这要放在中国这样的人除了一些野心家都几乎不会有人再跟随的,就如同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

    隋炀帝被杀前说的很对,就算谋逆,就算要杀皇帝,但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对天子动刀兵。

    隋炀帝要服毒酒而死,结果宇文化及等人不听,硬是活活勒死了隋炀帝,虽没动刀,但却实行了绞杀。

    最后就是跟随宇文化及造反,甚至是比宇文化及还要更早有造反想法的司马德戡、赵行枢和大将陈伯图等都先后想杀掉宇文化及。

    虽然事败反被宇文化及杀了,但也证明了弑君真的是非常不被人接受的。

    最后宇文化及死掉也是被活捉后按照弑君的罪名处死的,因为他先后杀了隋炀帝还有新立的傀儡皇帝杨浩,下场就是被人直接砍了脑袋。

    要不是他弑君,按他的身份正常都是被毒死的或者让他上吊自杀,断不至于砍脑袋。

    在中国一个皇帝,国君的生死正常情况下只能由另一个国君来定夺。因为国君和国君他们的身份才是对等的,其他人如果不敬,那就不是冒犯的一个国君,而是国君这个群体。

    就如同侯君集抓了西域诸国那么多国王,国王的家眷,欺辱肯定有,但绝不敢太过分,更不可能对这些国王的家中女眷做什么,否则等待他的必然是回国后的一刀。

    因为李世民会想,你既然敢对能对这些国王家眷做这些事情,那说明你对王权皇权根本没有一点尊重的,那保不准你心里是怎么对我这个皇帝的。

    人最怕的是没有敬畏,没有敬畏的人要么自我毁灭,要么被人毁灭。

    没有敬畏,不被掌控的人是皇帝最担心的。

第五百九十二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渊盖苏文出生于高句丽大族,他爹是渊太祚,前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

    这渊太祚就是高句丽的权臣,当年隋朝第二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正好杨玄感在后方造反,南北两方对于杨玄感叛乱态度不同而产生较大分歧。

    北方是军事集团为代表,他们支持趁着杨玄感造反反攻隋朝大军,带头的就是渊太祚,而南方则是支持趁着杨玄感造反,隋朝内部不稳,和隋朝议和休兵,代表人物就是还没继位的荣留王。

    渊太祚,这是一个能和荣留王相抗衡的高句丽大权臣,还代表的是军方的力量。

    所以从那时候起,荣留王就和渊太祚一系相当的不对付。再之后渊太祚想要让长子渊盖苏文继承自己的东部大人、大对卢职位,也是遭到了荣留王一系的强烈反对而没能实现,直到他死也没看到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

    不过也正常,那时候渊盖苏文才十三岁,小屁孩一个,怎么可能让他继承东部大人、大对卢这样的位比宰相的职位嘛。

    但渊盖苏文不会这么想,他只知道自己家和荣留王是不对付的,是荣留王阻止自己继承父亲职位的,所以事实上在渊太祚死后他还是继承了东部大人、大对卢,但他却对已经继承高句丽王位的荣留王一直是耿耿于怀。

    荣留王自然也非常不喜欢渊盖苏文的,但渊盖苏文从小就很有能力,而且有军方支持,所以年纪轻轻十六七岁就已经是权臣,让他这个国王都不敢过分针对。

    哪个国王都不想看到手下有一个自己掌控不了的权臣,还是有兵权的权臣存在。

    所以,后来和大唐有了裂痕后,荣留王后来找了个机会就把渊盖苏文派去修长城去了。

    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边一千余里的长城渊盖苏文这一修就修了十年。

    即便高句丽和百济联合对新罗用兵,荣留王都没想着让渊盖苏文这个事实上的军方首领带领哪怕一个兵卒到前线。

    看样子是要渊盖苏文修长城修到死了。

    渊盖苏文非常的不满,就口出恶言,说唐朝一定会派兵介入战争,到时候高句丽百济绝对抵挡不住,到时候他就会是力挽狂澜的人,无论大唐派多少人,他都会让大唐兵马有来无回,全埋骨高句丽。

    渊盖苏文恶毒诅咒高句丽,百济联军会被大唐出兵拦阻也就罢了,他竟然还说如果大唐出兵必让大唐有来无回,这话在大唐还没有对高句丽展露恶意的时候是非常极其不合适的,会被大唐看做是挑衅。

    高句丽百济对新罗动兵本就一直非常担心会被大唐阻拦,特别是大唐去年刚刚把西域全灭了,更加加重了他们的担心,现在渊盖苏文还如此挑衅,这不是活得不耐烦,给大唐动兵的理由呢嘛。

    高句丽王特么差点气死,本就对渊盖苏文非常不满,这次直接准备弄死渊盖苏文了。

    荣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