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拉伯人不说,还有天竺的那些已经四分五裂的小国也是眼热的很的,大唐水师在,一个个屁都不敢放,可一旦水师不在了肯定回暖忍不住抢点肉吃的。

    如非必要李世民肯定不会调动水师的,现在既然调动了,那就绝不只是看一看检阅一下这么简单。

    联想到新罗百济,高句丽之间愈演愈烈的三方大战,武元庆觉得水师被皇帝调回来是大唐准备出兵的节奏。

    因为职方郎中陈大德受皇帝命令去为三家调停,三家却依然没有罢手的打算。

    当然李世民派人去本就无心调停,但毕竟宗主国派了钦使到前来,你三家就算做做样子也该先停战几天的吧,但并没有,职方郎中陈大德去了以后三家该怎么打怎么打,这边说着会谨遵宗主国要求停战,那边继续打得火热。

    就连请大唐派人调停的新罗都是如此,这就太不给面子了。李世民肯定觉得被轻视了,心里膈应的慌。

    谁敢让李世民膈应,李世民不介意让谁膈应死。

    “哦,对了,昨天吏部刚晋升了你那朋友王玄策的官职你知道没?“李承乾突然说起了王玄策。

    “不知道啊,我爹没和我说,怎么,王玄策升官了,升什么官了?“武元庆好奇的问。

    “色达州长史。“李承乾一脸惊叹的说。

    “切,才长史啊,我还以为是刺史呢,。“武元庆撇嘴。

    “切,你真敢想,下州刺史刺史都得要正四品下的官职才行,王玄策才当官几年,你觉得他够资格吗?别说他了,就说你吧,你十多年前都已经是从四品上的司农寺少卿,后来还多了一个从四品上的鸿胪寺少卿,两个实职吧,可这么多年了你升过几级,一级没有吧,别说升官了,你现在什么官职都没了。“李承乾鄙夷的说。

    “哎呀我去,你小子哪壶不开提哪壶是吧,你不知道姐夫我为什么升不了官啊,不知道姐夫我为什么被免官啊。“武元庆气的直瞪眼,他方才那么说只是开个玩笑,结果李承乾竟然拿他举例子。

    虽然现在无官一身轻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但被人鄙视十多年升不了一级还被免职,还是心理很不开心。

    李承乾翻着白眼不接话,接着说道:“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你看看你关系不错的王玄策人家在高原上做的相当不错,总共就两个州,一个工布江达州,一个色达州,人家这才几年就做到了正六品下的色达州这一个下州长史几年间升了十来级了。还有还有,那赵恒比王玄策的官都大一级,已经从司农寺调到蓝田当县令了正六品上的官。那上官仪差了点,但也已经是从六品上的秘书郎,归秘书省管的,未来升迁比前两位还容易。也就是那李义府差一点,考中进士后就被授官门下典仪,虽然是四个里边级别最低的,但却是升迁最容易的,毕竟是门下省的,可偏偏这么些年了也才刚刚熬到从八品下的门下省主事。还真是世事无常啊。“

    “那说明他人品不行,不然为什么考功司不给他好的考核评价。“武元庆幸灾乐祸的说。

    “哎,你这不对呀,我可听说你和他们四个人都熟人的,怎么人家升不了官你还阴阳怪气的嘲笑啊。“李承乾好奇的看着武元庆。

    “有什么好奇怪的,正是因为熟悉,才知道他是什么人品,才会幸灾乐祸。不然,我在帮上官仪,赵恒,王玄策的时候就连他李义府也帮了。“武元庆笑呵呵的说道。

    “原来是因为这个啊,怪不得呢。“李承乾明白了。

    “行了,不说他们了,说说你那护卫头子白山吧,这家伙今年回来吗?要回来的话我可要和他好好算算账。我们武家和你们皇家可是合伙做买卖的,合作就要将信誉,你皇家也不能例外,他白山撇开我武家,单独和天竺,大食人交易是什么意思,他这是代表你们家和我们家散伙吗?“说起这个武元庆就有些气的慌,武家全国各地商行商队的总掌柜韦小宝同学这几年几乎常驻岭南,兼任岭南商行大掌柜的,前不久来信说,白山负责的皇家商队撇开武家独自和天竺,大食人满载货物交易了两回。

    大唐各家商行都有协议的,那就是对外贸易的时候,像大唐特产瓷器,丝绸等紧俏货还有香料等东西都不能敞开供应,要限量,要保证货品的价格不会因为供大于求而下降。

    一年卖给天竺,大食的货都满载的船只都要不了几船,那是一年分好几次售卖的,可白山这次竟然一次就把一年的量卖给人家了。

    如果不想货物价格降低,其他家未来一年内基本就没法卖货给天竺,大食了。

    皇家是赚钱了,可你一下就让所有其他既得利益者损失了很大的利润,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

    白山这是给自己招祸也是给皇家找麻烦呢。

    武元庆没资格代表其他那么多勋贵世家,也不想代表,但他的把自家的态度表明了,也给皇家提个醒,别因小失大,因为一些财货让所有人都对皇家不满了,那真是得不偿失。

第五百七十六章 不知实务的文官() 
几日后,长孙皇后有令送往岭南,召白山回长安述职。原本命令李承乾想自己下的,却被他娘长孙皇后拦住了,长孙告诉他你还会太子,亲自处置对皇家有宫里的人不妥,毕竟未来是要当皇帝的,这样的命令由她这个皇后下达更为合适。

    长孙说的没错,谁让人家老公是现任皇帝,儿子是未来皇帝。

    召白山述职其实就是个托词,说的好点罢了。,其实就是把白山从皇家商队海上总管职位上调开,重新安排会长安担任原有的护卫之职,孰好孰坏看个人怎么想,但想来多数人都会觉得还是在岭南大权在握掌管皇家海上商队的好,怎么也比回长安保护太子干个伺候人的工作强。

    这也算是皇家给其他各家的一个交代。

    时间到了七月,从西域终于有捷报传回,侯君集率领大军大获全胜,高昌国被灭,高昌王智盛以及一些大臣被俘正在押解回长安。

    只是奏报上说因为高昌不少大臣逃脱到鄯善,焉耆等邻国避难,为免这些人以后卷土重来,决定带兵去要人。

    前边的灭掉高昌,抓住高昌王,满朝文武不管是当初赞成还是不赞成对高昌动武的都听得欢兴鼓舞的,毕竟大唐大获全胜了嘛。

    可后边听到还要带兵到鄯善,焉耆等国家去要逃跑的高昌大臣,一干刚还高兴的不行的大唐百官可就傻眼了。

    怎么一个回事,不是说攻打高昌给他们不尊宗主国一个教训的吗,怎么现在还要扩大打击范围了。

    你带兵上门要人,要是引起冲突怎么办,要是西域诸国都开始敌视大唐怎么办,那大唐不是要陷入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了吗?

    文官们都不干了,很少见的文官们竟然难得的完全一致。

    不管是最反战的魏征,还是一向偏向军方的杜如晦,或者比较中立的房玄龄,又或者总是琢磨能给自己带来点好处的长孙无忌,总之不管是谁,是哪个文官,这次都不干了。

    齐齐谴责侯君集等前线将领擅开边衅穷兵黩武,是把大唐至于道义之下而不顾。

    特别是奏报里还提到了焉耆,开什么玩笑,人家焉耆是向大唐诉求,请求大唐帮忙的,结果现在大唐军队帮忙灭掉高昌后,又要对人焉耆动武,这算什么,这不是背信弃义,两面三刀的小人作为嘛。

    三十六计,假道伐虢,这是玩到自己的藩属国头上了,还要不要脸了。

    文官们群情激奋,要求皇帝立即下令让侯君集停止扩大战争的行为。

    李世民虽然心里对侯君集如此知道自己的心意很是满意,不过文官们闹腾的太厉害了,众口一词反对,他当皇帝的都不得不做出妥协,下了让侯君集停战的命令。

    不过命令虽然下了,至于能不能救下西域那些小国可就不好说了。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侯君集带兵可是深的孙子兵法三味的,来回近两个月的时间足够侯君集把西域扫荡一遍了。

    下了停战退兵的命令后,李世民就表露想法想将高昌改为州县建置,也就是直接收归大唐实质性统治了。

    但反战分子魏徵再次出班极力劝谏道:“陛下刚即位时,文泰夫妇首先来到朝中拜谒,此后逐渐骄傲自大,所以加以诛伐。只问罪文泰一人就可以了,应当安抚高昌百姓,保存其社稷,立他的儿子为可汗,则皇上的威德及于荒远之地,四方民族都会心悦诚服的。如今要是将其地改置州县,那么还要经常有一千多人镇守,几年一换,来来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备衣物,远离亲人,十年以后,陇右一带将耗费殆尽。陛下最终还是不能使高昌的粮食布匹供给大唐,正所谓分散有用资财以供奉无用之地,我觉得不可行。”

    差不多的话,其实去年李世民决定出兵之前就有大臣反对时说过的,不过是所得对大唐的损失,褚遂良就说了:““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

    意思就是大军开拔西域,陇右西疆靠近玉门西域的这片百姓都要服劳役,还得被征收粮草,一定是十室九空,几个州郡都会萧条下来,五年都恢复不到之前的样子。

    但事实却是,大唐现在国库粮仓足够充足,根本不需要沿路百姓负担任何粮草,徭役也只是在大军路过只是负担百里协助运输一下罢了,需要时日不过三五天,在水泥路上行走,三五天服役的百姓根本没什么感觉。

    十室九空完全就是文官自己不知地方情况而瞎想琢磨出来的笑话。

    不务实,喜欢循规蹈矩按着陈年旧历按步照班教条的做事情,想事情,衡量事情是所有文官的通病。

    世界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却埋在故纸堆里学习钻研上古,近古,前人是怎么处理问题的。

    就名臣魏征都不例外。

    他们以为打仗百姓就一定会遭殃,根本不知道还有发战争财这么一说。

    就算已经有了东突厥,吐谷浑,吐蕃以及南洋等等众多的例子,他们也固执的认为打仗就是不好的,歌舞升平才是好的,对所有人都有利的。

    但李世民不这么想,李世民已经吃到了打仗带来的战争红利的甜头,不然他也不会暗示侯君集对西域诸国动武了。

    所以对于魏征的话李世民少见的没有接受,八月,他将高昌所在地改置西州,改欲谷设舍弃掉的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并各设所辖县。八月二十一日,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留下兵力镇守。

    这只是朝中发出的命令,一时间还传不到西域去呢,而这时候的西域已经被侯君集横扫了一圈,汉朝时候所谓西域三十六国的疆域全部被纳入了大唐的版图。

    再往西打一点就差不多能和大食人,也就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势力接上了。

    西域小国的国王全成了阶下囚了,朝廷发来停战退兵的命令才姗姗而来,然后迟了。

    这种情况还怎么退兵,退兵不是白打了吗?

    于是维持现状,赶紧再派人回长安通报请求新的命令下达,好决定后续怎么做。

第五百七十七章 君臣相争() 
十月,朝廷新的命令终于送达,之前设立安西都护府的命令取消。

    因为之前设立都护府是因为高昌被平定,就想比照汉朝时候设立都护府统管高昌全境,并且驻兵防备西突厥。

    可侯君集他们动作太快,也成果太显著了,西域诸小国全灭,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更远,汉朝时候就属于中国的疆域这次也全被重新收回了。

    得到消息的李世民一看,这还设立什么安西都护,如果只是高昌一地打下来,周边其他小国臣服于大唐那设置都护府,让原头领统领本部,作为大唐羁縻州还说的过去。

    但现在是全部都被攻克,从国王到大臣一锅端了,这样哪还用搞什么民族性质的都护府,搞什么羁縻州,直接实际统治好了。

    就像东突厥,吐谷浑,多半个吐蕃这些被大唐攻占的新国土一样,直接设立州府,比照大唐的郡县制设立行政机构,派遣大唐官员过去管理就好了,顶多就是用一部分当地人帮着治理就完事了。

    所以,安西都护府还没成立就被取消掉了,然后高昌依然设立为西州,可汗浮图城为庭州这两个没变,但把一些周边的地域并入到了起管辖范围内,然后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地方设立新州,意思就是属于大唐的新设立州府。

    然后西州,庭州,新州这三个州归属新设立的西域道。至此,大唐十道增加了一道西域道。

    论地盘大小的话,应该说除了统管吐谷浑,吐蕃以及就有州县的剑南道最大外,剩下的就数这新设立的西域道了。

    别看这里人口没多少,但出了玉门关往西一直到后世的哈萨克,吉尔吉斯等国家的地盘都是大唐的。

    虽然不少城邦大唐大军还没能够去到那里打下来,但他们的国都也就是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国的国都都被大唐被破了,国王百官也被抓的抓杀的杀,剩下下边的几百,上千人的小城邦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和实力。

    大唐再次恢复了强汉时候的荣光,甚至国土面积还要更加的往西。

    这也是朝中文官全力反对,要求严惩侯君集,契苾何力,牛进达等领兵擅开边衅的总管,并且放还被俘虏的各国国王大臣,归还土地让他们复国,但皇帝李世民却一意孤行,顶着满朝文官反对的声音,下圣旨将这些国家纳入大唐版图,并且实际派官吏治理的原因。

    实在是开疆拓土到前无古人的境地那种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的功绩实在是太荣耀了,李世民根本抗拒不了这样的诱惑。

    收到皇命的侯君集等人开始做班师回朝的准备,在班师回朝之前他们还需要继续清扫一下西域遗留的隐患,不稳定因素,而且还得等派遣的官吏来到才行。

    而且能够班师回朝的只有十万人,剩下的十多万还得留在西域诸侯挺长一段时间,等下一批接替的军队赶到后他们才能离开。

    因为把西域纳入版图的功绩太大,当然主要是想要拍皇帝哥哥的马屁,荆王李元景等李唐宗室亲王,也就是李世民的一帮子同父异母弟弟联合上书请李世民再次封禅泰山。

    李世民拒绝了。

    不少文官嘲笑李元景等亲王不懂礼法,说皇帝刚刚才封禅泰山两年而已,怎么能再次封禅泰山,实在可笑的厉害。

    但李元景这些亲王也不是草包,学问都很好的,就有人反讽说汉武帝都可以六次封禅泰山,为什么功绩不逊于他的当今陛下不可以。

    然后亲王宗室就和文官们就皇帝能不能,该不该再次封禅泰山开始了激烈的争吵和辩论。

    这些争吵没影响到李世民的好心情,还抽时间跑到渭南同州那里狩猎了半个月。

    文官们发现皇帝越来越不听他们的劝说了,然后皇帝越不听吧,文官们就越想抓住皇帝,不让皇帝和他们背道而驰越离越远,于是他们更加进谏的激烈,频繁。

    但实际上皇帝并不是越来越不听他们劝说了,而是随着国朝的稳定,文官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自己越来越想要更多的可以掌控或者说左右皇帝的想法,但当皇帝不配合的时候,文官们就有了皇帝不听他们的错觉了。

    所以,事实上不是皇帝不听他们的了,而是他们得寸进尺想要的更多了。

    君权臣权争夺,皇帝想要中央集权一言而决,文官们想要臣权压倒君权,最好就是皇帝可以什么都不管,无为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