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别看大丫平日看起来很安静淑女,大家闺秀的很,但心中的想法要是说出来在这时候绝对是非常惊世骇俗的。

    外边的温柔恬淡将内心的自由不羁掩饰的很好,但那也只是掩饰,但内里的东西却不会改变的。

    也就是大哥在前边帮她顶住了嫁人的压力,不然最后就是大丫自己闹腾这不早嫁人了。

    至于三丫,今年八岁了,在两个姐姐,尤其是无法无天又聪明绝顶的二姐二丫的影响下,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魔王。

    三姐妹没一个是真正温良贤淑的,也就是这才能干出撺掇小侄女早上踹她父母门的事情来。

    宠溺妹妹的武元庆算是自食恶果,本来能左拥右抱两个娇妻睡个地老天荒的,结果却是两眼眼屎哈切连天的被吵了起来。

    完了还在穿衣服的时候被两位娇妻,你一下我一下的掐了一胳膊的小片青紫。

    哎,悲催的男人啊。

    当先打开门,一步都没往出迈,武元庆就定格在了门口。

    只见一个小小的,粉雕玉琢的人儿正凝眉皱鼻,大眼圆睁冷飕飕的怒冲冲的抬头瞪着他看呢。

    要是换个人敢这么看着武元庆,武元庆肯定给他来一番,你瞅啥,瞅你咋地,你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然后霹雳乓啷干一场。

    可这是自家宝贝闺女,武元庆只怕稀罕不够,哪舍得来一句重话的。

    哪怕小人儿用一种娘亲被坏人抢走了恨死个人的苦大仇深小表情瞪着他这个亲爹,武元庆也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满满都是被萌翻了的感觉。

    “哎呦,闺女哎,快到爸爸这儿来。“武元庆蹲在地上,海狗一样拍着手乐滋滋的冲小人儿喊。

    结果,爸爸一词瞬间触动了小人儿脑海深处已经模糊的记忆,然后很习惯性的傲娇的哼了一声,翻着小白眼,扭着小身子就把后脑勺摆给了爸爸武元庆看。

    “呀,小家伙还记着这茬儿呢!“武元庆先是一愣,后边一脸惊喜的说道。

    身后响起老婆王子瑜的嘲笑声:“现在知道丫丫有多讨厌爸爸这个词儿了吧,你这爸爸都忘了,却还记得这爸爸的词是她不喜欢的。“

    “切,什么不喜欢,明明是喜欢的不得了,才会记得这么清楚。我闺女聪明,像我,她这是在用这种方式欢迎她老爸回来呢,你妇道人家不懂。“武元庆很乐天派的说道,完了还不忘鄙视一下娇妻。

    只是,小人儿看到娘亲出来就巴巴的跑过去一头扑在娘亲怀里,路过他的时候都没看一眼,未免对他的乐天有些太过打脸了。

    看着夫君糗了一脸的样子,王子瑜和襄城幸灾乐祸的大笑,襄城还不忘继续打击:“活该,谁让你一年不回家的,你要再走的时间久点,我和子瑜姐姐也该忘了你了。“

    “也许人家觉得忘了才好呢,正好人家可以和长乐妹妹比翼齐飞。“王子瑜酸死人的说。

    “呵呵,呵呵,哪里的话,夫君怎么会忘了你们呢,瞎说,净瞎说。“老婆表示很吃醋,武元庆很是尴尬的说,话都说的不太利索了。

    “哼。“

    “哼。“

    回他的是两声冷哼,以及两个大大白眼。

    “咯咯。“趴在王子瑜怀里的小人儿不知从偷偷的打量以及窥听中听懂了,看懂了什么,反正是突然就闷笑出了声。

    然后与此同时的,一旁的墙角那里也想起了三个不同的银铃笑声。

    “呀,你们三个够了啊,偷听没完了是吧。“

第五百四十一章 大赦天下() 
“丫丫,想不想听儿歌,爸爸给你唱儿歌好不好?“武元庆抱着小人儿做出奶声奶气的腔调问,怀里的小人儿很不给面子,伸胳膊伸腿,左扭右扭想从坏银的怀抱里挣脱。

    对于什么儿歌,呵呵,丫丫表示人家不喜欢。

    武元庆才不管小人儿的不配合呢,自顾自的开嗓子唱了起来,从两只老虎唱到采蘑菇的小姑娘,从采蘑菇的小姑娘又唱到猴哥猴哥,完了又换成一个师傅仨徒弟,见猴子还有另外三个逗比吸引不了宝贝闺女,他转下又换成了小哪吒还有少年英雄小哪吒。

    丫丫别看人小小,可却是倔得很,说不喜欢儿歌就是不喜欢,哪怕都已经竖起小耳朵在偷听了,但小脸上依然邹巴巴嫌弃的要死,死活要从坏银怀里挣脱出来。

    父女两个就在那磨了半响,你不让我抱我就非要抱,你不让我下我就非要下。

    两人跟冤家一样,看的王子瑜,襄城还有大丫她们呵呵哈哈哄笑不止。

    嘻嘻哈哈就这么吃过了早饭,丫丫终于被小姑姑从坏银手里解救出来了。

    欣喜若狂。

    然后被小姑牵着小手乐滋滋的去上二姑姑讲的数学课。

    “气死她爹了,不就数学吗,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四加四等于八,难道她爹还不如她二姑姑教的好吗?“见要去上课,女儿笑的眼睛都眯成缝了,武元庆就吃醋的不行。

    二丫不但在学堂里受那些喜欢算术的学生喜欢,竟然连丫丫都那么喜欢她,真是看脸的世界。

    武元庆思来想去发现论学问远超二丫,见识广博二丫这个学生更是没法比,唯一不如二丫的就是没小丫头那么好看。

    哼哼,肤浅的人类。

    大丫回闺阁自个儿看书去了,二丫,小丫,丫丫三个都去了学堂,武元庆只能和久旷的两位娇妻继续回屋里腻味。

    “电话不停在吵

    老板不停地闹

    总逃不开工作表做完了又来了怎样也甩不掉

    回家感觉真好

    别管世俗纷扰

    把一整天的面罩忙和累的大脑都往热水里泡

    让每一颗细胞

    忘掉烦恼

    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

    每一砖一瓦用爱创造

    家里人的微笑是我的财宝

    等回家才知道自己真的重要

    双手能为家人而粗糙

    啊多么荣耀那么骄傲

    你为我把饭烧我为你打扫

    啊回家的感觉实在真的太好“

    每天睡觉到日上三竿,给宝贝女儿做一个很好的榜样,之后就是和宝贝女儿培养培养感情,其实也没什么好培养的,小孩子嘛,记性不大忘性大,两天下来,只要不提爸爸这个词,小丫头就已经和老爹亲近的不行,要不是她老娘嫌她老爹太懒,不是好榜样,也许用不了多久她就要跟她老爹一样喜欢上吃了睡,睡了吃,然后感慨一声猪一样的生活就是这么好。

    李世民一年不在朝中,朝中却也没什么大事发生,李承乾这个监国太子一切都做的井井有条的,非常让李世民满意。

    不过留在朝中的朝臣总有想赶紧在皇帝面前露露脸的,李世民回到长安的第三天,也就是三月初二,著作佐郎邓世隆就上表请求搜集李世民所写的文章,然后编纂成籍,留诸后世。

    这马屁拍的其实挺好的,想想历朝历代哪位帝王不想把自己的言行著作传得全天下都是,传得后世子孙世人都看到啊,尤其是越有文采的人越喜欢这样。李世民也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而且还写着一手好飞白,平日里也喜欢作诗词,写文章自得一下,要不然也不会在砥柱山那里写“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这么一首短诗,还要魏征刻在砥柱山上去。

    现在邓世隆这么上书应该是正好挠中了皇帝的痒痒才是,可邓世隆忘了一点,去年的时候皇帝已经封禅泰山了。

    都把自己的功绩炫耀到上天都知道了,李世民哪还在乎人间世人知不知道。

    一句话,无所谓了。

    当然李世民拒绝不是用的这个理由,他说这么说的:“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

    这话说的义正言辞,一股明君范儿砰然而出。

    邓世隆拍马屁没想到皇帝不接,尴尬的躲在家好几天没上朝,理由是臣病了。

    也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掐着时间从洛阳返回长安的,在回到长安的一个月后,李承乾的嫡长子出生了。

    在之前李承乾就有两个孩子了,老大李象是贞观八年也就是前两年出生的,可惜虽然生在了头,但他母亲却不是太子妃,所以李象只能是个庶子身份。

    然后年初的时候,另一庶子出生了,李承乾给二儿子取名李医,因为这小孩出生的时候就瘦小的厉害,病怏怏的。

    然后两个多月后,这老三出生了。

    虽然是老三,可人家老娘却是太子妃苏亶。

    李承乾和苏亶贞观九年成的亲,两年多没动静,李承乾是不着急的因为已经有一个儿子了,可苏亶却很着急。因为这母凭子贵,别说皇家就是普通百姓家里都是如此。

    虽然她是太子妃,就庶子李象也得叫她娘,可不是亲生就不是亲生的,难道以后自己没孩子,李象当了太子,当了皇帝后还能对自己多么尊敬吗?

    苏亶又不傻,她知道自己的太子妃位子虽然很显赫,可却不容易坐稳的,所以必须要有个亲生儿子才行。

    终于,去年的时候她怀孕了,在写给王子瑜,襄城的信里,那种欣喜若狂武元庆只是扫了一眼都能感受到。

    苏亶身份不同,别看她生的孩子排行老三,可是她生的那就不一样。太子妃生的孩子那就是嫡生,女儿是嫡女,儿子是嫡子,朕论起长子来,嫡长子才是长子,庶子,基本可以忽略的。

    嫡子在的时候,基本没有庶子继承家业的,所以不出意外,苏亶生的这个李承乾的三儿子就会是皇太孙,李承乾继位后他就是太子,李承乾挂了,他就是皇帝。

    这下算是大唐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有了着落了,嫡孙的出生让李世民高兴极了,当即下令大赦天下。

第五百四十二章 自找不痛快() 
李世民给嫡孙取名叫李厥,厥字本意是憋气发力,采石于崖,也可以理解为是石块,花费大力采来的石块,表示很重要很厉害的意思。

    这个字本意,引申义都很有寓意,但李世民取这个名字关键想要取的意思是荀子里的一句话,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李厥,李家的和氏璧,未经琢磨看起来是块井里的石块,但其实是块璞玉,雕琢以后就是极品美玉和氏璧,当为天子宝。

    这个寓意相当配李厥太子嫡子的身份。

    古代人取名字最重寓意,就和李世民名字一样,取济世安民之意,人家这名字就是妥妥高大上的感觉,

    再比如李承乾,李世民的儿子众多,但都是都是单字名,唯独李承乾是两个字的名字,虽说有他是出生在承乾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取得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乾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江山社稷。

    李厥的名字代表的就是他祖父,他爹对他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如和氏璧一般的极品美玉,和氏璧就是传国玉玺,玉玺就是代表的皇位,希望他成为和氏璧,也就是希望他未来能当皇帝,当个好皇帝。

    给嫡孙取了个寓意殷切的好名字,李世民又大赦天下,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

    这还不算完,给囚徒降罪一等后,还给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

    勋官和爵位是不同的,和实职也是不同的。勋贵勋贵,这里边的勋就是代表的勋官,也就是散官,文武散官。

    这就跟后世的勋章一样,代表的是身份地位,有品级却没有实权。

    一开始勋官是授予有军功的人的,是军职。像木兰辞里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说的就是这个。

    立军功立了多少,都有规定,多少是一转军功,多少是二转军功。

    这种记录军功以及封赏的制度源于南北朝时期,如同木兰辞里说的策勋十二转,这勋官总共就十二转。

    一转为武骑尉,比从七品;二转为云骑尉,比正七品;三转为飞骑尉,比从六品;四转为骁骑尉,比正六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

    像李渊的祖父,李世民的太祖李虎就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

    大唐国号的由来就是因为李虎的封爵,然后李渊也是袭爵的唐国公。

    然后关陇贵族就是由和李虎并列的那八柱国等军事小团体组成的,也是李渊能争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支柱。

    在那时候爵位是文武都可得,而勋职却是只能有军功才行的,所以那时候勋职可比爵位含金量要高的。

    所以那时候的柱国,上柱国个个都是手掌军权的一方诸侯。

    但后来因大量升授有功军人,这种实权军职就逐渐演变成了没有职掌的勋官散官。

    李世民下令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加的就是这种有名无实的散官,只是身份提升了,实权却并没有多少。

    也正是因此李世民才能一下把五品以上够条件的都升一级。这个条件就是子为父後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继承家业的儿子才够这个资格。

    比如说你是嫡长子,家业是由你继承的,你的官职够了五品以上,那你的勋官就可以升一转,如果不是由你继承家业,那不好意思你就没资格升了。

    比如说你是庶子,本没有资格继承家业,可你家没有嫡子,必须由你继承家业,那你品级够了五品,这次也能勋官也能升一转。

    也就是说,这次勋官升一级的资格不是按嫡庶分的,而是按会不会,有没有继承家业分的。

    就拿武元庆来说,他是武家嫡长子,原本他是继承家业的,可他封爵以后李世民基本就是让他另立门户了,那武家的家业,以及武士彠的爵位以后都是他弟弟武元爽继承的。

    那这次勋官就没武元庆的事儿了,他弟弟武元爽倒是够这个资格,还的是五品以上官员才行。

    除了大赦天下,以及升了一批五品以上官员的散官外,高兴的不行的李世民还下令天下大酺五日,就是允许天下人聚饮五天。

    嗯,就跟过节日一样,普天同庆的意思,大家一起吃吃喝喝庆祝一下。

    并且李世民亲自于东宫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宴请官员李世民长干的,关键是宴请的地方,自从李世民搬出东宫以后,就再没有在东宫宴请过官员了,要宴请也是李承乾在东宫宴请,因为东宫是太子的地盘。

    现在在东宫宴请,就是告诉百官宴请你们是因为皇太孙出生了不是因为其他,是李世民表示对孙子很重视的一种手段。

    宴请的时候,李世民赏赐了房玄龄,杜如晦还有魏征每人一把佩刀,并且说:“贞观年以前,跟随朕夺取并治理天下,以玄龄,克明的功劳最大。贞观年以来,纠正朕的过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劳。”

    到这里没什么问题,但后边李世民酒一喝多就有些得意了,很自傲的问魏征:“朕治理国政与往年相比如何?”

    李世民的意思是你看这几年大唐越来越强盛了,开疆拓土几千里,朕不但守住了祖宗的家业,还大大扩张了许多,而且国富明强,百姓安居乐业,边疆也没什么威胁,朕是不是比以前厉害了很多,你老东西一直说朕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的,现在看到这些是不是该夸夸朕了?

    李世民是从想从魏征处寻求认同,赞扬的,可惜他忘了魏征是个什么性子。

    结果,自食恶果,魏征给他添堵了,魏征说:“威德加于四方,则远超过贞观初年;人心悦服则不如从前。“

    李世民脸黑了,可自己问的问题,跪着也得问下去,于是憋气的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