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古时候的砥柱山才真的是砥柱山,山脚就不说了,就光是上到峰顶都有差不多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

    上边修建着一个小小的道观,在云雾缭绕中真有种神仙福地的感觉。

    往下看去,两边是波涛汹涌的河水卷着浪花倾泻而下,撞击的石壁轰隆作响。

    这种气势才能让晏子说出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的谏言。

    而砥柱中流这个成语也是因此山,因晏子的这句谏言而来的。

    “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在砥柱山好好看了个够的李世民,最后诗兴大发还写了首短诗,然后自觉写的很不错,还让魏征找人铭刻在了砥柱山的背面。

    在此地盘桓一日后,十五日李世民率领文武大臣盛大祭祀了禹庙,两日后到达柳谷,观看盐池。

    盐池就是后世的运城盐湖,也叫解池。

    盐池产盐,是最有名的池盐产地,起重要性不用多说都能明白的。盐是任何时候任何动物包括人都不能缺少的东西。

    而盐池则是中原几千年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产盐基地。史学家称它囊括了“九分天下盐“,谁能够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谁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脉。所以不管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每代帝王都要派重兵把守着这里。

    《左传》里记载晋大夫们决意定居在这一带的理由都是因为此地土地肥沃而且“近盐“。

    盐池周围几乎全是禁地,普通人都不的靠近。而且因为近年来大唐打下了好几个地方,像青藏高原上吧,本就有大大小小的咸水湖,盐是不缺的,可草原上那庞大的地盘就不同了,对盐的需求量非常大的。

    首先是迁移过去的汉人百姓以及当地的牧民需要大量的盐,而且中原对羊毛的需求量庞大,草原上的人养的牛羊,尤其是羊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这些牲畜也需要大量的盐才行。

    后世武元庆的家里养过羊的,那不是说每天让它吃点草就完了的,定时还的喂它吃点盐,他们家还就养了一只羊让他打发时间养的,那盐都消耗很大的,别说草原上那不知道几十万只还是几百万只的羊了。

    当然草原上也有盐出产的,可草原上的牧民让他们放牧还行晒盐什么的不是他们特长,草原上的盐是远不够满足需求的。

    再一个,商贸发展,薛延陀,高句丽等地方都从大唐购买食盐,一来二去盐池对大唐的重要性更加大了好多倍。

    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开始计划这要在盐池周围修建禁墙了。

    而原本时空,解池周围后来也是修建了禁墙的。盐铁这种官营的东西,自然最怕的就是走私倒卖了,要是不围上光靠驻军巡逻,怎么也是防不住的,防不住,不光可能贩私盐的会走私盐卖到敌对国家,还会大大损害朝廷盐税的收入。

    所以,原时空就是从大唐开始就草划修建禁墙,宋代继建,明代续修,前后历经一千多年,“终盐池一周,屹然如城”,全长一百多里。

    李世民计划修禁墙不过是走上了原有的道路罢了。因为对盐池很重视,李世民在此停留了三天才启程到了蒲州。

    蒲州,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蒲州城据说尧舜禹里舜的帝都蒲板就是建在这里的。《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

    蒲州是北方的雄城重镇之一,不但历史追溯可到上古时期,就连后世这里也非常有名。

    有名的小学课本上学过的黄河铁牛就出土于这里,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也源于这里。

第五百三十六章 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蒲州城高八丈,比长安城高多了,到了近前要抬起脖子往上仰望才能看到顶。也怪不得会在原时空的开元年间被定为陕、郑、汴、绛等六大雄城之一呢。

    雄城不是说面积要多大,关键是雄伟,坚固,一般这样的城池都是作为战略要地来建的,就像这蒲州城,负山面河,秦晋要冲,乃自古兵家要地,可以说是扼守住了关中在东边的门户。

    要是以后国中发生战事,这里就是从东面来犯之敌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

    就在这高耸的城墙下,薄州刺史赵元楷率领城中百姓迎接车驾。

    关键迎接就迎接吧,这家伙竟然让百姓们穿着单衣就出来迎接了,这可是二月份,虽然天气开始回暖,但还没到了可以穿单衣的时候呢。

    看着百姓冻的哆哆嗦嗦的,还不敢搓手动脚取暖,李世民脸色就黑下来了。

    说来这人也就是犯贱,他去洛阳的时候,住在城外别宫,人家准备的吃食不符合心意他都不高兴的责骂处罚人家,现在到了薄州,人家赵元楷挖空心思的想讨好他,可他倒好反倒又觉得人家这样做的不对了。

    准备不好的时候嫌人家不准备,准备好的他又嫌人家准备了,真是难伺候的要死。

    不过,赵元楷也是过分了些,让百姓穿着黄纱单衣迎接还不算,还把官署房屋,城楼什么都好好修整了装饰了一番,怎么装饰的呢,用的是丝绸包裹披挂。

    这种场景随行百官很多人都看着熟悉的不得了,想当年隋炀帝杨广炫耀大隋富饶强盛的时候,就干过这种事,有外国使节朝贡,隋炀帝让人把沿路的树木花草什么全包裹上了彩色丝绸,连乞丐也穿上了丝绸漂亮衣服,愣是在大冬天的营造出一种鲜花似锦的场景,五颜六色好看的不要不要的,完了外国使节看到隋朝的乞丐都穿的是丝绸衣服,一下就羡慕的不要不要的了,说你们大隋真有钱,都沦落都乞讨的地步了,竟然还能穿得起丝绸,这在我们国家都是贵族才能穿的上的东西。

    隋炀帝当年干过的事情,现在有人用出来接待李世民,这让李世民这个大隋的掘坟者情何以堪,是在他把比作隋炀帝吗?

    再说了,魏征等大臣,多次拿隋炀帝来劝谏过李世民,现在赵元楷这样做和打他脸有什么区别。

    看着赵元楷一脸谄媚的笑脸,李世民不禁在心里骂了句执迷不悟死不悔改,粗俗点说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李世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赵元楷这个人是有前科的而且不只一次。

    赵元楷这人说起来也是名门之后,出生于天水赵氏,和武元庆的朋友赵恒是一个宗族的。他爹是隋朝宰相赵芬,他老婆是清河崔氏女。

    父辈妻家都是大家族,可这人当官却就喜欢走捷径,喜欢琢磨上官,迎合上意。

    他做历阳郡丞的时候,进献珍奇美味给在江都的隋炀帝,被提拔升为了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使。然后他就专门负责供应美酒饮食,炀帝与萧后以及宠幸的美女酒杯不离口。

    在隋朝时候就喜欢搜刮民脂民膏,欺压剥削百姓,等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后,赵元楷随至河北。宇文化及失败,他就归降了大唐。

    在到长安的途中老婆还被强盗抓走了,然后他老婆崔氏不甘受辱被强盗射杀了。

    照理说经过几番打击该改改性子,收敛一点了吧。可这人却没有。到了大唐后,他被任命为了司农少卿,就是武元庆的前任,武元庆贞观元年被任命为司农少卿的时候,接的就是赵元楷的班。

    为什么赵元楷被调开了呢,就因为这家伙在司农少卿的任上手脚不干净,利用职权贪财聚敛。惹得上官司农卿窦静鄙视以及不喜,窦静召集部下属员开会,当面责斥赵元楷。他说:“隋炀帝搜刮民财,贪图享乐才用你这样贪污敛财的人,但现在司农官员经管钱粮,必须为公。而且陛下崇尚节俭,何况你一个司农官员,岂能贪图自己享受,任意挥霍公用钱财。”

    被顶头上司当众不留情面的责骂,赵元楷还没来得及检讨表示悔改,这件事就被告到了李世民面前,恰巧那时候李世民又在琢磨该给武元庆封个什么官才好呢,于是正好顺水推舟拿掉赵元楷给他个教训处罚,还能封武元庆当司农少卿去种土豆玉米,一举两得。

    只是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么多年过去,赵元楷也再次升到了一州刺史的高位,为人为官却还是没什么变化,还是精于钻营,还是那么会欺压百姓。

    李世民眼中的厌恶赵元楷根本没有察觉,还喜滋滋的到处跑着张罗。

    等安顿下来,这家伙带着人给皇帝皇后公主,大臣命妇们送上饮食的时候,李世民爆发了。

    因为有人向李世民告状了,是随行的一位御史,也不知道这位御史从哪得到的消息,还是蒲州当地官员捅给他的,反正这位御史在李世民和皇后,公主们一家吃饭的时候请求觐见,侍立在外边的内侍拦住了他说等陛下吃过饭你再来呗,也不差这一会对不对。

    可这位御史脾气就和所有御史脾气一样,倔强不变通,内侍拦着不给通报,他就直接跪在门外大声叫喊。

    李世民当然就听到了,当然就算李世民听不到内侍也不敢拦着不给通报了,这时候的内侍可不想晚唐时候那么厉害,可以废立皇帝的。

    李世民要是知道他拦着不给通报,非得让人打死他不可。

    于是,御史顺利的见到了皇帝,然后就慷慨激昂的告状,痛斥赵元楷为官不正,蝇营狗苟,不但欺压百姓还谄媚结交外戚勋贵。

    为了迎接皇帝大肆修饰官署房屋,豪奢的拿丝绸包裹,而且暗中还饲养百多头羊、几千条鱼送给皇亲贵戚。

    其实百多头羊、几千条鱼并不算多,一个刺史这些东西还是能准备起的,蒲州官衙也准备的起,关键是暗中,你偷偷摸摸的准备这些东西送给皇亲贵戚,,你想干什么?

    这么一些东西怎么就不能拿到明面上准备,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来?

    李世民因为之前的事情本就很不喜了,现在听御史这么一说,更是觉得赵元楷獐头鼠目,贼眉鼠眼的不是个东西。

    当时李世民就把赵元楷叫到了跟前斥责:“朕巡行到黄河、洛水一带,凡有所须,均从府库中支取。你所做的乃是已灭亡的隋朝的坏习俗。“

    然后,就在李世民到了蒲州的第一天,赵元楷巴结讨好皇帝没成功,反倒是第一时间就被免了官。

第五百三十七章 有心人的过分解读() 
蒲州是重镇,帝王多有巡幸,自然这里不会少了别宫。就在蒲州不远就有一个始建于北周的宫殿。

    其实,初始北周在那里修建的是一座小城,初名晋城,后世的晋城名字就是打这里来的。小城修建在黄河以西的一个绝壁上,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朝蒲津关。

    在小城晋城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后遂改名长春宫。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这时候就成了真正的皇家别宫了。

    大诗人写过一首诗,题郑县亭子,写的就是他到长春宫时写的,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长春宫对面的蒲津关就是后世黄河铁牛出土的地方,在长春宫和蒲津关之间的黄河上架有浮桥,因为唐初横索列舰以渡河,索断舰破,故而到了唐开元十九年,于蒲津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以维浮梁。

    蒲津关是蒲州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入关中,出关中多数时候是走的这里。

    刘邦当年平定河内也就是中原一带的时候就是走这里出的关中,等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出河东的时候也是走的这里,要不是这里的守将朝邑法曹靳孝谟献城投降,李渊父子还没那么快打到长安称帝的。

    李渊父子在这里渡河的时候,就驻扎在此,然后夺取的长安。武德二年的时候在这里置陕东道大行台。那时候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就镇守此地,大唐建立的班底军队河东军全归李世民指挥,这也是李世民可以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还平稳当上皇帝的原因。

    什么时候都是有军权才能有话语权。

    平定中原的时候多数时候李世民也是驻守在这里,后来平定洛阳那片后李世民才把行台移到了洛阳。在那之后凡是当同州刺史的多兼任长春宫使。

    前几年王珪因为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的时候同样兼任长春宫使。

    李世民已经在长春宫待过很长时间,王珪又当过这里的宫使,不管是李世民这个皇帝,还是王珪这个礼部尚书既然到了这附近了自然要故地重游一下。

    然后接待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长春宫别看和蒲津关只是一河之隔,但二者却不归同一州管,长春宫是归于同州的,哪怕它距离蒲州就那么近在咫尺,但隔着河它就是同州管的,而河之东的蒲津关就是蒲州管的。

    李世民以及随行那么多人虽然下榻在蒲州,但他巡幸长春宫的时候却理应由同州那边的官员接待,蒲州这边刺史刚刚被免,大小官员们想献殷勤讨好皇帝,可于情于理都没理由跟过去的,后边想想万一又和前刺史一样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岂不是更悲剧?这么一想也没那心气敢跟过去到同州地界和人家争一下了。

    好在李世民去长春宫巡幸的时候,一帮子公主们却没跟去,也算是给了蒲州官员们一个讨好皇家的机会。

    蒲州这一片可以说随处都是文化,随处都是故事,尤其对武元庆这个穿越的后世人来说。

    不说这里周边处处都是古战场,随处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就说这里的人文也是多的很的。

    张生崔莺莺的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地点普救寺虽然这时候还没有出现,以后也不一定会出现了,但普救寺门前的那条路,著名的蒲坂,也是和蒲州原名相同的蒲坂路却早就存在的。

    其名最早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年,取蒲坂。五年,复与魏蒲坂。”

    蒲坂就是蒲州城里的一条路,是一条基本贯穿整个城池的一条坡路,长差不多有十里左右,这条路的起始就是在后来普救寺旁边的峨眉岭上,然后一直经过普救寺门前,在给普救寺当了一段公共道路后,径直往西直下黄河边的蒲津桥,东西两端高差约百余米,蒲州城正位于坡中央的台地上,这也就是蒲州原名蒲坂城的原因。

    领着一帮公主逛蒲坂上到峨眉岭的时候,武元庆兴致来了就给公主们讲了一出西厢记。

    这里没有寺庙,更没有普救寺不要紧,随便找个理由说是前隋朝时候就烧毁了,正好把普救寺的修建是因为武则天这个没法说的理由挪到隋炀帝老婆萧皇后头上。

    讲故事最容易的就是改变一下朝代背景,故事本就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变背景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除了背景变了,其他的一切照旧,反正就讲的故事,又不是真事儿,涉及到的任务都拿杜撰解释就行了。

    只是在皇帝刚刚因为修士族志大发雷霆,还硬让人把皇家,外戚排到了一二等,把大世家博陵崔氏给排到了第三等。

    接着武元庆这边就讲了一个西厢记,里边的女主人公就姓崔,还是前朝相国的女儿,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在影射五姓七望里的博陵,清河两家崔氏。

    要是里边崔家是正面人物也就罢了,别人估摸不会乱想,可里边崔家人却不是,崔家老夫人言而无信,十足的坏老太婆。

    而催老夫人一直想把崔莺莺嫁给的那家又是姓郑,这郑家的整恒也不是个东西,虽然崔莺莺是他的未婚妻,可他不说光明正大的争,却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骗的崔老夫人把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