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元庆觉得自己处理外伤的手法已经够糙了,结果没想到这里的大夫手法更糙。

    其中一个大夫给一个胳膊受伤的人换药,嗯,勉强说是换药吧。那人包扎伤口的明显就是从衣服上撕扯的布条,还是他自己身上穿了不知道多少天的衣服上撕下来的。

    布条都泛着油光了,可见脏成什么样子。将布条解开后,就见那四五厘米长的伤口周围肉都是青黑色的完全没有一点活性的死肉。

    也就是说那些肉细胞都死了,完全没有生长愈合的可能了。要想愈合必须要割掉这些死肉,露出有活性的好肉来伤口才能长好。这时候自然不可能有移植了,那割掉死肉后伤口肯定会是一个很难看的有凹陷的坑型伤疤,但起码是能长好的。

    但那大夫却没有这么做,或者说不知道该这么做,他就是简单拿干净的布把那伤口里的脓液擦掉然后就直接从身边一个袋子里抓了一把黑乎乎的东西往伤口上一盖一抹,然后重新将脏兮兮的布条包裹到了伤口上。

    靠,草菅人命也不是这么玩儿的啊。

    当武元庆得知那黑乎乎的东西是专门烧出治伤的草木灰之后,更是在心中靠了不知道多少遍。

    因为知道药材短缺,所以武元庆对他们用草木灰这种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但普罗大众都认为可行的方法来涂抹伤口的做法没有什么指责的。

    但坏死的肉不做任何清除这就太不负责了。因为军中的老兵都知道,伤口周围的肉烂了,肉变成灰白的了要赶紧割干净,不然会烂的更多。

    虽然就算割掉了烂肉,最后能活下来的也是十不存一,但毕竟人家有这个意识,知道该这么做。

    你说你堂堂的正牌大夫连军中的老兵都不如,这如何能说得过去。

    武元庆直接就大声喝止了那三个怎么看怎么都在胡来的大夫,让后劈头盖脸将他们一顿臭骂。

    从他和孙思邈遇到一起后,老孙在他的启发下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早就弄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外伤的方法了,而且这个方法在大唐军中也都全面实行开了,几次征战因为外伤感染死掉的将士比以前少了很多倍。

    这东西想要了解,随便问一下军中培养出来的军医就能知道,但这三个大夫竟然无一知道的,可见都是些固步自封的庸碌之辈。

    “看着,不管什么外伤首先要清创,清创的时候用具先要经过清洗消毒,呐,就是把干净的用具放在酒里,或者盐水里边浸泡这就是消毒,然后用消毒的用具清理伤口,有坏死的肉就要用消毒后的刀割掉。清理完了再用干净的布蘸着酒水或者盐水再次清理伤口,然后再上药,当然,不是上的那些不知所谓的草木灰,必须是治疗伤口的药,否则宁愿不上。然后像这种伤口比较大,比较深的,可以用消毒的针线把伤口缝合便于更快的愈合。“

    武元庆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心中还忙着感叹卫生常识的普及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第五百二十一章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八月中秋节,本该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跟随皇帝一行的文武百官却只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洛阳宫宴饮时候,看着皇帝一家端坐上首夫妻和睦,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让人好不羡慕。

    宴饮并不奢华,洛阳救灾工作还在继续呢,李世民可不想因为吃喝豪奢再让魏征怼他几句。

    然并卵,作为圣明之君总会有人时不时给添点堵的。

    刚回洛阳的时候,李世民就让人上书言其过失,也就是把发水灾还死了那么多人的事情往自己身上揽。

    可那时候并没有人上书,连魏征都没有。

    这让李世民觉得大臣们终于懂事了,但李世民明显天真了。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统筹,武元庆等人协助,洛阳地面的大小官员具体负责之下,洛阳城以及周边的救灾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尤其洛阳城内,基本的清淤清除动物尸体,垃圾等等,反正是环卫工作都已经处理掉,那些大夫,还有医馆学徒什么也都学习了消毒,处理缝合外伤等等方法,那些受了外伤的病患也很快都得到了救治。

    一切的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作为皇帝,李世民当然心里是非常高兴了。

    于是皇帝兴起,就跑到城外游猎了几回,中秋节完了第二天皇帝就又带着人出去游猎了。

    皇帝游猎又和普通人不一样,一般人游猎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一群人呼呼喝喝的冲进去射箭,围堵捕捉射杀猎物。

    皇帝游猎虽然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可他的身份导致他的任何一次出行最重要的都是安保工作,游猎这种事情更是如此,皇帝游猎的范围也就几里地,可侍卫们却把方圆十几里全部清场,在皇帝游猎的时候十几里方圆不允许有任何非随行人员,非侍卫人员出现。而在最内圈皇帝游猎的几里范围内,更是被上千侍卫团团包围。

    阵仗没办法搞得不大,结果御史们不干了,心想洛阳周边百姓才刚遭灾没多久,现在皇帝你又这么折腾他们完全不是明君所为嘛。

    于是这次皇帝游猎回宫后,就在当天就收到了几位御史的折子,进言说皇帝你现在膨胀了啊,怎么老是游猎呢,原话不是这样的,但意思却就是这么个意思。

    李世民却觉得很委屈,心想我这也没劳民伤财啊,就是到山野见骑骑马,射射兔子,怎么你们一个两个就都说了不对了呢。

    难道是因为兔兔那么可爱,朕不该那么狠心射杀还烤着吃了兔兔吗?

    李世民莫名的委屈的不行,私底下就跟随侍的心腹大臣们说:“好多御史都上折子说朕游猎太频繁了,现在天下太平久无战事,可这武备不能因此松懈忘却啊,朕这游猎也是让朕不至于疏于武备,让侍卫们不至于疏于武备,朕游猎不是光为了玩,是有很深层次意思在的。再说了朕和侍卫们游猎都是在城外别苑,那里本就是皇家园林猎场,朕游猎没有因为一件事烦扰到百姓的,没有让百姓受到如何损伤,朕怎么就不能游猎了?“

    听了李世民这话,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觉得御史们有些小题大做瞎找事,可是魏征这个以前一直是御史头子的铮臣却是直撇嘴。

    是啊,皇帝你是在皇家别苑猎场游猎,可因为你游猎,周围十几里的百姓都被赶出了家园,要等你走了人家才能回家何其无辜。是,那皇家猎场周围说起来几十里都是你皇家的,那些百姓百姓种的地都是你们皇家的,交租子也是交给你皇家的,算起来都是你皇家的佃户。可毕竟是因为你皇帝去游猎人家才被赶出家门的,就算是你皇家佃户,也不能这么被折腾的吧。

    虽然这么想,但魏征却不能这么说,因为这件事计较起来皇帝并没有错。所以魏征用了一套很委婉的说词来劝解,也是在支持自己的老部下。

    他说:“太上皇活着的时候唯恐听不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等到陛下登基后,陛下也是如此,于是就下令让百官可以上书,容许他们可以放心大胆指出皇帝的错误不对来。臣觉得这样是非常好的,就像现在这些御史一样,他们把自己认为不对的,所担心的事情上书呈给陛下。陛下你觉得他们说的对,有可取之处,对国家有益处好处,那自然是最好。要是陛下你觉得他们说的没什么可取的,那不用理会也就是了,反正对陛下你又没什么损失。“

    魏征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正对皇帝你没坏处,你就不用计较太多了。

    魏征话里话外倾向还是比较明确的,是在支持自己的老部下,老部门。反正御史台的职能就是风闻奏事,就是纠错的,不管是官员的错,还是皇帝的错。要是不纠错,那御史台留着也没用了。

    李世民不知道是不是没听出来魏征的倾向,反正听了魏征的话后,李世民赞同的点了点头,夸了一句你说的很对。

    半响后,又幽幽说了句朕以后游猎时候会更加注意,不侵民,不扰民,至于御史们就由他们说吧。

    魏征听了差点吐血,看来想让皇帝改了游猎的爱好困难重重啊。

    八月九月,正好是秋收最后的一段时间了,百姓忙着抢收地里辛辛苦苦中的庄稼粮食,李世民自然也就不出去祸害百姓了。不然他游猎几天,又该耽搁很多百姓几天农收了。

    就在大唐各地都沉浸在农收,或因丰收而喜悦,或因欠收而失望伤心的时候,几乎是先后有大唐的谍报人员从高句丽,罗,百济送回了消息。

    中秋节过后的第三天,百济悍然出兵攻占了罗西部的几个边关重镇,而与此同时高句丽也在罗北部边界集结了近五万人的兵力,虎视眈眈的盯着罗。

    因为要防备更加强大的高句丽趁火打劫,。罗在受到百济攻击的一时间竟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力以及应对措施,仿佛手脚被绑住了一般。

    得到消息的李世民却没有任何反应,仿佛对自己属国罗被攻打没有一丝不高兴的。

第五百二十二章 劝谏的艺术() 
李世民也的确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属国这种东西,在李世民先后灭掉了东突厥,吐谷浑,教训过了薛延陀,占了吐蕃一半领土,又在大海上占领了那不知道多大的领土后,李世民早就不在意了。

    宗主国对属国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是由国力,以及皇帝心中对外策略决定的。

    像原时空,大唐对属国的态度之所以会那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唐一开始建国时候国力不强,没办法四面对敌所决定的。

    国力不强那就只能是以怀柔为主,而且那时候周边国家奉承李世民当了天可汗,李世民当然不可能自己打脸的对那些奉承过自己,又比较听话的国家部落动手了。

    等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这已经是一种习惯,而且说实在的大唐周边可以说强敌环绕,只要属国听话不搞事,大唐就不会对属国有什么不满,甚至属国出点什么事儿,大唐该出力出力,该出兵忙帮出兵帮忙。

    除非像东突厥那样的,让大唐忍无可忍之下只能灭掉它。只是东突厥实力够强大,大唐把他们干趴下了,可东突厥往西,往北还有个不弱于它的西突厥,不停的骚扰着大唐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及西部边关。

    而东突厥被灭后,薛延陀又趁势坐大,代替东突厥再次威胁着大唐几千里的北方边关。而西南边呢,又有吐谷浑以及吐蕃在,大唐打败了不听话的吐谷浑,结果后来却被吐蕃虎口夺食抢占了吐谷浑的领土,吐蕃做大成了高原上的最强国家,还敢和大唐呲牙,打了一仗,吐蕃死伤了几千人,臣服于大唐,大唐却因此搭进去了一个文成公主。

    在东边,高句丽,百济,新罗也是频频搞事情,最为强大的高句丽却又一直忌惮大唐,对大唐满怀敌意,最后大唐和高句丽干了几仗灭掉了高句丽,结果胜利的果实却被新罗占了,可新罗装的很乖啊,一看势头不对就不要脸的求饶,大唐根本不好意思干掉新罗。

    再之后小鬼子又不甘于束缚在小岛上向往半岛发展,大唐还的帮助抢了不少大唐土地的新罗抵御小鬼子,和小鬼子在海上路上干了一架。

    但打来打去大唐却几乎什么都没得到,打败高句丽的胜利果实被新罗占了,打败吐谷浑的胜利果实被吐蕃占了,打败东突厥的胜利果实被薛延陀占了,而打败薛延陀的胜利果实呢,呵呵,又被其他崛起的游牧民族给占了。

    可以说四面皆敌的大唐辛辛苦苦打了几十年,灭掉了好几个强国,最后四顾一看发现还是特么的四面皆敌,而且这些敌人还都是被自己给养大的。

    这就是原时空的大唐和大唐的对外政策,只要你听话大唐绝对不会动你一下,甚至大唐干掉不听话的小弟后,听话的小弟明目张胆的占了不听话小弟留下的地盘,大唐都不说什么的。

    甚至有像唐玄宗那样瞎大方的,竟然把原属于大唐的大同江以南的空地赐予新罗。

    但此时的大唐和不是原时空的大唐了,李世民自然也不是原时空的李世民。

    东西南北四方,除了东边没有拓土外,其他三面大唐都开疆拓土何止千里。而且不是以前名义上的臣服,或者羁縻性质的占领,而是实际意义上大唐人治理,大唐人驻军的占领。

    加上从占领地区获得的大量的特产,矿藏等物资,以及南方大海上那大大小小岛屿上边随处可见的珍贵木材,动物,金银铜铁等金属,还有堪比黄金的香料等等等。

    早就让李世民打开了眼界,像以前那样嘴上说臣服的属国李世民早就看不在眼里,相比只是嘴上的臣服,李世民现在更对名义以及实际上双重统治更有兴趣。

    因为统治后不光是有名,还有利可图,这可比有名无实的傻帽做法划算多了。

    所以,别说新罗只是在武德年间被百济攻打的时候迫于无奈向大唐朝贡以及在李世民登基后朝贡了几次,其他时候有使节在大唐也只是常驻而不是朝贡性质的。

    就是新罗年年定时定点的朝贡,李世民都不会管是否被入侵,更别说现在新罗只是才刚刚入侵,仗打了还没半个月呢。

    所以,现在谁在乎新罗呢。

    嗯,也不对还是有人在乎的,一些守旧的大臣就觉得李世民该出兵帮助一下新罗,就算不出兵也可以申斥高句丽和百济,威压百济退兵。

    只是这些大臣分量不够,没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宰辅的支持,他们的话顶多溅起一些涟漪,并不能扰动皇帝的心房。

    甚至于,李世民觉的他们挺烦的,在初雪降临的十月,离开了洛阳宫住进了洛阳苑。

    洛阳苑是在洛阳城里的一处皇家别苑,这里主要是赏玩游猎性质的,所以住人的宫殿并不多。

    能随行的自然也就是房玄龄,杜如晦等少数的高官,那些烦人的大臣可没资格跟着来这里的。

    既然到了洛阳苑,游猎自然是不能少的,对于此,魏征也懒得说了,该说的之前御史们也说过了,自己也明里暗里劝了,可皇帝不听你能有什么办法,就像皇帝说的,他游猎又没有烦扰到百姓,有什么不可以的。

    洛阳苑毕竟是城内宫苑,里边的动物什么有野生的,但大多数还是饲养的。

    基本没有什么大型野兽,就有也是关在笼子里的,除非皇帝要求才会放出,不然能在这里捕猎到的只能是一些没什么危险的动物。

    食草动物,像小兔子啊,小鹿啊,狍子啊,野鸡啊之类的东西。

    可就是这些看起来无害的动物,有一次都把随行的大臣给吓死。

    那是到了洛阳苑的第五天,李世民领着人跑到林子里打猎,突然有群猪跑了出来。当然这里放的肯定不可能是家养猪了,是野猪,但是个体都不大。

    李世民弯弓射箭嗖嗖嗖,例无虚发,死箭射死了四头野猪。结果其中一头野猪慌乱之下冲着李世民就冲了过去。

    野猪性情凶悍,尤其是发怒的时候,冲击力伤害力可不比虎豹差。虽然个头不大,但惊吓到马匹还是没问题的。野猪眨眼就冲到了马镫边,冲跳起来想用獠牙攻击李世民。

    这下可把随行的户部尚书唐俭给吓坏了,直接从马上翻下去就和野猪搏斗了起来。

    这种阵仗哪里能吓到马上皇帝李世民,在唐俭和野猪搏斗的时候李世民拔剑过去一剑就斩掉了野猪的脑袋。

    完了李世民笑呵呵的跟唐俭开玩笑说:“你这个天策府长史难道没见过我这个天策上将跟敌兵打斗吗,现在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怕的。“

    结果唐俭立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