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句丽能活到大唐建立,不是说他国家多厉害,实在是隋朝命不好,总是遇上很对怪事。

    但经过几次大战,高句丽也疲敝的不行,民不聊生了,高句丽国内也厌战了,所以新上台的不是婴阳王的后代,而是另一支的高建武上台当了高句丽王,和大唐拉关系被封为了荣留王。

    只是,累世之仇不能忘。

    李世民记着这个仇,但没想着报,只是想着收回隋朝失落在高句丽的将士骸骨,毁掉高句丽所立的炫耀武功的京观,为的是作出一种姿态,宣抚国中战殁家眷,告慰死者,当然,也有震慑高句丽,重塑宗主国威严的意图。

    但是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高句丽人,尤其是他们的国王荣留王一下就想起了和隋朝的恩恩怨怨,如同惊弓之鸟一般觉得是大唐要一雪隋朝前耻,毁掉京观是向高句丽宣战的讯号。

    于是,从那之后荣留王便断绝了与大唐的频繁交往,不但如此,还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开始修建起了长达千里的长城,以期抵御大唐。

    在这种高句丽明显备战的情况下,他们国内的粮商大量的从大唐购入巨量的粮食,就不得不深思,高句丽是不是在做战争储备了。

    那是要近期对大唐用兵还是其他呢?

    武元庆不敢确定,他决定再多看看多了解了解。

第五百零三章 闲的蛋疼瞎折腾() 
“本寺建于东汉年间。汉明帝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日,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陛下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后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国遇到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高僧应邀和蔡、秦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走在幽静的千古名寺白马寺中,负责带路讲解的小和尚装作小高僧模样的给叽叽喳喳指指点点的小公主们讲述着白马寺的由来,在她们后边吊着的是没精打采的武元庆。

    高句丽人大量买粮食的事情李世民最终还是知道了,武元庆自己没说,但被他疾言厉色询问的含嘉仓仓监,仓丞却害怕的上折子到皇帝那给自己辩护。

    被皇帝叫过去训斥一顿后,武元庆方才得知原来这个情况皇帝已经知晓了,还知道高句丽是为什么买粮食的。

    的确,高句丽国内并不怎么缺粮,买粮食就是为了战争做准备的,只是他们的目标不是大唐,而是同为属国的罗。

    且目前荣留王高建武还没有下定决心是否开战,所以只是未雨绸缪的备战,至于什么时候会打起来还不清楚,可能一个月,也可能一两年,还可能是四五年。

    这种未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就像大唐和吐蕃,谁能想到因为嫁不嫁公主的事情,吐蕃会悍然入侵,大唐又想都没想的就狠狠还击了。

    同样的,就像后世一战之前,谁能想到一个普通的塞尔维亚国庆日竟然会发生一场刺杀,而这场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人刺杀的事件竟然引起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更因此引起了席卷半个地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很偶然的突发的开始。

    不过,既然高句丽目标不是大唐,那武元庆也就没兴关注了。

    前方小和尚还在给公主们讲述着白马寺的悠久历史,什么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是汉人历史上第一部汉译佛典啦,什么在这两人之后又有多少位西方高僧到过白马寺啦,这些高僧又翻译了多少佛经出来啦。

    之后又诞生了第一部汉字佛经和汉字戒律,产生了第一个汉地僧人等等等等个第一。

    反正小和尚想表达的意思概括之后就是俺们白马寺很牛逼,牛逼坏了。俺们是大唐所有佛寺的祖庭,佛教在汉地生根发芽就是在俺们白马寺,开枝散叶还是在俺们白马寺,其他寺庙都是从俺们白马寺分出去的。

    对小和尚这么鼓吹佛教,鼓吹白马寺,武元庆心中很不乐意,忍不住嘀咕,牛掰嘛呀,后世知道你白马寺的有几个,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少林寺好不好。

    少林寺大家知道的多还特么不是因为什么佛法,而是因为所谓的功夫,什么天下武功出少林,什么藏经七十二绝技的。

    小和尚噼里啪啦的讲解,不但武元庆不爱听,其实小公主们也没几个爱听的,因为一个个都是姓李的,她们李唐皇族自承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人,所以道教是国教,也是她们该信仰的。

    不过就和几乎绝大多数汉人一样,无事不登三宝殿。

    李唐皇族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道教她们也信,佛教她们也信,反正想找神仙祈祷了,不管寺庙还是道观她们都会去,要没事,才不会往什么寺庙跑呢。

    让公主们了解佛教是怎么来的她们一个个都兴缺缺,她们到白马寺的目的不是听讲来的,而是活泼好动来游玩来的。

    看过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等佛殿以及据说藏着历代大德翻译的诸多佛典的藏经后,白马寺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武元庆带着公主们在一家酒楼吃过东西后,又在街上逛了一个多时辰也就打道回府了。

    地处中原的洛阳因为是平原地带,温度升高的比挨着秦岭的长安还要快,四月刚进夏天,天儿就热的受不了了。

    大早上五点左右天就大亮了,这要在河东晋阳老家,武元庆觉得这时候正应该是一天中最凉快的时候,在长安也就能感觉到有点热。可放到洛阳,竟然就特么是太阳东升火红的和正午一样,大早上就能晒照的热死了。

    有一天热的不行,武元庆起了个大早,天刚亮就起床了,心说这时候还早哈,出外边凉快凉快,等太阳升上来了再躲回屋里扇扇子。

    结果倒好,刚出门时候还没觉得,等离开宫殿的阻挡,来到没遮没拦的宫门口不远处时,也就十多分钟的样子吧,太阳就完全升起来出现在了东方的天际,然后热浪就席卷了武元庆,那感觉就和在长安正午时分站在太阳下一样。

    大早上竟然就能热的和三伏天正午时分的长安一样了,而且一旦热起来就让你没处躲没处藏。

    多遮挡住太阳的地方也就是脑袋不在晒得那么疼了,可身上温度一点没变,哪像在黄土高原上,大夏天只要找个太阳晒不住的地方,身上顿时就能感觉凉快很多,甚至有些太阳长时间照不到的地方待着还让你有种冷的感觉。

    这么热的天,武元庆都恨不得钻在装满冷水的大木桶里不出来。随行的大员中却有人撺掇李世民到泰山封禅去。

    嗯,武元庆觉得就是撺掇,闲的蛋疼乱搞事情的撺掇。

    但在那些大臣们看来,封禅是正经事儿,现在政通人和,百姓衣食无忧,还先后灭掉了突厥,吐谷浑,打败了薛延陀,吐蕃,开疆拓土何止千里,这么显赫的功绩怎么能不向上天报告一下呢。

    朝臣们觉得自己辅佐的皇帝够资格封禅,皇帝李世民也觉得自己是盛世明君有这个资格,于是君臣一拍即合。

第五百零四章 拿架的李世民()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但泰山封禅的具体起源却不得考,因为有人说始于秦始皇,也有人说始于伏羲,还有人说始于黄帝,炎帝,尧舜禹之类,反正各种传说都有。

    虽然说法种种,不过记载清楚的应该要从秦始皇说起。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到“天下第一山”——泰山封禅,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在泰山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然后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这上山下山,登封礼,降禅礼组合起来就是始皇帝的泰山封禅。

    封禅很多人觉得对皇帝来说应该是大事,好事,因为能封禅说明这个皇帝干得不错嘛,不然哪有脸封禅向上天汇报情况呢。

    但事实上不光皇帝非常看重封禅,每个皇帝都想在泰山封禅,就连大臣们也想皇帝能够封禅,当然自己是能跟随皇帝去才行的。

    因为皇帝如果封禅,那不但会石刻诏书对自己的功绩歌功颂德,还会把随从大臣的名字也刻在上边。

    皇帝是天子,封禅是皇帝在向上天汇报工作情况,那随行大臣的名字和工作报告刻在一起,自然也就说大臣们的名字也能让上天看到,也算是蹭热度上达天听了。

    别觉得这理由很好笑,在古代虽子不语怪力乱神,但那指的是神怪仙佛,而老天爷是很有市场的。

    像写史记的司马迁,他爹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那是一辈子都充满遗憾的。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泣悲叹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所以,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后,除了开始几年比较乱没人提封禅的事情外,之后几年,常有大臣奏请封禅,想跟着沾沾光让上苍知道一下自己的名字。

    先是贞观五年,朝集使赵郡王李孝恭等人上表,认为四方夷族均已归服,请求行封禅大礼,李世民拒绝了。

    紧接着第二年就再次有人奏请泰山封禅,这次主力换成了武元庆他爹武士彠。

    李世民想装逼来着,他说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李世民这话意思就是我这么牛逼,不是别人说我牛逼,而是我自己真牛逼,难道没有泰山封禅就能说我不牛逼吗?肯定不能。你们都说泰山封禅是帝王盛世反正我是不以为然的。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汉文帝没有封禅泰山,也没有谁敢说汉文帝就不如秦始皇好的。因为汉文帝时候天下安康,百姓衣食无忧,就算不封禅人家也是好皇帝。

    李世民就是说漂亮话,谦虚一下我这人很淡泊的,不在意那些虚的。

    结果装逼装成傻逼了,本想说完漂亮话后就顺水推舟接受封禅的奏请的。

    因为古代嘛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不能别人一说我就应下来,大臣们请辞皇帝还得挽留意思意思,然后几次三番后再装作依依不舍的同意。

    李世民依照惯例说完漂亮话,大臣们就很识的继续奏请,李世民就装作没奈何的同意,结果李世民忘了他手底下还有千古明镜魏征老魏头呢,装逼给玩脱了。老魏头上书表示老子我不同意。

    李世民就怒了,老子就谦虚一下你特么还当真了啊,你凭什么不同意,你是觉得老子功劳还不够高吗?还是德行不够深厚,还是大唐不够安定,还是四夷没有臣服,还是粮食没有丰收,还是国家没有符瑞?

    李世民也不谦虚了,直接拿自己的功绩质问魏征。

    魏征老实的点头说这些陛下都做到了。

    李世民更怒了,既然老子都做到了,那凭什么不能封禅?

    李世民装谦虚,装逼装不下去了,发怒质问,可他碰上了克星老魏头,老魏胆儿肥,根本不怕他,解释说:“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

    咣咣咣,一串理由砸下来,直接把李世民怼了回去。

    自从贞观六年装逼玩脱了手,好几年都没有大臣提过封禅的事情了,可能大家也觉得皇帝不靠谱,老子们好心好意请你封禅你还拿架,结果被魏征给怼了,那我们也不忙着操这个心了。

    一直拖到今年,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巡幸洛阳,这家伙挨着泰山比较近了,终于有大臣再次提起封禅之事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李世民也不装逼不拿架了,直接二话不说同意了,然后当下就下令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夫朱子奢,以及魏征,杨师道两位宰相共同研究封禅事宜,最后由百官头头左仆射房玄龄裁定。

    封禅事宜定下后,抽调了很多民夫开始修路,尤其修上下泰山的路,还有搭建祭坛。

    魏老头可能是因为这次没有劝阻皇帝封禅担心皇帝会骄傲自满,所以开始频频给皇帝上书劝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后世称为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奏折。

    虽然这时候魏征上这样的折子听扫兴的,但因为封禅的事情魏征没有劝阻,李世民也就很给面子的接受了劝谏,,表示一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用镇纸压在御案上首表示以后一定常看,时刻警醒自己。

第五百零五章 不招待见的小人() 
“元庆哥哥,我让人打探过了,高句丽不但购买了很多粮食,还购买了兵器,虽然看似只是商队买来防身的,一个商队也就买几十把,但实际上只是不想引起我大唐注意而已。“长乐表情严肃的说道。

    “一共有多少商队?“武元庆急忙问道。

    “没有具体数字,但据盘问的人回报,洛阳城中大大小小铁匠铺有上百家,几乎每家都有高句丽人订购过兵器。“长乐说道。

    铁器一直都是朝廷禁售的东西,更别说是兵器了。但这样的禁售只是对于游牧民族。

    而在大唐国内,铁器是没有售卖限制的,至于说兵器,像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类的兵器全部都可以销售,也可以任意买卖,完全不存在不能私藏兵器这一说。但是这指的是普通兵器,像盔甲,弓箭之类普通人家是不允许藏有也不允许买卖的。

    除了少数的几样禁售外,其他都在买卖的范畴里,像地方府兵出征,他们无论是兵器,还是布甲,皮甲,粮食全都是自己准备的,朝廷是不给准备的,要是没钱准备兵器,那就空手好了,上了战场看命好不好能不能捡到死伤战友或者敌人的兵器来用。

    大唐国内武器管理如此松懈,要以前钢铁产量不高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兵器能卖到国外的,但现在大唐钢铁产量上来了,朝廷的好钢铁制作兵器自然是装备军队了,但用不上的大量民间钢铁产量就丰富了百姓们日常的钢铁制品供给。

    这么一来外国人从大唐民间购买兵器也就多了起来,只要不是大批量的就没人会管的。

    武元庆在洛阳城里就见过几次高句丽人于铁匠铺订购兵器的,但当时并没在意,直到他发现高句丽还在大量购买粮食。

    他这次出门是随驾的,武家除了他外就没人来了,武士彠是因为身体不好被皇帝留在了长安的,家眷武元庆觉得路途太远也就没带,至于护卫跟着皇帝用不上。

    所以武元庆完全是只身一人跟着皇帝大队人马出行的,平日生活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

    遇到事情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