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大唐除了派和尚借着弘扬佛法的机会正面宣传大唐的美好,汉人的友善,还要把大唐治下的百姓迁徙进去。

    不光是汉人,还有其他民族的,比如撩人,羌人,还有一些迁徙到陇南的突厥人。

    迁徙的民族越多,沙子掺的就越好,因为民族多了聚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低。

    至于说武元庆担心会闹起乱子来,主要是除了汉民,撩人,羌人突厥人都比较彪悍,说直白点就是脑子没那么够用,彪呼呼的容易惹事。

    说起来能支持多地进行百姓迁移,得要多亏了大唐自建国后的休养生息。

    要不是这几年战争并不多,各地发展都非常平稳,经济复苏,自然灾害也相对的比隋末少了很多,让百姓们生活都比以前富足,人口也越来越多,想迁徙汉民到草原,高原还真不是容易实现的事情。

    隋炀帝大业五年时候,全国人口八百九十多万户,约四千六百多万人,经过三次征讨高句丽,隋末群雄乱战,人口、户口骤减。到了大唐建立,武德年间,仅于两百多万户。当然这个肯定是有水分的,因为逃民没有登记在册的隐居山间的还有很多的,还有世家大族隐匿的人口也有很多,这是为了逃税。

    所以大体来算,武德年间人口应该在不到三百万户,一千多万人。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贞观这十年间,大唐人口有了长足的增长。

    这时候的人口增长可不像后世受计划生育影响的那种人口增长。

    这时候晚上是没有娱乐活动的,百姓还大都有夜盲症,天色一暗就看不清楚东西了,所以一到晚上就不出门了。

    不出门能干吗,睡觉吧,哪里能睡那么长时间,当然就嘿咻嘿咻过过夫妻生活了,又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当然这时候的人们也不会避孕的,谁都知道开枝散叶是孝道的体现,没听说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于说养不起,谁管那么多,生下来再说。于是孩子就一个一个出生了。

    想想吧,连皇帝都是这样的,长孙从六一九年也就是大唐刚建立后生下长子李承乾开始,这么些年就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了。

    普通百姓怎么也不会比长孙差了吧,所以这么些年来,每户生五六个是绝对不成问题的,然后夭折概率很高,去掉一半,每户也起码增加两三个孩子了。

    于是就有了人口红利可以享受。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有人可能会说,二十年间,生下的孩子都还是小孩,怎么能算到劳动人口里呢。

    这就要说起在古代,或者穷人家来说孩子六七岁就可以算作劳动人口了。

    要知道这时候可是十二三岁就成亲,生儿育女当爹娘的,就可能要养活一家人的。

    四五岁在后世还吃奶的孩子,这时候很可能就跟着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里养着牲畜的可能还要去割草喂养了,五六岁孩子喂牛的乡间地头也不会少见的。

    有人可能会说二十年了,很多人都变成老人了,也不能算在劳动人口里了。这个问题,咱先不说古代穷人家的老人只要能下地就一定会干活这样的话,单说古代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就知道古代基本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十多岁就能自称老夫的年代,说什么老了干不动活就纯属扯淡的,这样的人能有多少,屈指可数。

    所以,二十年的蓬勃发展让大唐增加了相当大一匹劳动力。人多力量大,正是有了这样的人口红利,这些可以算作劳动人口的孩童,大唐才能往草原,高原迁徙人口。

    中原腹地的人们不会愿意到草原,高原这样的蛮荒之地,但对于边境苦寒之地的人来说,可以获得远比在原籍多的多的土地,还能享受到五年免赋税徭役的优厚政策,朝廷还发放一年的口粮,足以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从头发展了。

    人离乡贱?

    要是本就生活不易,本就贱命一条,还在乎什么离不离乡。

    高原人口不多,加上只占了原吐蕃的一多半疆域,多半个高原上只需迁徙人口二十多万就足够了,就按一家四口算,差不过也就是五万户左右。

    说起高原人口来还闹了个大笑话,大唐朝中统计是按照吐蕃大概兵力算的,说吐蕃有三十万左右的常备兵力,按十比一来算,起码有三百万人口。

    大唐所占治下应该有一百五十多万,所以要迁移五十万百姓才刚刚够起到作用。

    然后很多朝臣都开始反对了,说一下迁徙五十万人代价太大,靡费太多。

    李承乾到大牢里和武元庆说起的时候武元庆差点没笑喷了。

    三百万?户部的官员都是猪吗?就吐蕃那高原环境,那奴隶制社会的生活水准,能有那么多人口吗?

    三百万,这尼玛比被大唐灭掉的东突厥帝国人口还要多,东突厥最后算下来人口也不过百万人不到。

    就敢怼的李世民签下了渭水之盟,敢怼的从东边的高句丽,到西边西域,吐谷浑臣服于突厥了。

    吐蕃要有三百万人,还不得把周边国家全给灭了啊。

第四百九十一章 故地重游() 
武元庆不经想起后世看到过的一篇鼓吹吐蕃强大的文章,说吐蕃帝国军队强悍,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威震四海,征服了广袤的地方,南如印度、西如阿拉伯帝国、北如突厥帝国,东如唐朝的一部分,都被征服,纳入治下。这些邻国莫不畏服,争相朝贡,俯首听命。纷纷献女讨好吐蕃赞普(皇帝)。邻国少女公主以嫁给赞普为莫大的荣耀。而且吐蕃的经济和技术在同时代的帝国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然而呢,吐蕃在松赞干布之前只是一下偏居一隅的小部落联盟国家。

    能被吐蕃征讨的想也知道要么比吐蕃还不如,要么比吐蕃强也有限。

    就像前两年被吐蕃吞并了的象雄或者叫羊同。吐蕃能吞并它说明肯定是吐蕃更厉害一点的对吧。

    但你要看后世关于象雄的资料,百度词条里的,你就会发现那里鼓吹的象雄能吓死你。说他是藏文明真正的起源,说象雄古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史称羌同、羊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一千万。

    一个游牧民族全民皆兵,有一千万人口那不是轻轻松松就能组织起上百万的军队,全力可以凑出三四百万人马了吗?

    要真这样,还能被吐蕃给灭掉吗?那吐蕃得牛叉到什么程度?

    一千万人口啊,这还只是象雄还不说其他部族。

    这么厉害的可以称作帝国的国家竟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名号,怎么可能?

    吹得太可怕了。不管是旧唐书,还是唐书,里边象雄或者说羊同都是作为一个配角,一个吐蕃辖下的小盟友出现的。

    最详实的记载应该是唐朝史学家杜佑的《通典》,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人。“

    而这个记载是在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多年后的衰落时期了,因为杜佑就是那个时期的人,所记载肯定不会是唐初的情况。

    那时候国力大减,河西党项部落暗中勾结吐蕃趁机入侵大唐,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吐蕃以及辖下的羊同趁着大唐国力衰弱正是大举侵占大唐领土百姓的时候。

    象雄或者说羊同正处于鼎盛时期,军队也不过八九万人而已,总人口往多了算也就是几十万而已。

    这样的国家哪里来的一千万人口,做梦的?

    其实不说这些,单说后世二十一世纪,人民生活什么水平,寿命什么程度,医疗条件什么情况,西藏人口也不过才三百多万人,就算算上青海的人口都不足一千万。

    更别说现在这时候,占据青海的吐谷浑被大唐灭掉了,吐谷浑和吐蕃国力基本相当,吐蕃强盛一点也强不到太多。那没有了青海的吐蕃能有多少人。

    大唐往吐谷浑移民才迁徙了十多万人,这就是说统计下来吐谷浑的原住民人口不过几十万罢了,大唐觉得十多万人足够实现掺沙子的目的了。

    现在大唐占据吐蕃一多半的面积,竟然户部给出的答案是要迁徙最低五十万人,吐蕃人口超过三百万。这尼玛,扯淡的没边了都。

    果然之后从高原送回来的统计,大唐现在所占的土地上吐蕃哦不对,是原苏比国的人口有三十多万,党项人五万多,吐蕃人不到十万,总共下来人口不到五十万。

    而少了一多半国土的吐蕃现在人口也差不多就是五十万出头,肯定不到六十万。

    相差悬殊的统计把户部官员的脸打得是啪啪响,那些反对的大臣们也不说什么了,五十万原住民而已,真正的吐蕃人还不到十万,这样的情况,朝廷最后决定移民二十多万人那比例相当高了。

    加上游牧民族追水草而居,不善农耕,人口增长怎么也比不上汉人,不需要很多年,汉人的人口就能追上并且赶超原住民,到时候大唐在这里的统治可就稳固多了。

    移民之事是监国太子李承乾今年最重要的一个任务,这家伙这几年几乎每年都监国,干得还很不错,所以李世民是放心大胆的一溜烟坐船跑到了洛阳。

    话说走水路就是比陆路快,尤其是顺流而下,还是从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下到第一阶梯的华北平原。

    那家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额,这个用在长江尤其三峡那段还算合适,用在渭水到广通渠再到黄河这个水路就有些勉强了,嗯,算了,反正就这么个意思。

    二月初出发,浩浩荡荡的御驾十多天后就驾临了显仁宫,这要搁在走陆路就皇帝出行所带的妃嫔,朝臣,护卫军,那车架无数旌旗招展的样儿,一天能走三十里就撑死了,想来到显仁宫不走个一两个月是怎么也不可能到了的。

    但走水路就是这么快。显仁宫就在洛阳西边不远,算是洛阳这个东都在城外的别宫,也叫青城宫,第一站下榻这里,李世民也算是故地重游了。

    “武德二年的时候,王世充在洛阳称帝,朕当时率军征讨,现在这一片在当年都是战场来着。“李世民感概的对左右说。

    “没错,当年老臣跟着陛下在这里可杀了个爽快的。陛下你还记得吗,臣跟着你在魏宣武帝陵巡视的时候,王世充率数万兵马突然杀到,后来屈突通带兵赶来增援,那一仗大败王世充军,还活捉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王世充最后只身脱逃。“说起当年的金戈铁马,亲身参与者尉迟恭也是万分的感概。

    “是啊,说起来还多亏了敬德,当年要不是你挡住了单雄信,及时跃马大呼,横刺让单雄信落马,最后护着朕杀出重围,朕可就被单雄信那厮刺中殒命当场了。“李世民笑着说道。

    “哪里,陛下天命所归,就算没有臣,陛下也一定会平安无事的。“尉迟恭一脸正色,马屁却张口就来。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

    “走吧,进去吧,你们也好好看看这显仁宫,当年朕征讨王世充的时候有段时间就是驻扎在这里的。“说着李世民当先走了进去。

第四百九十二章 没面子() 
“这宫殿怎么这么破旧啊,看看这漆皮斑驳成什么样子了,这能住吗?六岁的高阳一脸嫌弃的打量着宫殿的外墙嘟囔道。

    “好了高阳,你哪来那么多怪话。“跟在后边的长乐拍了一把妹妹扎着双丫髻的小脑袋,嗔怪的说道。

    “怎么能叫怪说,本来就是嘛,这么破就是不能住人嘛,父皇怎么不让人修缮一下啊。“高阳嘟着小嘴不开心的反驳到。

    自出长安后就常常以姐夫身份混在一众小公主队伍里的武元庆这时候插嘴说道:“高阳啊,你还别觉得这个宫殿破旧,我跟你说这个宫殿很多用料,装饰比起长安皇宫来一点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也就是看着不太明亮了,但实际上内部是相当好的。“

    “真的吗?“高阳一脸我读书少,姐夫你可别骗我的表情。

    武元庆肯定的点头道:“当然。“

    武元庆这话还真不是骗人的,显仁宫和东都洛阳是同一个时间段建成的。洛阳从大爷二年从规划,设计到开建到完全建成只用了短短十个月的时间,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每月征调役丁两百万人。

    洛阳规模略小于长安城,方圆有五十五里,当时的隋炀帝已经有了迁都洛阳的想法,因为洛阳地处中原,不但繁华,而且漕粮运达顺畅便捷,远比长安要合适。

    洛阳的总设计,总监造,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唐初张玄素曾对李世民言及他所见营建东都的情况,说:“臣又尝见隋室造殿,楹栋宏壮,大木非随近所有,多从豫章(今江西境)采来。二千人曳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若用木轮,便即火出。铁毂既生,行一二里即有破坏,仍数百人别赍铁毂以随之,终日不过进三二十里。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功,则余费又过于此。”

    洛阳建造极尽奢华,宫城的建造更甚至,宫城内有乾阳殿、大业殿等数十座殿、、堂、院,极其富丽堂皇。

    唐后期宰相李吉甫称:“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其中以乾阳殿最为奢华,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接待重要外国使团的地方。“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房脊两端的兽)高一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陛轩。文掍镂槛,栾栌百重,楶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其柱大二十四围,倚井垂莲,仰之者眩曜。南轩垂以珠丝网络,下不至地七尺,以防飞鸟。四面周以轩廊,坐宿卫兵。”“殿庭东南西南各有重楼,一悬钟,一悬鼓,刻漏即在楼下,随刻漏则鸣钟鼓。”宫城正门则天门,“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

    结果因为其太奢华,致武德四年高祖李渊令人焚毁另建,也不知道李渊脑袋是怎么想的,难道奢华就不住了吗,就要烧毁另建吗?那不是靡费更多吗?

    估计脑袋有病,也可能是数学不好,算不清帐。

    这个宫城是被烧毁了,不过武元庆却是从老爹武士彠那里听来一个名字,被焚毁的宫城名字叫紫禁城。

    没看错,就是明清皇帝住的那个宫城的名字。

    当时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武元庆愣神间还以为自己又特么穿越了呢,还是穿到了明清年间。

    武元庆万分怀疑后来明朝建造的紫禁城,名字由来就是打隋朝这洛阳宫紫禁城的名字得来的。

    这个纯属臆测,但武元庆觉得可能性是很大的。

    可惜是被李渊给毁了,不然真想看看富丽堂皇超过长安,超过太极宫的洛阳紫禁城到底能奢华富丽到什么程度。

    不过,紫禁城虽然被烧毁了,但在城外的显仁宫却依然伫立在洛阳城西。

    显仁宫的华丽一点不逊色于隋洛阳宫紫禁城,因为它只是一个别宫,建筑规模远小于正式的宫殿,所需要的奇珍异石所运抵的困难程度也远比修大型宫殿来的容易,所以更能建造的华丽。

    加上显仁宫的地理位置好,“南接皁涧,北跨洛滨”陆路水路都发达顺畅,所以当时建造的时候曾“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此地;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奢华,极尽奢华。珍禽奇兽这么多年下来估计是全挂了,不过也可能有小的出生,且不管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