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啊,你老都说了,我们打赢了啊,因为我们打赢了,陛下才要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显示自己的天可汗风范啊,才要对吐蕃这个战败者施以仁德友爱啊。“想起历史上松州之战后的文成公主和亲,武元庆忍不住嗤笑着说:“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个道理,你几位难道不懂吗?“

    额

    其他几个刚才还觉得皇帝不会同意嫁公主的大佬,这时候傻眼了,他们发现武元庆说的好特么的对啊。

    尤其执失思力对此很有感触,因为他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一个亡国之人,一个大唐以前的敌人,皇帝李世民都把亲妹妹嫁给他了,那嫁一个公主到吐蕃又有什么奇怪呢?

    说实在的,武元庆之前也认为大唐打了这么一场胜仗,李世民应该不会再和历史上一样嫁公主的,但听了高表仁的分析,武元庆却反倒觉得依照李世民那种要做天可汗的尿性,八九不离十还是会嫁公主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牛进达涨红了脸问。

    是啊,怎么办,鞭长莫及。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一巴掌的事情() 
是啊,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光是鞭长莫及的武元庆他们在想,京师长安的朝臣也在想。

    关于接受吐蕃求和的事情,在吐蕃使节到了长安的第五天就已经定了下来。其实这个还能更早定下来,因为根据前方送来的捷报和武元庆写的奏折上详细的军情,李世民和众高层就知道想灭掉吐蕃很困难,打成现在的局面已经差不多了,再打下去也就是多占点土地多杀点吐蕃人罢了,而且现在冬日,气候太过恶劣,又是高原,实在不适合继续打下去了。

    所以即使吐蕃人不来求和,大唐也会罢兵休战的。

    意见早就达成了一致的大唐君臣实际上第一天就能答复吐蕃使节的求和请求,只是因为李世民有感于吐蕃人之前的嚣张跋扈以及敢威胁他的事情,故意拖了五天来晾一晾吐蕃使节。

    至于吐蕃人再一次提出要求娶公主,李世民第一时间是暴怒的,差点把答应下来的罢兵决定给否了,最后李世民是费了好大劲,又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劝说下才忍下了怒火。

    这也得说吐蕃这次派的使节还是有脑子的,没有把求和和求亲的事情一起拿出来说,不然的话两个请求一个都没可能实现。

    不过罢兵决定虽然不能收回,可是求亲的事情李世民是一口否决了的,告诉吐蕃使节不要得寸进尺,求亲的事情没得谈。

    但无奈,出发前赞普松赞干布就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帮他求娶到大唐公主,自家老大交代的事情必须给办成了,不然回去穿小鞋怎么办。

    基于这个原因,吐蕃使节发挥了不要脸的精神赖在长安不走了,天天上奏折就说一件事,吐蕃赞普求婚要娶大唐公主,望大唐皇帝可以看在吐蕃赞普一片赤诚,对大唐万般仰慕的份上答应请求。

    当然如果只是吐蕃使节耍无赖,李世民一个口谕的事情就可以把他赶走,可无奈的是朝中不少大臣都对嫁公主给吐蕃赞普的事情表示赞成,其他一些大臣虽没说赞成,但却也是乐见其成的。

    皇帝不愿意?下边赞成的大臣们会找出一万个理由说服皇帝同意,因为嫁公主给异族大唐又不是没有先例,关键的嫁公主对大唐有好处啊,不光可以解决掉西南边患,让西南地区有几十年的稳定,而且吐蕃那么强大的一个国家归附大唐成为大唐属国,也会增加大唐的实力,还让让吐蕃成为大唐西南疆域的一个屏障,以后打其他国家的时候也可以让吐蕃出兵帮忙,这都是非常对大唐有利的事情,而大唐需要付出的这是一个公主而已,这买卖坐下来不亏的,再说了能让强大的吐蕃上赶着求亲,一次一次又一次,不也显得皇帝你文治武功是历代少有,是当之无愧的天可汗吗?

    文官们的嘴皮子多利索,引经据典外加不要脸的吹捧,李世民真就被说的有些心动了。

    是啊,既然干掉吐蕃是没可能了,也答应了要罢兵休战了,那何不更拉近一下大唐和吐蕃的关系,说到拉关系收买人心还有比嫁女儿联姻,成为翁婿关系更好更牢靠的办法吗?

    如此想着李世民是真就动了答应求亲的心思,尤其温彦博说的很对,之前又不是没有例子,自己能把皇妹嫁给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儿,能把临洮县主嫁给契苾何力,那再嫁一个公主给吐蕃赞普又有何不可。

    只是李世民虽然动心了,又有很多文官赞成这件事,但是军方大员却是基本一致的表示了反对,军方人反对倒不是觉得公主嫁给吐蕃人日子会过的多么不好这种为公主考虑的原因,主要是军方人觉得打了一仗还是要嫁公主,军方太丢人了,好像显得军方无能一样。

    嗯,在长安的军方大员的想法和程咬金,牛进达,执失思力三个人是一样样的。

    所以,军方坚决反对,和赞成的文官吵成了一团,可军方的人嘴皮子不利索,就算有李靖,李绩这样的靠脑子吃饭的智将,依然吵不赢文官,但本来军方也不是靠嘴吃饭的,吵不赢,打总能打得赢吧,于是在没了程咬金这个老货的情况下,尉迟老黑当仁不让的做了急先锋,第一个对文官伸出了蒲扇大的爪子。

    然后,一掌,就只用了一掌,轻飘飘没用力的一掌,让本就疾病缠身数年,今年越发不济事的温彦博直接躺在了太极殿上。

    我勒个去,第二宰相给干趴下了这还得了,李世民赶紧喊御医救人,文官们不管是赞成的还是不赞成的统一的,群情激奋的将矛头转向了尉迟恭。

    什么和亲,什么圣人言都特么扔到一边了,文官们团结起来誓要弄趴下尉迟恭。

    军方的人也不干了,去你娘的,是你们身子骨太弱好不好,你们特么竟然敢怪尉迟老黑,当我们眼瞎啊,没看到尉迟老黑只是伸手拍了拍温彦博的后背啊。

    然后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要不是李世民大声呵斥将两方分开,太极殿里绝对会上演一场全武行。

    分开是分开了,可之后的很多天里朝会就没像过样子,文臣武将彻底对立起来了,两句话没说话就怼在一起了。

    这样的情况下还谈个屁的事情,议个鸟的求婚啊。

    朝堂的乱象一直持续了十多天,温彦博转危为安才告结束,而在此期间尉迟恭和四五个最近上朝时候没忍住动了手的将军才被从牢里放了出来,可放是放了出来,该有的处罚还是要有的。

    尉迟恭罚俸一年,其他人半年,处罚虽然算不得重,但总算也是给了文官们一个交代。

    不但如此,为了防止闹事,被处罚的几个将军在和亲事情朝中作出决议之前统统被禁足在了家里。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没了几个最活跃的捣乱分子,赞成和亲的文官们占据了上风,加上李世民心中已经倾斜的天平,和亲之事很快就通过了朝议定了下来。

第四百七十六章 抗旨?() 
严格说起来,求亲事情的转折点出在尉迟恭的那一巴掌,如果没有那一巴掌,温彦博就不会倒下,如果温彦博没有倒下,尉迟恭就不会被李世民给关起来,如果他没有被关起来其他。。。。。总之没有那一巴掌,军方的实力和赞成的文官们的实力是在一个层级的,李世民也不会因为对温彦博被尉迟恭一巴掌扇趴下的愧疚而更加的倾向于文官,也许就不会那么快做出决定,也许。。。。。

    事情没有也许,和亲的决定也绝对不会因为尉迟恭的那一巴掌的出现与否而呈现两种不同的结局。

    因为,结果从李世民被文官们说的动了心已经就已经定了,。或者说从吐蕃被打败而又没有被灭掉,还继续贼心不死就已经决定了这个结果。

    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没打仗之前死活不同意,打了胜仗却又同意嫁公主的局面?

    这就要从李世民为什么开始会拒绝吐蕃的求亲说起了。

    之前说过,大唐不是没有把公主嫁给异族的先例的,不但投降归附到大唐的几位异族将军被李世民赐婚过,就连吐谷浑可汗伏允为他儿子求亲李世民都是答应了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或者说吃准了吐谷浑人不会来亲自迎亲所以才答应求亲这样的理由,反正李世民对于嫁公主给异族是不排斥的就对了。

    那为什么就不同意嫁公主给吐蕃呢,宁愿打一仗也不同意呢,理由其实很简单,李世民嫁公主是有前提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你首先得是自己人,像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儿这都是归附了大唐的,在大唐朝中担任要职的将军,是军方的重要势力,这样的人李世民当然要嫁皇妹,嫁侄女来大力笼络了。

    反正大唐公主的作用就是干这个的,不管是李世民的姐妹还是说李世民的女儿,侄女,她们的婚姻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你像李世民的姐妹吧,这关系肯定亲近不到哪去,别看是亲的,但李世民把嫡亲的哥哥弟弟都能干掉,更别说对于同父异母的妹妹们了,能有什么感情,所以她们的作用就是用来笼络大臣的。

    而非常亲非常亲的亲生女儿们呢,虽然感情相当深,但也得用来笼络功臣,当然这肯定不会嫁给功臣们了,他们年纪大了嘛,但可以嫁给功臣的儿子们啊。

    因为是很疼爱的亲生女儿嘛,所以李世民给女儿们挑选的夫婿都是经过好好挑选的,也都是他手底下最信任心腹的儿子。

    所以咯,嫁皇妹,嫁公主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吐蕃和大唐关系不够亲,不是自己人。

    就拿吐谷浑来说,虽然老是派兵侵扰大唐的边地,老是不听话,但总归吐谷浑是大唐的属国,是自己人,小弟不听话可以调教,可以拉拢嘛,你说想给你儿子求亲,那我就准你的请求,只要你表现出了诚意,那公主你领走。

    可吐蕃不同,吐蕃才是第一次和大唐有来往,就想要娶大唐公主,你这不是痴人说梦嘛,咱们很熟吗?

    不熟啊,那你求个蛋蛋的亲啊,滚粗。

    从灭掉东突厥后,大唐的国力就日盛一日,强的不像话,又不是像汉朝一样打不过匈奴了,嫁公主求娶和平的,威震四海的大唐没必要这样。

    因此,大唐皇帝一般是在周边势力向其表示臣服之时,为加强关系才对其赐婚,答应吐谷浑伏允为他儿子求亲就是典型的例子,可是吐蕃从一开始就没有向大唐表示臣服的意思,和大唐的邦交他们也是把自己放在和大唐同一个水平线上的,他们认为吐蕃足够强大和大唐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从属的关系。

    所以他们的求亲请求李世民当然不会同意,因为此时赐婚,对大唐没有任何意义,反倒同意了倒是会让吐蕃获利不小。

    所以了,土鳖不是自己人,还要和大唐并肩而立,这就是大唐皇帝一而再再而三拒绝吐蕃求亲的原因。

    但是这个拒绝的理由,在吐蕃被大唐打败,吐蕃求和要当大唐的属国开始就不存在了,反倒是同意求亲对大唐好处多多,于是李世民衡量再三同意了。

    但不管是同意罢兵还是同意求亲,这时候都没有传到高原前线,因为吐蕃使节在李世民同意罢兵后就提出了求娶公主的请求,之后朝堂就吵的乱作了一团,导致李世民根本没有下旨派人给前线送信说和吐蕃罢兵了,你们不要打了这样的旨意,之后那么多天吐蕃使节没提,李世民也没记起来,就一直遗忘到了和亲的事情定下来,才把两个旨意一起宣布,然后送往军前。

    而在圣旨送出长安的时候,康延川的程咬金他们却已经接到了程处默的来信,得知了吐蕃使节求亲的事,并且聚在一起商讨皇帝会否同意,他们又该如何做。

    当武元庆很确定的说皇帝会同意吐蕃的求亲,而牛进达涨红了脸,气的不要不要的问:“那我们该怎么办?“这句话后,武元庆呵呵笑了。

    “咱们再打一场吧。“

    再打一场这就是武元庆给的意见。

    “可是陛下已经同意吐蕃求和,决定罢兵了啊。“执失思力猛摇脑袋不同意武元庆的意见。

    “是啊“

    “没错,再打就是抗旨了。“

    牛进达,程咬金和高表仁都纷纷反对。

    “呵呵,几位搞错了吧,抗旨?抗哪门的旨意,我领到的旨意是要攻打吐蕃,难道你们领到的和我不一样吗?“武元庆淡淡的问道。

    “攻打吐蕃?怎么可能,陛下什么时候又给你下的旨意,明明处默在信里。。。。。“程咬金一开始非常震惊,不明白武元庆哪来的攻打吐蕃的圣旨,可说到处默的信这几个字的时候,程咬金突然停住了,然后恍然大悟咧着大嘴开始乐。

    “啊。。。。。。哈哈哈。。。。。“

    “哈哈哈,没错,我们领的旨意是攻打吐蕃,哈哈哈。。。“

    牛进达和执失思力对视一眼,然后朗声大笑。

    至于高表仁,用手指点着武元庆,好笑的摇头。

    是啊,抗哪门子旨!

第四百七十七章 重要的地方() 
“我一会就给侯君集和刘兰去信,商议出兵事宜。这次一定要给松赞小儿来个狠的。“没了抗旨的担心,程咬金眼睛放着狠光说道。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知道天高地厚,干他往死了干他。“武元庆大声附和了一句,然后建议到:“那什么,程叔叔,现在时间紧迫虽然咱们还没有收到停战的命令,但谁知道命令什么时候就会送过来呢,我看还是不要和侯将军和刘将军商议了,直接开打就行,咱们只需要给他们去信说要出兵,请他们配合就好。“

    武元庆不想节外生枝,就如同他说的时间紧迫,去信和侯君集,刘兰商议非常耽误时间,要是两人有疑问免不了还要解释一二,搞不好没得商量妥当停战的命令就送到了,那时候再想开战可真就是抗旨了。

    “嗯,元庆说的没错,。直接开干吧。“牛进达点头赞同。

    “那好,咱们直接出兵,他们要配合就配合,不配合也无所谓,凭咱们两路两万将士,狠狠教训吐蕃小儿一顿也完全不成问题。“程咬金想了下也点头道。

    虽然侯君集是几路兵马的总统帅,程咬金,牛进达这两个总共都要听侯君集的指挥,可是之前一直都在和吐蕃开战,只是最近新占领的地方吐蕃残余抵抗势力已经不多,该清除的都清楚的差不多了,所以才显得几位总管清闲了很多。

    但实际上现在依然是战时,四路兵马都还在零星的战斗,所以就算是程咬金,牛进达领着两路兵马大规模出击,侯君集这个统帅也说不出什么来,谁让不管是朝廷,还是侯君集都没有下过什么停战或者限制战斗规模的命令。

    所以,不和侯君集商量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老牛,你军中配备的炸弹还有多少?“程咬金又问道。

    “还剩不少,之前松州之战的时候袭击吐蕃大营消耗的大了点,之后一路追击,基本就没用过,现在差不多每人还有两个吧。“对于手下的装备情况,牛进达张嘴就来,没办法别的情况不一定清楚,但炸弹的数量每战过后都需要重新统计的。而且炸弹的消耗都是前军用的,后军更多时候更像是辎重兵,是帮前军携带保管炸弹的。

    牛进达手下原本万人,袭击吐蕃大营战损近一千人,取得的战果是二十万人的吐蕃大营崩溃,以及歼敌一万多人,俘获两万多人。之后又是一路追杀溃军,又陆续损失了近千人,但被追击的吐蕃人更惨,因为是追击要的是时效,速度,所以牛进达追击时候基本没有接受投降,跑不跑都是剁了,所以一路追下来杀敌三万人,只带回来几百个俘虏,还是回程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