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死了墓没修好,这要放在一般人家吧也好说,停棺几日,操办一下墓室也就修好了。

    可是李渊不是一般人,也不是耳般人,是个特殊到极点的人,是皇帝是太上皇。

    他死后住的都不叫墓室而叫陵寝,哪能像寻常人家一样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额,不对,这是小品种钱的咒语。

    总之吧,李渊死后安葬的地方修建是个相当相当麻烦的事情,正常老说皇帝死后睡的陵寝早在生前就会花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来修建,死后才能住的舒服安逸。

    就像秦始皇的兵马俑一样,那玩意没个十几年的根本做不出来。要是他死后才修,大秦被灭掉都修不好,要那样他就要被项羽,刘邦两个造反分子挫骨扬灰了。

    李渊好歹也是大唐的开国皇帝,现在的皇帝李世民是他儿子,这陵寝怎么也不能简单了,不然不但不符合李渊的身份,也是在丢李世民的脸。

    所以,李世民下诏:“山陵依汉长陵故事,务存隆厚“

    李世民说了,我爹的陵寝也不要求多好,就依照汉高祖刘邦的长陵那样修就行,务必要修的隆重对得起我爹的身份。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长安三十五里外,渭水北面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嵕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大汉开国之君高高在上的尊严。

    李世民要求按照这个修也在情理之中,刘邦是开国皇帝,他爹李渊也是,身份相等的人住差不多的陵寝没毛病。

    但是大臣们一听不干了,工程要求的这么大,期限又限定的很急,根本完成不了嘛。

    秘书监虞世南就上书说了:“圣人薄葬其亲,非不孝也,深思远虑,以厚葬适足为亲之累,故不为耳。昔张释之言:‘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刘向言:‘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举了两个例子后,虞世南总结道:“其言深切,诚合至理。伏惟陛下圣德度越唐、虞,而厚葬其亲乃以秦、汉为法,臣窃为陛下不取。虽复不藏金玉,后世但见丘垄如此其大,安知其中无金玉邪!且今释服已依霸陵,而丘垄之制独依长陵,恐非所宜。伏愿依《白虎通》为三仞之坟,器物制度,率皆节损,仍刻石立之陵旁,别书一通,藏之宗庙,用为子孙永久之法。”

    可是,虞世南的奏折递上去就没了音讯,李世民不知道是没看呢,还是看了不同意,反正是没了下文。

    于是,虞世南再次上书道:““汉天子即位即营山陵,远者五十馀年;今以数月之间为数十年之功,恐于人力有所不逮。”

    这次的上书得到了回复,没办法,之前的话李世民可以不在意,毕竟他是皇帝嘛,有钱,给老爹陪葬的多点丰厚点也是为人子该做的。

    可是时间仓促,工期赶不过来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就算是皇帝,对这个也没有办法。

    汉朝皇帝登基后就开始修陵寝,长的甚至修了五十多年。现在你把太上皇用藏冰冷冻保持遗体不腐,然后想用几个月的时间就修成别人几十年才能修好的陵寝,这完全是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嘛。

    虞世南的话让李世民认清了现实,只好把有关虞世南上的奏折里说的几点交给修建陵寝的有关部门去商议事宜的办法。

    随后房玄龄等人也上书商议说:““汉长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请依原陵之制。“

    房玄龄这些人提议按照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原陵来给李渊修建陵寝。

    李世民考虑再三后最终认可了这个方案。

第四百四十三章 顶梁柱倒了() 
就在李世民和众位大臣忙着给驾崩的太上皇李渊修陵墓的时候,武元庆一家也乱成了一团糟。

    武家的顶梁柱,大唐的吏部尚书应国公武士彠病了,还病的很重。而这一切都因为太上皇李渊的驾崩。

    前文说过,李渊和武士彠是死党,特别铁的那种,几乎可以说除了一起睡过隋炀帝妃子的裴寂外,武士彠就是李渊最铁的死党了。

    从李渊起兵之前帮着李渊打掩护到李渊起兵之时的散尽家财资助,再到带兵东征西讨,武士彠可以说是帮着李渊建立大唐出力最大的几个人之一。

    所以大唐建立后,李渊下诏书加封的十四位开国元勋里边就有武士彠一个,而后来武士彠的原配老婆相里氏死后,李渊又帮着张罗着给死党娶了个弘农杨氏家的嫡女,也就是大丫,二丫她们的娘亲杨氏。

    这场婚事,李渊让自己的女儿桂阳公主公主主办,桂阳公主不出名,但她的夫君却很出名,她的夫君姓杨,名师道。

    杨师道,前隋朝的皇族,观王杨雄幼子,他的哥哥是杨恭仁,在隋朝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吏部侍郎,当归附大唐后,李渊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随后拜为凉州总管加门下省侍中,成为了宰相,之后又当过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后来李世民继位,杨恭仁被免去宰相之职,调任雍州牧,并加授左光禄大夫,代理扬州长史,去年的时候又和李靖,萧瑀、王珪、韦挺等十三人被任命为观风使分巡天下诸州。

    杨恭仁可以说在李渊一朝也就是武德年间,那地位就相当于房玄龄杜如晦在贞观年间一样的尊崇。

    哥哥这么牛掰,当弟弟的也一点不逊色。杨师道自从投奔大唐后,一开始就是任命他为上仪同,什么意思呢,就和开府仪同三司是差不多的意思。

    之后,杨师道娶了李渊寡居的女儿桂阳公主,从灵州总管一直做到了吏部侍郎,太常卿的职位。未来成为宰相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李渊就是让有这么一个牛掰夫君和大伯的桂阳公主来为武士彠操办的婚事。

    婚礼一切费用由国库支出,皇帝提亲、公主主婚、费用国家支给,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殊恩和殊荣,由此也足见李武两家关系之密切。

    李渊对武士彠如此之好,但在李世民登基后,为了家族的展武士彠不得不疏远已经成为了太上皇的老大李渊。

    等到自己儿子武元庆和襄城公主成亲后,武士彠和李世民成了亲家,这么一来更加和太上皇李渊疏远了。

    李渊幽居在皇宫里这么多年,武士彠总共也没主动去觐见过李渊几次,一来是为了避嫌,二来也是心中有愧,觉得有负圣恩。

    而这份愧疚在李渊驾崩垂拱殿后,成了压垮武士彠的导火索。

    那一日,太上皇李渊驾崩,天降大雨,得知老伙计老大哥去世,武士彠就孤独的依靠在门前,隔着哗哗不停歇的雨幕和水帘远眺着皇城。

    那么一靠就是大半天,群臣都纷纷入宫哀悼,武士彠却在自家的宅院门前失声痛哭的如同一个孩子。

    任由雨水吹打在脸颊,身上,雨水和泪水混合着,流淌着滑落。

    一家人没一个能劝的动的,当然其实也没谁劝了,武元庆和襄城两个都在第一时间入宫去了,杨氏也同样处在媒人去世的悲痛中,她很理解丈夫武士彠对李渊的复杂感情。王子瑜又是刚生完孩子几个月,虽然坐完了月子,但也不敢在这倾盆大雨的天里往外边跑,孙思邈交代要多注意,不能落下病根。

    武元爽六品官,这时候是没资格进宫的,可他的劝武士彠听不进去,大丫,二丫也劝,照样不顶用,就连家里年纪第二小,之前最受武士彠宠爱的小丫奶声奶气的劝也没有一点用处。

    是夜,淋了多半天雨的武士彠起了高烧,说起了胡话,嘴里三句不离太上皇,念念叨叨的不是说对不起,就是说一些当年一起打天下的日子。

    第二天,武士彠干脆就陷入了昏迷之中。

    后来,孙思邈来给诊治开了药,喂武士彠喝了后,情况算是稳住了没有往更坏的方向展,但却也并没有好转太多。

    孙思邈说武士彠这是心病。

    好么,心病还要心药医,这种事情医者无能为力,武元庆也是只能干瞪眼。

    吏部尚书病重,忙着给老爹修陵寝的李世民百忙之中还多次安排宫中的御医来给武士彠瞧病,但这些精选出来的名医也都束手无策。

    想也是,孙思邈都没办法医好的病又哪里是其他人可以瞧好的。

    武士彠缠绵病榻一过就是两个多月。

    在这两个多月里,武元庆是忙的晕头转向的,一边是家里病重的便宜老子,一边又是太上皇修建陵寝的事情,一边还有吐蕃的使节三天两头上书要见皇帝。

    事儿都赶到一块了。

    “夫君,夜已深了早点歇息吧。“王子瑜哄睡女儿后来到书房对伏案看着文书的武元庆轻声说道。

    “好,看完这点我就睡。“武元庆打了个哈欠后,拍着王子瑜的手说道。

    “对了,你去看过父亲了没?“武元庆又问了句。

    “看过了,父亲今天的精神头比昨天又好了一些了,还抱着瞾儿腻了会呢。“王子瑜笑着说道。

    瞾儿,武元庆给宝贝女儿取的名字,姓武名瞾,取日月当空之意。嗯,这个名字武元庆盗用的是原本该武二丫自己给自己取得名字。

    不过,二丫现在没可能当一代女皇武则天了,这个名字自然也就用不上了。而武元庆自己之前又曾经用过这个名字,所以在给女儿取名字的时候,随口就把这个武瞾这个名字给用上了。

    不过,名字就只是个名字,武元庆可没想着让宝贝女儿有什么日月当空的凌云之志。

    “那就好“武元庆点了点头说道:“孙神医说父亲这病是心病要心药来医,但太上皇都驾崩了,想解开父亲的心结也没得可能了,好在有瞾儿。父亲年纪大了,最享受的正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你以后多抱着咱家宝贝瞾儿去陪陪父亲,也能让父亲的注意力转到他孙女身上,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没准父亲的身体就能很快好起来了。“

第四百四十四章 再次惶恐的公主() 
“知道了夫君。“王子瑜轻轻点了点头。

    “你去睡吧不用等我了,我看完这些去襄城那里睡。“武元庆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虽然是老夫老妻,而且王子瑜和襄城姐妹两个关系好的很,但当着这个媳妇的面说要去另一个媳妇儿那里睡,武元庆还是觉得有些不太好意思的。

    不过王子瑜倒是没什么不开心的,一来她和襄城关系真的很好,姐妹两个从来没有争风吃醋过,二来王子瑜也知道她自己晚上要陪着女儿睡的,而夫君武元庆又是一个睡觉动作很大的人,有他在床上,女儿绝对是没法睡的,小小的人儿没准就被她老爹一个翻身一巴掌就呼脸上,或者一脚给踹地上去了。

    对此,王子瑜自己就有切身体会的,她就曾经被夫君武元庆给蹬下过地,被挤到地上的经历更是好多次。

    这要给一般人可能就觉得武元庆这是对王子瑜不满,故意在晚上睡觉时候作弄她呢。但王子瑜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因为不只是她,这样的经历襄城也有过不少次。

    其实不只她们两个,紫鹃和萧凤这两个还没被抬为妾室的通房丫鬟也一样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萧凤甚至有一次睡觉时候被武元庆瞪了一脚后还想都没想就回踹了一脚,直接把武元庆踢到床沿上将脑袋撞了老大一个包。

    武元庆没好意思提这事儿,第二天王子瑜和襄城两个轮番追问都死活都没说,直到过了很久后,武元庆才在一次说漏嘴后吐露了实情。

    所以,王子瑜生完孩子后,除非是丫鬟奶妈晚上照看着瞾儿睡觉,不然武元庆是不会到王子瑜房间过夜的。

    顶多就是躺床上逗弄一会女儿,等睡意上来的时候再离开到别的屋睡觉。

    当武元庆看完了文书来到襄城房间,一推门就看到床榻上襄城正摆出一副诱惑的姿势,媚眼如丝的看着他。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襄城小丫头也变成大姑娘,哦,不对是诱人的小少妇了。二十多岁的小少妇正是熟透了的水蜜桃,皮薄肉厚多汁,啧啧,看着就流口水,更别说吃到嘴里了,绝对是能把舌头都咽下去的可口。

    只是,咳咳,时机不对好不好,家里老爹病重,朝中太上皇驾崩,李世民下令停朝几日,然后所有娱乐活动也暂停了很多日,青楼楚馆都关了门悄咪咪的。

    虽然现在距离太上皇驾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朝会也重新开始了,娱乐活动的暂停令也松绑了,但是在这个时候这么诱人的勾引夫君总归也不是太好的事情。

    想想吧,让丫鬟那些听到了少爷和少夫人房间里咿咿呀呀,婉转悱恻的叫喊声,她们会怎么想,怎么看啊。

    哎呀,羞死人了。

    一边想着羞死人了,一边武元庆已经咣当关上了门,连拉带拽的脱着衣服朝襄城冲了过去。

    老爹病情好转,这种时候庆祝一下不为过,太上皇嘛,都已经驾崩了,连他儿子据说都开始翻妃子的牌子了,更何况武元庆这个做臣子的了。

    再说,行周公之礼那是天地间水乳交融的大事情,开枝散叶在这时候比什么都来的重要。

    武元庆瞎扯淡的想,其实他想的也不是瞎扯淡,没看很多有钱人家家里有人病重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冲喜呢嘛,武士彠是病了,没看有武瞾这个孙女在身边咿咿呀呀的不知说什么都能逗得武士彠心情大好吗,要是襄城也怀上了,搞不好武士彠立马就能下地恢复原样。

    太上皇挂掉后,李世民相当的没有心情处理朝政,大事小事基本全交给了太子李承乾来处理。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一长大臣们就不干了。

    皇帝你这不是怠政嘛,这可不是明君该干的事情。

    于是在太上皇驾崩一个月后,大臣们联合上书给皇帝李世民,要求皇帝恢复听政。

    迫于大臣们群情激奋,李世民无奈答应了,但答应的心不甘情无愿的,具体事务还是交给了李承乾来处理,李世民只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做批示。

    不过李承乾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处理朝政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完全对的起他老子的看重,将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

    朝臣们说起太子殿下来,哪个都得竖大拇指,说一声贤。

    不过对于鸿胪寺递上来的吐蕃使节请求皇帝觐见的奏折,李承乾却是没能力决断的。

    他倒是想还像之前那样直接搁置稍后再议,就是拖着不办,晾着吐蕃使节。

    可是这次的情况却和之前的不太一样了,因为吐蕃使节不光是请求大唐皇帝觐见,还拿出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笔写的求亲书信。

    没错,吐蕃使节这次来又是求亲的。

    原本一开始吐蕃使节想着先觐见了大唐皇帝,看情况择机说这个事情的。

    谁知道他们来的时候不对先是吐谷浑被灭后有大量的善后事宜需要处理,接着太上皇驾崩,满朝又开始操办起了国丧。

    他们使节递交到鸿胪寺的奏折直接就被扣下没往上边交。随后他们又多次递交觐见奏折,但都被鸿胪寺的人找了各种理由给挡掉了。

    等后边好不容易说这些事情告一段落了,他们觐见的奏折也由鸿胪寺递交到了东宫,结果在东宫大唐太子那里又再次被挡住了。

    一来二去很多天过去了,吐蕃使节终于没了等下去的耐心,终于放了大招,把请婚的事情摆到了明面上。

    而且不光是上奏折,吐蕃使节还拜访了很多朝臣,比如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大员,然后把吐蕃赞普请求娶大唐公主的事情嚷嚷了个满世界都知道。

    这么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