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占城稻一引进中国,就得到了迅的推广,岭南,江南,南方基本全种上了占城稻。

    据记载,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趣.ㄟb.

    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品种。所以,占城稻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武元庆对占城稻很是重视,因为之前的玉米,土豆这些东西都是耐旱作物,但是并不耐涝,雨水一多,土豆就僵了,玉米的根就烂了。

    随意在南方玉米,土豆并不太适合种植,但是中国就是这么大,大唐就是这么广袤。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何止几千里,跨过了多少经纬度。温带,亚热带,热带,哪一种环境都有。

    大唐是如此之大,导致所种的庄稼各地都有不同,北方的大多不适合南方,南方的也大多不适合北方。

    想要找到一种庄稼既可以北方生长,又可以南方生长何其难,更何况是高产作物。

    土豆玉米都做不到,当然耐旱,成熟时间短的占城稻也同样做不到,但是在北方种植,起码产量比北方本土的稻种亩产来的高是肯定的。

    这样,对武元庆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更何况有了占城稻,南方粮食产量不高的局面也能大大改变。

    北方有了土豆,玉米,南方有了占城稻,再加上南瓜这种南北皆可的亦粮亦菜的作物,让大唐人基本吃饱饭这么个即小也大的愿望差不多是可以实现了。

    安排好了赵恒的工作,武元庆又赶到了鸿胪寺,王玄策见到武元庆后,表现和赵恒没什么两样。

    给王玄策也升了官,同样的官升三级,典客署丞。这个职位干得是迎来送往的事情,凡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凡酋渠领朝见者,皆馆供之。如疾病死丧,量事给之。还蕃,则佐其辞谢之节。

    对于原本历史上出使过天竺的王玄策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谁让这家伙能说会道,嘴皮子溜呢。

    而上官仪那边呢,武元庆不好插手,只好让李承乾出面找孔颖达帮着给升了两级,让他做了校书郎。

    这个可和上官仪现在的直学士校书郎不是一个官职,他现在的校书郎也只是个叫法,实际的官职是弘文馆校书,没有郎的。

    校书就是从九品上,校书郎则是正九品上。

    至于李义府,武元庆并没有管他,一来门下省就在皇帝眼皮下,武元庆不想犯忌讳,二来,一个注定是奸臣的家伙武元庆才不会帮他升官呢,这种坏种就烂在最底层才最好呢,官升的越高,他干得坏事越多,被他害的人也越多。

    请人帮忙是欠人情的,欠了人情是要还的,人情债大如天,更别说是太子的人情了。

    这不嘛,刚让李承乾帮了点小忙,没过两天,李承乾就找上门来让武元庆帮他忙了。

第四百零五章 是兄弟吗() 
“你让我帮你扩建水师?“武元庆诧异的问。

    “对啊。“李承乾点头。

    “不是,你怎么会想起来找我呢,再说了这件事情陛下不是准备交给鄅国公张亮的吧,怎么你又插手进来了。“武元庆无语的说。

    李承乾耸耸肩说道:“你以为我想管啊,可是父皇进封张亮为金紫光禄大夫,兼任相州大都督长史,哪还有时间管扩建水师的事情,不得已,父皇才把这件事情交给了我。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弄,所以就来求你帮忙了。“

    “靠,你小子好事永远想不到我,一有麻烦事就知道找我了。“武元庆这个气的。

    “能让我想到你,这不是证明你有本事嘛,帮帮忙了,我认识的人里边只有你对水师比较熟,起码你还在海上漂过几个月,不像我们,连海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李承乾拱手作揖拍马屁。

    “这事儿你不该找我呀,你应该找白山,你那护卫头子,在海上的时候防卫工作都是他做,我就是确定一下航行好不好。“武元庆还是不想管这麻烦事。

    让他带几千兵马晃荡一下他不介意,但是让他参与到一个军种的扩建升级中来他可不愿意,这玩意犯忌讳的,尤其他和李承乾关系好的是满朝皆知,万一因为这事儿有人在皇帝面前说点他和太子有勾连,胡乱插手军务,想把持水师等等的坏话,那他就有大麻烦了。

    武元庆可深知,从古到今到以后,任何和军队有关系的事情都是最敏感的,李世民可以让他儿子接管水师的组建,但他这个太子最好的朋友是绝对不适合参与进去的。

    “我也想用白山啊,可是他被母后要走组建海上商队了。“说起这事,李承乾分外沮丧,他老娘要人他不敢不给,可给了以后弄得他自己现在没人可用了。

    “那这样吧,要我参与进去帮你肯定是不太好的,而且我也没那时间。不过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两个人。“帮忙不合适,不帮忙又说不过去,武元庆皱眉想了想方才说道。

    这不是李承乾想要的答案,但看武元庆是真的不想参与,李承乾也只好说道:“那好吧,说说你要推荐的两个人是谁。“

    “刘仁轨,刘仁愿。“武元庆说出了两个名字。

    “这刘仁愿我知道,他们雕阴刘氏为西晋时匈奴右贤王刘豹之后,世代在绥州为豪族。趣 .b.他的高祖父出仕北魏朝廷,并随北魏孝武帝迁入关中地区,历经西魏、北周、隋、以及大唐。他父亲刘大俱,做过绥州总管,武德七年八月的时候,突厥进犯原州,忻州、并州等地,震动关中,京都长安戒严。接着又进攻绥州,进逼长安,幸亏被刘大俱击退,才给父皇率兵增援赢得了时间。“说到这里,李承乾停顿了下,方才接着说道:“可是刘仁轨其人我却是没有听说过的,听名字,刘仁轨,刘仁愿,难道他们两个是兄弟?“

    武元庆哈哈大笑,这样想的不光是李承乾,事实上几乎所有刚看到或者听到这两个名字的人都会下意识以为他们是两兄弟,但实际上不然。

    这两个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不是同族的。刘仁愿出身名门,贞观二年的时候就因门荫而成为弘文馆学生,随后很快被选为右亲卫,皇帝李世民出行的时候,常常会作为护卫随侍。所以不光李承乾对他很熟,武元庆对他也同样很熟。

    而刘仁轨却是汴州尉氏县人,自幼家贫,但是这个人爱好学习,武德初年的时候,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按照朝廷的授官规定任命他为息州参军。

    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李世民愤怒地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李世民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拔他当了咸阳县丞。

    这件事当初闹得还是挺轰动的,不过李承乾作为太子自然不会对这么个小人物上心,所以他没记着。但是武元庆却是记得的,而让武元庆记住他的不是因为他敢打死折冲都尉,而是因为历史上生过的,而这时候还没有生的一件大事,一场大海战。

    而这场海战的主角,既有刘仁轨,也有刘仁愿。

    大家后世记得的要么是明朝时候肆虐沿海的倭寇,要么是甲午战争的那场耻辱。所以很多人以为中曰之间的海战第一次爆就是在甲午战争。

    但实际上不然,早在大唐龙朔三年,也就是高宗李治当朝时期,中国就和倭国狠狠打过一回,中国完胜。

    事情要从显庆六年说起,显庆六年也可以说是龙朔元年,因为李治常常改年号,所以乱的很。

    显庆六年,百济旧将僧道琛、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起兵反抗唐军,围攻刘仁愿于府城。(在前一年,苏定方平定百济国,刘仁愿被任为都护,留下与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

    刘仁轨与罗兵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这时苏定方征讨高丽,围攻平壤没有攻克。唐军因战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

    于是,刘仁轨,刘仁愿都留在了半岛上。

    龙朔三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又闻唐兵骤至,急遣使者到倭国高句丽求援。倭国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罗。

    李治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军队渡过渤海到来了,士气振奋,随后孙仁师、刘仁愿以及罗国王金法敏率领6军进,刘仁轨和杜爽、扶余隆沿着熊津、白江进军去和6军会合。刘仁轨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国的军队,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海水都映红了。扶余丰脱身逃走,其宝剑被缴获。百济的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和倭国的军队投降。

    白江口之战的大胜,直接结束了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使倭国受到严重打击。倭国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

第四百零六章 罢了官更好() 
这场海战武元庆是不可能和李承乾讲的,不过刘仁愿和刘仁轨两个人武元庆是可以推荐给他的。

    “这两个人行吗?“李承乾很是怀疑的问。

    “你把那个吗去掉“武元庆信心十足的说。

    “这么肯定?“李承乾再次确定的问。

    “就是这么肯定。“武元庆重重点头。

    这两个人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怎么可能不行,刘仁愿倒霉点,虽然后来遭到猜忌被流放姚州,但在那之前那也是响当当的一方大员的,曾经随李世民出巡外地,徒手与猛兽搏斗,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获得“仗内供奉”的特权。趣. b.征伐高句丽战争,因战功受到唐太宗的嘉奖,破格升为上柱国,另封黎阳县开国公。上柱国,那在勋级里边就是最高的封赏了,而且还封了县公,贞观二十一年任行军子总管。

    之后历任葱山道行军子总管,嵎夷道行军子总管等等,绝对是靠着军功一路爬上去的,在贞观后期,以及高宗时期绝对是一时名将。

    相比刘仁愿的先牛逼后落魄,刘仁轨是先落魄后牛逼,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范。

    在贞观一朝,刘仁轨一直算是默默无闻,县丞完了是安令,贞观十四年才累迁为给事中,职权虽重,但却只是个五品官,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

    十六年后,他五十六岁的时候,又被贬为了青州刺史,又四年以后再次遭到陷害,被免去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随军征讨辽东。

    其后才有了白江口海战,然后刘仁轨被委以重任,留在百济治理百济。

    乾封元年,刘仁轨六十三岁的时候,才被封为了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男。

    七十二岁,出任太子左庶子,七十四岁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不久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仍旧主持政务。

    八十一岁,任太子少傅,武则天执政时,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不久进封郡公。八十五岁,遵从令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鸾台三品。正月二十二,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命在京官员依次到他家中吊祭,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刘仁轨一直到人生的最后阶段,六十三岁开始,最后的二十二年里才算是位极人臣。

    当然,和刘仁愿一样,刘仁轨也是一路军功升上去的。这两人论军事能力都是一等一的,虽然现在年纪还算不得大,但是也都二十大几,三十多的人了,该成熟的也都差不多成熟了,帮李承乾扩建水师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而且武元庆虽然不想插手水师的事,但是在选择,建造海船上还是可以提点意见的。

    所有水师船只都比照他下南洋时候那种尖底船来造。说是扩建水师,但武元庆知道实际上主要李世民想扩建的是海军,只是这时候很少有海战,最多的还是内河战,所以整个就用水师来统称了。

    而建海军,他下南洋时,那种尖底船就是最为合适的,不光是因为那种船尖底吃水深适合海里航行,还因为武元庆知道那种船已经有龙骨了。

    武元庆一直以为龙骨要到了宋朝的时候才会被明出来的,但是下南洋的时候和船老大黄二老黄闲聊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乘坐的那种了鸟船已经开始用龙骨了。

    至于为什么说后世大家熟知的是宋朝才有了龙骨,武元庆不太清楚,想来可能是因为大唐海运还不算达,大家又常用的都是内河船所以龙骨才没有推广开来的吧。

    “除了给推荐这两个人,你就没其他要建议的吗?“李承乾不死心的问。

    “没了,我还能有什么给你建议的,我又不懂打仗。海上的事情你找我也白搭。要不这样,你把这两个人要到手里以后就让他们去岭南去,到我家船队待一段时间,走一走看一看,熟悉一下海上的情况,顺便看看我家船队里边都准备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光我嘴上说肯定弄不明白,亲自看过以后才能记得住搞清楚。“武元庆说道。

    “行,那就这样说定了。“李承乾点头。

    虽然皇帝让李承乾管水师扩建的事儿,但显然的皇帝是不会让他到岭南去的。所以李承乾要做的就是居中指挥,调度,解决后扩建资金的问题,具体的事情找几个信得过有能力的人去办就行。

    刘仁愿,刘仁轨两个被武元庆推荐的人就是具体办事的人。

    “对了,高表仁回来没?“忽然想起之前传回来的高表仁怒怼倭国天皇的消息,算算时间差不多该回来了,所以武元庆有此一问。

    “没呢吧,前两天才来了消息说从洛阳启程了,现在顶多走到半路,应该还要几天才能回来。你怎么突然想起问他了。“李承乾奇怪的问。

    “我觉得这家伙是个人才,很符合我的脾气,你要不介意他脾气臭的话,等他回来你可以想办法把他弄到水师里去,让他和刘仁愿,刘仁轨两人搭火,刘仁愿,刘仁轨负责军事,让高表仁负责政务,当个监军什么的。“武元庆笑呵呵的说道。

    “啊,他啊,我不要。“李承乾直摇脑袋,腮帮子上的肉都在抖。

    “你要不要的话,那我可就要了。“看着仿佛被惊吓到了一般的李承乾,武元庆觉得很是好笑。

    “我劝你也别要。“李承乾瞪大了眼睛说道:“你不知道这家伙现在有多讨人厌呀,父皇得知他和倭国天皇争执,没有宣读国书就回来了,气的把最喜欢的一把玉如意都给砸了。大臣们也纷纷上书指责,岑文本更是说他无绥远之才,坏了大唐和倭国的邦交,请求父皇从严治罪。我看呐,这家伙回来以后指定是要被罢官的。“

    “罢了官更好,更便于我请他。“武元庆不以为意的笑道。

第四百零七章 公报私仇() 
过了几天,高表仁率领使节团终于回到了长安。

    正如李承乾所言,李世民雷霆震怒,在高表仁交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