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什么再奖励一次?“

    ”就是奖励刚才让你很舒服的那事啊“

    ”哪里舒服了,很痛的“

    ”那为什么你刚才叫的那么销魂“

    ”谁叫了?”

    “你”

    “不要,哦,轻点”

    低低絮语变成了娇喘。

    梅开二度。

    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王子瑜觉得下身仿佛撕裂一般的痛。

    昨晚,两人食髓知味,当然最主要是王子瑜食髓知味,第二次来的远比第一次猛烈的多。

    武元庆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第一次温柔的很,第二次就被情动的媳妇给带动的狂野了起来。

    时间上,武元庆经住了考验,于是王子瑜很受伤。

    “都怪你”

    “嗯,怪我”

    武元庆乐的直咧嘴,翻来覆去哼着两句词儿,哦第一次我,哦第一次你。

    看着儿媳妇走路小心翼翼,黛眉轻皱的样儿,武士彠和杨氏乐的合不拢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长子还是很可以的嘛,瞧着把媳妇给疼的,都痛成这样了。

    哈哈哈,抱孙子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补,必须要大补。

    这天把大姑娘终结成了小媳妇,再次来到晚上的时候,武元庆直接一头钻进了襄城的房间。

    对襄城,武元庆自然不可能和对王子瑜一样,首先最后一步是完全不敢走的。

    不能吃的彻底,只能吃的花样多点,用腿,用嘴,用手也还是可以玩的尽兴的。

    据说摸摸揉揉某处不可描述之地会变得越来越大,于是武元庆在小笼包上流连忘返。

第二百二十四章 日子要不好过了() 
武元庆整天在家里过着襄城摸摸大,子瑜啪啪啪的日子,钻在温柔乡里舍不得出来。

    外边则是闹哄哄的抓着蝗虫,救着灾,顺便还君臣之间斗斗法,同僚之间结个盟啊,使个拌啊什么的,好不热闹。

    然后李世民针对世家的第二板斧劈了出来。

    “什么,科举考试”

    一众大臣大眼瞪小眼,有的是不知道科举是什么玩意,比如程咬金,尉迟恭之流的,有的是知道科举,但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的。

    “科举考试是一种人才的选拔方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考应试之人的文采,经史这些学识,然后择优而取让他们入朝为官的制度”李世民肃声道。

    大臣中有不少人是参加过隋朝考试的,像中书令房玄龄,中书侍郎温彦博,大理寺少卿孙伏伽,孙伏伽还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个状元呢。而就算没参加过考试,很多文官对这个也是有所了解的。

    像房玄龄,人家都是十八岁的时候就在隋朝中过进士的学霸,对科举这档子事了解的不要太详细了。

    随着李世民的解释,房玄龄发现皇帝想要推行的科举考试好像比隋朝隋炀帝那时候搞得要复杂的多,不过要是真的能够推行下去的话好处那也是多多多多多的。

    隋朝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隋朝的时候科举考试还很原始,很乱,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

    要是没有官员推荐,你就能耐再大,都没资格去考试的。

    而李世民这次直接就准备让天下学子可以‘投牒自进“也就是说可以自己报名参加。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考试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朝廷会定时安排考试,学子士人定期赴试。

    而这三点也是成熟的科举制度和早期的原始的那种混乱科举最根本的区别之处。

    按正常历史上的走向说的话,唐朝时候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但这个时空有武元庆毫无道理的穿越出现,并且在李世民还没有科举想法的时候就抢先一步把科举的概念闲扯淡一般的灌输给了他,而武元庆又是来自后世的,自然知道这学问不分高低,什么科目都要有,什么科目都能有大用处的。

    自然不会说只考明经,进士两科。非但不如此,还特别灌输给皇帝一个概念就是像明法科这种取的人才对大唐的律法建设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

    不但可以让大唐的律法更完善,而且有这些深悉法律条文的人存在于官府,审理判罚案件特更加公平,公正,可以大幅度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样一来,大唐官府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也更高,更能帮助朝廷凝聚人心,极大的有利于皇帝的统治。

    而明算科基本属于自然科学,试《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及格;试《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及格。又试《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为及格。

    总之就是和数学有关的东西,算是算数科。

    在后世有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的重要性。

    但很可惜的是,除了在最开始的时候算术是六艺之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外,自从汉武帝时候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数学这门学科在古代好像就一直都不是很受人重视了,仿佛学这个就只能记个帐,算算钱粮什么的。

    但武元庆却深知数学的重要程度,甚至可以算的上是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

    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学问的基础”.

    也的确如此,在人类的生活中算数数学几乎和所有的事情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武元庆用了很大很大段的话给李世民阐述数学的重要性,甚至拿自己作例子,给李世民示范了许多,比如说国库钱粮的计算,又或者军队打仗时候后勤粮草需要几何,用什么工具,正常下来需要多长时间,中途的损耗会有多少,然后又需要再加上损耗的基础上真正该准备多少的粮草。

    又或者怎么通过丈量人体的影子长度,个头的高度来算出另一个物体,比如说大殿的高度等等种种算数可以用到的地方。

    而这些李世民有的听懂,但大都没懂的例子,李世民并不太在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朝中的官员应付正常的账簿,收支这些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特别的专门取士。

    武元庆没办法,只能告诉他只要学好了算学,以后就可能做出飞上天的东西,然后李世民就被忽悠住了,当即把明算科列为了重中之重,提到了和进士科同样的重要地位。

    李世民把武元庆闲扯淡的话归纳总结,然后就有了他在朝堂上条理分明的一番长篇大论。

    当大臣们还在想皇帝哪来的时间,什么时候深思熟虑都没和任何人商量过就搞出这么个制度的时候,李世民再次放出了大招。

    他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充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不但如此,还要在各州县开办基础学堂,招收生源,从百姓中寒门中进行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尼玛,这是完全不准备给世家留活路了啊。

    在场的大臣有几个是和世家没有关系的啊,就算没有关系,这项制度也是关系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前途的。

    没有这项制度,像这些官员勋贵的子孙都可以凭借父辈余荫捞个一官半职的,可有了这项制度以后,虽然依然有荫补的机会,但毕竟有了来自寒门的强力竞争,这样荫补的机会是会大大减少的。

    特么的,皇帝怎么这么缺德啊。

第二百二十五章 坑爹() 
在皇帝抑扬顿挫的讲着科举制度的好处时候,几乎没什么人再回应,就像说相声的逗哏的说着欢着呢,捧哏的却不吭声,场面不要很尴尬。

    这么大的事情,关系到整个官吏选取的问题,肯定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定下来的,尤其是多半数的大臣心里都是不同意的,面上也就表现的很冷淡,丝毫不热衷这个话题。

    然后等李世民讲完后询问意见的时候,这些一直在躺尸的人一下就活了过来,开始慷慨陈词的讲祖制,讲传统,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就是表示坚决的反对。

    尼玛,讲球的祖制,我李家皇族到现在也刚刚才立国十年刚出头而已,有狗毛的祖制啊,听到一些大臣说祖制怎么怎么样,李世民差点发飙了。

    然后君臣意见相左的厉害,这次朝会几乎是属于不欢而散的典型范畴。

    散朝后,几乎是这些大臣们才刚刚各自回到自己的官署,就从各自的渠道得知了让皇帝这么缺德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武元庆这个久不露面的家伙。

    什么?

    怎么特么又是你!

    一个个大臣咬牙切齿的骂。

    这天长安城外渭水河畔。

    “武元庆,考试那个损主意是你给父皇出的,太坑了”李承乾一脸便秘样的说到。

    “擦,怎么就损了,怎么就损了,明明很好的主意好不好,没看你父皇都那么重视啊”武元庆撇着嘴埂着脖子喊。

    “切”李承乾鄙夷着斜睨一眼后说道:‘就因为你撺掇父皇搞什么考试,现在好了,父皇在我们身上先行实行看效果了。就在前两天,父皇给我,青雀几个搞了一场小型考试,结果我考了第二名丢死人了,青雀拿了第一,瞧他那得意的一整天都是眼睛都在朝天上看“。

    “切什么切,喊姐夫,有没有礼貌,你爹就这么教你的”武元庆伸手拧了一把李承乾的耳朵,转了个一百八十度:”自己学习不好,你倒是怪到姐夫身上,你这才叫丢人呢“。

    “别闹,把鱼都吓跑了”李承乾恼怒的叫了声,一手把着鱼竿,一手嫌弃的拨开武元庆抓着自己耳朵的手。

    “哈哈,上钩了上钩了”另一边传来欢呼声,只见武元爽正在枯黄的岸边抓着一条小小的只有半指长短的小鱼。

    “切”武元庆和李承乾异口同声表示了对小鱼以及武元爽的极度鄙视,然后眼神交织对视后齐齐扭开,再次哼到“切”。

    看着自家夫君孩子气的和弟弟斗气,襄城在后边无奈的摇头,脸上的笑容透出一股对自己夫君的宠溺,仿佛夫君是和弟弟一样的小孩子一般。

    “你们两个啊,不见面总是念叨一见面就闹别扭”襄城笑着抓了个小石头砸在了自家夫君背上。

    “姐姐,我不是闹别扭,本来嘛,每天课业就挺累了,成天先生都在考教这个考教那个,现在可好父皇还要不定期的举行考试,你又不是不知道,青雀打小就聪明的很,学什么都很快一学就会。现在我要和他一起考试,那还不得每次都被他比下去啊,你说多丢人啊”李承乾对着襄城大倒苦水,越说越觉得自己恓惶的够呛,想到以后一直都要被妖孽的学霸弟弟压一头脸色就暗淡的厉害。

    “瞧你怂的,一点太子该有的信心都没有,丢人死了。李泰怎么了,李泰他也是人,和你一样的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他是聪明,但你李承乾也不笨啊,瞧着也是个聪明的孩子,怎么就认定了赢不了他一个死胖子啊”武元庆恨铁不成钢的指着李承乾鼻子说。

    “而且,就算你课业上比不过李泰,可那又怎么样,你依然是太子,依然是国之储君,依然是大唐帝国除了太上皇,陛下,皇后以外最最尊贵的人,李泰他只是个亲王,撑死了也就是个死胖子亲王”武元庆一口一个死胖子的叫自己的亲弟弟,听得李承乾直翻白眼,不过武元庆的话还是让他很受用的,心里好受了很多。

    的确,自己是太子,和别人比有些跌份,就算那个人是自己的弟弟,自己也无须和他争个什么劲,反正最重要的储君之位已经是自己的了。

    行了,自己以后就不和青雀比较了。

    武元庆要是知道自己原本想激励李承乾,结果却得到的是这么个结果,非气的吐血三升不可。

    “对了,我听说这两天有大臣在提议让武大人去利州当都督,你知不知道这个事情啊”李承乾想起了一件事问道。

    “什么,有这样的事情?”武元庆愣了下问道。他知道历史上便宜老爹的确是在贞观二年也就是今年的时候被调去利州当的都督,但那应该是年初的事情,但现在都特么年中了,原本以为自己这个穿越的蝴蝶翅膀煽动的历史都已经改变了,不应该再被从长安这个权力中心调到地方去的,怎么突然又出现了变化呢。

    历史要还是回到原来的轨迹,便宜老爹依然要被调到地方,远离权力中心,那老子这一年半来瞎折腾个什么劲啊,武元庆心中翻腾的想到。

    没有便宜老爹在朝中照应着,光靠皇帝的恩宠,照自个儿这样的作死劲,整不好不用几天就要被人给整的嗝屁了。

    不行,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允许出现。

    武元庆不知道的是,其实历史的确是被他改变了。

    去年年底也就是十二月三十,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密谋借助禁军反叛。结果谋反泄露,李孝常等人全部给下狱查办。

    原本历史上,武士彠就是在这件事情后,被李世民打发去利州当了利州都督,但因为武元庆的一番折腾,让武士彠从皇帝准备打压的太上皇旧部变成了股肱之臣的重臣。

    重新任命利州都督的时候,李世民压根就没想过要把武士彠派去,后来只是让当地的第二长官暂代都督之职。

    要不是最近武元庆坑的大臣们死去活来的,这些人也不会想要把他老子武士彠给打发的远远的,好剪除他最强力的后盾。

第二百二十六章 事与愿违() 
就在前几天,李孝常等人造反一案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

    李孝常等人被处死,长孙安业因为长孙皇后求情,得以免死,流配到帯荨

    发生在去年年末最后一天的谋反别看在历史上没什么特别的,但实际上对刚刚即位一年的李世民来说那是有相当大震动的。

    不说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局势,单说造反的几人中和李唐皇族有深入瓜葛的就有两个,这不得不让李世民极为心痛,那时候他搞不好在心里还怀疑过人生,感叹过自己是不是有些众叛亲离的了。

    先说这李孝常,被李渊封为上柱国,义安王,利州都督。

    别看他姓李,但他可和李唐皇族的李不是一回事,这虽算不得是异姓封王但其实也差不多的,而能以不是皇族之人却被封王的,唐初的时候他是独一份,圣眷不可谓不隆。

    而之所以李孝常会有如此圣眷,隋朝末年的时候饥荒严重,李渊太原起兵后向关中进军,然而进军途中粮食问题始终困扰唐军,故李渊至黄河边后迟迟未能渡河人关,幸得华阴县令李孝常叛变隋朝,献永丰仓归降李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