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天国- 第5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马文义实在再难忍受这种根本就毫无止境的野人生涯,他终于咬着牙根儿出山了。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骨瘦如柴,比起乞丐来还要悲惨上十分的“白毛男”马文义,尽管只凭着怀里抱着的一根枯树干,就闯过了堪称是水流湍急的大通河,但在天堂寺,他的逃亡终于被终止了。

    同样是马文义绝对没有想到的,从开始的怀疑审查到最后的被抓捕确认,这一系列过程的掌控者,竟然全部都是出自天堂寺农民协会,并且又全都是他过去的臣民之手。

    一八五七年七月下旬,也就是马本源丢下肃州窜往新疆创业的一个多月后,红一方面军大规模的进疆行动全面展开。

    灿烂的阳光下,林凤祥和左中堂由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美称的嘉峪关并辔而出。

    由一队队红军的骑兵和步兵将士们所连接起来的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滚滚铁流,从他们的身边涌过,而在他们的身后,那座与美玉般洁白的祁连山雪峰紧密相连,横卧于戈壁滩上的广阔关城中央的朱色的巍峨城楼,仿佛也被这一串串震动大地的坚实脚步声所感染,昂然欲飞。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刚刚摇头晃脑地吟诵完了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左宗棠扭脸冲着林凤祥哈哈地一笑,“我说林总啊,咱们是不是也得在这里等等赖汉英他们,也好再喝上几杯离别酒呢?”

    听到左宗棠这样林凤祥也不禁哈哈地大笑了起来。

    其实,林凤祥和左宗棠是在肃州刚刚跟赖汉英喝过了告别酒的。因为在这次进疆的大行动中,红一方面军又一次分兵,比他们晚些时日才会由肃州启程的赖汉英,将率部承担起光复南疆的重任。

    所以,现在的林凤祥当然也就不会不明白左宗棠的“醉翁之意”。

    “我看咱们的那位王老夫子这回可是说错了,谁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被火热的阳光映照的脸上一派光彩的林凤祥,手中的马鞭子朝着遥远的前方一指,“马本源,还有那个妥明等等的老朋友,不是都在前面等着咱们呢吗。”

    “哈哈哈……”左宗棠在看着林凤祥一阵爽朗的大笑之后,又扭转头朝向身边正隆隆行进的那支钢铁洪流,“兄弟们,唱起咱们的战歌,向着新疆奋勇前进,在那里,咱们的老朋友们马本源和妥明正大摆酒宴,就等着热情的款待咱们呢。”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顷刻间,威武雄壮的红军战歌响彻云霄,震撼着戈壁荒原……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马本源要是能听到林凤祥和左宗棠对他的调侃,一定会把鼻子都气歪了。因为已经丢下慢慢腾腾的大队老弱,先跑到了哈密的他,眼下的处境实在没有像当初的那位马荣祖给他所描绘的那样好。

    在马荣祖的指点下,马本源对在新疆重新开基立业那是抱了相当大的幻想的。为了这个目的,当他不得不还停留在肃州,跟马寿那些好战分子进行最后的周旋的时候,他就将他那位本来是替他看守着安西州的大哥马复源,提前支派进了新疆。

    那个时候的马本源,是满心指望着能够像当初的马荣祖曾领着他一起所憧憬过的那样,只要他的大哥一进新疆,就会在哈密的苏皮盖回军及巴里坤暴动军的积极配合下,一举拿下满清残余还在盘踞着的军事重镇镇西府,为他成就日后的大业奠定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v

    bk

第三○九章 果不出妥明所料,镇西府的前清驻军真就没有给马复源带着的这支联军留一丁点儿的面子() 
其实,妥明当初把马荣祖打发到甘肃去跟“西宁穆斯林王国”沟通,那可不是请马文义或者是马本源什么的,来新疆做他的国王陛下的,他不过只是在玩弄一招借力打力的手法而已。因为还不知道那个所谓的“西宁穆斯林王国”早已经是濒临了名存实亡的惨境的妥明,对马文义的“圣军”的战斗力,还寄予着很大的期望,在他看来,只有先把马文义的人马借来,才能解决巴里坤的问题。

    另外,毕竟曾经与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人一起共过事,所以,对于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人的一些行事的嗜好,妥明多多少少还是有个了解的。

    尽管在河州的时候,妥明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任何一个重要人物,曾经就陕甘的回乱说过什么不合适的话语,但他却总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那就是在太平天国那边儿的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不仅是对直接参与了作乱的回回,而是对一切的回回都有种刻骨的仇恨。

    早在去年的年底,太平天国的军队就已经把“大清国”的国都占据了,就是在这么一种大好的形势下,本应该尽早地为他们的政权平定整个西北乱局的林凤祥,却一改往日的那种大刀阔斧,却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

    别人说林凤祥这是不打无准备之战,越往西打,供应线越长,如果不切实地将后勤工作搞好显然不行。

    但妥明却不这样认为。

    不仅将心比心,还做过换位思考的妥明觉得,林凤祥之所以会这么搞,其实目的很明显,他就是在有意地要暂时放纵一下作乱的回回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禁不住诱惑而参与进作乱里面去的回回们越多,林凤祥就越高兴。

    个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就是要对所有不安分的回回们来个一勺烩。

    那么,太平天国那边儿难道就不怕火烧大了之后,势必也是不好收拾吗?

    对于这种小儿科的疑问,妥明根本都不屑一顾。别人不知道,他妥明可是了解,太平天国的军队实力非同小可,手中既然拥有着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纵然把火烧得再大,他们也绝对不愁没法子来加以平息。

    如果再具体到新疆的事务上,妥明就更一目了然了。

    当初冒险进哈密“单刀赴会”的时候,妥明就深知,哈密城内的满清官员们,一定已经收到了来自他们的“京城”的最后指令,那就是务必就地照看好当下的一切,老老实实地等待太平天国那边儿的接收。

    事实也果然是如此。

    但妥明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太惜命的满清哈密办事大臣。不错,违抗了摄政王奕代表朝廷所发来的最后的旨意,不能照管好哈密的一切,那一定是要死的。8。n但是,如果一丝不苟地非要按照朝廷的那份最后旨意办事,则死的更快。毕竟在两害相权的时候,取其轻才是硬道理。

    被一个惜命的前清哈密办事大臣成就了一番英雄壮举的妥明,在把目光转移到巴里坤方面去的时候,则就不会再那么的轻浪了。

    作为前清在新疆的重要军事要塞的巴里坤的镇南府,跟哈密可是一点儿都没有可比性。

    什么事情都怕抱团儿。在哈密,正是因为有了那个本就是有着同一种对真主的信仰,而且又得到了妥明拍胸脯带跺脚的指天立誓的庄重承诺,幻想着即便打开了哈密城,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大损失的哈密王,跟最初还在降与不降之间摇摆不定的那位前清的哈密办事大臣离心离德,妥明才会凭着一张嘴就得到了哈密。

    但这招在镇南府肯定行不通。

    因为镇南府的前清驻军本来就实力庞大,且又有坚城作依托,再加上出于求生和对今后的美好未来的本能,镇南府的前清兵将们一定要做困兽之斗。说来说去,现在的太平天国政府才是那些前清兵将们心目中的新的正统政府,而他妥明等等这样的人,不过还只是一个个的叛匪而已。

    连傻子都知道,要想升官发大财,那得去找正统的政府合作,而去跟叛匪一个鼻子孔出气的,那可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所以,妥明必须要借用一下马文义那边儿的力量。当然,他还会认真地嘱咐一下他委任的哈密元帅苏皮盖,要能放得下架子,要跟远道而来的西宁回军友好相处,大不了可以先把西宁回军捧起来,叫他们有一种这里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家的幸福感觉。

    果然,当号称是带来了两万大军的马复源抵达哈密之时,不仅受到了哈密回军的热烈欢迎,得到了苏皮盖等哈密同仁极大的尊敬,并在驻屯、军需等各个方面都被加以了相当细致的关照。

    而且,随后各路的回军代表们又济济一堂,在相当友好的气氛中,共同推举马复源做了联军的临时统帅。

    大有到了家之感的马复源自然也不会辜负他妥明的期望(其实马复源自己想的可是给自己的兄弟打天下),到达哈密没几天,就统帅起近的三万暴动联军,浩浩荡荡杀向镇西府。

    然而,果不出妥明所料,镇西府的前清驻军真就没有给马复源带着的这支联军留一丁点儿的面子。连续二十几天的大战下来,马复源的暴动联军不仅没有按照妥明的愿望将镇西府拿下来,还在几次对镇西府的满城(满洲兵驻屯)和汉城(绿营汉兵驻屯)的进攻中损失惨重,尤其是在联军中时刻都要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西宁圣军”,更是伤损过半。

    而在这期间“应邀”跑到了吐鲁番去的妥明,却是风光的很。在吐鲁番的回民首领马陛等人的积极拥戴和热烈的响应下,妥明先是引爆了吐鲁番的回族农民大起义,不仅占据了吐鲁番,还把迪化也拿到了手里。

    当马本源跟由镇西府铩羽而归的大哥马复源终于在哈密再次聚首,并悲喜交加的时候,在迪化,妥明却已经光荣就位了经他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清真国”的国王。

    只要输入就能看发布的章节内容有更新及时

    bk

第三一○章 又一个“曲线救国”() 
第三一○章又一个“曲线救国”

    老家没了,镇西府没拿下,现在,就连这个本应是给“他的西宁穆斯林王国”打天下的妥明,居然也要是身一变,成了一个敢跟自己平起平坐的什么狗屁“清真王”,马本源真是沮丧、窝火到了极点。

    老子现在还算个什么?不错,眼下至少已经有了一个哈密,可是再仔细想想,他感觉自己简直就跟当年的那个向江东借荆州的刘备一般无二,根本就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正当马本源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又对自己的未来瞅不到丁点儿的光明的时候,那个活生生地把他骗到这里来的“高人”马荣祖再次亮相了。

    马荣祖告诉马本源,由于“我大清”已经成了“前大清”,如今新疆的局势非常地混乱,扯起一杆大旗就敢自立山头的人那是多如牛毛。这就非常不利于新疆的稳定。而没有了这个“稳定”作为前提,若想在新疆成就一番大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出于“稳定压倒一切”的目的,妥明才会不得不接受迪化及吐鲁番等地回族同胞的强烈意愿,勉强坐在了那个“清真王”的位置上。

    当然,马荣祖顺便还得告诉马本源,诸如库车的“汗和卓”热西丁,占据和阗的哈比布拉汗,以及在喀什噶尔称王的司迪克,还有正在伊犁周边呼风唤雨的塔兰其苏丹等等的几大势力,其实都是抛弃了个人的荣与辱,而在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和谐相处进行着最大的努力。

    在讲完新疆的大局势之后,马荣祖还提醒马本源,他们的“清真王”妥明对他马本源已经是很仁至义尽的了。哈密的地盘儿,如果不是妥明点了头,那个本应是哈密的主人的苏皮盖又岂会才老老实实地将哈密让给他马本源来暂栖。

    不管怎么说,他马本源还是“西宁穆斯林王国”的“国王”,不管怎么说,哈密、巴里坤等地的各路回军,还是要以他马本源的马首是瞻。

    马荣祖尤其告诫马本源需要重视的是,眼下的他们的“清真王”妥明也好,喀什噶尔的司迪克也罢,都在凭借着各自的资源,正挖空脑筋地地试图得到临近的沙皇俄国和浩汗王国的帮助,而这种优异的资源,至少他马本源现在还一点儿都不具备。

    在提到迪化的妥明和喀什噶尔的司迪克正在与沙俄及浩汗做积极接触的时候,马荣祖特意还又哪壶不开提哪壶地、很认真地问过马本源,“当然,咱们可以不求助于那些来自外界的帮助,但是,如果单凭您自己,您能够确保新疆绝对不会像整个甘肃那样,也落入太平天国的手里吗?”

    但到了最后,马荣祖却又很乐观地再次给马本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好饭不能怕碗,他马本源必须要在有一种非凡的雄心之外,还要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的平常之心。只要新疆的各族民众能够紧密地团结在“稳定和谐”的大旗下,甭管现在到底是谁在哪里为王,总有最后“一清二白”的那一天。

    于是,马本源默然了。

    于是,马本源也就只能接受了暂时的现实。因为“高人”马荣祖说了,为了避免苏皮盖等人会与西宁的回军产生矛盾,他们的“清真王”妥明已经下达了诏旨,令哈密回军向迪化靠拢,而把哈密完整地交给他马本源。马荣祖甚至还告诉马本源,倘若有任何的哈密回军不从他们的“清真王”的号令,或者是巴里坤马天宝的回军敢于闹事的话,他马本源可以完全不用顾忌他们的“清真王”的面子,该他娘的灭谁就灭谁。

    妥明很高明,几番忽悠下来,拥有着近二十万之众的马本源,就成了他安置在自己的东路的“最坚实的屏障”。

    当然,妥明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赌注都压在马本源这些来自甘肃的回军身上,他很清楚,要想跟太平天国的军队抗衡到底,而且还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唯一的招数,就是能把沙皇俄国的军队变成自己的马前卒。

    既然说到了这里,也就不能再提提多少年来人们对于“汉奸”、“回奸”及“满奸”等很多种“奸”的那种“肤浅”的认识。在不少人看来,上面的所述的那些种种“奸”类,从骨子里面就无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卖国求荣”。

    其实,如果认真地考量一下,那些“奸”类们中某些人,尤其是那些身处其中极处的某些人,还的确真就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简单的“卖国”,而是都各有着各的、深藏不露的心机。

    想想看,难道那位本应是自己可以呼风唤雨的南宋的赵构,真的就愿意去当那个万夫所指的金国的“儿皇帝”吗?难道他就真的不想对金国进行一些必要的抵抗?

    显然不是这样。

    不愿意去跟金国拼命,甘愿当一个金国的俯首贴耳的孝顺儿子,赵构肯定有赵构自己的心思。

    具体到那个“高人”马荣祖曾经跟马本源提及到的司迪克身上也是一样。

    当初库车迈买铁里所领导的农民暴动的消息一传到喀什噶尔,伽师垦区就有个名叫金相印的回族土豪立马来了精神。于是,他带上自己的两个儿子,再伙同另一个绰号马秃子(本名马元)的回族阿訇,兴高采烈地跑到了阿克陶,不遗余力地将驻扎在维依塔克的柯尔克孜伯克司迪克说服了。

    于是,司迪克召集人马、趁乱举旗。而且,由于此时满清派驻喀什噶尔的办事大臣又处置极为不当,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杀无辜,直接招致了喀什噶尔地区各地军民的相继起事。

    很快,利用熊熊燃烧的各族民众之火,司迪克不仅打垮了征剿的“大清军队”,顺便还一举消灭了另外一股喀什噶尔回军的首脑――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