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迟疑不定,就去问他的智囊张良。张良也赞同娄敬的意见:“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刘邦一听,就毫不犹豫的决定定都长安。从此西汉在此二百余年。到了光武帝时,还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又成了一个选择困难的问题。
最后,经过反复权衡之后,刘秀并没有选择长安,而是决定定都洛阳。这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的。
刘秀起家于南阳,身边的功臣集团,多是宛洛派系,人家天然就不想入关中,而是想着在自己的地盘上。刘秀的基本盘就在南阳、洛阳,所以他从情感上,也比较偏向洛阳。而且洛阳本身就是个大城,在西汉也是作为陪都存在的。选择定都洛阳,在政治上并没有障碍。
另外经过西汉末年的大动乱,长安已经一片残破,富户和百姓纷纷出逃,关中几成废墟。刘秀集团刚刚平定天下,手头穷得很,能省一点是一点,哪里肯花费巨资,去重建长安宫室。而且洛阳居天下之中,又有大河、洛水运输天下物资,有利于东汉王朝的经济发展。
最最关键的是,新建立的政权还比较弱小,守在洛阳,在战略防守上比起长安来,要更有优势。
刘秀也是一代名主,号称位面之子的人。他也是经过了反复权衡算计,这才作出决定来的。无疑这个决定,是比较正确的。要是真的选择定都长安,只怕是要立即陷入对外战争的泥潭了。
现在,这个问题,又轮到刘备做选择了。刘备内心,其实是比较偏向长安的。但他觉得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越是重大问题,自己就越是不能一意孤行。事关国运,他自然得慎重。
贾诩想了想,便道:“洛阳调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望少室,北有大岳三河之分,风雨所起,四阻之国。其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君王定都于此,便可遥控天下。实为帝都之上选也。不过长安带河阻山,悬隔千里,且大王为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还都长安,亦是正理。”
刘备听明白了,贾诩的意思是洛阳很好,长安也很好。洛阳省事又省钱。不过定都洛阳的刘秀是长沙定王刘发一脉,你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一脉,要是想给祖宗争口气,去长安也不错。定都洛阳也行,定都长安理由也是足够充分没人拦着,去哪里你自己看着办。这等于是说了一堆废话,真是只老狐狸啊。
荀攸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仍然是建议刘备还都洛阳:“长安残破,又有河西诸羌胡为害。当奉天子还洛阳。”
刘备心中就叹了一口气,然后拿眼睛去看二个便宜女婿。
诸葛亮见刘备眼光看来,举手一揖,从容不迫的朗声道:“主公,依臣之见,当还都长安!自桓灵以来,天下大乱,先有黄巾,后有董卓。诸侯混乱,割据一方。不奉天子之命久矣。若无主公,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主公汉室宗亲,以一己之力,再续大汉国祚。当还都长安,以告高庙。
且天子守长安,精兵良将拱卫左右,羌胡无以为害,凉州将彻底安宁也。”
刘备听了,眼睛就是一亮,孔明不愧是孔明啊。让自己还都长安,从政治角度上,就有了宣传的意义。让世人知道,安定天下的,是他刘备,而不是刘秀的子孙。另外,羌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荀攸想着要防羌胡,诸葛亮却想着彻底剪除羌胡的危害,这一点上,高下就已立判。自东汉定鼎以来,关中、凉州的羌乱,就彻底失控。有人曾经说东汉亡于凉州羌乱,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翻看东汉史,可以见到对凉州羌胡的用兵记录之频繁,还有历年的钱财,动不动就是亿万。搞得后来甚至有大臣直接建议皇帝把凉州给放弃算了。这巨额的军费开支,朝廷实在是承受不了,这凉州反正是不毛之地,就让给羌胡算了。还好有脑子清楚的,极力反对,不然这么大一块地盘,就真的要扔了。
终东汉一朝,对羌胡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百多年。而在西汉,却没有这个问题,为何?还不是因为天子都长安,精锐禁军拱卫附近,羌胡但凡有点动静,就立马被镇压下去了。
当然,并不是说诸葛亮就一定比荀攸高明了。荀攸比诸葛亮大了差不多三十岁,在思想上更趋近于保守。而诸葛亮则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性格里面,当然是更具有进攻性。
刘备脑海中念头不停的在转,手指也无意识的在击打着桌安。他嗯了一声,面无表情的又看向了陆议。
:。:
第七百三十一章()
陆议自然也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长安,他的理由也很充足:“自世祖光武皇帝都洛阳至今,近二百载。世传汉德将终,而主公力挽狂澜。此洛阳王气已尽,非汉德将终也。主公当奉天子还都长安。
且夫若定天下,主公兵锋欲往何处?辽东已宁,匈奴远遁。汉之患者,唯凉州、西域也。若向西用兵,天子都长安,上策也。”
不想当将军的女婿不是个好大臣。诸葛亮和陆议都是少壮派。胸膛里面年轻的心脏对军功无比渴望向往。
诸葛亮史载自比管、乐;陆议历史上在东吴刚出仕时只是做文秘工作的,后来好好的县令不当,非得向孙权请求带兵攻打山越,于是便在武官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在关羽威震天下、刘备天下称雄的时候,打败了他们。成就了陆议的赫赫威名。
这两个人建议刘备迁都长安,无一例外,都是把目光投向了西边。诸葛亮好点,要稳重点。只是点了点羌胡的问题。陆议就直白多了。
天下一统之后,主公你打算打哪里?陆议才不会相信,刘备麾下的猛将如云,他会舍得让他们闲下来。刘备当年手里只有个青州的时候,都把高句丽给灭了。这样的雄主,怎么可能会没有对外战争?天下还未一统,就派重兵去开拓西域,这就是明证!
现在劝刘备定都长安,将来要是再度出征西方,怎么会少得了他?陆议心高气傲,一身本事,才不愿意让世人说他是刘备的女婿,全靠刘备才能显贵。
可以说,诸葛亮和陆议的话,说到了刘备的心底里。在刘备想来,统一天下之后,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向西边用兵。彻底消灭羌人,稳定凉州,然后全力开发西域,尽量把西域变成自己的固有领土。不听话的小国,就直接灭掉,然后移民过去,设置郡县治理好了。
西域与凉州,在一些人的眼中,毫无价值,在刘备的眼中,却是个大宝库。不说矿藏、物产,只说大力发展与西方的贸易,这一年得赚多少钱回来?
西汉、东汉几百年,只把西域看作遏制大漠胡人的一种战略手段,朝廷对于贸易并不是很上心。所以西域才有后来的三绝三通。有用了就开通西域,打跑了匈奴,就随意放弃。然后在草原之上胡人势大,又去控制西域来牵制胡人。这在刘备看来,简直是傻得可怜。
以官方的力量,去大力推动贸易。只要能赚到钱,后面的事情,都不用朝廷去做了,那些眼红了的商贩们,自然会蜂拥而上。西域的汉人多了。这西边也就彻底安稳了。到时设立郡县,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如果不经营西域,后果会是什么?历史上自西晋亡后,凉州和西域就彻底乱了套,要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才又重归华夏版图。然后唐亡之后,弱宋没法控制凉州,于是再后来,异教东来,到明清,西北就变了颜色。而这祸害,同样也延续到了21世纪
而且刘备也想试试,打通西域之后,他带着手下的这票人马,还能往西边打多远?
一念至此,刘备就开口道:“吾属意长安,当以孔文举为将作大匠、长安营造使,韩公至、马德衡二人为副使辅之。一道修葺长安宫城。完工之后,当选吉日,奉天子还都长安!”
孔融好清谈,到哪都是身边围了一群高谈博论之人。索性一竿子将他支到长安去,让他去负责修葺长安城。韩暨和马钧都是技术官员,干实事的人。有这两人帮助,刘备也不怕孔融出什么篓子。
刘备一言定鼎,荀彧与荀攸心中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隐隐有那么一丝失望。要是还都洛阳,离他们老家颖川也近。颖川名士辈出,也方便他们提携后人。现在迁到长安去了。只怕许多关东人也要失望吧?
至于贾诩,本来他是无所谓,但刘备决定迁都长安,他心中也是欢快无比。离他老家近啊。回家探个亲什么的,总比洛阳要方便些不是?
诸葛亮和陆议心中更是雀跃。他们互望一眼,眼眸中尽是笑意。刘备的决定,证明他们心中的猜测没有错。天下一统,复归汉室之后,刘备果然有意向西用兵。
到时,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来了。
刘备作了决定,就对荀彧道:“文若,你替我拟道奏折,上呈天子。”自己做了决定,自然要告诉天子。当然,奏折里面,不该说的尽量不说,然后要尽量把长安的优势给体现出来。这就考验荀彧的功夫了。
荀彧总掌刘备幕府多年,这点小事自然难不住他。刘备话音一落,他立马就愉快的应下了这份差事。
说完了迁都这件重要的事,刘备又沉吟道:“今天下动荡已久。曹孟德与孙伯符相争,吏民死伤不计其数。我欲明年用兵,大军齐出,往征益、扬。以使南方复归汉室。诸卿以为如何?”
刘备是真的没耐心了。他这些年一直蹲在家里爆兵、种田。现在北方统一,百姓稳定,田地开垦越来越多,粮食产量逐年提升。府库也越来越丰盈。也是时候发动南征之战了。
他手里猛将如云,兵马无数。想着索性干脆点,两家一起打了。免得让他们勾结在一起。自己打曹操时孙策去援,自己打孙策时曹操去援。
对他们一齐动手就没了这顾虑。他们自顾不暇,哪里还可能互相救援?
刘备这么一说,却是把荀彧等人给吓了一跳。明年用兵是可以,可是举北方之力而南征,还一下就对付两家。这能行吗?
南方的地盘加起来,不比北方小。而且曹操和孙策也不是那么好惹的啊。两家联手起来,估计自己这边也是够呛。
就算真的能打赢,只怕也是惨胜。可这样的结果,却不是在座诸位想看到的。一个残破的南方,他们得花多少时间去重建?
这样的大战,死伤的吏民,又得花多少时间去弥补战争的创伤?
第七百三十二章()
刘备明年欲南征,现在自然要在亲信中吹下风,统一思想,做好准备。这样的战争,没有充足的准备,是打不起来的。
不过,刘备的自信满满,却是让诸臣心中有些吃惊。要一口气吞下曹、孙两家,这得多大的胃口,自己这边能做到吗?
心中反复盘算过后的荀彧对奏道“主公,明年南征,可讨曹、孙之一,若欲兼并两家,力所未逮也。”
军国大事,还是稳妥点好。太激进了,稍有不慎,走错一步,搞不好就会满盘皆输。这会荀攸、贾诩等就开始转动脑筋想办法了。
荀攸道“今曹、孙两家共争荆州,我军可趁此良机,或出陈仓道击汉中,或渡江而取江东。此方为上策也。”
先选定一个方向打,打赢了再看。到时局势会如何发展,谁又能未卜先知呢。搞不好顺风顺水,就这样赢了。也搞不好进展不利,战火连绵延续数年。
贾诩也是这个意思“以臣之见,莫如先取江东。益州有山川之险,曹孟德亲自镇守,防备森严。江东虽有大江为阻,然渡过大江,便再无险隘。而徐州水师操练多年,正好为大军先锋。”
刘备想了下,当年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关中和凉州都还没有平定。那会曹操要不是想着一口吃成他胖子,夺了荆州还想吞了扬州,估计后来也就没赤壁之战什么事了。现在自己扫平北方,关中、凉州、西域全在手中,兵精粮足,谋臣猛将无数。比起历史上南征的曹操要强上许多。如此还不能两路大军齐出,分讨曹、孙?
当然,很多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算的,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曹操后来几次出兵,去打刘备,去打孙权,不也没打下来。
不过,明年出兵,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南方现在了为荆州的归属,打到现在,估计到明年都还在打。不趁他们虚弱的时候动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之前没动,是因为要把兖州和豫州给收入囊中,现在兖州妥了,豫州也快了。明年,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于是刘备就道“先做好物资准备。明年用兵南方。”
诸臣又各自汇报了一些其他工作,不久后刘备就宣布散会。第二日朝会,荀彧的奏章就送到了天子的手里。
刘备让荀彧出面,也是不想让大家认为他跋扈。反正荀彧代表谁的意思,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让代理人出面,中间又会有一道缓冲。
天子拿起奏章一看,内容是荀彧请旨还都长安。荀彧在里面,理直气壮的说,汉之所以衰败,全是因为凉州羌乱。
因为羌乱,消耗了朝廷太多的钱财,而且又在凉州驻扎了大量的兵力,至使外强内弱。中央空虚。还因此培养出了一大批不听朝廷旨意的骄兵悍将,董卓就是典型。董卓哪怕就是死了,他遗留的军事力量,也要到前几年大将军刘备西征关、凉,这才彻底肃清。所以这足可以证明,凉州是何等的重要。
现在北方刚定,南方还未一统。未来天下并不是万事无忧了。在北方来说,最有可能发生动乱的,除了幽、并边郡之外,就数凉州了。凉州再乱,好不容易打通的西域估计又要失去控制。
是以,请天子同意,还都长安,而后使精兵良将拱卫关中平原,震慑凉州、西域的不臣者,保护太祖高皇帝等诸帝的陵寝。
天子看完了,默然无语。说老实话,他还是想回到洛阳的。洛阳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他在洛阳送走了自己的父皇,也在洛阳登基为帝。而且长安,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太多了。
宫殿残破,衣不遮体,物资奇缺,还有一帮无法无天的凉州将时时胁迫……不然他何必要出奔到刘备这里来。
不过,他也知道,这事,他说了不算。在刘备这里多年,他享受到了天子除了权力以外的一切待遇。
吃穿用度、护卫仪仗还有大臣们表面的毕恭毕敬。除了军国大事他没法做主外,其他的一切,刘备都做得很到位。
说实话,天子很满意。他是个聪明人,不然也不会在董卓的手里活下来,还在长安那帮凉州武夫的威胁下挣扎了好几年。
过于曲折的命运,让他早早就认识到了武力的作用。既然满天下都是谁拳头大就听谁的,既然在长安可以听董卓的,可以听李催、郭汜的,为什么就不能听刘备的了?而且刘备更懂得尊重他,也更含蓄。给足了他天子的体面。
当然,也有很多人,趁着奏对的时候,私下劝他,该找机会收回天子应该有的权力了。他不知道这些事情刘备到底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刘备在乎不在乎。但天子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