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刘备-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许多人想要偷偷出城的时候,却发现,往日里畅通无阻的城门处,却戒备森严,张辽与徐晃各率部曲,巡视四门。

    杨奉一死,而人们又发现吕布也好、张绣、段煨等人也好,纷纷站在了大将军刘备这边,于是,青州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不再黑云压城,风声鹤唳了。

    只有荀彧与贾诩知道,青州与徐州的边界,关羽悄无声息的率部前来,又悄无声息的率部离开了。

    杨奉为何要反?这个话题,迅速取代之前的流言,然后成为临甾城的热门话题。有说这,有说那的。千奇百怪的理由都有。可惜当事人已死,真实的答案或许已经永远随着杨奉而被埋葬在地下了。

    但经过一系列的民间人士分析,还是颇为准确的摸准了几分脉络的。纵观杨奉的一生,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回味,便遇上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大起义。为了活命也好,为了个人野心也罢,他追随了白波军,自此成为贼寇中的一员。

    在白波军中混到了高层以后,他知道这是一条走不通的绝路。于是便投降了朝廷,找到当时离白波军最近的、也是势力最大的凉州军阀李傕纳头便拜,牢牢抱住了李傕的大腿。本来想洗去这一身贼皮,老老实实在正规军中混一个好前程的杨奉,却发现李傕扮演起贼兵来,甚至比他这个曾经的白波贼帅更专业、更拿手。这一个发现,让杨奉很是失望懊恼。而朝廷的软弱,又让他看到了机会。于是,才有了后面与宋果一起谋划攻灭李催的事件。

    事情败露之后,杨奉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便叛了李傕,投靠了天子,与杨定、董承一起抱团取暖去了。后来,李傕、郭汜大战,天子銮驾东归等等一系列事件中,杨奉都小心翼翼的游走在各方势力之间,悄无声息的壮大着自己的力量。最后,他随着天子,一道到了青州。

    在青州,刘备确实没有亏待他,封侯拜将都有他杨奉的一份。但杨奉还是感觉到不满意。当初他还没来青州的时候,天子那会身边没人,很是倚重他与董承。而董承只是以外戚身份领军,不通兵事。而他却是打惯了仗的武夫。是以董承虽然身份贵重,但说到话语权,还是比不过他的。可惜自从到了青州之后,天子的安危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杨奉的待遇便开始急剧下降。不再有不断的召见和赏赐,也不再有天子温和的言辞来抚慰。杨奉自持天子亲军身份架子端得高,而刘备麾下名将无数,还有吕布、张绣等人在前面,自然也不会刻意去拉拢杨奉。

    这样一来,杨奉两边不讨好,似乎被朝廷和刘备给渐渐遗忘了。这个时候,杨奉又悔又恨,早知道如此,他还不如听了白波兄弟韩暹的劝,留在河东快活呢。就在这时,不满的情绪逐渐积压。

    从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沦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此间滋味如何,杨奉已死,实在是难以形容。不过毕竟是贼帅出生,杨奉别的没有,胆子却是大得很。而且也很果决。当初他先投李傕,抓住机会又反李傕,最后凉州诸将混战,又是他决定引韩暹来助战,增加自己在朝廷的话语权……从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杨奉是一个胆大又果断的人。

    他也不是没想过投靠刘备,不过他觉得自己在一道东归的诸将之中本事平平,本部兵马又不是最为强壮,且刘备麾下人才济济一堂,就算自己靠了过去,只怕也不会受重用。既然如此,干脆便学凉州诸将的,自己做老大好了。

    正好刘备率军出征袁绍,杨奉此时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坐在家里仔细一想,觉得不满刘备的人应该有很多。比如吕布、张绣这样的。他们一来青州,还没好好歇口气便被刘备带着去救幽州,损兵折将的,只怕怨气不小。比如董承,刘备专权,把持朝政,站在董承身后的天子就会满意吗?又比如青州当地的实力派呢,刘备自来青州,难道就没得罪过人?

    若是把这些人都联合起来,那该是一股多么大的力量?刘备去打袁绍,等到分出胜负,怎么着也要伤筋动骨吧?如果刘备折返回来对付自己,自己完全可以联合袁绍一起内外夹击刘备啊?

    联合所有的一切的力量,把刘备赶跑,然后自己霸占青州!杨奉一想起来,全身都兴奋得发抖。只可惜,剧本写好了,大家没有按他设想的来演。

    吕布等人就不说了,便是他麾下一直信重的心腹大将徐晃,也在关键时刻阵前反水,站在刘备的阵营里,给他狠狠的来了一刀。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却折腾出了一场闹剧,已成笑柄的杨奉,却也不缺武人的干脆,既然事已至此,他也没什么好说的,那就一死了之吧。

    历史上的杨奉,在被曹操驱逐后,投靠了袁术,又在吕布的诱使下,掉转枪头攻打袁术。最后又去抢刘备的军资,被刘备所诱杀。历史在这里轮回,杨奉还是没能坚持到最后,他还是死在了刘备的地盘上。当然,若是他不自己作死,将来等候他的,一定是不一样的结局。

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触即发() 
    前方的刘备,接到荀彧来信,略略一览,便弃之于一边。杨奉这种小角色,若不是惦记着他麾下的徐晃徐公明,在他一开始搞小动作时,自己早就可以将其给灭了。之所以忍耐着配合杨奉演戏,是想告诉天下人,是杨奉不忠不义,而不是他刘备不仁无礼。想来,徐晃在看到吕布、张绣、段煨等曾经割据一方的诸侯们全部选边站在自己这里,心中震撼之下,也会彻底归心吧。

    杨奉之乱,爆发得正是时候。刘备向来认为,有问题,在问题不大的时候,就要及时解决。这样,才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结果。朝廷与诸军一道来到青州,朝廷文官好安抚,给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力,给他们事情做,他们就不会闹事,最起码不会搞出什么大事情来。但是随朝廷一道前来的几路人马,他们有什么心思,那就不好说了。

    吕布,并州军的代表。本人武勇无双就不说了,关键是其人性格多变,让人有些琢磨不透。看看历史上他干的那些事,就知道这样的一个人,想要驾驭他,难度可想而知。更不用说他麾下还有张辽、高顺等大将了。

    段煨,董卓麾下少有的能得以善终的军头,其他人都死于非命,只有他一生征战无数,最后以镇远将军、九卿之一大鸿胪的身份寿终正寝。生前封侯拜将,死后荫及子孙,后人评价也还算不错。这样的一个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莽夫武将,谁信?

    张绣,凉州的***,历史上的他,在贾诩的辅佐下,打得曹操大败而还,随后又听从贾诩的建议,归降曹操。在曹操的麾下屡立战功,备受重视,当时天下户口大减,曹操麾下诸将,封邑许多不满千,只有张绣,食邑两千户。对谋士能够从善如流,对大势能够清楚判断。

    杨奉麾下有徐晃执掌白波精兵,董承麾下有朝廷仅存的中央禁军。这些人,没一个是好惹的。这些人中间,刘备最担心的是吕布,最放心的是张绣。因为张绣能屈能伸,无愧俊杰之称。历史上都能够投降敌人曹操,此时难道还不能投靠势力更大的自己?而吕布却最是善变,其破坏力也最强。若是吕布出头,联络诸将一起作乱,刘备只怕就要遣将回师了。他暗中令关羽挥师北上,停留青、徐之间的山谷,不是防杨奉,而是防吕布。

    还好,吕布在与杨奉第一次接触之后,迅速的向文若通报了此事。不管吕布是不想再背上背主的骂名,还是吕布不看好杨奉,总之这一次他选择了自己。将来自己自然也不会亏待他。白门楼丧命的悲剧,永远不会上演了。

    这次事情过后,青徐集团只会更紧密团结的围绕在自己身边,向着一个宏伟的目标前进,那就是再兴大汉!后方基本上彻底稳固了,自己也可以放心大胆的一施拳脚了。那么,袁绍,你准备好了吗?

    在青州的诸位军头都选择站队之后,刘备也毫不客气。迅速的回令,令组建青州第七军,吕布为主将、张辽为副将;令组建青州第八军,段煨为主将,徐晃为副将;令组建青州第九军,张绣为主将,副将暂缺;高顺调任大将军府,担任练兵使兼军法官。

    又令诸军换装易帜之后,在青州就地补充完毕之后,吕布率第七军,随赵云、田豫的第六军之后,经过第六军打开的通道,疾往代郡与第六军汇合,一道进攻并州;段煨与徐晃率第八军,顺着黄忠、严颜的行军路线,一路散开,袭扰冀州郡县;张绣则镇守青州,与高顺一道负责督运粮草。

    这几乎是动用了刘备手中能动用的全部力量了。这一次,刘备准备以泰山压顶之势,直接把袁绍给碾压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没有太多的耐心慢慢种田了。今年他已经四十岁了,干事业也就是这黄金几年,等到年纪一老,什么心思也就都淡了。如今自己手里已经有了青、徐、幽三州,再把袁绍给扫平之后,北方除了两京与凉州和西域,基本上就全在自己掌控之中了。到时再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重新统一全国!

    诸路大军接到刘备的命令,源源不断的进入冀州境内,遍地开花。顿时告急文书如雪片一般,飞向魏郡袁绍处。

    袁绍接到各地文书,一看之下,又急又怒,观刘备的阵容,袁绍哪里还不知道,刘备这是要与自己不死不休了。这是要赶尽杀绝啊。袁绍自忖非刘备之敌。不是他州中没钱粮,也不是他麾下没兵马。但他麾下能打的大将就那么几个啊。淳于琼已死,麴义叛逃,手中也就北地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了。麾下田丰、沮授、审配、郭图等人,虽然也通兵事,善谋略,但毕竟是一介文人,让他们守个城,或者随军出谋划策尚可。但要他们领军与刘备麾下大将捉对厮杀,刀刀见血,只怕是行不通的。

    再看刘备麾下阵容:吕布、张飞、黄忠、赵云、严颜、太史慈、刘恪、段煨、张辽、徐晃看这一连串名单,袁绍觉得自己有点头晕。

    若是这年代有全明星评选的话,刘备这阵容,放哪里都是妥妥的全明星了。别说袁绍看了头晕,放眼天下,谁看了不晕?

    袁绍一面疾令高干率并州骑星夜驰援,一面又令袁尚在并州继续募兵。袁绍这会只觉得自己手里将也少,兵也少,什么都少。在要用人之际,袁绍想起麴义,又悔又恨又气。若是对麴义不如此的话,此时手中又有一个大将可用。而且麴义不是颜良、文丑这样的勇将。麴义可是方面之帅臣,有他在,足以抵数个颜良、文丑来用。可恨啊,这匹夫,全然不顾我当日的恩义情分,在冀州危难之际,弃我而去。简直是罪该万死!

    直到现在,袁绍还鸭子死了嘴硬,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把一切都推在了麴义身上。而袁绍嘴中心里一直诅咒的当事人,此时已经都快到临甾城了。

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义来归() 
    麴义与一众门客率了家小,连夜出逃。他在冀州多年,妥妥的地头蛇。又曾经是执掌大军叱咤一方的冀州大将,对冀州地形了如指掌。对如何躲避袁绍追兵的缉捕,自然是得心应手。在他的带领下,转来转去,没多久就把追兵给甩掉了。然后昼伏夜出,一路潜行。竟然让他等一行人毫发无损的逃出了冀州。

    出了冀州地界,麴义心中便是一松。袁绍身居上位多年,那长久形成的威慑力,可不是假的。麴义率众一路往着临甾进发,未免生变,直到进入了临甾地界,麴义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麴义的到来,让青州上下颇为惊愕。只有贾诩,心中却是有数。于是前往府中见荀彧,道:“文若,前番吾与益德同归州中,途经魏郡时,曾与麴将军有一面之缘。麴义威震河北,袁绍北伐却留其守城。且吾大军过境,麴义却视若无睹。吾便料其君臣必然失和也。当时吾便有言于麴义,若有不如意处,可来吾青州。今次麴义来此,定是君臣相疑,袁绍不能容之也。”

    荀彧听了,大喜,笑道:“贾公当日一言,今日吾州中又得一员大将也。”

    贾诩心中也是得意,笑眯眯的抚须道:“当日只不过是无意之言,麴义能来吾州,幸赖主公威名也。”

    两人又笑谈了一阵,荀彧便道:“贾公当日以言辞而动麴将军,今日便与吾一道出迎麴将军罢。”

    刘备不在,州中实际事务,便全在荀彧与贾诩身上。当然,挑头的还是荀彧。虽然他年纪轻,但资历老,是跟随刘备的元勋。刘备麾下的那班骄悍大将也都服他。

    麴义在临甾城门口,见到了联袂而来的荀彧和贾诩。对此,麴义心中一喜。看来青州方面,对自己还挺重视。

    因为之前是敌对关系,所以麴义对刘备集团也下足了心思去了解。要不怎么说最了解你的人其实是你的敌人呢。荀彧与贾诩,一个是大将军府长史,一个是大将军府司马。刘备集团的中枢智囊,位高权重。刘备出征在外时,家里基本上就是这二位做主了。麴义本来以为这次能见到一个就算好了,谁曾想,荀彧与贾诩两个都出现了。

    只能说,麴义的到来,在舆论宣传上和民心上,给刘备集团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麴义本身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员将领。兼之荀彧自己对麴义不熟,那么拉上与麴义打过交道的贾诩一起来迎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荀彧跟在刘备身边多年,对刘备的性格不说了如指掌,却也摸得差不多了。刘备是穿越者,他在后世的文明社会中,口头禅就是不好意思或者是谢谢。秉承着礼多人不怪的良好习惯,到了这里,他对所有人,也是如此。因为后世平等的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刘备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个诸侯,对亲长、对名士固然是以礼相待,对麾下的小卒却也关爱有加。就是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够使无数人为他赴汤蹈火,甘愿效死。

    受刘备的影响,荀彧有意无意间,性格也变得越发谦和起来。性格好的人,做起统战工作来,那简直就是无往不利啊。

    此时荀彧见了麴义,一脸热情的笑容,先是揖手一礼,然后便不待麴义回礼完毕,就执着麴义的双手,朗声大笑,道:“这便是名震北地的麴将军罢?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名不虚传呐!”

    贾诩在旁边,亦是笑盈盈的道:“麴将军,别来无恙乎!”

    麴义被两人的热情给打动了,心里面没由来的暖烘烘。他对着荀彧与贾诩深深一揖,道:“冀州亡人麴义,无处可去,久慕大将军贤名,今日特来相投耳!”

    荀彧与贾诩对视一眼,哈哈大笑,道:“麴将军既来青州,便是一家,无须客气,无须客气!”于是便唤来左右,请麴义一同登车。在军士的护送拥簇之下,缓缓入城去了。

    城中,沿途百姓见了,窃窃私语,道:“不知何人来了临甾,竟然闹出如此大的声势。”旁边跟随车驾的士兵听了,便对道:“此冀州大将麴义麴仲理也。因慕我家主公威名,特来相投。”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未几,满条街的人便都知道了冀州大将弃了袁绍,前来投奔大将军。顿时满街百姓便欢声四起,有些地方甚至载歌载舞起来。

    冀州头号大将麴义都叛逃来了青州,这说明什么?说明就连冀州军方都不看好袁绍啊。那这仗袁绍还要怎么打?之前还忧心大将军与袁绍相争,会不会失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