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刘备-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彪府中,诸大臣七嘴八舌的,也没商讨出一个结果来。毕竟各人的诉求又不一样。很多人想着让杨彪出头,杨彪心中清如明镜。现在是大势所趋,朝廷在青州,除了个名份以外。施政、民心、财权、军事,这几样没有一项占优势,怎么去跟刘备争?

    今天朝会,刘备后来的态度很强硬,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目前己方要做的不是去与刘备争权夺利,而是要尽快让刘备认识到,朝廷不会是他的阻碍,最起码不是他最大的阻碍。朝廷只会是他刘备的助力。只有这样,朝廷诸臣才不会在青州被排挤、被边缘化,然后默默无闻的彻底消失在政坛。

    刘备少年成名,靠着文治武功,在这乱世打下偌大的基业,正是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年龄。若是数番惹恼了他,让他觉得朝廷诸臣是他前进途中的阻碍和累赘,天子自然不会有事,到时换几个大臣那还不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可惜能看到这一点的人,要么是故作不知,要么是装聋作哑。杨彪知道他们的心态,他们是在赌刘备不会与他们撕破脸。杨彪与卢植结为亲家,卢敏是他女婿。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杨彪岂能不知?

    刘备表面上温文尔雅,可若是真下起手来,那便是雷霆万钧。真惹急了刘备,他送大家一起去见先帝,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诸臣可以赌,杨彪却不敢。

    杨彪于席间与诸臣敷衍了几句,大家见杨彪意兴阑珊,互相看了看,便就各自作鸟兽散了。

    天色渐渐转黑,青州城中已经灯火通明。杨彪长叹一声,见已到晚饭时分,便命下人准备膳食。忽然门客来报,说大将军刘备来访。

    杨彪一愕,旋即便吩咐道:“速速侍候吾更衣,大开中门迎接大将军。”

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异(二)() 
    这一晚,刘备与杨彪具体都谈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两位当事人在生前,也从未留下只言片语。不过,后世的史家,都把这次会见,视为青州集团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就在刘备与杨彪会谈之后不久,刘备就上表天子,称杨彪名高德重,志节清白。请朝廷拜其为太傅。

    天子自无不可。遂拜杨彪为太傅。杨彪既为太傅,太尉之位便空缺,随即杨彪便上表,奏请天子,请拜卫尉周忠为太尉。天子亦准之。

    于是,接下来,一连串的变动,就让朝臣们眼花缭乱了。周忠为太尉,司空张喜转司徒。杨彪又奏幽州刺史卢植,素来忠贞为国,镇守辽东有功,请拜卢植为司空;刘备又表黄门侍郎钟繇为幽州刺史……

    天子一一许之。到这个时候,大家恍然大悟,杨彪这是打算与刘备合流了。卢植得闻,去信刘备,责之道:“吾与汝有亲,岂能同居三公之位?”于是上表请辞司空之位,朝廷屡封,卢植屡辞,最后见卢植执意不肯受,遂拜士孙瑞为司空,命卢植为卫尉。

    杨彪受了太傅之职,便上奏天子,道:“臣老迈,今朝廷政事有诸公,臣无忧也。惟当年《汉记》未成,臣挂念至今。请陛下开恩,许臣入书院,与蔡大夫等一道续写《汉记》。”

    《汉记》是一部辉煌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自光武帝,下至孝灵皇帝的一段历史。汉明帝刘庄在位时,命班固等大臣共撰《世祖本纪》,这是《汉纪》的起源,后来历代都有大臣奉命修撰。在汉安帝时,这些史料被合编一起,始名《汉纪》,此时修史地点也从当初的兰台迁徙至南宫东观,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东观汉纪》。这是东汉朝廷的官修史,曾广为流传,魏晋诸人修史,多引用其史料。可惜的是,其中很多珍贵的资料,因战乱而被毁。

    孝灵皇帝在位时,大臣马日磾、蔡邕、卢植和杨彪、韩说等人都曾奉命编修《汉纪》。如今马日磾与韩说俱亡,杨彪与刘备一番深谈之后,也彻底放下一切,决定与刘备携手合作。他升任太傅之后,与刘备一道同列上公之位。以他的威望资历,朝会之际,班首就是他了。虽然没有实权,但也算仕途圆满再无遗憾。所以便又把《汉纪》一事,给提了出来。

    刚好蔡邕、卢植等人皆在青州,青州书院之中,又有郑玄为首的一干大儒,如此盛事,想想就让人心向往之。

    编撰《汉纪》,这是历代皇帝的文治,天子又岂有不肯之理。见了杨彪所奏,自无不允。刘备也是大开方便之门,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杨彪便高高兴兴的搬到书院和一众大儒修史去了。和刘备争权夺利劳心费神不说,还压根就不是刘备对手。而修史却是一个妥妥的能青史留史的事情。杨彪心情愉快也是应该的。

    刘备出马,摆平了杨彪,心情也是大不同。杨彪与刘备谈妥之后,既得了上公之位,又有实事干。从此之后,朝廷诸臣没了杨彪的支持,便再也翻不起多少风浪来。刘备便可以一心一意的全力对外,不再担忧后方。

    诸事已毕,到了年底,青、徐二州以及辽东诸郡的上计也开始了。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呈送郡国。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守国相再编制郡的计簿,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

    此事古已有制度,到了汉时,更是有专门的法律《上计律》颁布。皇帝有时候都会亲自查看地方的计簿。不过到了东汉,一般此事便归尚书管了。

    汉灵帝以后,天下大乱,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基本上也压根没有人派吏到朝廷去汇报工作了。诸侯们割据地方,擅改税制,肆意妄为,早就把地盘上的人口钱粮当作自家之物,哪里还把朝廷放在眼里。就是像刘备这样的心存汉室的臣子,也因为实际环璄的原因,不可能向朝廷上计了。

    今年上计,朝廷来了青州,刘备自然是要把这事给办得漂亮。于是与三公、尚书台一道处理上计诸事。前尚书令士孙瑞已拜司空,尚书令暂时出缺。尚书们便跟着刘备等人一道行事。天下各处都在加税加赋,只有刘备这里,却是德政不断,得益于刘备连连为治下百姓减轻负担。这一年来,人口、钱粮、新开垦的田地皆有不错的增长。至于刑狱与治安,更加不用说。刘备的亲军还有镇守地方的军队,在境内不断的来回扫荡,胆敢占山为王,拦路打劫的草寇们,早就望风而逃,不见踪迹。说刘备治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能还是夸张了点,但若是与其他地方比起来,那就真的是犹如神仙之土了。

    上计一事,圆满结束,大家都开开心心的,给诸郡官员下了升、赏、降、罚的评语,然后就向天子报喜去了。青、徐二州如此气象,简直就是中兴有望。天子看了,也是心中愉悦,对刘备道:“全赖大将军之力,青、徐百姓有福矣。”

    治下太平无事,刘备自然也是脸上有光,笑盈盈的奏道:“臣岂能独居功?此天佑大汉也。是臣之福,亦陛下之福也。”

    自天子到诸公,皆大笑。于是天子便下谕旨,大宴群臣。

    席中,自然又有无数大臣,向刘备劝酒。刘备心情畅快,几乎是来者不拒,杯到酒干。最后大醉而归。

    待醒时,已是第二日清晨。卢珻侍候着刘备更了衣,刘备看着窗户外面一片雪白,揉了揉有些发僵的脸庞,笑道:“瑞雪兆丰年,此时大雪连连,来年定是大有年。”

    洗漱过后,刘备出了卧房,孩子们便排成一排,来向自家父亲请安。刘备笑道:“向祖母请安没有?”

    孩子们回复过父亲,留下一连串清脆的笑声,便又窜到院子里,打雪仗、堆雪人去了。卢珻埋怨道:“夫君,看你把这些孩子给惯的。”

    刘备一边迈步走向母亲的房间,一边摆手笑道:“无妨,活泼些好。”

    正行间,忽然猛的想起一事来,回头道:“夫人,女儿的婚事,准备得如何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 刘备嫁女() 
    刘备长女刘琳,光和六年正月出生;次女刘瑶,光和六年十月出生;今年是兴平六年,也就是说,刘琳和刘瑶两姐妹,此时已经十七岁了(虚岁)。

    这个年代的女儿家,通常都早嫁。王侯家的小娘子亦不例外。是以刘备虽然也舍不得女儿,却也在卢珻的催促下,早早开始为爱女留意夫婿的人选。

    恰好当时陆氏渡江来归,席中刘备一见陆逊,便极为欢喜,当晚便与夫人卢珻说起此事。后来定下此事之后,又开始操心次女刘瑶。结果选来选去,适龄未婚的青州俊秀,似乎就只剩下了一个诸葛亮。

    说句实话,刘备之前压根就没想到诸葛亮身上过。否则长女的婚事,他便不会选择陆逊而是选择诸葛亮了。这些年,他让诸葛亮在书院中自由成长,并未干涉。而诸葛亮也一如既往的表现非凡。只要是人才,不管是在什么环境,总是能够极快适应并脱颖而出的。

    诸葛亮便是如此,在一众大儒的熏陶调教下,他不但遍诵经书,还在军事、律法这两方面,表现出了超人的天赋。而这还不是诸葛亮最出色的地方,他最出色的,却是格物。格物院中的怪才有很多,诸葛亮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与韩塈、马钧等人,一道改进制造了许许多多实用的小玩意。在格物院中那是声名鹊起。

    这么出色的一个少年郎,早早就被青州士族给盯上了,可惜诸葛亮沉迷于书院,诸葛玄与诸葛瑾又一直在外为官,很少回来。所以一来二去,就把这事给耽搁了。恰好卢珻对陆逊比较满意,于是又开始操心刘瑶婚事。把风声给传了出去之后,便有人把诸葛亮的资料给送到了府中。

    卢珻拉着罗耶珂两姐妹在闺房中一讨论,然后又派人一打听、探察,结果也是很满意,于是便与刘备商量。若是刘备这个一家之主不反对,这事就可以定下来啦。

    刘备也在头疼谁可堪为爱女之良配,结果却从自家夫人的嘴里听到了诸葛亮的名字。心中一愣的同时,心情也为之一松。诸葛亮别的不说,人品还是可靠的。只是历史上辅佐自己的贤相,被形容为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会成为自己的女婿,刘备不禁有种说不出的莫名滋味来。

    诸葛亮父亲已亡故,家中诸事,自然是由叔父与长兄作主。牧府中人传信过去,诸葛玄与诸葛瑾哪里会有不同意之理?

    他们本是刘备之臣,诸葛亮能够被刘备看中,那真是求之不来的福份。对诸葛亮本人和家族,都将会有莫大的帮助。青州集团事业蒸蒸日上不说,刘使君家的女郎,打听下来,容貌姿仪也是极好的。于是这事就这么给定了下来。

    不过这一年来,刘备忙着东征西讨,一直率大军在外未还。他不在,谁敢提婚事。现在总算闲了下来,刚好现在又没什么事,刘备琢磨着是不是趁此机会,把这件大事给办了。

    卢珻听了刘备发问,一脸委屈:“等夫君过问,女儿还不知道要何时才能出嫁哩。”

    刘备闻言,一脸无奈,这事,在女儿夫婿人选定下来之后,他便没再过问,一直交给卢珻在操持。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不过他一是忙;二是也舍不得女儿早早嫁人,心想着能多拖得一日,女儿便能在府中多留得一日。一旦出嫁,那就是别人家的了。

    见卢珻娥眉轻蹙,樱唇微撅,眼波流转,说不出的动人体态。刘备心中微荡,伸出手来,握住卢珻白嫩如新剥青葱般的小手,温笑道:“我不在家中,诸事有劳夫人了。”

    卢珻小手被刘备握住,一阵温暖传了过来,再看向刘备,这个当朝的大将军、顶天立地的男儿,似乎还是当年的那个五郎哥哥呢。卢珻把身体轻轻靠向刘备,两人就这样小手拉大手,缓步前行。雪,下得更大了。

    兴平七年春正月,择好了良辰吉日,刘备先后替长女刘琳与陆逊、次女刘瑶与诸葛亮举行了婚礼。这是刘备的喜事,也是青州百姓们的大喜事。

    欣闻大将军嫁女,无数百姓涌向临甾城,向大将军献上自己的珍藏。土鸡蛋、鸡羊牛猪还有山珍等等,弄得大将军府上诸吏手忙脚乱、苦笑不已。面对这些热心的百姓,府中诸吏虽然觉得这些东西用不上,却还是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在刘备的示意下,让他们推选代表出来,参与婚宴。

    此时婚嫁风俗崇尚奢华,娶妻的彩礼,认真算起来,比后世只多不少。东汉的时候,就有许多官吏甚至因为家贫而娶妻不起,只能打光棍。这还是“公务员”,就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刘备自来青州,举张节俭朴素,不能铺张浪费。在他的以身作则下,青州官场上行下效,风气为之一改。至于民间风俗,刘备也不是神,能影响一点算一点。实在没办法的,他也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去强迫人家。

    这次嫁女,刘备也很低调。在与陆家与诸葛家事先沟通过后,两家的聘礼都经过了精心准备。既不失体面,又毫不张扬。至于刘备给的回礼,那可就多了。尤其是两张地契,轻飘飘的放在箱子之中压箱底,却让陆家和诸葛家足足吓了一大跳。如此厚礼,就是陆逊和诸葛亮以后都不出仕,坐在家中啃老,也足够他们啃几辈子的。刘备本人就是青州最大的地主,对女儿,他是绝对大方。自己的女儿么,自己不疼谁疼?虽然有自己在,谁也不敢欺负自己女儿,但有了这些,想必在婆家,日子也会过得更舒畅一些吧。

    婚礼那两日,无数大臣出动,齐齐为大将军庆贺,天子虽未亲至,却也遣了使者来恭贺。临甾城则彻底陷入了狂欢,到了晚间,亦是车水马龙,灯火通明。

    周忠与诸臣,在高楼之上,一道宴饮,醉眼朦胧之间,望见楼下人群络绎不绝,人人面带兴奋,欢歌踏舞。不禁叹道:“此真盛世气象也,先帝在时,亦不曾见。大将军得民心如此,大汉之福也。”

    周晖随侍在侧,心中念头千回百转,是大汉之福,却未见得是朝廷之福、天子之福。周晖看向远方,似乎又想起那一日,洛阳城外的茶铺相遇来。当时的那个少年,如今已是身居高位、权倾一方的霸主了。人生际遇之奇妙,真是莫过如此啊。

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 
    两个女儿前后出嫁,卢珻和罗耶珂哭作了一团,其他的孩子看着娘亲哭,便也跟着哭。花辇上的刘琳和刘瑶更是频频回首,泪落如珠。送至府外的刘备,饶是在这些年中磨练出一付铁血心肠,见此情景,亦不禁红了眼眶,差点就落下泪来。

    嫁女之后,刘备陪了府中妻妾数日,安抚她们敏感柔软的心灵之后,便又一头扎进了繁剧的政事之中。朝廷未来青州之时,刘备只需负责青徐二州诸事便可。朝廷一来,作为秉政的大将军,刘备事情却是越发多了。

    比如立春的祭祀,还有祭祀天地与汉室诸位先帝等事,虽然天子才是主角,但刘备却必须在场。马上,又是春耕开始,天子要率群臣开始劝农,祭风师雨伯。刘备自然也不能缺席。

    忙完这一切琐事之后,便到了二月。天气渐暖,刘备也把目光收回,重新投向了冀州。管亥潜伏在曹操、孙坚那里的暗线年前汇报,说兖州、江东兵马似有异动。经过刘备幕府的仔细分析。判断曹、孙两家诸侯起兵对付青州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是这种几率极低。

    刘备也认可这种推断。三家加起来势力确实非常大,但自己也不是单打独斗,还未暴露的张燕就不说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