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刘备-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陆儁带了一家老小跑到徐州,这才知道刘备回师了,张昭知道后,通知了张飞,于是张飞便遣了副将叶蛟一路护送陆儁等人到了青州。

    青州刘备听了,不由大喜。之前不久还在为人才发愁呢,这上天就给自己送宝来了。不说陆家其他人,单只一个陆逊,就够刘备偷笑的了。

    于是连忙出府迎接。按说刘备如今身份贵重,等闲人他也不会出府相迎了。但陆氏不一样,撇开陆氏不说,这却是第一个南方举家来归的士族。单凭这一点,就值得刘备重视。王粲不算,他家本来就是北方人,只是到了南边不受刘表重视再北来青州而已。

    陆儁见刘备亲自出府,降阶相迎,心中感叹刘备礼贤下士的同时,心中也暗松了一口气,陆家在青州无忧了。接下来,就该拿出本事来了。不过,陆家子弟会没本事吗?陆儁信心满满。

    刘备把陆儁一家迎入府中招待,又使人请卢敏、荀彧等人相陪。不得不说,陆家这一家人的基因,实在是好。从陆儁到最小的陆绩,一个个长得俊伟非凡。陆家子弟又受上代家主陆康教诲熏陶,行止仪容,一举一动,皆无可挑剔。席上诸人见了,亦不得不心中暗叹,果然是南州名士,江东大族。

    刘备一个个的看过去,陆家儿郎让他越看越喜欢,看着看着,便看到了一双漆黑灵动的眸子。见这小郎长得实在俊秀可爱,便问陆儁道:“公彦,此子何人也?”

    陆儁于席中对道:“使君,此吾幼弟陆绩。”

    刘备听了一怔,笑道:“可是怀桔之陆郎乎?”

    陆绩于席间站了起来,拜道:“正是小子!”

    原来袁术初到扬州时,召见各地守令。陆康便携了时年六岁的陆绩往见袁术。袁术见有小孩子,便用桔子招待。陆康告辞袁术临行时,陆绩往袁术一拜,怀中却滚了两个桔子出来。袁术见了哈哈大笑,取笑道:“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

    陆绩跪答道:“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袁术大奇之,而后怀桔陆郎之名,远播诸郡。无数人都夸赞陆绩之纯孝。刘备到了徐州,也听人谈过陆绩之事。因此知之。

    刘备见陆绩对答自若,声音清亮,心中又添几分欢喜。席罢,宾主皆尽欢而散。第二日,牧府任命出来了,陆儁代前往辽东的孙乾为客曹从事。陆尚、陆逊与陆绩皆入书院读书。

    刘备入了后院,见到自己家几个孩子,越来越欢喜。便入卢珻房中,对卢珻道:“夫人,吾今日为琳儿觅得一佳婿也。”

    刘琳是刘备长女,光和六年正月出生,到如今,已经十六岁了(虚岁),虽然刘备没打算这么早嫁女。但在这个普遍早嫁的年代,卢珻早早就和罗耶珂一起商量起女儿的婚事来了。

    今日卢珻见对女儿婚事向来不感兴趣的夫君主动说起,不由喜上眉稍,连忙问道:“夫君为琳儿选的,是哪家的子弟?”

    刘备笑道:“方来青州的吴郡陆家子弟,陆逊。”

    卢珻听了,情绪低落,叹道:“夫君,那陆逊人品如何,可靠吗?”卢珻只以为夫君是为了政治方面的考量而选择陆逊。不然,青州这么多家子弟不选,干嘛要选一个刚刚来归附的陆家?

    刘备与卢珻多年夫妻,一见卢珻表情,便知道卢珻在想什么。他双手按住卢珻香肩,笑道:“珻儿,我于席间见了,陆逊仪表堂堂,一表人才,年龄也与琳儿一样,两人相配正好。而且我已命他入书院读书,到时风评如何,会定时有人回报于我。你放宽心,此事我只是一提,到时你若与琳儿不愿,那便再议。”

    卢珻听了,才知道自己误会,不由转嗔为喜,眉开眼笑,刘备近在咫尺,见得娇靥如花,极妍极丽,一时之间心潮澎湃,俯下身便吻了上去。玫瑰花似的唇瓣温暖湿润,令人沉醉,欲罢不能。

    已经是兴平五年,建安八年的十一月底了,事情特别多。刘备每日于府中处理政务,偶尔得闲,不是在后院陪伴娘亲和妻儿,便是在书院和众儒待在一起。左伯纸在刘备的大力投入下,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而书院诸儒,也从此彻底告别了右手捉刀,左手持简的苦难日子。近年以来,颖容的《春秋左氏条列》煌煌五万余言,已经被书院刊印成书,发行天下了。此书除了供书院士子研习之外,被青州牧府的商队贩卖到天下诸州,一时之间,供不应求,竟然有青州纸贵的现状。院中诸儒受此刺激,人人开启了奋力著书模式,恨不得都如颖容一般,将自己学说推行天下,以传后事。

    这日,刘备又在书院,听了会宋忠讲解《易经》,然后便起身往格物院去了,想看看最近格物院有什么惊喜没有。忽然,有侍卫来报,马钧于府中求见。刘备心中一喜,忙忙出院回府去见马钧去了。

第三百二十章 水排研成() 
刘备一路匆匆,到了府中,见到马钧,但见马钧拜道:“主公,臣不负主公所托,如今水排成矣!”

    刘备一听,心道如果如此,于是喜道:“德衡,汝且带我观之。”于是君臣等人一道出府上马,往城外奔去了。

    到得一处冶炼场所,刘备只见高炉中黑烟滚滚,而水排长长,探入河中,河水哗哗,川滚不息,带动水排不停翻滚,而水排这一头连接的鼓风机,则快速而有节奏的往高炉内鼓风。又看得一会儿,听得匠人高呼道:“让开让开,开炉了开炉了。”

    马钧在旁边道:“主公,还请远避。”

    刘备带了诸人,远远站到高地,便见在一群匠人的操作下,火红的铁水缓慢涌了出来,慢慢流向那些做成长条或者是圆型的模具内。烟雾中,工匠们的脸色通红,光着膀子流汗如雨。刘备想道,从古至今乃至后世,华夏的技术能得以发展,便全靠这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匠人了。他们既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动手能力。可惜的是在古代却不被人重视。

    史载中国最迟在春秋晚期开始,就有了炼钢的历史了,《史记》和《荀子议兵篇》都说过楚国宛城出产的兵器刃锋如蜂刺,后世各种出土的文物也能证明。而同时期罗马士兵的刀剑则是熟铁,打仗时一刺就弯。可惜战乱纷纷,这种先进的炼钢法并没有流传下来。

    刘备之前了解到,此时的工匠们一般都是用木炭作燃料,在炉中将矿石冶炼成固体,然后冷却后取出,然后再将固体状的块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千锤百炼到斤两不减,于是便得百炼钢。

    历史上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孙权有宝刀称为百炼利器,刘备宝刀上刻七十二炼。这些都是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百炼钢刀。

    不过这个时候生产效率很低,原料获取困难不说,冶炼之后的块铁还要等完全冷化后才能开始锻打,而百炼则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到杂质尽出,这样的技术太费工时人力,所以名匠铸刀,动不动就是数月甚至是以年来计算时间。

    现在有了煤,有了水排,在燃料和助燃方面,不再是问题。刘备相信,麾下的铁产量将会大幅提高。有了那么多铁,还怕没有钢吗?

    其实刘备这个理科盲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麾下的工匠们,已经在使用汉朝最先进的生铁炼钢技术了。《太平经》中有记载:“今军师兵,不祥之器也……乃后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可以战斗御急者……”

    目前青州方面得了煤与水排,已经开始直接把铁矿石溶成铁水,然后在熔炉中搅拌,以借助空气中的氧和铁水中所的碳进行中和,降低含碳量从而得出钢或者是熟铁,再进行锻造。这在此时,还是一种最新的技术。因为刘备在青州招募天下名匠,于是,青州工曹便掌握了这种除青州外绝大多数地方都不知道的技术。而这,在整个人类史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技术革命,毕竟放眼全球,欧洲要到千年之后的英国,似乎才掌握这种冶炼技术。

    刘备其实也就明白个生铁、熟铁和钢的区别,他来自后世钢产量稳居全球第一的国度,也没明白过来自己麾下的这群工匠们到底是有多了不起。他还以为别的诸侯炼铁和他这里差不多呢。最多自己多了个水排,效率上要比其他诸侯快很多,产量会比他们高罢了。

    不过刘备不明白,马钧却是个明白人。他少年远游,见多识广,后来又一路从扶风跑到青州,可以谓是从汉朝西边一直到了东边,横跨整个大汉帝国。一路上也不知道见识到了多少手艺人。自然知道青州工匠们的贡献和厉害。于是马钧便细细的向刘备解释了一番。

    听完之后,刘备才反应过来,于是脸色一变,对左右道:“传令,调亲军一营,驻守冶炼营地。严令守密,有擅泄露者斩。”

    又对马钧道:“德衡,我任命你为司金校尉,负责工匠营中诸事,匠人子弟优待与薪酬上调及赏赐诸事,你可速拟条陈来报我。”

    吩咐完之后,又在马钧的陪同下,见了几个名匠,好言抚慰了一番,这才返身回府。一路上,刘备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青州这就要进入钢铁时代了?

    在古代,钢铁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便是得益于王侯们对神兵名器的不断追求。而匠人想要出头,还有什么是比统治者铸造一柄可以传世的神兵来得更容易呢?所以历史上,神兵与名匠互相辉映。如欧冶子,如干将莫邪之类。

    而这些名匠,于深山荒野,忍受寂寞,实验数年而得名剑铸造之法,自然是不愿将这秘法轻易传于他人,而是当作传家之秘。可惜后人因种种原因,而使这些秘法失传,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数百年来,如欧冶子、干将莫邪一类的神匠,至此也消踪匿迹,不复再现。

    古代钢铁技术有了些微进步后,诸侯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用于民生,而是首先用于装备军队。用来厮杀争战。这就极大的限制了钢铁的产量和用途。军用市场毕竟比不过民用市场前景广大。而且,这么多军队,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能负担得起全军装备的费用的。最多也就是心腹将领和精锐部队以及亲军换装。这样一来,匠人们耗费心血,造出一批名刀后,他们或许一辈子就再也没有大批量铸造的机会了。这可能也是华夏历史上,许多技术大放其彩后又迅速消失的原因之一吧。小农经济的社会,什么也抵不过统治者的意志。

    不过,刘备有青、徐二州还有辽东在手,这几个地方,他都发现了大铁矿,他会放弃在领地大规模推广钢铁的机会吗?

    自然不会,靠收点人头税和田租,怎么能够满足刘备的野心。不知道多少次刘备一个人把大汉帝国的舆图翻来覆去的反复观看。好不容易来此走上一遭,再兴大汉便够了吗?不,远远不够!不打下足够的疆土,怎么对得起这些谋臣名将?怎么对得起后世的子孙?

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孙之败() 
却说袁绍之前派幼子袁尚到并州,转了一圈后,回信给其父袁绍:“吕布与张燕皆畏大人威名,不足为虑也。”

    袁绍得信大喜,乃命袁尚留镇并州,使高干将并州精骑入代郡,与己军合击公孙瓒。公孙瓒率军于易县,与袁绍相争,战正酣时,并州骑越过拒马河击公孙瓒之后。前后夹击之下,公孙瓒大败而归。

    公孙瓒自驻易县,而城外诸将,另立别营数十。袁绍见公孙瓒逃入易县,据坚城而自守,便引军来攻公孙瓒部将。公孙瓒见袁绍尽起两州之兵,来势汹汹,知道以己之力,这次是斗不过袁绍的了。于是遣子公孙续请救于并州黑山张燕。

    时赵云在旁,劝道:“将军与刘青州素来相善,青州近在咫尺,何舍近而求远也?”

    公孙瓒沉吟一会,乃道:“青州亦要地也,玄德欲防冀、兖,其兵少,故往求张燕。”公孙瓒又哪里会和赵云说,自己和刘备同样起于黄巾,都是带甲数万的诸侯,如今刘备风光十足,自己却连败于袁绍之手,更何况,这些年他与刘备情分渐薄,哪里能拉得下脸去青州求援。

    赵云听了,也只好作罢。

    袁绍与高干在城外,连攻公孙瓒别将之营,公孙瓒于城中高楼望见,乃自引军出救。连战以来,先后救校尉邹丹、田楷、单经等将。

    而后怒道:“救一人,而诸将坐待我而不力战,今我不往救,其必死战以拒袁绍。”于是袁绍复攻营时,公孙瓒据守高城而不出救。前后数营被袁绍攻占。将士或死或逃或降。此时公孙瓒又为之后悔。

    这日袁绍攻营时,公孙瓒引大军出城,突击袁绍。袁绍军习惯了公孙瓒闭城不出,此番幽州军突然出击,打了冀州军一个措手不及。袁绍军为之大乱。乱军中,赵云一枪刺袁军将领崔巨业于马下。幽州军士气大势,于是公孙瓒亲自引军趁势掩杀,直杀得袁绍军丢盔弃甲,大败而归。

    追至易水时,高干率并州骑前来救援,两军大战一场,公孙瓒士卒连番厮杀,力气将尽,而并州骑养精蓄锐,力气充足。公孙瓒大军不敌并州骑,遂败还易县。

    这一仗打完之后,公孙瓒想着自己要同时面对冀州兵和并州骑,于是决定坚守不出以待援,乃与众将道:“我昔驱畔胡于塞表,扫黄巾于孟津,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于是令人于易县周围连立营寨,开垦屯田,于城中竖立高楼,以观城外形势。而遣诸将于城外,自与侍妾居于城中,疏远宾客,专注享乐。从此之后,谋臣猛将想见公孙瓒一面也是千难万难。更别说出去与袁绍打仗了。

    袁绍见公孙瓒连营千里,据城不出,有恃无恐。想了想两支大军耗在这里也不是办法,于是便去信给公孙瓒,说咱俩不如讲和吧。从今以后,我不图谋你的幽州,你也不要来图谋我的冀州,大家相安无事,如此可好?若是伯珪你同意的话,我愿意嫁个女儿给你儿子。

    公孙瓒得信,以为袁绍惧己,又因黑山军将至,消极度日的公孙瓒早已原地复活,此时精神抖擞信心十足的他哪里肯同意袁绍的求和。公孙瓒摩拳擦欲伙同黑山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袁绍势力,而后吞并冀州。

    于是公孙瓒欲击鼓聚将,自率诸将屯于城外,以断袁绍之后,只待黑山军至,便约定共击之。旁边长史关靖劝道:“将军坚守旷日,或可使袁绍自退。到时将军自可引兵击之。若舍易城而出,后无重镇,易县之危,立可待也。”公孙瓒一听,便从关靖言,仍守城中。

    公孙续到了张燕处,说如此。张燕一听,道:“幽州乃我盟友,唇齿相依,不可不救也。”于是尽起大军,与公孙续一道来救公孙缵。

    兵将至,公孙续遣使者往其父公孙瓒处,说大军将至,大人有什么计划没有?公孙瓒便传口信说自己将亲率五千精骑准备,你们到了就举火为号,内外一起夹击袁绍。到时奋扬威武,决命于斯。公孙瓒说完之后重赏使者,让其回报公孙续。使者辞公孙瓒而出,结果在野外被袁绍斥候给逮住了,一通拷问之下,使者受刑不过,将计划和盘托出。斥候便往报袁绍,袁绍得报大惊,道:“若无斥候,我军败矣。”

    既然得了情报,袁绍便将计就计。数日后,袁绍使淳于琼等诈作张燕旗号,于城外举火,而自己则与颜良、文丑等四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