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皇刘备-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孙瓒长叹道:“范方随我日久,此正建功之时,不意竟折在此地,痛哉!惜哉!”

第二百九十九章 监造水排() 
公孙瓒与袁绍大打出手的时候。刘备在青州,只是让关羽在平原提高防备。便不再多管了。平原王刘硕与袁绍一直眉来眼去,刘备心中清楚得很,只是一直忍住没发作罢了。

    汉桓帝刘志登基后,封弟弟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奉嗣父亲刘翼的香火。刘翼,汉章帝刘炟之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子,元初六年,邓太后召济北王、河间王诸子入京晋见。见刘翼仪容风姿出众,于是封其为平原王,奉汉和帝刘肇子平原怀王刘胜的后嗣。永宁二年,宦官诬蔑刘翼心怀不轨,汉安帝顺水推舟贬刘翼为都乡侯,河间王过意不过,上书愿意分蠡吾县给儿子刘翼,于是刘翼这一支便在蠡吾扎下根来。刘翼死后,世子刘志袭爵,没过多久,天上掉馅饼,汉质帝去世,大将军梁冀与梁太后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汉桓帝登基后,追尊父亲刘翼为孝崇皇,陵墓称为博陵。都追尊为皇了,自然不能没人守陵。于是又把弟弟封为平原王,让他在博陵好好看家,顺便按时祭祀博陵。

    刘硕的封地在平原,博陵却在冀州。又与袁绍有一起立帝的情分。故常书信于袁绍,谈青州之风物人情。刘备让关羽为兼平原相,屯青州第一军于此,未尝没有监管、警告平原王刘硕的意思。

    辽东现在发展良好,一切走上了快车道。有卢植与黄忠二人镇守,扶余、乌桓和鲜卑诸胡都老实得很。源源不断的皮毛、药材和辽东的铁矿、煤矿,通过海船运送到了青州。

    有了足够的资源,自然是大炼钢铁。这个时候,用传统的办法,工匠们就有些忙不过来了。问题汇报到刘备这,拿起报告一看,原来是建了更大的高炉,又以煤石取代炭火之后,鼓风机又跟不上了,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燃料无法充分燃烧。

    左右无事,刘备就叫上卢敏与工曹从事邴原往乐安而去。到了地方,刘备见到了高高伫立在平原上的高炉,以及露天堆成小山似的矿石,以及密密麻麻来往的工人。心中一阵恍惚,这时他竟感觉到了一丝丝后世工业的影子。

    收敛心神,刘备摆手止住前来迎接官吏的下拜,道:“无须多礼,尔等且引我观之。”诸臣僚不敢怠慢,于是派了个能说会道的,一边引路,一边替刘备介绍起这里的情况来。

    滔滔不绝的一通说,刘备也就听了个大概。关于机械方面,他基本上不太懂。也不多言,便道:“青州民用、军用之铁,多出于此,尔等于青州有功。若有难事,可速报来。”

    旁边就有人对道:“也无他事,只有鼓风一事,因人力鼓风力有不逮。小臣曾闻世祖时南阳太守杜诗曾有水排之术,然时隔多年,此法不知是否仍存于世?”

    刘备听得大感兴趣,你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百多年前有人能解决?于是便问卢敏,杜诗是何许人。卢敏纵然饱读诗书,也只记得杜诗曾为南阳太守,具体情况他也不知。

    刘备心道回去得好好查查。于是便道:“吾已知之,当令牧府诸臣搜寻杜诗水排之术。”

    又回头吩咐邴原道:“冶铁,急务也。铁、煤有毒性,对待工匠,于饮食、薪粮方面优待之,着令工匠勿得劳累,注意卫生情况。”邴原在旁,一一记下。

    刘备一路又马不停蹄,回到临甾。到了牧府之后,吩咐左右去查杜诗的资料。不一会,杜诗的资料便摆上了刘备的案头。杜诗,字君公,汲县人,光武帝时曾为侍御史,后出为南阳太守。在任期间,发明了水排,既水力鼓风机。

    冶铁,必需要有较高的炉温。而鼓风机,则是高炉炼铁的重要动力设备。它能给高炉提供燃烧用氧,而风量的大小,也决定着高炉的冶炼强度。从商周以来,汉人工匠都是以皮囊鼓风,鼓风装置最初都是人力,后来逐渐发展到畜力。但人、畜都没有水资源好用,人、畜都会累,要休息。而水则川流不息,日夜不止。杜诗在南阳时,便突发奇想,创造性的设计出了水排,以此来解放人力畜力。水排一经面世,大受欢迎。史载是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只是一项技术想迅速扩散,在汉朝并没有那么容易。水排也仅仅是在南阳地区出现罢了。是以青州工匠虽然听过水排之名,却没办法造出水排。

    不过,刘备却不担心。因为青州如今不但能工巧匠众多,而且还有个书院。书院里面格物科的士子们,动手能力可是一点也不差。于是刘备第二日,便跑到了书院。

    书院里,大儒云集,各自在注书立说,刘备也不去打扰他们。径自便去了格物院。格物院是书院里一个奇特的存在。占地面积最大不说,里面的士子也是最多。不过,里面的讲师却是最少。因为懂得人也少。刘备除了最初时常来上一上课后,大多数时候便不再过来了。因为他发现,在把他的《格物基础》和《力学概论》翻了个烂熟之后,很多人提出的问题,已经不是他能够回答得了的。既然如此,还是放养吧。到现在,刘备也不知道这些人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到了格物院,刘备把人都给召集了起来,问道:“有人知世祖光武帝时南阳太守杜诗否?”

    便有人对道:“禀使君,吾知之。”

    刘备一看此人,若莫三四十岁年纪,白面微须,双眼明亮,面容清瘦。心道,连以博学著称的卢子达都不知道,此人莫非是山野大贤?且容我试之。于是又道:“卿可知杜公水排之术。”

    那人沉吟了会,对道:“略懂一二。”

    刘备大喜,汉人素来谦虚,说略懂一二,最起码是懂个七七八八。便问道:“卿乃何人?”

    那人上前一礼,道:“南阳韩暨韩公至,拜见刘使君。”

    刘备扶起韩暨,笑道:“不必多礼,公至且随我来。”于是便携了韩暨到静室问对。一谈之下,刘备觉得自己捡到宝了。

    韩暨,韩信(韩王,非名将韩信)之后,其祖韩术,故河东太守,父韩纯,故南郡太守。其家世仕州郡。韩暨成年后被举为孝廉,又被司空征辟,因黄巾乱起,韩暨不应命。隐居于鲁阳县之山中,结果孙坚和刘表为争南阳,在鲁阳大战,韩暨只好出山,袁术闻其名,欲征之,韩暨不愿往,又闻青州刘备立书院,诸儒云集。是故携了家小迁来青州。到青州后,入书院听诸儒讲经,又喜刘备格物之说,竟混迹于书院有数年矣。

    他家乃南阳士族,自然知道杜诗水排。这种实用之术,世家士族多有收藏,韩家亦不例外。今日遇见刘备,见刘备问,便出列应之。

第三百章 监造水排(二)() 
历史上的韩暨,要到曹操南征荆州,击败刘表之后,方才出仕。曹操闻他之名,先征韩暨为丞相府曹属。后来外选为乐陵太守,又调为监冶谒者。在监冶谒者任上,韩暨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在冶铁方面,全面废止了马排和人排,将杜诗的水排改良之后推广使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史载原话是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排,计其利益,三倍於前。

    在生产力低下的汉代,将生产效率提高三倍,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韩暨因此功升司金校尉,位仅次于九卿。

    现在刘备得了韩暨,自然是欢喜。他不懂技术,但他懂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啊。此时刘备越看韩暨越喜欢,于是便问道:“公至,我欲辟汝为工曹掾,为我青州研制、推广水排,汝意如何?”

    韩暨举家搬迁到青州,此时家中正是元气大伤的时候。古代搬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因为搬家,很多家庭因此一蹶不振。是以西汉迁天下富户到长安,东汉又迁天下富户到洛阳。后世的历代王朝也喜欢这么干。目的就是折腾你,让你衰落,没实力和中央朝廷对抗。你一搬家,老家的田地宅院都得打折处理吧,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你得买宅子,买田地,还得忍声吞气,不然地头蛇分分钟找你麻烦。所以,很多世家大族就是这么衰落的。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王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家是元城王氏的嫡系后人,家中皇后、宰相、列侯、将军等层出不穷,后来王充的祖上因功被封到会稽,从北地迁到南方,这下好了,南北两地风物人情完全不同,王家又是世家子弟的习气。和当地人搞不好关系,结果很快就丢了爵位,然后又得罪了当地大户,到处搬家,到了王充这,就开始种田养蚕过苦日子了。

    所以说,古代不是实在没法子,百姓们绝对不会搬家,有的甚至宁可饿死在家里。韩暨一家若不是为了躲避战乱,也是绝对不会从南阳远迁到背州的。韩暨家中虽然富足,但来青州日久,坐吃山空之下,消耗颇多。韩暨又人生地不熟,无人举荐一直未能出仕。如今刘备问他愿意不愿意出仕青州,那还用说,他肯定愿意啊。更何况刘备之贤,韩暨耳闻目睹,又岂有不愿之理。

    于是韩暨便拜道:“韩暨拜见主公!”

    刘备得了韩暨这个汉朝工程师。心中大喜,对韩暨道:“公至,自即日起,你便专一负责水排之事,不要怕耗费,一定要将水排研制出来,要能标准化生产,方便大规模制造。若有未尽之事,先问邴根矩。根矩不能决,直接报我!”

    刘备回到府中,荀彧来见。问及来意,原来是孔融再一次上书,恳求自己辞北海相,入青州书院任职。刘备大是头痛,便问荀彧道:“文若,文举屡次纠缠,烦不胜烦,便许了他罢。北海相之职,汝以为,何人可为之?”

    吏曹虽然空置,但荀彧为青州长史,这些年为青州殚精歇虑,刘备与他君臣相知,是以每有事,必问之。荀彧想了想,便道:“般阳令诸葛玄性严谨,有治平之才,可为北海相。”

    刘备对诸葛玄印象不深。不过荀彧说诸葛玄行,诸葛玄肯定就行。转念又一想,自诸葛珪病逝,诸葛玄把几个侄儿抚养成人,而且诸葛瑾和诸葛亮都在历史上大放异彩。要说诸葛玄没本事,谁信?

    于是便对荀彧道:“既如此,文若且拟表来,我上奏朝廷,表诸葛玄为北海相。孔文举便让他去书院罢。”

    想了想,刘备又问:“诸葛谨在你处如何?”诸葛玄来投时,诸葛亮尚小,便入了书院读书,到如今还在里面待着。诸葛瑾去年便被刘备丢到了荀彧麾下去锻炼了。暂时当个跑腿的。

    荀彧乃道:“诸葛子瑜其性敦仁厚义有诚信,亦有才干。历练一番,必可大用。”

    刘备哈哈一笑,道:“吾能慧眼识人,文若乃超群之才,诸葛子瑜虽不及文若,亦是当世俊秀。”

    荀彧爽朗一笑,道:“天下英杰何其多也,彧岂敢当主公超群之赞。”君臣二人又闲话几句,刘备又留荀彧用了餐,荀彧这才告退。

    刘备一个人在书房中,想起孔融死乞白赖的要进书院,不禁摇头而笑。也好,孔文举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这么喜欢凑热闹,那便让他去书院和诸儒们扎一堆吧。又想起历史上的孔融因为言辞激烈,讥笑曹操而被杀,便暗道,一个清谈之士,我还是容得下的。文举啊文举,这世你就安心的在书院待着吧,随便你折腾,只要你不谋反,我保你一世无忧。

    孔融在北海一听刘备许了他入书院,大喜。于府中大宴宾客,酒至半酣乃道:“是吾未入书院,得令诸儒显声名。吾至,诸儒方知道统在鲁。”孔融是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故称道统在鲁。

    好吧,还没动身呢,就开始大言不渐了。宾客们也见怪不怪,孔融就是这么个性子。而且他也确实有才,家学渊源,博览群书就不说了,关键是他文章也写得好啊。让人不得不服气。

    孔融收拾了行李,和诸葛玄交接好后,便携了家小一起往临甾。到了书院之后,和诸儒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最后寡不敌众的他,又找到一个同盟军祢衡,祢衡历史上原本就和孔融臭味相投。祢衡曾经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可见两人是一样的狂妄。这下好了,两个人联合起来威力大增,闹得书院那是鸡飞狗跳。两个人书都读得多,思想又是天马行空,口才也好。大儒们专注于治学,反应哪里有这两个快。经常在辩难的时候被两人堵得面红耳赤。以至于在书院中见到这两个人转身就走。院长郑玄烦不胜烦,告状告到弟子刘备那里,刘备也是无奈,便召孔融来见,劝他收敛收敛,不要在书院搞事,影响诸儒注经治学。

    刘备发话,孔融自然不能不听。不去书院,那就在自己府中折腾,他把祢衡等一干同道中人请来家中,每日饮酒论文,恣意纵情,好不快哉。孔融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样的日子,有一日于席中见高朋满座,满足的叹息道:“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也。”

    有人对刘备说孔融呼朋唤友,家中宾客盈门,是不是要监管一下?刘备一笑而过。在刘备看来,孔融就是典型的一个文艺老青年,有才气,爱起哄,也喜欢划圈子。看得顺眼的,恨不得以性命相托;看不顺眼的,则嫌恶之色外露于表。这样的一个人,除了说话难听点,还能有什么害处?去管他干什么!

第三百零一章 界桥之战() 
却说公孙瓒与袁绍军大战一番,折了范方。此时严纲等皆劝公孙瓒回军。严纲道:“主公,我等已退袁绍军,途中缴获旗鼓、辎重无数。此大胜也。何不虏其降众,返师幽州,以蓄养军力。”

    田豫也劝:“袁绍败而不乱,犹有余力于此设伏。我军若再前行,则入冀州腹地也。若再有伏,我军危矣。”

    公孙瓒沉思良久,忽然哈哈大笑起来,众将不知公孙瓒因何发笑。便见公孙瓒道:“我与袁绍,已势成水火,誓不两立也。今虽击破其军。然冀州根基雄厚,若不乘胜追击,放任袁绍恢复元气,到时其必今岁来战,明年来征。我幽州无宁日也。且其欲退兵急走,岂会连环设伏?是欲诈我退兵也。”

    于是公孙瓒竟不听诸将之言,复来追袁绍军。果然,一路下来,只追得冀州兵亡魂皆失,四散奔逃,却再未遭遇伏兵。

    一路南追,期间大小遭遇战数十,公孙瓒皆胜,于是越发刚愎。这日,追兵到了界桥地界,公孙瓒笑与诸将道:“渡过界桥,直入魏郡,待我大军围邺,袁绍小儿只得束手就擒也。”

    界桥,位于清河之上,左边是巨鹿郡,右边是清河国,下边是魏郡,上边是安平国。据四郡之边界,故称界桥。

    界桥乃冀州形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界桥左侧有一城,名为广宗。中平乱起时,张角张梁聚众据广宗,卢植、董卓与皇甫嵩先后率汉军于此,与黄巾军大战。最后因张角病死,黄巾军士气低落,为皇甫嵩所破,斩着三万,赴清河而死者不计其数。

    到了界桥,赵云便道:“将军,此险地也,不可不防。”

    公孙瓒也是沙场老将,虽然不信袁绍有伏兵,仍然是派了无数斥侯去探查。而后于界桥之北立下营寨。第二日,斥侯来报,说未见有伏兵身影。于是公孙瓒尽起营寨,过了界桥后往南。

    到了广宗城时,公孙瓒见野外白骨累累,荒草盈盈,四周空寂无人烟,一片破败景象。饶是他铁血心肠,此刻也不禁心怀恻隐。叹息道:“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