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称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称王-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闻得此言,许烈忙拱手一礼,说道:“汉北军五校越骑营军司马许烈,拜见朱将军!”

    朱俊伸手虚扶,笑着说道:“不必多礼,今日你的奋战我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解这长社之围,你当居首功啊!”

    屋里诸将见两位主帅都如此夸赞,自然也是好话连连,什么年轻有为啊,什么冠军侯再世啊,总之那叫一个热烈。

    许烈被说得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唯有连声“不敢”,以示谦逊。

    忽然一人走上前来,许烈定睛一看,此人身材短小,却目露精光,炯炯有神,不到三十岁的模样,却自有一股威势,不知是何许人也。

    那人笑容满面,近得前来,说道:“许司马太过谦虚,如此岂是我谯县男儿的风范?相信平定黄巾后,许司马更会成为天下人赞扬的年轻俊杰啊!”

    许烈听他如此一说,心中顿时猜到了此人大概是谁,忙问道:“莫非,将军便是昔日置五色棒、不畏权贵的雒阳北部尉?”

    那人哈哈大笑,甚是开怀,毕竟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事,随后说道:“不才某正是曹操,字孟德,与许司马同为谯县人。今日有幸,能够见到这么多的天下英雄,当真是不虚此行啊!”说完,又是一笑。

    慷慨豪迈,磊磊雄风。

    许烈见他承认,心中亦是激动不已,前世看三国,对于曹操先是喜欢,继而又甚是厌恶,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三国了解的更加深入,再次喜欢得无以复加,这一世虽有幸同乡,却并未见上一面,如今在这般情形下见到了昔日的偶像,三国第一人杰,而且偶像还对自己赞赏有加,顿时心中那因为野心而早已深埋的崇拜之情涌上心头。

    许烈面对曹操,郑重说道:“昔日听闻曹将军在雒阳意气风发,不畏权贵,捍卫大汉的律法威严,烈心中便是极为想见上一面,岂料事物种种,虽在同乡,多年来却是缘悭一面,今日相见,请受我一礼!”说完便拱手一礼。

    曹操见许烈如此,连忙将他扶住,说道:“切莫如此!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许司马若要如此这般,那操今日对许司马所为也甚是敬佩,难道许司马要我当众一拜吗?”说着就要下拜。

    许烈之所以对曹操如此行为,很大程度还是前世的原因,此时见曹操这般模样,不论真假,怎么也不可能让他拜下去啊,连忙顺着曹操扶自己的手,又把曹操给扶住。

    如此二人皆未行礼,四目相对,开怀大笑。

    皇甫嵩此时插话,对诸将说道:“此二位皆是人杰,那谯县不知是何许地方,竟有此番水土也?”

    朱俊也是笑着说道:“义真此言,与我不谋而合,我也想见见这谯县是何许地方啊!”

    对于某些正义的但又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做的,但是一旦有人去做了,那么很多其他认为该做而未做的人则会对那个人产生一种特殊情绪,而这种情绪多半都夹杂着敬佩与赞赏。

    因而曹操昔日置五色棒之为,虽然很多人都不会去做,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对于做了这件事的曹操,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至于许烈,今日一战,威风毕显,在普遍崇拜强者的军队中,自然是一夜间就吸引了不少拥趸,而能站在这屋子里的将官,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许烈的勇武,还有他的韬略,如此文武双全之人,忌妒者有之,但是赞赏者自然也不会少。

    因而在皇甫嵩和朱俊这般太高两人后,诸将又是一番附和,夸赞连连。

    毕竟现在还是打仗时期,一番寒暄过后,皇甫嵩与朱俊高坐堂上,说道:“今日大败黄巾贼,长社之围已解,现在便先说说之后如何行事,诸位但请畅所欲言。”

    底下诸人互相环顾一眼,其中一人越众而出,拱手说道:“二位将军,末将以为,今日大破贼军,颍川形势已不复之前那般凶险,且敌已胆寒,短时间内难有动作,而我军被围二十日,士卒疲惫,不妨先休整几日,再行一决胜负!此刻援兵在侧,定能一战而胜!”

    皇甫嵩、朱俊皆是点点头,并未作任何评价,等待着其他人的发言。

    那名将官所言合情合理,数万大军被围二十日,无论身心,都很疲惫,今日一战奋起余勇,那口气一舒,更容易感觉到疲累,但是只要休整几日,定然能恢复最强战力,到时候加上两路援兵以及今日一战,此消彼长之下,黄巾军要想在这颍川之地继续胡作非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的决定好吗?

    当然不好!

    且不论其他,就说三点:

    其一,颍川乃是雒阳门户,天子脚下,汉军已据大势,岂能任由新败之贼从容而退?

    其二,天下黄巾并起,岂止这颍川一路?

    其三,卢植在河北大败张角,而皇甫嵩、朱俊两人在此,你却让他们慢慢来,那不是岂有此理?

    许烈略一思忖,组织了一下语言,出列说道:“二位将军,末将以为,黄巾新败,四散奔逃,不易聚合,然波才犹在,以他的号召力,必定能快速聚贼合众,此时士卒虽有所倦怠,但是只要趁胜而击,一鼓作气,必定能再破敌军,完全解除颍川的黄巾之危。”

    皇甫嵩听完后对朱俊说道:“此言甚善啊!”朱俊也是点点头,以示同意。

    然而,许烈说了多少有用的吗?

    许烈其实根本就没说什么有用的东西,就一点“一鼓作气”罢了,为什么能获得两位主帅的认同呢?

    只不过是因为许烈不仅考虑了军事,还考虑了政治和个人,如此一来,不管你怎么说,只要你赞成出兵,那就是对的!

    所以,有时候不是看你说得有多少道理,而是看你的主旨合不合时局。

    打仗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打仗。

第73章 临阵当先() 
皇甫嵩正准备发表意见时,曹操站了出来,拱手说道:“二位将军,操赞同许司马所言,今日波才八万大军败北,气势已堕,战之必胜,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皇甫嵩点点头,他想要就是有人提出来而已,这就是领导的一般作风,此时许烈与曹操皆如此言道,他自是欢喜,说道:“曹都尉所言甚是,既如此,大军便稍加整顿,先侦骑四出,查探敌情,午时过后,大军拔营,趁胜追击!”

    “是!”众人齐声道,事已决矣,自当奉命。

    接着皇甫嵩又说道:“这一战要打得迅猛,既然决定一鼓作气,就不能给黄巾一丝的喘息之机,尔等谁愿为先锋?”皇甫嵩看似在问堂下诸将,其实眼睛已经看向了许烈。

    许烈心中无奈,你要派我你就派啊,还非得让我自己请命?与皇甫嵩相处这不及半天,许烈心中已经吐槽了数次了,他是真的不太适应皇甫嵩的行事作风。

    不过有什么办法,人家才是老大。

    许烈上前一步,拱手说道:“末将许烈,愿领先锋之任,当先破敌!”

    话语虽短,然言词铿锵,义气猎猎。

    皇甫嵩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抚掌大笑,说道:“好好好,不愧是卢将军的弟子,国难当头,奋勇当先!”接着顿了顿,略一思忖,又说道:“众将听令,任许烈为先锋,一查探清楚波才大军所在,便当先进攻!”

    “末将领命!”许烈干脆地说道。

    话音刚落,朱俊插话道:“波才虽败,然而黄巾贼依旧人多势众,许烈所带之兵偏少,为恐不怠,不妨以曹操为副,他二人所领之兵皆是援军,未曾被围二十日,昨日一战,想必士气正盛,如此一来既解决了人数的问题,又解决了之前所言的士卒疲累的问题。”

    朱俊真的是一言不发,发一言必中要害。

    皇甫嵩一听便反应过来,笑道:“公伟所言甚是!”随后又转头对曹操说道:“孟德可愿为副,与许烈一同承担先锋之任?”

    如今的曹操,正是意气风发,一心为国出力,哪里有什么不愿,此战为先锋,若胜,离他的“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自然又更近了一步。

    于是曹操连忙说道:“食君之禄,担君之事,操敢不从命!”眼神凛冽,毫不做作。

    皇甫嵩和朱俊相视一笑,点点头说道:“既然安排已定,那诸将便各自回去整顿兵马,好好休息,争取之后斩下波才那厮的狗头,传送雒阳,显一显大家的威风!”

    言语朴素,却正中这些当兵者的下怀,许烈灵机一动,大声喝道:“定当如此!”

    随后众人亦是齐声喝道:“定当如此!”

    之后诸将各自回营而去。

    路上,许烈与刘关张三人并辔同行。

    看着刘备略微有些怏怏的神情,许烈猜他是因为之前帐中之事有些郁闷,遂劝道:“师兄无须在意,师兄乃是英雄,他日风虎云龙,必当一鸣惊人,如今虽是白身,谁又能言他日不能封侯拜相呢?”

    刘备心中所思之事正是如此,身在帐中,却连一个发言的机会都没有,想到年未及冠的师弟处处受到礼遇,而自己一介白身,默默无闻,不由得生出一丝悲凉之感。

    不过也就是那么一丝罢了,听到许烈如此劝说,刘备知晓他看出了自己的心思,不禁洒然一笑,说道:“师弟多虑了,为兄并没有觉得如何,我起兵不过三月,未有大功,别人不知道我也是正常,这并不值得费心。”

    刘备刚一说完,张飞的大嗓门便说道:“俺早就想说了,那皇甫嵩既然把俺们留在那里,商议军事却不问问俺们意见,这是何道理?”张飞性子急,也幸亏刘备在侧,不然之前在县衙里便会惹出一番事情。

    关羽见他似乎还未说完,生怕他说出什么来,连忙制止,说道:“三弟慎言!此番言语若传了出去,岂不是陷大哥于难堪之地?”关二爷虽然傲气,毕竟性子还算稳重,脑子也不像张飞那么直。

    见刘备自己都如此说了,许烈自然不会在说什么,毕竟这身边还算亲厚的三人,将来很可能就会成为自己的大敌,出于师兄弟情谊说上一句已是尽足了道义。

    四人继续前行,月色掩映,清白如水,一切似乎都非常平静,然而其他人都没有看到的是,刘备眼眸中一闪即逝的神采。

    天已大亮多时,不知是汉军的幸运还是波才的自大,汉军的斥候很快便发现了波才的所在。

    波才正在长社西南方向收拢败军。

    说起来波才也是有些小聪明,当时差点命丧许烈之手,一路东行,忽然脑筋一转,害怕许烈追上去,便折而向南,之后又向西而走,心中还洋洋得意自己的机智,他哪里知道许烈根本追都没追他。

    而白天时,波才为了聚合兵众,自然又再次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本来还是心惊胆战,但是得益于太平道强大的号召力,竟然短短时间内便又聚集了三万多人,而看着越来越多的黄巾军,波才更是彻底心安了。

    在波才看来,要不是汉军使诈纵火又里应外合,定然是打不过自己的,如今虽然还只聚拢了三万余人,但是当初压着皇甫嵩、朱俊打的意气风发再次涌上心头,只觉得等人越来越多,事情不过是重来一次罢了。

    这就是典型的胜利冲昏头脑以及无知者无畏,纵然有些能耐,也办不成大事。

    许烈自得到斥候的消息,征得皇甫嵩意见后,也并未等到午后,提前便带兵出发了。

    皇甫嵩虽然一开始就想一鼓作气击溃颍川黄巾,但也明白将士的情况,所以许烈要提前走的时候,他其实是不同意的。

    但是许烈说了一句话,最终征得了皇甫嵩的同意。

    后世《晋书•武帝纪》有言:“帝欲战黄巾,皇甫嵩不允,遂言‘敌与我俱疲,一与一,勇者胜’,嵩壮之,允其先行。”

第74章 一念神魔() 
许烈与曹操同为先锋,领兵在前,但是这一次的先锋是真正的率先冲锋,而不是传统的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锋。

    因而虽然名义上许烈为正,曹操为副,但是经过思量,许烈便想要将中军指挥的权力交给了曹操,而自己则自为前队。

    当然,若只是这一个原因,许烈是万万不会放弃中军的指挥权,他又不是没有指挥能力,最主要的还是许烈希望见识一下曹操现在的能力,所以才自谦说自己只是一员战将,同时与曹操攀谈起来。

    而曹操的确不凡,纵然也是刚领兵不久,但相对刘备如今的表现而言,至少在军事才能上不知道甩了刘备几条街,一路行来,行阵营陈自是不提,就连设想的如何进攻,都已经提出了好几套方案与许烈商量,而在许烈看来,曹操的方案基本上都是环环相扣,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另一个方案会立刻补上,几乎是万无一失。

    纵然是许烈是信仰的是勇战派,也觉得曹操的谋战水准真的是强到可怕!

    虽然对象只是黄巾贼,即使曹操现在也刚出道,然而管中窥豹,自是可见一斑。

    经此一事,许烈总算明白了一件事,张文远之所以能有“八百破十万”的壮举,绝对要算上曹操一份功劳,那“贼至乃发”绝对不是一番空话,而是曹操经人察事能力的展现,正因为如此,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看着身边侃侃而谈的曹操,许烈冷眼旁观,心中波澜起伏,只觉人生两世,从未见过第二位如此人物。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许烈听了曹操的整个思路过程,听他如何从各种表面现象鞭辟入里,层层深入,然后抽丝剥茧,提供出一套可行的方案,真的是第一次感到自己谋略能力的欠缺。

    马蹄哒哒,将士们皆在忙着行军,没有人发现他们主将的思想正在受着冲击,这不仅仅是他们没听到的原因,即使听到也绝不可能如许烈一般想得这么多。

    这,或许也是穿越者的烦恼吧。

    其实哪里是许烈差了,实在是曹操这位超世之杰太过强大,他的思路根本就跟常人不一样,洞察力太过惊人,许烈的谋略已是不凡,但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许烈在心中一对比,只觉相形见绌,心中对曹操的警惕再次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面对这个人,我真的能赢吗?”

    “如果不能赢,那还争什么天下?反正最后都要输!”

    “如果能赢,那……那……真的能吗?”

    许烈高坐马上,威风凛凛,然而已是神思不属,超然物外,正进行着强烈的思想斗争。

    “面对刘备,我还没觉得有什么,但是真正接触眼前这个人,我只觉得泰山压顶,简直喘不过气来!”

    “他自幼熟读兵法,韬略非常,诸葛亮都说他用兵仿佛孙吴,现在还刚出道,若是日后经验多了,那我还有什么胜算?”

    许烈心中越来越迷茫。

    绝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份恐惧,哪怕他纵横天下、当世无敌,也一样会有自己恐惧的东西,而许烈内心深处所掩藏的那一份恐惧就是“自己依靠领先时代几千年的眼光和见识,却依旧比不上古人”!

    眼神空洞的许烈想起了许猛,想起了许定,想起了许褚,又想起了蔡琰、应怜儿、小弟,只觉心中更生烦闷。

    突然,许烈想起了卢植,又想起了一番话,是许烈的顶头上司赵林说的一番话。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职位需要的都不仅仅是某一种才能,就拿这个越骑营校尉来说吧,确实,我自己也知道论打仗勇猛我不如罗亮,论眼光独到我不如李岩。但是若论带兵谨慎,少出差错,他们不如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