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称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称王-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南城门早就被许烈干掉了几十人,如今又见到汉军如此人多势众,众黄巾军哪里还有什么斗志可言?

    “投降者,放下武器,跪地不杀!”魏昭适时地喊话更是让一个个黄巾军面面相觑,而随着第一个人吃了螃蟹,其他人也就再没有什么顾虑,接二连三地扔掉了兵器,跪在地上,只求侥幸活得一命。

    数百人镇守的南城门就这样迅速被拿下,魏昭让人收起武器,将投降的黄巾军集中看管起来,又安排好人守护城门,随后便带着人往县衙走去。

    一路行来,魏昭谨慎万分,本以为还会碰到一些敌人,可是却没想到,唯一碰见的只有一地的尸体罢了。

    魏昭长叹一声,暗道:“许司马果真神勇!”

    这些尸体当然是许烈带着前往北城门的队伍留下来的。

    魏昭又想起之前因为许烈要亲自诈城,自己帮他拿的凤翅镏金镋,数十斤的重量,自己虽说拿得动,但根本没办法正常挥舞,而许烈战场上却能在战场上一手持鞭,一手持镋,举重若轻,纵横来回,不由得又是一叹,深感自己难以望其项背。

    亲兵见魏昭连连叹气,问道:“司马何故连连叹气?”

    魏昭看了看亲兵,见其一脸好奇,也不说话,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在意。

    随后,魏昭迅速地安排好城中相关事宜,包括天亮之后的张榜安民以及将士们的伙食等等。

    说起来,许烈带领的三千骑兵,其实只带了二十天的粮草,这都还算上了每个骑兵自己带了一部分,因为整个大军马匹实在是不多。

    倒不是说大汉没有马匹,而是这次黄巾之乱其实非常突然,雒阳的马匹经过两路大军一分,再加上零零散散的需要,能成建制的骑兵也就只有那么几千人。

    因此许烈能带着负担粮草的马匹就那么多,为了坚持更久,自然是除了草料外,大多带着便携的干粮。

    此时攻下了曲梁城,魏昭心细,自然是要让将士们好好吃上一顿了。

    ……

    曲梁城其他三座城门,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毫无疑问地相继沦陷了。

    整个过程自许烈诈城到完全控制,大约用了一个半时辰左右,但是所有的将士们却没有什么疲惫感,除了他们本身的素质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事情一结束,都吃到了热腾腾的饭食。

    一个个在外辛苦多日,虽没有怨言,但有了好的,当然是更为高兴了。

    “魏司马,你做得好啊!”许烈喝着粥,吃着菜,一边对魏昭极尽夸赞。

    若是说打仗,许烈自是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若是说权谋,许烈多多少少也算得上明白;但若是说理民之干,许烈是真的只懂些皮毛。

    许烈决定攻打曲梁,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是个打下要地的机会,更有利于之后的截杀,至于粮草补给,他也就想了想可以让军队坚持更久,完全没想到能否吃到热腾腾饭食的问题。

    他的细心,都花在其他地方去了。

    而魏昭刚好弥补了许烈这一点,这次的安排或许看着是小事,但是只有真正体会过才会知道,要把所有的大事、小事、缓事、急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魏昭是一个细心、稳重的人,他即使不当兵,做一个县令也是绰绰有余,如果有机会,掌管一郡之政,想必也不是问题。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确实气运所钟,天资纵横,但是并不是说普通人就一定只能跟在后面吃土。

    只要发掘自己的才能,纵然在某些方面远远比不上天才,但是你也一定会有自己所擅长的一面。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反过来讲其实也没有错。

    三人行,我必能为人师也!

第53章 张角反击() 
接下来的几日,许烈等人一边在曲梁修养,一边关注着周围的动静。

    夺城战虽然因为奇袭占了便宜,但毕竟还是有所折损,受了伤的自是好好养伤,没受伤的自是照常练兵。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

    此次许烈袭杀了张角的传令兵,虽然夺取了曲梁,但是张角见传令兵久久不回,只要脑子不坏,定然会知道后方出了变故。

    到了那个时候,张角退兵就会正式提上日程,但是己方这边却没办法通知卢植这个消息,所以对于整个局势而言,一得一失到底是赚是赔其实还说不定。

    当然许烈肯定是认为赚了,因为,他相信卢植的判断力!

    只要张角有所举动,一定会引起卢植的注意。

    ……

    曲梁,县令府衙。

    许烈正与魏昭说着话,只见外面大声喊道:“报!”

    二人对视一眼,知道是斥候回来了,忙收住话题,正襟危坐,待来者进来。

    斥候进得屋子,立即单膝跪下,说道:“报二位将军,曲梁西南一百五十里发现黄巾贼。”

    待他说完这句,魏昭立刻将倒好的水递给斥候,斥候连忙接过来说道:“谢将军!”

    许烈待他喝完水后,这才问道:“有多少人?可看见张角的大旗?”

    斥候说道:“有上万人。”然后又回想了一下说道:“并没有看见张角的大旗。”

    许烈说道:“你先下去休息一下,然后再辛苦一趟,让留在那里的兄弟们都回来,不用继续侦查了。”

    “是!”斥候应声后便下去了。

    这时,魏昭说道:“张角定然是知道曲梁的重要的,他既然失策丢了曲梁,此时定是想夺回去,即使他人还在和卢将军对峙,也派了上万人过来。”

    许烈眉头紧皱,思索一番后,说道:“如果张角真的只派了一万多人过来,那他也太自负,不,或者应该说太沉得住气了。曲梁是他回钜鹿的要道,只要这里有一颗钉子在,不管他从那条道撤,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魏昭不解地说道:“张角可是派了一万多人啊,你还觉得他不够重视?”

    许烈摇摇头解释道:“我也说不清楚,以当初首战的情况看,张角大军至少在七八万人以上,甚至更多,就算经过几场战斗,有所损耗,但也绝不会低于五万之数。双方正兵对决,若是张角伤亡那么大,就算黄巾贼实力再差,汉军也必然会损失惨重,而卢将军不是一个会用人命堆砌胜利的人。”

    许烈眼神凝视前方,右手在脸颊上滑动,顿了顿又说道:“若以此推断张角的兵力,我来用兵的话,一定不止派一万人过来,这很反常啊!”

    魏昭经许烈这么一说,隐约间也觉得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但他抓破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许烈沉思许久,嘴巴里低声念念叨叨,不知在说着什么。

    突然,许烈猛地一抬头,两眼精光爆射,大声说道:“我明白了!”

    魏昭被他吓了一跳,回过神来,连忙问道:“你明白什么了?”

    许烈心中已经想明白了一条逻辑,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张角定然是能猜到我们是骑兵,而黄巾贼中骑兵数量极少,更甚至所谓的骑兵都是骑马的步兵而已,他应该是认为即使派再多人来也不容易剿灭我们,而一旦被我们沿途骚扰,卢将军大军衔尾追杀,黄巾贼便有全军覆没之危。”

    魏昭接话道:“若是他如此做,其实和我们原本预估的截杀败军没有太大差别。”

    许烈点点头,继续说道:“正是如此,所以张角决定玩个花招。他定然是派了不止一万人回来,只是除了斥候发现的一万多人外,其他的都在埋伏,就等着卢将军钻进去!”

    许烈见魏昭没有说话的意思,也不管他:“他知道我们没办法和卢将军保持联系,而卢将军一旦发现他撤军的迹象,为了配合我们,一定会追上去,而张角若是再作出一些假象,让卢将军以为他早已经带着大军跑过来围剿我们了,那个时候就是最容易中计的时候!”

    魏昭听完后,惊诧万分,脱口而出:“一旦张角伏兵成功,大军受创,黄巾贼士气大振,河北本来倾向于汉军的局势立刻就会恢复平衡!”

    许烈点点头,感叹道:“他就是看准了我们沟通不便这一点!我本来对张角的军略评价并不高,但是若这一次真的如我所想的话,那我必须对他重新认识了!”

    许烈其实一直都很看不起黄巾军,以他后世的眼光看来,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被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就给平定了,实在是太过脆弱,而经过前翻交战,也让许烈产生了一种不过尔尔的感觉,直到如今,他才发现,张角或许并不是那么菜。

    如果一切如他猜测的话。

    其实许烈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角的天命。

    黄巾军之所以会那么快被剿灭,除了皇甫嵩在中原大发神威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角天命已尽。

    张角带领的冀州黄巾军即使面对卢植这样的儒将帅才,虽然被打得节节败退,但是却依然能固守坚城,岿然不动,反过来想,这可能正是他本事的体现。

    君不见,董仲颖好歹也是一员名将,屡立功勋,替换卢植后,刚刚走马上任,不久便被本处于劣势的张角反打得丢盔弃甲,好不狼狈。

    不得不说许烈之前对张角的看法实在有所偏颇,或者也可以说,他其实并未认识到自己老师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只记得历史上黄巾军很快被消灭、张角屡战屡败,就妄然对张角下了决断。

    许烈此时只觉得自己当时提出的这个分兵截杀之计是多么的愚蠢,如今若是真如自己所猜测那般,则汉军已然陷入了被动。

    当然,许烈袭取曲梁其实并非错误,若是张角命令一旦送达,许烈三千骑兵的生存空间就会被不断压缩,而且很容易被发现。

    其实说到底,也是许烈太过自负,他认为卢植一定能很快击败张角,也认为自己的领兵能力能不出纰漏地完成这个任务,甚至之前还嘲笑张角的谨慎给了他一个极为精妙的助攻,现在看来,谁是智者、谁是蠢货,还说不一定呢。

    当然,局势并非是真正的绝境,因为一切的事先部署,能不能达成效果,还得看如何进行。

    而且张角也在赌,赌赢了,扳回局势;赌输了,那这冀州恐怕就不是那么好守了!

    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将帅才略之时,卢植的判断力、许烈的临机应变以及张角的思维部署能力,这三者将会成为整个冀州战场分出胜负的最主要砝码!

    就看哪个砝码更重了!

第54章 初战三刀() 
县衙中的氛围顿时变得有些沉重。

    许烈对魏昭说道:“魏司马,你马上派人,把周围的所有斥候都召回来,这里不能待了,至于之后怎么做,让我再想想!”言语间说不出的郑重。

    魏昭明白,此事已经不是他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见许烈如此严肃的表情,心中一凝,点点头,也不说话,径直出去了。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本分!”魏昭如是想到。

    待魏昭出去安排后,许烈复又坐了下来,将地图铺在桌上,双眉紧皱,思绪急转,希望能想到一个完全之策。

    “曲梁,梁期,滏水,老师现在的大营应该在滏水处,如果张角真要设伏,那会在哪里呢?”许烈盯着地图,自言自语嘀咕着。

    突然,许烈朝外大声喊道:“来人,给我找几个曲梁的老人过来!速度要快!”

    “是!”亲卫答应一声,匆匆而去。

    ……

    黄昏时分,宁静的曲梁城突然便震动了起来。

    不过老百姓们依旧是夜不出户,房门紧锁,他们知道这是骑兵跑动的声音,至于做什么,哪里是他们能管、敢管的。

    许烈纵马出城,跑在前面,一路上不断向后大声招呼:“快,把速度提起来!”

    “许司马,我们能成功吗?”魏昭纵马紧随在侧,问出了他心中的疑虑。

    许烈一脸正色,说道:“打仗就没有一定赢的!不过庙算已胜,我们只要及时赶到地点,把这一仗打赢了就好,至于卢将军,我相信他的判断!”

    说完后,许烈看了看西南方向,目光凝视,沉声道:“魏司马依计行事就好!”

    “是,将军!”魏昭一拱手,同样郑重地说道。

    ……

    上午的阳光总是那么和煦,暖暖地映照在大地上了,透过林叶,窸窸窣窣,显得如此唯美。

    不过,没有人关注这些,毕竟,这是一个乱世。

    黄巾军一万多人此时正行进在梁期与曲梁途中的道路上,一路似乎也是不慌不忙的。

    “将军,我们为什么不走快点,汉军不是已经到了我们后面去了吗?”中军阵中,一名副将疑惑地问道。

    “你懂什么!天公将军说了,我们就是来迷惑汉军的,不需要和他们打。”将军瞥了身边的副将一眼,蔑视地回答道。

    “可是将军,后面这支汉军攻下了曲梁,我们如果把他们消灭了,将军你不就能在天公将军面前好好露一下脸了嘛,说不定,天公将军一高兴,就封你为第三十七方渠帅呢!”副将谄媚地说道。

    好话总是谁都喜欢听的。

    那将军一听,顿时咧嘴一笑,笑骂道:“你小子还真会拍马屁!不过天公将军说了,让我慢慢走,那就得慢慢走!你以为我不想立功吗?哼哼,要是我们这么慢慢走,还能碰到那汉军,你就知道你将军我的厉害了!哈哈哈哈!”说罢哈哈大笑。

    显然,那将军虽然在呵斥副将,实际上却是正中下怀,说到了他的心坎儿里去了。

    “将军说得对,整个太平道谁不知道将军刘三刀的威名啊?当初也是天公将军不让将军上,要是上了,那汉军小将肯定被将军三刀斩于马下!”

    “哈哈哈哈,小子会说话!”

    刘三刀更是笑得欢了,一时之间只觉意气风发,从未有过如此爽快之感,好似汉军已经全被他打得屁滚尿流一般。

    “敌袭!敌袭!”

    有些时候,人们最高兴的时候,有可能就是悲伤的开端。

    刘三刀笑声还未落下,便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呼喊声。

    刘三刀面容一整,连忙招呼军队镇定下来,逐渐摆好阵势,这才带着人来到阵前。

    这一看,竟是陡然一愣,只见前方敌军都是骑兵,但是仅仅有五百人左右,仓促之间,竟有些反应不过来,完全没想到前方拦路的人只有五百人。

    刘三刀正在愣神,汉军中一小将越众而出,头戴兜鍪,身穿铁甲,胯下枣红马,掌中一杆奇怪的兵器,似枪非枪,似叉非叉。

    来人自是许烈,此时许烈立于两军阵前,大声说道:“我乃大汉北军五校越骑营军司马许烈,今日闻得尔等前来,特率五百将士前来讨教!”

    言词铿锵,咄咄逼人。

    “将军,这就是当初军中传闻的那个汉军小将。”副将适时地提醒。

    刘三刀一皱眉,问道:“果真?”

    副将回道:“果真!看他的装束,不会错的!”

    副将之前虽然溜须拍马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如今见到了真人,哪里还敢乱说。

    不过这世上总是不乏自视甚高的人。

    刘三刀眉头一扬,手中大刀一挥,顿时策马而出,只留下副将在身后欲言又止,劝又不是,不劝又不是。

    劝吧,刚刚才在追捧将军;不劝吧,万一将军脑子坏了怎么办。

    但是等到刘三刀策马到了阵前,那副将居然还在犹豫。

    刘三刀大刀一指许烈,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