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称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称王-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惜他根本就没有理由去舒县,因为舒县离长江边有些距离,他总不能让蔡邕他们专门待在那儿等他两天,于是只好不了了之。

    之后,入汉水,于襄阳登陆,又因为稍做补给便启程而去,也没有机会见到那些荆楚名士。

    不过这次许烈就不怎么遗憾了,因为以后的那些荆楚名士要么像庞统这样实在太小的人,要么就是像庞德公这样的隐居深山的人,再要么就是像蒯越这样的已经仕官的人。

    至于其他的如蔡瑁这样的,估计现在也在雒阳待着,何况就算他在襄阳,许烈还指不定去不去见他呢。

    自此一路北上,穿过南阳郡,便进入了司隶地区,而雒阳也就近在咫尺了!

    蔡邕此刻重回雒阳,心中早已是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才好。

    许烈见状便说道:“蔡师,这次回雒阳,还只是人先回来,若是要再次登上朝堂,可能不是朝夕可成的事。”

    蔡邕点点头,说道:“我省得。昔日之刑虽已赦免,但陛下心中如何却是犹未可知,若要登上朝堂,自是非易与之事,不必担心!”

    经由许烈挑起话题,蔡邕自是分心回应,也就没那么多胡思乱想了。

    这时候许褚在马车外喊道:“二哥,原来雒阳这么大啊!比俺们谯县的城墙可是高大了不知多少呢!”

    马车中三人,闻听此言,皆是会心一笑。

    许烈也是想到了自己初入雒阳时的情景,与许褚此时的表现几乎一模一样。

    许烈揭开帘子,对许褚说道:“一会进了雒阳城,还有更多你没见过的呢!等安顿下来,二哥便带你好好逛逛!”

    许褚万分欣喜,连连点点,说道:“好啊!二哥说话算话啊!”

    “那是自然!”

    ……

    皇宫中。

    卢植正与汉灵帝君臣相谈。

    卢植跪拜在地,说道:

    “陛下,夫欲创治世者,所用非一。昔雍齿与高祖几番有隙,然终以封侯。今蔡伯喈虽有前罪,触怒陛下,然其罪已赦,其行已改。且蔡伯喈天下良才,有经国治世之术,陛下欲成就文景盛世,当重召此人,委以重任,此其一也。陛下胸怀似海,有此一举,世人当知,陛下不仅用有功之将,亦用有罪之臣,天下贤才必定景从附骥,此其二也。有此二者,愿陛下令其回返朝堂,以用其力!臣叩首而谏!”

    灵帝听完后,方才想起昔日那蔡邕之事,当时本来还要求“不得已赦令除”,后来天下大赦,也是赦免了他,但是也没想用他的了。

    如今卢植提出来,灵帝虽有些意动,但也并未下定决心,毕竟当初罚得有些重了,此时若是再找回他,未免有些让自己面子上过不去。

    其实灵帝这就跟袁绍杀田丰类似的心理,想得太多,觉得有些打自己脸,其实别人或许根本就不会觉得他有丢面子。

    灵帝思忖一番后,说道:“爱卿所言甚是,不过还是待朕思量后,再行决定吧!”

    君威如此,不可强求。

    卢植深知能给灵帝埋下一个种子,已是很好的结果了,便痛快地说道:“陛下圣明!”

    “爱卿若无他事,便先回去吧。”

    “是,臣告退!”

    ……

    钜鹿。

    一家普通的农舍中。

    三人正在密谋着什么。

    “大哥,如今太平道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势力已是遍及全国,不如现在就正式传播那个吧?”三人中,年龄看似排中的人说道。

    “对啊大哥,本来就在传播,很多人也知道,现在正式广泛传播,肯定能很快被天下人知道的,不出一年必定人人知晓。”年龄最小的人说道。

    年龄最长的人,思虑一番后,说道:“你们说的有理!张宝、张梁,传令各方,自今日起,传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十六字!但是切记,还是应该谨慎行事,莫要坏了大事!”

    另外两人躬身答道:“是!”

    ……

    河东郡,太守府。

    一个中年胖子和一个青年文士正在谈话。

    中年胖子面露不甘地说道:“李儒啊,我恨啊!我既恨那些世家大族,也恨我自己!更恨那可恶的张奂!凭什么天下要被那些世家大族来治理?凭什么我们就只能成为别人手中的刀?”

    被叫作李儒的人就是那青年文士。

    李儒说道:“岳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汉承平日久,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那是难上加难,纵使岳父骁勇善战,立功无数,在那些人眼里,不过就是一武夫而已。不过若是他日,天下大乱,岳父能手握兵权,入主雒阳,届时便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李儒给他岳父画了好大一个饼。

    胖子顿时心情好了很多,说道:“说得有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结交好十常侍,掌握尽可能多的实力,然后就是等!到时候我一定要让天下人看到我董仲颖的治术!”

    李儒适时地说道:“岳父明见!”

    ……

    沛国,谯县。

    许家。

    许猛和许定正对坐与榻上。

    许猛道:“阿烈过年回来说的事你怎么看?你觉得你二弟让我们做的到底对不对?难道天下真的会有变?”

    许定回道:“父亲,在我看来,太平道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就算真如二弟所说会出事,以朝廷的实力,肯定也能很快解决。不过二弟明于见事,定是有所警觉,他既让我们早做准备,想必是有一定把握的。况且,就算不中,我们最多是忙碌了一番,并不会有什么大损失,若是中了,那就整个家族的事啊!而且这些事情只要做得隐蔽些,官府多打点,想必不会出事!”

    许猛听后,手抚短须,想了想,说道:“你说的对。既然如此,便照他说的办吧,加固城外的坞堡,慢慢将物资转移过去,同时以强健体魄为名,暗中训练族人和佃户,不过不能告诉他们事实。”

    许定说道:“父亲放心,我明白的!”

    许猛犹豫了一下,说道:“伯安,你可怨我如此看重你二弟?可认为我是因为你是庶子、他是嫡子,才有此差异?”

    许定听得此言,很是惊讶,他没想到许猛会说这样的话。

    不过随即便恢复过来,说道:“父亲,我比阿烈和阿褚年长,看着他们长大,自然知道他们的本事。尤其是阿烈,我明白自己才具不足,许家的兴盛只能靠阿烈来带领!而且兄弟之间,又有什么好忌妒的呢?而且阿烈他们又哪里在意我庶兄身份?自小便是真诚相待,敬爱有加,如今大了,依然不改其心!”

    之后,许定顿了顿,又说道:“父亲放心,我们兄弟必定同心同德,其利断金!”

    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动人心肺。

    许猛拍拍许定的手,欣慰地说道:“好孩子!我的身子当初耗损太大,已是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了,只希望你们兄弟能和睦相处,莫生嫌隙,那我就算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

    许定知道父亲的状况,但还是安慰道:“父亲要好好保重身体啊,将来还要看着我们三兄弟娶妻生子呢!届时儿孙满堂,还要父亲来教诲他们!”

    许猛连连说道:“好好好!”

    父子二人相视而笑。

    一室之中,笑声爽朗,经久不断。

    ……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

    雒阳城。

    卢府。

    许烈马上就十八岁了,此时站在廊庑间,看着外面的飘雪,些许微风吹起了丝丝头发,忽然对着旁边的卢方说道:“起风了啊!”

    卢方没想到许烈会突然来这么一句,但还是回道:“啊,是啊,起风了!”

    该来的终于要来了!

    风乍起,吹皱一湖静水……

第34章 写在结尾的话() 
1:第一卷已经结束了,这一卷基本都是铺垫和架构,战斗和计谋都是随机点缀,马上进入的第二卷会好些,因为第二卷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写,战斗和计谋的场面会有很多。

    2:如果出现那种现在不太能理解的战斗,我会主动解释,甚至贴我取材的历史上战斗原型的史料原文,若是我没说,读者又觉得难理解的,可以提,我看到了会解释。

    想了想,还是先举个例子吧:

    庚午,迥与惇及惇弟西都公祐,悉将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别统万人,

    皆绿巾、锦袄,号“黄龙兵“。迥弟勤帅众五万,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至。

    迥素习军旅,老犹被甲临陈。其麾下兵皆关中人,为之力战,孝宽等军不利而却。

    邺中士民观战者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曰:“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

    乃先射观者,观者皆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

    众复振,因其扰而乘之。迥军大败,走保邺城。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这段话简单翻译就是两军打仗,一方失利,然后射杀观战的平民,再让士兵喊对方败了,结果鼓舞了己方的士气,然后就赢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在看来很智障的战斗呢?

    因为古代打仗没有什么喇叭之类的,基本都是靠击鼓鸣金、变换旗号来指挥军队,而很多时候普通士兵其实并不知道战斗打得怎么样了,所以当你给你的士兵制造出打赢了的氛围时,很可能就会反败为胜!而对面很可能会被一波击溃,因为像岳家军这种真的是少数!三国时代估计也就像虎豹骑、白毦兵这一类的队伍能够抗住。当然,像于禁这种带兵风格和水准及以上的将领,带兵数量在一定限度内,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像于禁这般“毅重”的人也不多。

    这只是不可思议战争的其中一个例子!当然,我还是会尽量避开这些古今逻辑盲点,多按照现代的逻辑写。

    3:关于蔡邕。蔡邕有两个女儿,一个是蔡琰,一个是羊祜的母亲,这两个已经出现了。据推断他还有一个儿子,因为羊祜的传记中有描述,但我不打算写这个儿子,因为没用,所以我不会专门为了在小说中还原历史记载而去写一个只出场一面的龙套。这条专为考据党事先解释。

    4:我原本的设想中,第一卷还有两个情节,但是后来实在没想好就改了,所以在才有了“走马观花”的事,以及回雒阳的简略描写。当然这样其实无伤大雅,也能更快地进入争霸的情节,倒也说不上好或者不好。

    大概就这些吧,之后想到再补。

第35章 黄巾起义()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一人名叫唐周,自称太平道张角弟子,告密于朝廷,言张角蓄意谋反,又举报太平道贼人马元义身在雒阳。

    朝廷一片哗然,遂抓捕雒阳城中太平道人,车裂马元义,先后株连,杀千余人。

    太平道首领张角知事情败露,先发制人,太平道一时俱起。

    贼人皆着黄巾,时人谓之“黄巾”。

    叛乱迅速席卷全国,烧毁官府,劫掠聚邑,州郡失据,天下震动。

    灵帝急召群臣议事。

    朝堂上。

    灵帝大怒,喝道:“如今黄巾贼席卷全国,从者数十万人,难道大汉要毁于朕手吗?尔等昔日不是自夸国之栋梁,兢兢业业吗?现在倒是说话啊!”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去触灵帝的霉头。

    当然有些人倒是想说点什么,但是没有军事才能,比如说蔡邕这种文臣,不通军事,自然不好胡说。

    蔡邕在回雒阳后不久,由于卢植的进谏,皇帝又把他启用了。

    忽然,班列中闪出一人,身高体壮,气宇轩昂,出列即言道:“启禀陛下,黄巾作乱,神州板荡,然贼人不过宵小,多是普通百姓,战力低下,不足为惧!”

    灵帝看到终于有个人站了出来,一看是皇甫嵩,听其言语,心中一定,说道:“朕知爱卿是武将世家,今日之事,可有良策?”

    皇甫嵩之前任北地太守,刚被召入京师,准备委以重任、

    皇甫嵩言道:“臣以为,黄巾声势虽大,然并非无能为力,今当解除党禁,宽党人之心,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之后选能征善战之人发兵讨之,必能克敌制胜,扫平群贼!”

    其实这些话,他早就和皇帝说过了,这时只是再次当众提出来而已。

    就连解除党禁的问题,灵帝也是考虑再三后,听从了中常侍吕强的建议,答应了皇甫嵩。

    灵帝待皇甫嵩说完后,便说道:“爱卿所言有理,诸位可有异议?”

    象征性地问一问其他人。

    “臣等无异议!”

    有人冒头,不用触皇帝霉头,哪里还会有什么异议。

    于是灵帝当即下诏解除了党锢之禁。

    然后又问道:“用兵之事该当如何?”

    新任大将军的何进,此时站了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今黄巾虽为祸天下,然而最为严重的地区乃是颍川。颍川乃是雒阳脚下,自是不可轻视。臣以为,可发两路兵,一路前往冀州,讨伐太平道首领张角,一路下颍川,先战颍川贼人,破其大军,之后分兵讨平余党。”

    卢植出列言道:“黄巾贼既遍布天下,陛下可令各州郡募集义勇,以作抵御,之后如大将军所言,发北军五校、三河骑士同时再募集精勇,以此两路主力,分别破敌!大将军屯兵都亭,以作后应,想必平乱不是难事!”

    灵帝听得几位大臣的条分缕析,顿时觉得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心情是一片大好。

    灵帝说道:“言之有理!那带兵之人,如何安排?”

    何进言道:“臣举荐前北地太守皇甫嵩、谏议大夫朱俊为将,皇甫太守武将世家,精通韬略,朱大夫昔日定交址,斩梁龙,颇有才略,以此二人为将,发兵数万人,各统一军,共讨颍川,必能克敌制胜。”

    何进待灵帝反应一下后,继续说道:“之后由二人分兵讨贼,以平关东。如此,不出一年关东必危而复安!”

    这些话其实他和幕僚早就商量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自是分毫不差。

    灵帝听后,想了想:“两位爱卿,可愿为国出力?”

    只见又一人出列,与皇甫嵩一同言道:“臣愿领兵破敌!”

    灵帝欣喜,说道:“好好好,令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持节,朱俊为右中郎将,各领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这次连象征性问都不问了,灵帝算是知道了,危难之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指望得上的。

    “遵旨!”

    之后灵帝又言道:“那北上讨伐张角一路当由谁来担任领兵者?”

    何进见状又言道:“臣以为,卢大人深通韬略,文武双全,可为主帅,至于副将,可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担任。领北军五校为主干,同时并三河骑士、精勇,同样数万人,北讨张角,必能成事!”

    何进每一次进言都说得斩钉截铁,仿佛已经赢了一样。

    其实他就是刚刚当上大将军,出来刷存在感的,如果输了当然是打脸,当然,最后自是赢了。

    他推荐这三人,除了才能之外,其实也是想要刷这三个人的好感。

    毕竟一个武将世家,一个天下大儒,一个有军功在身的文官,三个人都是值得拉拢的。

    不过这些都无可厚非,谁还没点小心思呢?

    灵帝闻言,有些犹豫,虽然一直听闻卢植文武兼备,但是毕竟没有真正带过兵,之后转念一想,盛名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