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称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称王-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他也并未责怪许烈,毕竟,蔡夫人对他的情谊那是真真切切的啊!

    有些事之所以难,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不得其法罢了……

第31章 绝妙好辞() 
自蔡邕决定回返北方之后,蔡家这几日都在收拾东西,准备启程。

    不过蔡邕的东西是真的多,尤其是他收藏的那些书籍。

    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没有他没有的。

    试想一下,先秦至今,那么多书籍,而且基本上都是以竹简的形式保存,没有几辆车是拉不完的。

    以许烈的保底估计,就现在的马车而言,至少得装上三辆车。

    而也由此可知,蔡琰的记忆力是真的好啊,想想那曾经的历史上,她默写的那些书,真的令人叹服啊。

    “轻点轻点,这些都是老爷的宝贝呢!”蔡邕家的一个管事人招呼着搬东西的下人。

    但是有些时候就是这样,越不希望发生的事,就越容易发生。

    那管事话音刚落,只听“砰”的一声!

    一个下人一时不慎,摔下了一箱东西。

    书简和画轴等散落一地。

    那管事连忙喊道:“都叫你小心了,还不赶快收拾好,快点,快点!”

    下人点头哈腰,迅速地收拾起来。

    也幸好这天未曾下雨,不然又是一桩麻烦。

    许烈恰巧路过,看到下人在收拾东西,其他人也是忙忙碌碌,因而便上前去帮手。

    “许公子,怎么能劳烦你呢?让他们收就好了。”管事见许烈帮忙,连忙劝道。

    “没事,就是搭把手而已!而且这些都是好东西,快点收拾好为上!”许烈没有那么重的主奴思想,自然不会在意这些。

    正收拾间,蔡邕与卢方也过来看看收拾得如何了,见许烈在帮忙,卢方自然也是上前帮手。

    蔡邕自是不必说,惜书如命的人,在第一眼看到时就跑过来慌忙收拾了。

    有蔡邕的身先士卒,其他人也都来帮忙,很快便收拾好,装上了车。

    “蔡师收藏之丰,真是世所罕见啊!”卢方感叹道。

    刚刚收拾的东西,虽说只有一箱,但是那可不是个小箱子啊,几人收拾完,似卢方这般缺少锻炼和蔡邕这般年纪大的人,都已经有些微微发热了。

    蔡邕听卢方如此说,也是极为得意地笑着说道:“哈哈哈哈,我一生痴迷收藏,这些宝贝都是花了老夫大半辈子的时间,方有今日的成果啊!”

    蔡邕平易近人,从不会倚老卖老,“老夫”二字在亲近晚辈面前是从来不说的,如今说出来,却是恰好体现了他对此事的得意之情!

    这是个真正的爱书之人啊!

    许烈见蔡邕如此,突然让他想起一事,便问道:“蔡师,听说会稽有个《曹娥碑》,碑文甚佳,不知你可有誊抄收录?”

    许烈当然知道他收录了,不过不能问得那么直白嘛。

    蔡邕又是哈哈大笑,说道:“阿烈,你可算是找对人了!当日我也是听说此事,匆匆赶到时已是深夜,于是夜读《曹娥碑》,深感其文之妙,之后便收录了下来。”

    心情愉悦,甚是开怀。

    蔡邕顿了顿,又说道:“你要看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不能白给你看。这样,我出个题,若是你答上了,就给你看,方儿也一起参加,你们觉得如何?”

    许烈哪里想到看个碑文还要考试,一时愣了一下,不过看蔡邕兴致颇高,于是便笑着迎合道:“蔡师要考教我们,自是没有问题,不过我知道蔡师不是吝啬之人,这样吧,我们若是答上来了,蔡师不仅给我们看,还得答应我们一个不违原则的要求,如何?”

    虽说迎合老头,不过也不能便宜他,当然是能敲则敲咯。

    蔡邕听他这般调皮,心中更是欢喜,抚须笑道:“你个猴儿!好,我答应了,不过若是你们没答上,也得答应我一个要求!”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卢方在一旁话都未说上一句,就被一大一小两人给定了下来,一时无奈摇头,不过这种只是添个彩头的事,自然也是无可无不可。

    蔡邕又说道:“昔日我夜读《曹娥碑》,题了八个字在碑后。才八字为‘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你们可知我是何意啊?”

    说完,洋洋得意,仿佛已经看到了许烈他们答不出来告饶的样子了。

    卢方听后自是细细思索,许烈则是一脸古怪。

    这不是送分嘛!许烈如是想到。

    原来就是这么个题目!居然事先到了我这儿了……

    看着蔡邕难得的老小孩的样子,许烈都不忍心打击他,不过怎么能认输呢?

    于是许烈直接说道:“蔡师,我得了!”

    蔡邕听到许烈说话,说道:“无妨无妨,答不出来也不怪……”

    “你”字还未说出口,蔡邕便反应过来,万分讶异地说道:“你,你猜出来了?”

    竟是略微有些舌头打结。

    这次换许烈一脸得意,仰头说道:“是,我猜出来了!”

    卢方也看了过来,他是毫无头绪,正在努力地想着,结果许烈却说已经知道了!

    蔡邕还是不相信,说道:“你可别瞒我?方儿、琰儿和雍儿都是聪慧之人,纵使你更胜一筹,我也不信你能这么快猜出来!”

    蔡邕当然不信,自他题了那八个字后,就没有人能够猜出来!

    当然,他哪里知道世界上真有“先知”一事啊!

    许烈顿时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埋怨道:“蔡师也忒看不起人了!若是蔡师不信,不妨现在多加一些筹码如何?”

    开始还是一副埋怨的样子,转眼又成了在长辈面前精灵古怪的小猴子。

    蔡邕想了想,又疑惑地看了许烈几眼,遂说道:“好,你立刻答,若是答上来,我以后便交给你我今生最宝贵一物!”言语间甚是郑重。

    切,你最宝贵的东西,不就是这些书嘛!我又没什么用!

    许烈不由撇撇嘴,不过也不会拒绝这一番好意,便说道:“那就先谢过蔡师了!”

    随后,许烈便略整衣冠,好整以暇地说道:“黄娟,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五辛之器也,于字为辞(繁体字);此即所谓绝妙好辞也!”

    说完之后,手负背,头一仰,面带微笑,不再言语,一副世外高手的风范装得似模似样。

    其他人听不懂,蔡邕和卢方却已是惊呆了!

    他们真没想到许烈真得眨眼间便解开了谜题!

    良久,卢方叹了口气心中暗道:“阿烈之才,我本以为至少能看得到背影,今日方知,我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啊!”

    许烈看到卢方叹气,多年相处,自是知他所想,连忙说道:“这猜谜只是小道,方哥切莫误入歧途啊!”

    卢方当然知道他学的是治国理政之术,只是叹息许烈的才能罢了,笑着回道:“我省得!”

    此时,蔡邕也是长叹一声,说道:“枉我如此自以为是,岂料竟是自欺欺人啊!圣人所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之语,我今日算是真正体会到了!”

    接着蔡邕又说道:“阿烈,那碑文收录的画轴就在我房中挂着,稍后你便取去看吧,不过切莫有所损伤!”

    至于彩头一事,蔡邕却是只字不提,许烈也无所谓,见蔡邕不提,自己也就不提了,他相信蔡邕是不会亏待他的。

    与其向长辈要东西,不如让长辈自己给。

    因为很可能长辈给的会远远超过你能要的价值。

    经此一事,后来顾雍也知道了,顾雍告诉了其父,慢慢的整个顾家,整个吴郡之人都知道了“谯县许郎,聪慧过人”之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32章 启程北返() 
在离开前的几天里,要忙碌的事有下人去做,而许烈、卢方等人自然就完全闲了下来。

    不像在旅途中时候,就算走得再悠闲,始终也是一直在往下一站而去。

    不过,许烈也不会觉得无聊,每天除了常规的练武之外,要么和蔡邕谈天说地或者听他讲学问,要么和小美女聊天、玩笑,要么在顾雍的陪同下逛逛吴县。

    日子那也是过得惬意至极。

    终于,离开的时候到了。

    蔡邕准备了这么多天,自是一切妥当,回程的计划也是安排好了。

    一行人准备过太湖,穿过丹阳郡,然后在长江边坐船,延长江而上,到达汉水后,再延汉水而上,在襄阳弃舟登陆,自南阳郡而北上雒阳。

    至于船只等事自然有顾家这个江东地头蛇处理,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此时,众人正在吴县西门外,顾家主、顾雍以及吴之四姓其他三家如今在吴县能说得上话的人都前来送行。

    对于蔡邕这种天下名士,自然是结下一份善缘为好,所以蔡邕在吴地这么几年都受到了几家人的各种帮助,如今送别,倒是成了一份大场面了。

    “伯喈兄,多谢你能够教导雍儿这么几年,愚弟一直感激不尽,希望你一路珍重,此去雒阳,鹏程远志,翱翔九天!”顾家主与蔡邕同饮一杯践行酒后,临行祝福道。

    蔡邕笑着说道:“多谢贤弟吉言!”又看了看顾雍,说道:“我本来还想看着雍儿长大,传授他我之所能,岂料今日便要离去,也是以为憾事!”说罢,叹了口气。

    顾家主听得蔡邕如此说,又看了看原本有些悲伤、现在又甚为感动的顾雍,心念一动,郑重地对蔡邕说道:“伯喈兄,愚弟在此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你能答应!”

    众人见他如此郑重,纷纷侧目,欲听他有和请求。

    蔡邕也是爽快地说道:“但说无妨!但我所能,绝不推辞!”

    顾家主见他答应了,便笑着说道:“岂敢太过劳?只是我这孩儿,如今已是十四岁了,再过几年便要行冠礼,伯喈兄既是雍儿的老师,又是天下名如,所以我希望伯喈兄能在临行前为雍儿赐下一字。”

    蔡邕面露犹疑,说道:“这赐字一时,贤弟不希望自己来吗?”

    顾家主回道:“伯喈兄人品才具胜我十倍,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我相信雍儿也是希望如此的!”

    顾雍闻言,说道:“请老师赐字!”

    依然是那么言简意赅!

    蔡邕明白他的心意,便说道:“好,且容我思量一番!”随后便抚须思索。

    众人也不打扰,皆是静静等在一旁。

    大约十息之后,蔡邕眼前一亮,说道:“我初见雍儿,便惊叹他的才能秉性,如今临别之时,亦是初心不改,若是不弃,便取‘元叹’二字如何?”

    许烈在旁边一听,恍然大悟。

    原来“元叹”是这么来的啊!

    顾家主本就只是希望蔡邕取个字给儿子,至于取什么,那是毫不在意,反正以蔡邕的才能肯定是取不出差的,此时闻得“元叹”二字,自然是欣然应允。

    顾雍也跪拜行礼,说道:“多谢老师赐字!自今日起,我便是为顾雍字元叹!”

    说罢,被蔡邕扶起后,又是一躬在地!

    “望你今后能继续用心努力,若持之以恒,将来封侯拜相,自是手到擒来!”蔡邕激励道。

    “是!弟子必不负师恩!”顾雍朗声回道。

    之后,又是好一番送别言语,方才启程而去。

    “诸位请回吧!时候不早,邕也要启程了!”

    “恭送伯喈公!”

    车马起驾,缓缓而去。

    之后,送行之人也就各自散去。

    ……

    车驾上,蔡邕、许烈、卢方三人围坐在一起。

    而许褚自然是在外边骑马乱逛,兴高采烈。

    这几日可是把他憋坏了,成天待在一个地方,周围又都是文士,弄得他好不自在,连话也是没说几句,怏怏不乐的。

    许烈心有所动,问道:“蔡师觉得送行的那些人如何?”

    蔡邕看了许烈一眼,反问道:“为何有此一问?”

    许烈老实说道:“我认为这些人,怎么说呢?嗯,少有社稷良臣!”

    许烈之言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他想起曾经历史上的东吴政权,诸多决策,江东世家大族考虑的基本都是自己的利益。

    于他们而言,所谓天子,不过是个话事人而已,他们并不在乎是谁,只在乎那个人是否能给予自己最大的利益。

    而赤壁之战前夕,人人劝孙权投降,便是第一个明证!

    所以,孙权之所以能为许多人推崇,便是因为,对于这样的内部情况,他能够合理调整,将各自为政的一盘散沙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蔡邕见许烈说得这么直白,也叹了口气,说道:“你所言不差!江东本就是偏僻之地,朝廷政令的执行力很多时候反而比不上当地的世家大族一言。而如陆季宁(陆康)这般人物是少之又少!”

    卢方接话道:“如蔡师所言,这些世家大族,多年来习惯了朝廷鞭长莫及的情况,自然就会少了像季宁公这般良臣,而这般人物越少,江东的情况就越严重,若是任其自行发展,那就是一个死循环了!”

    蔡邕说道:“方儿说得不错。你们看今日那么多人前来为我送行以及当初对我的一些帮助,其实绝大多数都只是因为我还有一些声名罢了,善待我既能获得我的好感,又能为他们争取一个好名声。”

    蔡邕拿起许烈给他倒的茶,喝了一口后,继续说道:“纵然是顾家主,他今日让我给元叹赐字,恐怕也是别有用意。不过我本来就看重元叹,自然不会拒绝。而且我相信元叹的秉性,他必将是陆季宁之后吴地的第一社稷良臣!”

    蔡邕的想法是好的,不过他设想的未来是太平盛世,他如今哪里能知道乱世就在眼前?

    而顾雍,身处乱世之中,兵凶战危,效力于东吴政权自然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毕竟无论魏蜀,都算不得正统,能做得只能是一地的良臣!

    当蔡邕和卢方在感叹世家大族自据一方时,许烈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若是攻打吴地,最首要的恐怕不是兵甲之利,而是如何让世家大族相信——投降,能给他们更大的利益!

    这便是许烈之所思。

    蜀吴二地,其实情况略有相似,都是当地人极为排外而又自主性强,这些东西最开始用来抵抗外敌会很有用,但是一旦超过了某个限度,或者给予他们某种希望,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就会成为反噬的根源。

    许烈说道:“其实要追究根源,我觉得还是王道不服的问题,朝廷也没想过花力气来整顿,若是真的上心了,想必也不是难事!”

    蔡邕又是一叹,说道:“如今大汉,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都忙着呢!哪里还有精力来管这些?只要不是兵变叛乱,就是听之任之了!”

    之后,三人针砭时弊,又开始谈论起了外戚、宦官之事,颇有一番清谈名士的意味。

第33章 寒风将起() 
长江浩荡,奔流而东,无复延阻。

    许烈等人逆流而上,虽是不快,但一路上嬉笑怒骂、纵情山水,倒也不觉的时间漫长。

    唯一令许烈有些可惜的是当初经过庐江郡时,未能去拜访万人之英美周郎。

    周瑜现在大概已经七岁了,许烈想的是如果能在这时候留下深刻印象便是再好不过了。

    可惜他根本就没有理由去舒县,因为舒县离长江边有些距离,他总不能让蔡邕他们专门待在那儿等他两天,于是只好不了了之。

    之后,入汉水,于襄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