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明末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 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海州城的北边就是辽阳城,而两者之间有一条连通着盛京的管道,通过这条管道可以十分迅速的抵达这三个地方,而在辽阳和海州卫的中间,有一个驿站,是连接两个城市消息传递的中转站,这就是鞍山驿,鞍山驿是后世鞍山市的前身。

    费扬古最终选择了突围,这个时候北边是距离其他清军部队最近的一个方向,突围过去之后能够迅速的加入到辽阳城的守卫之中,但是这个防线显然也是中华军尽力防范的地方,要想从这个防线突围看上去并不是十分现实,而眼下中华军势力最为薄弱的一个点就是东城,这一点从中华军对东城的进攻就能看得出来,他们已经从西城和南城都发动过进攻,又在北城击退了自己率军的反扑,单单是在东城驻守的军队不多,似乎是有意给自己留下一个口子,让自己向东突围。

    八月二十五,费扬古率领着城中的守军向东突围,中华军淬不及防,被清军一举冲破了东面的防线,清军很快就全部从城中撤出,迅速的向析木城的方向撤去,中华军也很快反应过来,派出三万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一刻也不给清军停歇的时间,双方很快就接连经过了析木城、绣岩城直到清军一路撤到了定辽右卫之后中华军这才停下来不追,但是却在清军的西北方向设下一道防线,不让清军向西靠近。

    费扬古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自己中计了,中华军之所以让出东边的空档,就是要引诱自己率军向东突围,然后他们在派出追兵一路逼迫,将自己驱离辽阳城和盛京的方向,使得自己手中的这五万人的军队不能参与到这两座城市的保卫之中。

    想明白此节,费扬古顿时大怒,合同者定辽右卫城内的三千守军,接连向阻挠他们的三万中华军发动猛攻,企图重新打通这一通道,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军早已组建了完整的防御阵地,他的这五万人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是本身都是一些刚刚参军的新兵,再加上一路上的连续行军,这个时候早已疲惫不堪,虽然挨不过主将的命令勉勉强强的上了战场,却根本就不是中华军的对手,一连好几次冲锋都被占据优势的中华军很快的打退了,而且这些士兵不善于打硬仗的弱点也在这个时候暴露了出来,很多新兵连日来担惊受怕,本来就已经神经紧绷,这个时候在他们看来,主将的命令却要他们去送死,敌军的火力这样凶猛,根本就不可能突破敌军的防线,而且即便是成功的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无论是跑到辽阳还是盛京,都要继续面对敌军的持续进攻,他们不想要再有像海州卫那样的经历,因此清军军中开始出现士兵偷偷的逃亡的情况了。

    起初还只是一小部分士兵潜逃,但是随后逃亡的士兵规模越来越大,就算是费扬古派兵抓捕了很大一批人,并且施以严惩,依旧止不住这种趋势,他只能喟然长叹一声,引兵离开了定辽右卫,向东去了。

    而这个时候,中华军早已从海州卫出发,大军只用了两日便抵达了辽阳城的城下,只要拿下这座城,中华军就能够直面清军的都城盛京了!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兵临盛京() 
此时的盛京城内已是风雨飘摇,整个城市的气氛都弥漫着一种压抑和不安,街上已经看不见什么行人了,偶尔路过一人,远远一看无论是行色匆匆的官员还是步履蹒跚的老弱,或是一队队持枪握戟的士兵,都对眼下的局势感到惶恐不安。

    盛京城是清廷的龙兴之地,城中有很多满清贵族的府宅,只不过由于战争的临近,最近的一段时间里面大量的勋贵选择将自己的亲眷转移出去,转移到更远更安全的北方草原。

    这种举动自然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安,内务部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康熙皇帝,康熙也只是长叹一声,并没有下令制止这些贵族们的做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在国家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选择明哲保身那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也只是将家眷送走,自己并未随之离开,要是他们也走了的话,那整个朝廷才是真的要完了。

    见到朝廷并没有出手阻止这种行为,于是其他还在观望的大臣们也纷纷效仿,将字的亲眷家人全都送到安全的后方去避难了,明朝末期,首都北京被攻破的时候那种惨状对他们而言是记忆犹新,因此既然皇帝否不反对,那还犹豫什么,保住自己的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官员的行动也带动了盛京的普通民众,接着一波声势浩大的逃难潮也迅速爆发了,盛京城原本有十五万户居民,这个时候不到十天的时间,已经逃走了八成。剩下不到三万户居民还在城中苦苦支撑。不是他们不想逃。只是实在是没有地方可去,眼看着马上就要到秋冬了,北方虽然安全一些,但是却更加寒冷,他们没有财力添置足够的御寒物品,如果跟着其他避难的人一起离开盛京的话,这个冬天都不一定能够度过,与其冻死在荒郊野外。还不如在城内待着,说不定还能在战争中捡得一条性命。

    城中的居民的逃散使得盛京城看上去一片萧条,城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紧闭着门窗,也瞧不出那些有人那些没人,而在皇宫里面,康熙皇帝刚刚给自己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请安,两人之间似乎有一点意见不合,气氛有些微妙。

    “祖母,眼下贼人兵锋正盛,我大军虽誓死拼战。但是战果却几未可知,因此才特请皇祖母您跟着后宫的一众人撤到北边去。这是为您的安危着想啊!”康熙涨红了脸,似乎想要说服孝庄,只不过从他的表情上来看,他的言语不太奏效。

    康熙今年也只有十四岁,虽然在鳌拜死后开始亲政,但是毕竟年幼,因此孝庄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师,以辅佐他处理政务,这个人就是济世,济世这个人才学很高,胸有乾坤,但是性子很直,不畏强权,小皇帝最烦他了,认为他迂腐不堪,可是孝庄却知道这个人有大才,所以一直支持着他。

    “哼!你的朝廷你便是想怎么折腾我又及时说与你不是了?但是这后宫之地,还不用你来插手,要出手,那也是皇后她的事情,及时要你来管我这个不中用的老人家了?”孝庄不是不明白眼下朝廷的处境,因此才不愿意离开盛京,她是科尔沁部落的人,这个时候还可以撤回到蒙古草原之上,可是大清呢?自己的孙子孙媳妇他们呢?他们没地方可去,本来朝中的大臣之中还有很多人在观望着,并没有将自己的家眷送走,要是她一动身,那就给人一种朝廷要完的感觉,剩余的那部分人也会马上行动,甚至连城内的军心都会受到影响。

    自己的这个孙子虽然聪慧好学,但是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处理确实很不得当,怎么能够轻易的放走那些大臣的家眷呢?这个些人一走,这些大臣们的心思还能在朝堂之上,将领们的心思还能用在行军作战上面吗?

    康熙叹了一口气,孝庄的脾气他是知道的,眼见自己无法说服她,于是只能作罢,不过还是从禁军之中抽调人马加强对皇宫的守卫。

    眼下朝堂局势不稳,满汉大臣全都人心惶惶,而且中华军这时已经开始发动辽阳战役了,盛京南面的门户还不知道能够坚守多长的时间。

    八月底,中华军对辽东镇发动了进攻,驻守在辽阳城内的清军只有两万人,当然抵挡不住中华军近十万人的猛攻,清军的抵抗还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中华军攻破了城门,清军死伤惨重只剩下不到三千人撤回到了盛京,而超过五千名士兵则不愿意继续作战,选择了向中华军投降,这还是中华军北伐一来接收到的最大一支投降的清军,不过接下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九月初,中华军终于抵达了盛京城下,此时城内的百姓又逃散了大半,偌大一个盛京城,城内的百姓还不到五万人,加上守城的六万士兵,依旧显得空空荡荡。

    康熙穿甲戴盔,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缓缓逼近的中华军军队,眉头紧锁,他不顾左右大臣和将领们的劝阻,一定要登城指挥作战,虽然这要面临中华军的强大火力的威胁。

    中华军很快就在盛京城下摆下阵势,十几万大军锦旗招展,杀气腾腾,盛京城头上清廷的一干将士都口干舌燥浑身难受,这是人在压力之下的一种应激反应,不过中华军表现出来的强大实力也确实令他们都心里难安。

    中华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在城外先扎下大营,然后就在清军的眼皮子底下开始修筑工事,旁若无人的样子一点都不把站在城头上的清军将士放在眼里,康熙皇帝脸涨得通红,像是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般,气急败坏的下令城头上的清军对这些修筑工事的中华军士兵开炮,要消灭他们的嚣张气焰。

    城头上的清军不敢怠慢,立刻开始开炮,不过中华军早有准备,看见情势不对,立刻就丢下东西溜之大吉了,清军的炮击并没有造成什么很大的效果,不过却招来了中华军的火炮报复,数百门早已准备就绪的火炮开始朝着盛京城内倾泻着自己的怒火。

    清廷的大臣们惊慌失措,慌慌张张的从城头上跑了下去,康熙皇帝也十分狼狈的在一群属下的保护之下从城头上撤了下来,这个时候城头上实在是太危险了,如果继续在上面久待的话,很有可能就会被中华军的炮火所波及,皇帝的龙体显然不能受到这样的威胁,而见识过了中华军的强大火力的康熙皇帝,这个时候也是十分害怕,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麾下的这批骁勇善战的将士们,不是这群明朝余孽的对手,实在是对方的装备太好,火力太猛,血肉之躯根本就无法抵抗。

    (。)

第四百一十八章 灭清() 
不过中华军也不指望一顿火炮就将清军全部消灭,所以在压制住了清军的火炮之后,士兵们纷纷又跑了上来开始修筑工事,清军城头上这个时候早已没有了士兵,就算是有士兵驻守,也因为害怕遭到对方的炮火报复而不敢对城下的这些中华军的士兵开炮,在他们看来,只要对方不攻城,管你挖土还是干啥,都没什么关系。

    中华军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在城外挖出了十数条纵横交错的战壕,士兵们躲在战壕里面,不仅可以大幅的减少清军的火炮攻击所造成的伤亡,而且距离盛京的城墙更近,一些狙击手还能够利用手中的远程步枪狙击城头上的清军士兵,就算是普通士兵手里面的步枪,在这种距离上面也能够将子弹打到城头上去,只是说他们的准头比较差,因此打上去也没什么效果。

    这时灭清的最后一战,所以中华军显然不想付出太大的伤亡,在战争已经能够看得见胜利的曙光的时候,任何不必要的伤亡都是要努力避免的。

    几百名狙击手开始猫在战壕里面利用掩体对城墙上的清军士兵开始定点打击,这样一来,城内的清军可就有点苦不堪言了,他们原本就畏惧中华军的强大火力,刻意的减少了在城头上警戒巡逻的士兵,本来在敌军大军围城的时候,城头上理应站满士兵防守才是的,不过在面对中华军的时候,清军之前的作战经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仅对防守毫无帮助,而且还会大幅增大自己这边的伤亡率,因为中华军的火力太狠了,而且又太喜欢利用自己在武器上的优势对城池发动猛攻。

    虽然中华军一直没有发动对盛京的进攻,只是在盛京的四周都布下了重重的重兵,将盛京城围得水泄不通,而且四面的中华军还天天对着城头上的清军士兵打冷枪,搞的清军每天都要损失几百人。如今时间已经过了半个月了,这一局面依旧没有好转,而清军士兵这个时候由于伤亡的过多,所以士兵们已经不愿意到城头上去警戒巡逻了。这当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此主将岳乐也有点不知怎么办才好。

    锦州城之所以被中华军攻破,就是因为城内的守军在击退了敌军的几次进攻之后疏于防守,使得敌人从地底挖掘了一条地道,将炸药送到了城墙脚下。这才将坚固的锦州城给炸塌了,不然的话锦州城最起码还能在坚守一个月的时间,而此刻要是自己的军队不能登上城头去警戒,敌军甚至不需要挖掘地道,直接派兵光明正大的将炸药堆放在城墙脚下也自己这边也难以发现,所以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不过应该如何应对中华军的冷枪冷炮,这一点岳乐确实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一开始他特意的调配了一部分坚实的盾牌给巡逻的士兵使用,只不过对方的枪手的枪法实在是太过于精湛了,就算是守军小心翼翼的躲在盾牌的后面。只要守军士兵稍微的漏一点头出来,一定就会受到对方的枪击,因此效果并不是很好。

    其实中华军的策略很简单,就是要困死清军,清军城中的部队还有六万人,要是强攻的话中华军这边势必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而在之前的锦州和海州卫等一系列的战役之中,中华军已经付出了超过一万五千人伤亡的代价了,尤其是锦州城的战役,中华军的伤亡十分惨重。而盛京城的坚固程度不必锦州城差,所以张聪不想硬攻,而是采用围困和消耗的方式杀伤和消耗清军。

    其中冷枪只是一部分,中华军目前的火炮弹药还不是很充裕。等到火炮的弹药全部运到了之后,中华军就会立即开始对盛京城的炮击,目前城内的局面也比较少,大部分都是清军,所以张聪也不担心会造成平民的误伤。

    敌军围而不攻,但是自己这边每天却有很多士兵出现伤亡。这让清军的士气变得十分低落,就连康熙自己也有点沉不住气,尽管他对这一战早已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是像这种窝囊的方式却令他感到十分难受。

    岳乐何尝不难受?只不过眼下中华军的阵线已经建成,就算是清军向冲出去和对方打,只怕也难以冲动对面的阵型,到时候冲不出去一样要退回来。

    不过清军没有等多久,中华军的进攻就来了。

    九月十五号,在大量的武器弹药运到了之后,中华军开始了对盛京城的炮击,近三百门火炮这个时候再也不用顾忌炮弹不足的问题,炮兵们摆开架势开始猛烈炮击,仅仅是十五号这一天,就有超过九千枚炮弹落入到盛京的城中,平均每门火炮发s了三十发炮弹,而这个数字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面迅速飙升,到了二十五号,中华军创纪录的向盛京城内发s了超过三万枚炮弹,这也是这一次炮击的终结。

    经过十天的炮击,盛京城内一片狼藉,中华军并没有选择轰击城墙或者城门,而是特意的调高了炮口,将目标对准内城内的建筑物,因此在秋天干燥的气候条件之下,盛京城内因为炮击而引发的火灾一直持续了十余天,直到中华军停止炮击之后还依然在熊熊燃烧,整个城市超过八成的地方被大火付之一炬,城内的五万名平民也死伤大半,清军的伤亡也十分惨重,不仅军民伤亡十分严重,而且更加不利的是盛京城内的粮仓也被大火烧毁,数十万石粮草被大火付之一炬,清军这个时候的士气降低到了冰点,很多士兵甚至选择自戕来了解自己的性命,不愿意再遭受这种非人的折磨。

    炮击之后,中华军这才不慌不忙的开始对盛京城发动进攻,清军这个时候根本就无心抵抗,因此仅仅只用了半天的时间,盛京城就被中华军拿下,近三万名清军选择放下武器向中华军投降,而康熙皇帝和清廷的一干重臣好妃子也都选择了自杀殉国,张聪令人将他们收敛起来,好好安葬,然后大军撤出盛京,开始四处去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