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辽新传- 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晏子及庄周便将地震之成因归结到星宿运行于海水运动之上。晏子云:‘吾见勾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又云:‘昔吾见维星绝、枢星散,地其动乎?’庄周云:‘海水三岁一周,流水相薄,故地动。’

此二人皆为古之贤人,其言辞必有因由,绝非无的放矢。”

这时管宁突然开口插了进来,“友若,地震因由自古便是‘失德论’占优,自董仲舒‘天人感应’一说兴起,便彻底为人们接受。即便是将晏子、庄子搬出亦无济于事。便是当年西周史官伯阳父亦在幽王二年三川地震后惊叹‘周将亡矣!’虽其后也有‘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之解释,但此话之前却还有‘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的前缀。便是我朝曾制造地动仪欲观测地震之南阳张平子,亦于《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中言道:‘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宁亦不屑于‘天人感应’一说,然自孝武皇帝后,此说已是深入人心,实不便正面硬撼也!”

“幼安先生言之有理!”孙乾也插了进来,“百姓虽非个个愚昧,却大都习惯随波逐流,若是乡间有名望者力主‘失德论’,便是你舌绽莲花亦无济于事。否则会稽王仲任前辈亦不会因‘地动天时,非政所致。’一语引起众口一词之指责。”

这三个人在那边侃侃而谈,田豫在一旁听的兴奋不已。而我们的主角张辽则是郁闷不已,他虽然也读过不少这个时代的书,可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书让他实在头疼,虽然标点符号已经被不少士人所接受,并以此为古书断句,让张辽感到方便了许多。但荀谌等三人说的那些东西确实是他不清楚、不知道的。《淮南子》还好说,张辽当神话故事看,而《晏子春秋》、《庄子》张辽就基本上是学诸葛亮“观其大略”了,而张衡的策论他更是没看过,甚至听都没听过,实在是官场之另类。自然,荀谌他们的这云那云的边让张辽直了眼。

“诸位!诸位!”张辽微微甩了甩头,见这三位精神头越来越好,赶紧开口道:“诸位,此时还是直面对策,休要纠缠过往之事。”

张辽可不像让他们在云下去,他的脑袋已经有些受不了了。

孙乾也反应过来,毕竟他是直接责任人,脸色一变道:“啊,使君所言极是。我等当先定下对策为好!”

“幽州之事以将军(使君)为尊,我等皆以将军(使君)之命是从。”荀谌、管宁齐声道。说完话,他们自己都乐了。

“你们啊!”张辽哭笑不得的无奈道。

“好吧!我有几点办法供诸位参考。”张辽说道:“首先是无需触及‘天人感应’一说,只是告诉百姓一个事实,旧泉州城那未曾被大火烧垮的房屋已在地震中倒塌,而新泉州城便是尚未完工之房屋已分毫未损。关于这点,咱们但说事实,不涉及其他。其次,换一批人,顺着‘天人感应’一说,将地震因由归结到马贼及鲜卑、乌桓与我敌对之部落身上。可直言其烧杀抢掠使上天震怒,故于泉州微震以提示我军早些出兵。就这两条,做到了,那些谣言至少会散去大半。”

“高!”田豫忍不住叫道。

张辽这一套下来,不但能让百姓自己分辨事实,也可以将那些不辨实情的百姓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外战争上去。回想起张辽曾常常言及的‘以对外战争转移内部矛盾’的言论,管宁、荀谌、孙乾三人心中暗暗赞许张辽正是深得尉缭的真传。

第421章 地震之因与对策!(下)

“可行!”管宁言简意赅,片言便表达自己之意。

“妙!此计虽无雷霆万钧之势,却行那潜移默化之功,以事实为依据,来教育百姓。妙啊!”荀谌在张辽这里再无昔日于袁绍麾下的勾心斗角,情绪放松后必然是心情开朗,言辞不嫌其多,对张辽之策亦是抚掌赞同。

孙乾则捻须微笑,他却是对张辽的反应深感佩服,如此轻描淡写的便可将谣言破除大半,还能够振奋幽州的民心,让百姓对一只存在于传言中的北伐不再感到害怕。确实有一石数鸟之功效。

这三人均是老资格,倒是田豫一股欣喜之情外露,让其余四人心中暗自决定还要多多历练这家伙一段时间。

然而张辽如此转弯抹角却并非单单是担心正面反对“天人感应”说的阻力,在汉末待了这些年,张辽也清楚地发觉“天人感应”在各大家族的子弟中市场并不算太大,只不过这些世家豪门要一次学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限制皇权。而很多的学者也对其有质疑之声则原因也不外乎如此,除了少量独立学者是真的质疑之外,大部分有家族背景的学者也不过将其当做武器而已。就如同张辽眼前这四人,单从言谈举止中便知其对“失德论”嗤之以鼻。

可是张辽更加清楚,在这个自然知识尚不完整的时代,很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便成为了上天的意愿,绝对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能够撼动的。而且张辽也不想去改变这种人们心中的敬畏,因为在张辽看来,在这个制度并不完善,特权阶层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让人们在心中还保有一份敬畏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是有好处的。张辽可不愿看到宋朝王安石那种“上天不足畏,民心不足畏”的混账理论将朝堂和民间搅得一团糟,原本就没有太好的监督机制的官吏在失去了心中的敬畏之后将会变得更加的无所畏惧,无论是糟践民间还是卖国求荣,他们都将心安理得。所以,张辽没有以自己后世的知识在这里大声疾呼的腰围百姓开民智,而是希望百姓和官员依旧还能因为对上天的敬畏而始终坚持自己的良知。至于那些不信上天的时代精英张辽反倒不担心,因为这些人更加的理智,他们绝对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荀谌他们的表现正好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

“唉!一千多年后确实生活水准极高,可人心不古也是事实,还是让人们淳朴的性情多保留些吧!”张辽暗叹。

但此时孙乾对张辽不再说话又有了意见,“使君,难道就这两条吗?再多拿出些办法来吧!”

“公佑啊!”张辽回过神笑道:“单要破除谣言,这两条依然足够。最多在放出风声之时,你可让手下人据当地情况随机应变嘛!制造谣言不过小道尔,无须我等为此多费心思。”

“文远此言大气,己身正方不惧诸邪!”管宁赞道。

“也罢!便暂且如此。然若效果不佳,使君到时切莫再推?”孙乾接受现实,不过还是心有不甘的先埋下伏笔。

“无妨!无妨!”张辽才不在乎孙乾这点小心思,舆论战而已,后世的手段多的是,虽然因为先天条件不足,很多手段用不出来,不过古今之事虽表面有差别但道理却一致,只需根据此时的实际及时修改便是。不要说只是对付几个造谣生事的小贼,便是掀起一场天下合力讨伐一家诸侯的事情张辽也有信心做出来。所以张辽确实未曾将这些谣言放在心上。

“马贼及谣言之事如今都暂时有了定论,不过辽这里还有一事。”张辽说道。

张辽此言一出,屋中四人一起举目相望,然后再齐齐的将目光集中到张辽身上。不过他们看到张辽原本始终挂在脸上的轻松的笑容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确是一脸严肃,几个人心中一动。

“文远,究竟何事还需你如此正色以对?”管宁在四人中地位最为超然,故而也是先开口询问。

“唉!”张辽叹了一声,摇摇头道:“此事到还需幼安相助才是。”

“文远但说,宁自当全力相助。”

“我等亦有心相助,将军(使君)莫要疏忽。”荀谌等三人也异口同声道。

“哈哈哈!”张辽闻言一笑,道:“我观历代书籍中有关地震之记载,无非是些‘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地动几何,山倾地覆,百姓死伤无数。’这些记载虽有助于后人了解历代地震,却对百姓及后人无一丝益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虽我对地震发生无法准确预测,亦不能制止,倒不如提前做些善后工作之预案。故而我欲使人搜集历次地震之前的异常之情况,再编写些有关防震及灾后善后的手段及措施,将其统统编纂于一册,然后求主公刊印天下。如此虽不能杜绝地震,却能减少百姓及地震所在官府的损失。然此事繁琐,故而欲请幼安带着公学学子一同帮忙才行。”

“此事无妨,此乃善行,宁决不推辞!”管宁点头道。

“将军,善后措施豫明白,然这地震之前的异常……”田豫不解道。

“国让,将军所言自有道理。地震前的异常谌虽不知,然天要降雨前云彩必有其异,暴雨之前动物也必然大异于平日之行。动物们自我人类祖先尚为部落之民是便与先民共存于世,能有今日之规模,亦有其独到之处。岂不闻犬类嗅觉远胜人类,飞禽善飞,走兽善跑,鱼儿善泳,此皆为明证。故将军所言异常,必是地震前动物凭借其远胜人类之感觉而有所异动。只要人们能够注意到,便可与地震来临前预先做好准备。最差也能提前收拾财物和家人出门躲避,而不至因天灾而使得家破人亡,财物损失。”荀谌说道。

张辽闻荀谌所言心中称妙,这些东西对于张辽而言根本就不算什么,后世的资讯早就告诉他所有的一切,可是荀谌也能有此认识,可见此时的士人在认知世界这方面依旧在不懈的努力着。只不过中国古代学者于学术系统性上不甚严谨,再加上经过王朝更迭,儒家学说被统治者进一步固化而变得迂腐、顽固,这才让中国渐渐在自然科学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就在公元三世纪,中国的自然科学未必就比西方此时的希腊要差。

不过张辽早在水军的巨型战舰落成后就已经联合了糜家、曹家以及其他一些投靠曹操的家族组织了远洋船队扬帆南下,据陆续传回之消息,船队可是已经越过了后世的马六甲海峡西进了。张辽可是叮嘱过的,若真能抵达欧洲,务必将西方的各种书籍尽数打包带回。那时候,东西方文化提前交流,倒也免得日后东方的文明渐渐因为固步自封而变得僵化。

荀谌是颍川荀家子弟,荀家可是以战国时荀子为祖先,荀谌的话田豫自然是点头称是。便是管宁、孙乾这两位经历甚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证明荀谌之言确实属实。

“友若先生所言正道出辽之本意,自古便是天威难测,然上天亦有好生之德,于天灾之前显露异象必是要提醒百姓予以躲避。可惜百姓大都蒙昧,自然需要我等精英代上天教化之。故而将此书集结刊印,确实不韪天道,有益苍生。只是此事工程繁大,还望诸位鼎力相助才是。”张辽朝着几人拱手致意。

“使君(将军)之善念可感天地,我等自愿附骥其后!”几人起身齐声应道。

张辽这次也是心血来潮,后世的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大地震,但他所处的时代却发生过数起及其严重的地震。最让张辽影响深刻的便是位于如今泉州东北,右北平郡土垠城南边的地区和益州蜀郡地区的两起大地震,那凄惨的场面让张辽久久不能忘怀。

当泉州地震消息传到张辽耳中时,张辽便担起了心思。后世在土垠城南部的地震便说明幽州这里应该是处于地震带,后世曾就将地震带做了图标,不过张辽那时却不会去关注,只是隐约记得徐州至青州、幽州的沿海以及燕山、太行山一带均是地震带之所在。不过想想也是,张辽还是知道地壳变化及成因的,地震多发带集中在海边、山脉这类地壳变化剧烈的地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张辽如今可是幽州牧,自己家偏偏又处于太行山脉一侧,灾害一旦发生,张辽自己便一样没什么好处。最起码一旦自家附近发生灾害,不说灾害带来的损失,光是那灾后的疾病就能让张辽头疼好些年。而灾后重建所需的人力、物力,也会让原本准备用于开疆拓土的物资和人力被占用。如此一来,于公于私,都不是张辽希望的结果。故而,无论是为天下苍生还是为自己家族的安危,张辽都希望能够将他所知道的一些地震的预测、预防以及灾后的善后事宜公诸于众,已达到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诸位愿意相助,辽感激万分。待辽表明主公,请主公牵头,请诸位一同共襄此番盛举也!”张辽朗声说道。

第422章 训子!

作为文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留下一部流传百世的作品便是文人们不懈的追求。即便不能够独立署名,那么联合署名也并非不行。然作品的质量却也同样是文人们所看重的。以管宁之能,自是不必担心自己没有佳作,但即便是荀谌,也因为这些年过于介入世事而使得学术修养没有进步。他们的身份便决定了不可能如管宁一般逍遥,他们也不会向张辽和曹操那样的妖孽,公务繁忙之间还有工夫著书立说,于是张辽提出的修订地震预测、预防及善后事宜的书便让荀谌、孙乾这两位明显无心著书之人心中暗喜。毕竟这部书即便学术价值不高,但绝对会因为其实用价值而一直流传下去。而能够在作者一栏上署名,也足以让他们流芳百世。

而当张辽等人在商量着如何更好的出版这部书时,在冀州河间的乐成城中的一座宅院中,三个身着青色袍服的文人正在院中闲谈。

此时已是深秋,枯黄的树叶从树上落下,被一阵风吹来,在空中上下飞舞,犹如一只只黄色的蝴蝶,煞是动人。

这三人均围坐在一张自兖州流传而来的四尺小圆桌边,其中那皓首苍发的老人独坐一边,而他的对面则是一个留着长髯的中年人和一个面白无须的青年。桌子上放着一把解开了壶盖的茶壶和六个配套的茶杯,只见老者正将身边小炭炉上烧开的一个陶壶提起,向桌上的茶壶中注水。刚烧开的沸水倾入茶壶中,从壶口还能看见其中有随着水流翻滚的茶叶。沸水将茶香挥发出来,一旁的二人不由自主的深深吸了一口气,满脸的陶醉。虽然那三人均身着普通布料裁剪的袍服,但他们能够以近年才在贵族和世家豪门中流行的炒茶为饮品,却说明这三人亦是身份不俗。

那老者将茶壶注满水,放下水壶,又将茶壶的盖子盖上,片刻后,开始向每一个茶杯中斟茶。此时茶叶经过沸水的冲泡,已经将自身的香气尽数释放到茶水中。那清澈碧绿的茶汤散发着茶叶独有的清香,让围坐着的三人心旷神怡。

“喝茶!”那老者将六只茶杯斟满后放下茶壶,口中就蹦出这么两个字。

听闻老人如此说,那中年人似乎想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了。他和那青年各自端起一杯清茶,慢慢的品尝着茶香。

茶水即便再烫亦没有多少,中年人有了心思,自然是三两口便喝完了杯中的香茶。

他的这种举动让那老者不由得颦眉,显然是有所不满。老者放下手中的杯子,开口说道:“士大夫要读书养气,讲究泰山压顶而不变色的气度,你如今年已四旬,却还如此沉不住气,这么些年的书真是白读了!”

那中年人被老者说的面色发红,口中似想反驳,但嘴唇蠕动着,终于还是没有出声。倒是他身边的年轻人开口说道:“回禀祖父,父亲只是想向祖父询问为何要将家中人手尽数撤出幽州?如今幽州正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父亲正欲乘胜追击,以便让幽州民心彻底崩溃。故而才会在获悉祖父之命后心神不宁。”

原来这三人竟是祖孙三代,只不过那中年人对老者却有着极大地畏惧,丝毫不如他的儿子表现的正常。

“唉!”老者在年轻人说完话后发出一声叹息,他对自己的儿子已经完全失望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