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东汉建安元年十月十日,汉帝刘协及其后妃、宫人入住由故东平王府改建的行宫,并与当日召集群臣举行了朝会。
这个行宫在荀彧调集了大批物资并抽调了军队参与建设的情况下,原本显得破败落拓的故东平王府在九月底完全修缮一新,还在规模上有所扩大,以适合皇帝的身份。
“臣等参见陛下!祝陛下金安!”全新的大殿中,曹操和群臣想端坐在正前方的皇帝刘协行叩拜大礼。
这个朝会是刘协在杨彪的提议下召集的,曹操明白他们的意图,但在对策已定的情况下,他还是默然的看着杨彪们的努力的表演着。
“诸卿平身。”刘协淡淡的说。此时他看着下面的群臣,真正感到了一个帝王的优越。只可惜他此时却被这种优越性蒙蔽了双眼,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究竟是谁的地盘,外面那些雄壮、威武的士兵是谁的部下。
“诸位卿家,朕自登基以来,先是受制于董卓,后受制于李傕、郭汜二贼,如今终能……”说的这里,刘协的声音有些唏嘘,眼中也不受控制的涌出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情绪波动的他此时连话都说不下去了。
“陛下!如今陛下脱困,当振奋精神,励精图治,重现我大汉的荣光。切不可在此做小儿状啊!”杨彪作为老臣,又是皇帝信任之人,将刘协情绪激动,急忙开口劝道。
刘协的情绪也是一阵阵的,他此时也知道自己有些失态,急忙眨眨眼睛,用手去正正自己的冠冕,顺带着隐蔽的将眼中的泪水擦去。做完这一切后,刘协说:“太尉言之有理,朕如今自当奋发,必要让我大汉重现‘光武中兴’之盛世!”
“陛下英明!!”群臣在杨彪的带领下齐声高呼。
而此时的曹操虽然跟着群臣们一同行动,可他的心中却无比的冷静,就像是一个旁观者一般在看着别人的表演。他的那些部下们也对此不是很在意,除了荀彧的情绪有些激动外,其余的曹营诸人也和他们的主公曹操一样在冷眼旁观。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这些所谓的皇帝的忠臣很是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正是这群人的无所作为才使得皇帝陷入窘境,一群没本事的人现在倒成了中兴汉室的重要人物了,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尤其是曹洪等武将,他们不但对这些没什么本事的文臣不屑一顾,其中几个和张辽关系好的人甚至因为皇帝算计张辽和自家主公而感到愤怒。
“陛下,臣已派人将故王司徒的尸骸迁至雒阳,还请陛下追封为国殒命的王司徒。”曹操在听了一会儿群臣对刘协的吹捧后有些不耐烦了,出列请刘协追封死去的王允。
刘协虽然经历了数年的傀儡生活,但是他还算是了念旧的人,单看他对董卓的称呼有别于李傕、郭汜就可以看出来。在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时,虽然他当时迫不得已没有保下王允,但他还是对那个为了自己能亲政而设计除去董卓的老人心存感激的。
“嗯!大将军此议甚好。当如何追封王司徒,各位卿家有何意见?”刘协听曹操这么一说,也想起了那个为了他而死去的老人,立刻询问下面的大臣的意见。
王允此人性情刚直,虽然也懂得变通之道,却常常会因为脑子一热而看不清形式。当初他能与董卓虚与委蛇,却在除去董卓后变得有些刚愎自用,不顾众人的劝阻,一意孤行的杀死了为董卓哭灵的蔡邕,从而得罪了一大批文人官员,可以说他的死有李傕、郭汜的因素,也不乏这些官员的袖手旁观。但他当时拒绝了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的建议,决心以死报国,时年不过五十六岁,宗族老幼,尽被杀害,只有两个侄儿逃出生天。这样的王允也称得上是个血性的男人!
至于他和蔡邕的恩怨,用张辽之前的话来说那就是“两个死脑筋撞到一起,不出事才怪!”而且蔡邕此人文名虽盛,却不是个做官的材料,而且个人的风骨也有些瑕疵。明末清初的名士顾炎武就曾这样评价过蔡邕:“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见顾炎武的《日知录·两汉风俗》)前面一段我们暂且不理会,毕竟以顾炎武这样一个千年后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当时的情况的。但是蔡邕为别人“滥作碑颂”这一条却无从辩驳。而这样的蔡邕又怎会被出身名门望族,身为当时标准的文人的王允所认同呢。悲剧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这么发生了。
“陛下,王司徒忠义为国,陛下可命人将其厚葬,再重赏其后人,以慰忠臣之心。”杨彪出列说道。杨彪在王允要杀蔡邕时因为劝说而被王允驳过面子,但他却知道此事若不妥善处理,必会让汉室臣子离心离德。故而也不顾自己和王允昔日的那点小小的不愉快,出来赞同曹操的意见。
杨彪身为刘协的重臣,又是文人中的领袖,他的意见自然会得到曹系外的官员的赞成。
经过朝臣的商议,刘协最终决定,为表彰王允的忠贞气节,以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的尸骸,并加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还加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300户。不过因为王允生前并未封侯,所以,按照规定也无法被授予谥号。
曹操在提出追封王允后就不再说话,他看着朝臣们在引经据典、议论纷纷,心中却有些为那个老大哥而不值。“子师兄,这就是你一心要保的陛下和大臣,一群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会做事的大臣!你值得吗?”
“陛下,此次陛下能回驾雒阳,全仗大将军之功,但也不能忘却大将军的部下。陛下当对有功之人予以封赏。”在结束了对王允身后事的讨论,杨彪终于开始了分化之策。
由于早就和杨彪商量好了,刘协也没有犹豫,只是对着曹操问道:“大将军,太尉之言汝有何意见?”
“臣无异议。”曹操一脸淡然的回答。
刘协微微一笑,然后转头问杨彪道:“太尉,汝对如何封赏有功之人有何意见?”
“臣以为当一个一个的来。先行封赏劳苦功高者,再封赏他人。”杨彪恭敬的回答。
“那依太尉的意思……”刘协问道。
“将军张辽,奉大将军之命,率兵先行,与李傕、郭汜二贼围攻雒阳之际赶到,解了雒阳之围,当记首功。荀彧处理政务、供应粮草,又修缮行宫,亦有大功。荀攸为陛下曾在长安身受牢狱之苦,亦当封赏以酬其功。”杨彪照着他和刘协早就商量好的说法将话说了出来。
“首先就是这三人吗?”刘协明知故问道。
“正是!”杨彪回答。他为了达到目的,事先都和那批曹系以外的官员做了交代,也不虞他们会出来误事。
可是杨彪却忘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的古训。这些官员中并不是个个都和他一条心。不然曹操就算能更换刘协身边全部的士兵,也不能得知他们私下商议的内容。
“嗯。如此就依太尉之言。那,张辽何在?”刘协问道,同时他也抬起头,想看看那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将军。他至今都忘不了张辽那天的眼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带着些许同情、怜悯的意味深长的目光。
“回禀陛下。张辽已于几日前作为陛下派出的封赏吕布及孙策的使臣南下了。”曹操在刘协问出口后出列回答。
“啊?”刘协微微一惊。
杨彪也暗自皱眉,他虽然此事做得有些心急,却不是什么笨蛋,当然知道曹操在几日前就将张辽派出去一定是有所企图,甚至他们之前的商议内容都一惊被曹操获悉。想到这里,杨彪不禁有些气苦。
刘协的反应还是很快的,毕竟他经历了旁人从未经历过的生活。他见此情景,连忙笑着说道:“呵呵,朕都忘了,前些时候才拟写的对吕布及孙策的封赏诏书,原来大将军安排的使臣就是张辽将军,如此倒也合适。就是张将军才率兵为朕解了围,又要远涉江湖,太过辛苦了!”
“陛下,文远身为汉臣,自当为陛下效力,谈不上辛苦二字。但陛下体恤臣子之意,臣替文远谢过陛下!”曹操说道。
“呵呵!对了,朕险些忘了,张将军与大将军乃是姻亲。嗯,既然张将军不在,那对其的封赏就等他回来再给。朕也可趁此机会,再和众卿家商议一番,看看是否有缺失之处。嗯,就这样吧!散朝!”
第146章
刘协稳定下来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这样结束了,但对于杨彪提议要封赏的三人中被刻意忽略的荀家叔侄却无人提及,就连荀彧、荀攸自己也闭口不言,唯恐再生事端。
而此时着三人中的另外一人,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张辽却骑在马上,行进在南下的途中。
张辽此次南下一共带了五百士兵,除了从山地步兵训练营中让曹纯给他抽调了三百精锐,再加上他自己的一百亲兵外,还有他死皮赖脸的从曹操那里挖来了许褚和一百护卫天子符节的禁军。说是禁军,其实还是曹军的精锐,只不过这一百人原本是隶属曹操的虎卫军的。
至于带上许褚,张辽考虑的是孙策这家伙也是个桀骜不驯的问题青年,要是到时候他挑起事端,就让许褚出手解决,而他张文远大人自然要摆足了使臣的架子,不能轻易出手打架的。为了能让许褚震慑江东诸人,张辽还将他趁着为徐晃打造斧子的同时让将作营的工匠打造的一柄刀交给了许褚。原本张辽是想复制出唐代赫赫有名的陌刀的,但真正的唐代陌刀张辽却并没有见过,他只能想当然的让工匠打造了一柄刀柄长二尺有余,刀刃略弯,长约六尺,全长近两米的双手大刀。在这柄刀打造出来后,张辽就直接将其命名为陌刀。二典韦则是对他自己的铁戟情有独钟,张辽也只是将铁戟的形状改成了后世单刃方天画戟的样子,多了一个砍人和锁拿兵器的功能,这也足够典韦研究一段时间的了。
许褚见到这凶器时,嘴长得老大,连话都说不出来。但是在试用了一次后,立刻赞不绝口,连睡觉的都不愿意将其放开。张辽看到许褚这个样子,不由得希望一路上都来些人找麻烦,这样就能看到许褚用他设计的陌刀虐人的场景了。
许褚得到这柄“陌刀”(我们权且称其为陌刀)后,就借着和张辽同行的机会向张辽这位曹营众将公认的“宗师”请教,在他看来,能更改铁戟的外形并设计出这种绝世凶器的人,绝对是对其有一定了解的人。哪知道张辽也不过是从后世的各种影视作品中获得的灵感,至于是否能经过实战检验,连张辽自己都没谱。
“将军,咱们用不着走那么快吧。才几天的功夫,就已经快过了陈国了,现在咱们离汝阳城也没多少距离了。”张新一旦在军中就称呼张辽为将军,但他此时却抱怨张辽走的太快。
其实张辽的速度并不快,因为他还要在行军途中让他带出来的三百山地步兵进行近似于实战的行军训练,这一下的速度就自然而然的显得有些快,因为没有时间游山玩水了。
张辽这一行虽然人数不过数百,但却个个都是军中的雄壮之士,再加上甲胄明亮,旌旗招展,一路行来还真没有什么不长眼的人来惹他们。数百个汉子,每日就是行军,扎营,再行军,但沿途的风光却让他们有了与平日在军营时不同的感受。
至于张辽却没时间却关注这时候的风景,现在已经是初冬,气温下降不说,那种深秋、初冬的风景也让张辽没什么兴趣。
“快点好!早点过了汝南,就早点到江东,至少在孙策的治下,没有汝南这样剑拔弩张。”张辽看都不看张新的回答道。
“哦。”张新兴致泱泱的回答。他知道张辽虽然平日里对他们没什么架子,但他决定的事情是绝对不会轻易更改的。他也不会去违背张辽的任何决定。至于队伍中另一个级别较高的家伙……张新向后看了看,心里想着:还是算了,许仲康这家伙正抱着那个叫什么“陌刀”的大刀在研究呢,这时候去打扰他,那不是自找没趣嘛。不过主公弄出来的刀也太变态了,全长和一个高个子的身高一样,重量也不轻,也就是许褚、典韦这类牲口级别的人能用的起来。
队伍继续前进,一日之后他们就到了汝阳城。此时在汝阳城中镇守的大将是张辽在晋阳时的旧识宋宪。面对着张辽一行和天子的符节,宋宪也不敢怠慢,他一面将张辽一行引入城中,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将张辽奉天子令封吕布为左将军、领汝南太守的消息送到平舆城中的吕布那里。
宋宪的动作张辽也心知肚明,但他并不介意,他觉得让吕布有所准备更好,最起码他到了平舆城后能见到的人会更多一些。
休息了一晚后张辽就在一大早准备拔营启程,却被闻讯赶来的宋宪以“多时不见,多留一天”为由死死拉住。张辽明白宋宪是要等候平舆吕布的指令,他刚才也不过是装模作样,甚至连睡懒觉的许褚都还没被他叫醒呢。在宋宪的“挽留”下,张辽也假模假式的略作推辞就留了下来。因为他此行的目的不单单是给吕布和孙策宣读皇帝的封赏诏书,更关键的袁术如今已经有些忍不住了,张辽要借此机会断绝袁术可能对吕布和孙策的拉拢,至少也要做出一番动作,让袁术对牢笼吕布和孙策的决定疑心重重。
宋宪的速度很快,吕布的反应也不满,虽然陈宫是个慢热型的谋士,但他还是能够判断出张辽此行的目的。虽然此时曹操势大,若单纯以是战术角度而言,联合袁术来共同对抗曹操才是正理。但吕布脑子不清,陈宫却看得很清楚。汉室虽然气数已尽,却依然有着四百年积攒下来的余威,以至于实力强大的曹操和袁绍这两大诸侯都不敢乱来,一个选择了“扶天子”,一个选择了旁观。而此时袁术若要称帝,必然会引起这两大诸侯的反对。到时候,就连正牌的汉室宗亲、荆州的刘表和自称的汉室宗亲、吴郡的刘备也不会放过他。那时候,必是天下诸侯共讨之的局面,若吕布和袁术结盟,也逃不了败亡的下场。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吕布计,陈宫都不会让吕布选择袁术。
于是,平舆城热闹了起来,重置旌旗,清扫街道的都是吕布军中的士兵,而另有一支一百人的飞熊骑兵出了平舆城,向汝阳而去。
吕布派出的迎接天子诏书的骑兵赶到汝阳后,宋宪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一天里,他被张辽拉到驻地,却被手持着张辽赠送的陌刀的许褚接切磋为名好一通暴虐。在个人的信心被充分打击后,他又看到了那一百禁军的操练,雄壮的士兵,严整的队列,严明的军纪,再加上精良的装备,让宋宪的自己手下的信心也被打击到了。其结果就是宋宪在招待张辽的晚宴上始终是心不在焉,错误连连。若非对面的是并州的旧识张辽,宋宪指不定会恼羞成怒,做出什么事情呢。
第二天一早,张辽命全军拔营,跟着吕布派来的骑兵前往平舆,宋宪也出城相送。
“文远,昔日并州咱们相差无几,如今你不但功成名就,将来封侯得望,我还只能在这里挣扎。呵呵,当初追随将军征战,那是何等的威风。就是撤离长安,也不过是因为兵力过于悬殊,之后也曾在河北纵横一时。可没想到濮阳一战算是彻底伤筋动骨了,接着兵退小沛、九江,再到这汝南……唉!”宋宪终于再和张辽临别前说出了自己的一番感慨。
张辽看看离得较远的吕布的骑兵,拍了拍宋宪的肩膀,亲热的说道:“老宋,你我各为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